心脏起搏器的术后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7.17 MB
- 文档页数:49
一、概述心脏起搏术是一种治疗严重心动过缓的重要方法,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术后伤口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详细阐述心脏起搏术后伤口的护理措施。
二、伤口护理原则1.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2.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3. 遵循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4. 注意伤口部位的保护,避免碰撞和挤压。
5. 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三、具体护理措施1. 术后伤口护理(1)术后伤口用无菌敷料覆盖,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2)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3)每日更换敷料,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4)伤口愈合期间,避免沾水,如需洗澡,可用防水敷料保护伤口。
2. 伤口换药(1)伤口拆线前,每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伤口拆线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碰撞和挤压。
(3)根据伤口愈合情况,适时更换敷料,预防感染。
3. 伤口部位的保护(1)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免伤口部位受到撞击。
(2)伤口部位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摩擦和压迫。
(3)睡觉时,尽量保持伤口部位不受压。
4. 心理护理(1)向患者讲解术后伤口护理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伤口护理的认识。
(2)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消除患者焦虑情绪。
(3)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注意事项1. 伤口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3. 患者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4. 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伤口部位的保护,避免碰撞和挤压。
5. 患者应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6.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心脏起搏术后伤口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
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护理原则,做好伤口护理工作,关注患者心理变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脏起搏器的术后护理与功能监测方法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传导系统障碍的医疗设备。
术后的护理和功能监测对于起搏器的长期运行和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将重点介绍心脏起搏器术后的护理和功能监测方法。
一、术后护理1. 伤口护理:术后的第一天,患者需要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在更换伤口敷料之前,应先洗手并采取无菌措施,以避免感染。
如果伤口有渗液或出血,应及时清洗并更换敷料。
2. 注意观察:术后的患者应密切观察身体的反应和症状,特别是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立即就医:持续性胸痛、呼吸困难、心悸、晕厥等。
3. 避免剧烈运动:术后患者应避免过度活动和剧烈运动,尤其是避免举重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
适当的轻度活动如散步可以有助于恢复。
4. 定期追踪复诊:术后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定期复诊,以便医生对起搏器的功能进行监测和调整。
定期复诊可以保证起搏器的长期正常运行。
二、功能监测方法1. 导联检查: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了解起搏器的电极位置和工作状态。
医生可以根据心电图结果调整起搏器的参数,以确保其工作正常。
2. 功能测试:起搏器的功能测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使用起搏器分析仪或通过体外磁场刺激起搏器进行测试。
这些测试可以评估起搏器的刺激阈值、感知阈值和脉冲宽度等参数。
3. 电池寿命监测:起搏器的电池寿命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
当电池寿命即将结束时,起搏器会发出警报,患者应及时就医更换电池。
4. 远程监测:现代的起搏器通常具有远程监测功能,可以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监测起搏器的工作状态。
患者可以定期将监测结果上传至医生的数据库,医生可以远程查看起搏器的工作情况。
总结起来,心脏起搏器的术后护理和功能监测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伤口护理和观察,避免剧烈运动,并定期复诊进行功能监测。
通过导联检查、功能测试、电池寿命监测和远程监测等方法,可以确保心脏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和患者的健康。
起搏器术前术后护理起搏器是一种能够稳定心律、解决心脏传导障碍的医疗设备,通过产生脉冲电流来刺激心脏,以保持心脏节律的正常。
起搏器术前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并保障起搏器的正常使用。
以下是起搏器术前术后的护理内容。
术前护理:1.评估患者的心脏状况: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等,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需要植入起搏器,以及选择合适的起搏器型号。
2.评估患者的术前准备情况: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确保患者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耐受手术。
3.解释手术过程及风险: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的目的、过程以及可能的并发症,以便患者做出知情同意。
5.术前禁食禁水:根据医生的指导,患者需要在手术前几个小时内停止饮食和饮水,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风险。
术后护理:1.观察心脏节律:植入起搏器后,首先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脏节律,确认起搏器的效果。
2.观察伤口情况:定期观察起搏器植入部位的伤口,包括红肿、渗液、感染等情况,及时处理伤口问题。
3.心电图监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24小时心电图监测,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4.植入部位固定:术后植入的起搏器需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固定,避免植入部位受到外力撞击。
