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习题复习_附件

社会心理学习题复习_附件

社会心理学习题复习_附件
社会心理学习题复习_附件

Chapter 1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social psychology

DBAAB

第6题相关研究设计有什么优点?如何根据相关研究的数据推导因果关系

优点:(与实验研究方法相较而言)

第一,它使研究者在不可能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可以研究问题。例如,心理学家不可能随机地分配人们去体验爱情、地震或癌症,我们也不可能随机地分配人们住在大城市或在小家庭中长大。很显然,即使最有才能、最后献身精神的研究者也不能控制这些因素。伦理和实际都限制了研究者研究者干预他人生活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研究提供了最可行的方法去了解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

相关研究的第二个优点是效率。与大多数实验相比,相关研究使研究者能够收集到更多的信息,检验更多的关联。当使用相关方法研究一些儿童为什么比其他人更有攻击性的时候,研究者可以收集到很多方面的信息,包括看电视的时间、家族史、智商、人格、与其他儿童的关系等。研究者还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测量攻击行为:教师的印象、研究者自己对学校儿童的观察、一个儿童在其他儿童中的名声、父母的报告等等。随后研究者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发现许多变量之间的联系。实验方法在收集如此多的变量、如此庞杂的数据方面是相当不足的。

如何推导:尽管相关研究对于描述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很有帮助,但他无法提供明确的因果关系的证据。在相关研究中,有两条途径使因果关系无法明确。

1、因果颠倒问题。不管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怎样,都会发生因果颠倒问题,任何一个变量都可以是另一个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知道变量A和变量B存在关联,但我们不能说A是B的原因,或B是A的原因。心理学家可以用排除法来排除因果颠倒问题。例如,很多研究发现性别和攻击行为有关,这些研究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攻击行为不会使儿童性别的原因。这样因果关系的方向就明确了: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影响了儿童的攻击性。

2、中介变量问题。有可能变量A和变量B都不能直接影响另外一个,而是其他潜在因素影响了它们。研究者可以用检验法来检验那些似乎是最合理的中介变量是否真的导致了他们所观察到的相关。当然,这样的方法不能完全排除中介变量问题,一些研究者未测量的中介变量也可能存在,于是就需要不断测量新的中介变量,直到研究者再也想不出更多的合理的中介变量而中止于某一个地方。

第7题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各有什么优缺点?

实验室研究

优点:1.实验者能控制实验变量,达到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目的