5.避免大力活动:术后患者需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举重,以免对起搏器产生不良影响。
6.定期复查:起搏器植入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包括心电图、起搏器本体功能检查等,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此外,患者在起搏器术后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如需清洁伤口可使用盐水清洗,不宜使用含酒精或碘酒进行清洁。
2.避免患侧手臂过度活动:术后的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使用患侧手臂进行剧烈活动,以免损伤起搏器植入部位。
3.避免磁性物品靠近起搏器区域:磁性物品(如手机、扬声器等)容易干扰起搏器的工作,患者应避免将磁性物品靠近起搏器区域。
4.定期随访:起搏器植入后患者需按照医生安排进行定期随访,及时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
5.心理护理:起搏器植入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理压力,护士应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压力。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与健康指导作者:张玲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0年第10期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之兴奋和收缩,从而替代正常心脏起搏点,控制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搏动,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
起搏器是某些心律失常病人的生命线,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需要格外注意。
那么安装起搏器后术后该如何护理呢呢?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1、术后24小时内应卧床休息,以平卧位或左侧卧位姿势,限制上肢活动,避免身体大幅翻动,尽量采取听歌、听音乐、冥想等方式分散注意力、缓解烦躁、焦虑情绪。
2、在术后7到10天时拆线时,保持手术切口干净、无菌,并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埋植起搏器的患侧上肢还需避免过度活动,1到2周内不要高举,以防止电极导管发生移位。
3、心脏起搏器植入在满3个月前,上肢时还需避免大幅度、快速的活动,以防止导线前端从心脏组织中脱落或脱位。
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需进行轻度的活动,如屈伸内外旋转,防止出现上肢静脉血栓。
4、起搏器植入后3个月后需进行复查,以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或遵医嘱进行随访,以了解起搏器工作情况是否正常,是否需要进行起搏参数的调整。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健康指导:1.饮食指导:多进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戒烟戒酒,限制食盐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饮食,忌刺激性和兴奋性食物或饮料,如茶、咖啡、生姜、辣椒等,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避免激动,戒烟酒,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防止受凉。
安装起搏器半年内要特别注意睡姿,应选择仰卧位,避免电极脱位。
3.活动与康复:活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以不感心悸、胸闷为宜,避免过度劳累。
术后24小时可实施康复操进行肢体康復治疗;术后1个月内避免术侧上肢过度外展、上举,患侧勿抬起超过10千克的重物;术后1~3月避免剧烈活动,可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种花,养鸟,应避免甩手等动作,以有效减少肩关节粘连等情况。
心脏起搏器术后应该怎样护理?心脏就好比我们人体的发电机,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严重的还会危及人的性命。
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都被攻克了下来。
如心脏起搏器的使用就是历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但是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后应该怎么护理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脏起搏器术后要预防伤口的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2、心脏起搏器植入一侧的手臂要保持固定,48小时内不要随便翻身避免电极移位,一个星期内都要注意,之后电极就会和周围组织发生粘连,相对稳定后才能加大手臂的活动范围3 、心脏起搏器术后要远离大的磁场,避免微波和高压线等,打手机也要尽量使用耳机。
4、心脏起搏器术后一般三个月后来医院进行第一次随访,把起搏器的参数调一下。
术后半年或一年就诊一次,然后就是一年复查一次,尤其等到起搏器接近寿命年限的最后一年要及时来医院复查一次,目的是检测起搏器的电池电量,防止电池突然断电。
5、术后应定期来院复查心电图,观察起搏器的工作情况6、体力活动要适量病人的饮食、作息起居应有规律。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进食不宜过饱,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注意心理平衡,保证充足睡眠。
体育锻炼要量力而行,以选择散步、慢跑、练气功、种花、养鸟等低强度活动为宜。
7、坚持必要的药物治疗安装了起搏器的病人同样可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
因而病人不能麻痹大意,仍需按时服用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的药物。
以上就是心脏起搏器的术后护理要点。
手术过后病人最重要的就是多休息,不要再做任何心脏无法承受的剧烈运动了。
患者还要注意对病情的观察,每天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炎症征象有任何不适都要及时就医。
感谢大家的阅读。
心脏起搏器的操作与术后护理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管理患有心脏节律紊乱的患者。
它通过向心脏发送电信号来维持正常的心跳。
对于那些需要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来说,了解其操作和术后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脏起搏器的操作步骤以及术后的护理要点。
一、心脏起搏器的操作步骤1. 确保患者的适应症:在植入心脏起搏器之前,医生会评估患者是否适合使用心脏起搏器。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心脏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某些心脏病导致的心动过缓等。
2. 定义心脏起搏器的类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心脏起搏器类型,包括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和三腔起搏器。
每种类型的起搏器在操作上会有所不同。
3. 麻醉和手术准备:在手术开始之前,患者会接受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手术区域会进行消毒,然后医生会在胸部或腹部切开一小段皮肤以便植入起搏器。
4. 植入心脏起搏器:医生会先在患者的心脏静脉处插入导管,将导管引至心脏,并将起搏器通过导管植入。
一旦起搏器被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医生会将其与心脏的电极连接起来。
5. 调试和测试:在手术完成后,医生会进行起搏器的调试和测试。
他们会通过改变起搏器的设置来确保它正常工作。
患者通常需要留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起搏器的功能良好。
二、心脏起搏器的术后护理要点1. 心脏起搏器检查: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脏起搏器的检查。
这些检查包括电池寿命监测、心脏电极位置检查以及起搏器功能的评估。
建议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运行。
2. 保持良好的伤口护理:术后患者需要保持手术切口的清洁和干燥。
按照医生或护士的指示,定期更换伤口敷料,并避免用力刺激切口区域。
3. 避免电磁干扰:心脏起搏器对一些电子设备和电磁场可能产生干扰。
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高强度的磁场,并避免将手机、耳机等电子设备直接放在起搏器附近。
4.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在植入心脏起搏器后,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一些生活方式的调整。
例如,避免剧烈运动或举重,减少对胸部的冲击。
安装心脏起搏器后的护理1、预防电极移位。
术后3d平卧或半卧位,严禁下床活动或右侧卧位,或限制手术侧肢体活动,利于电极与心室壁的紧密附着。
翻身时动作轻柔。
2、预防伤口渗血、感染。
局部砂袋压迫6~12h。
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特别注意电极埋藏处囊腔小动脉出血。
术后1周内换药,1/d,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拆线后观察有无感染。
3、观察心电图变化。
术后3~5 d观察全程心电图,掌握起搏器阈值的变化(正常0.5~1.5V)及起搏心电图。
通常是起搏心律与自主心律交替,无R-R长间歇。
如果起搏器工作异常,患者会出现头痛、胸痛、眩晕、气促、嗝逆、抽搐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4、加强生活护理。
给予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勿用力,6周内预防感冒,防止剧烈咳嗽使电极移位。
5、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注意排除外界环境干扰。
起搏器都有感知功能,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如磁共振、超短波理疗、电热疗,磁疗,局部放射治疗、碎石,用手机及靠近雷达等均可抑制或触发起搏器。
6.安装起搏器后,患者首先应该避免高磁场的场所,注意保护患侧的肢体。
除微波炉外,一般的家用电器对身体是没有多大影响的。
但是患者应该随身携带起搏器卡,坐飞机,或者到医院做检查,都应该先出示卡片。
7.如果遇到意外情况,如受到较大的撞击,或者患侧的肢体受压太大,体内的电极导线可能断裂,此时患者会感到晕厥或者黑曚,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
术侧上肢不能做牵拉动作,防止电极折坏或脱出移位。
8.使用手机时使用另一侧肢体,手机和起搏器保持15厘米以上。
9..随访和定期调试、检测是很重要的。
一般要求出院后最初半年,每月随访1次,以后每3个月随访1次,以测定起搏器功能。
待接近起搏器限定年限时,要缩短随访时间,平时患者应该每日自测脉搏2次,若自觉心悸、胸闷、头晕、或自测脉搏缓慢,应立即就医定期随访。
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术后护理目的研究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术后护理。
方法对我院8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护、伤口护理、心理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术后监护与护理。
结果8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1例出现短阵室上性室速,其余7例植入心脏起搏器后,病情稳定,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明显。
结论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加强对伤口的护理,注意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等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顺利康复,改善日后的生活质量,对于延长患者的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签: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器;术后护理【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400-01起搏器在临床实际应用40多年来,经过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已成为控制及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或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方法,也可用于控制或终止除颤动以外的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1]。
2011年1月—2014年8月,我院经安装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共8例,经术后严密监护和护理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在我院收治的8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本组8例患者中,男性有5例,女性有3例,年龄为60~83岁,平均年龄75岁。
依据心律失常类型分:其中病窦综合征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快慢综合征1例。
术后持续心电监护3天,除1例出现短阵室上速室速,其余7例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患者无其他不良反应。
2.术后护理和监护2.1持续心电监护。
严重心律紊乱是心室起搏器安装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而持续心电监护对预防和早期发现一些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因此,医护人员可以将患者平车推入病房,安置好患者,并向相关的主治医师了解植入心脏起搏器手术中心脏起搏器的起搏情况,并在植入心室起搏器术后,对病人持续72小时监护,而且需要在CCU 监护系统下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和记录,严密观察自主心律和起搏心律情况,发现起搏器间歇起搏,起搏阈值突然高,感知功能障碍,起搏频率奔放等及时告知主治医师,经口服胺碘酮后得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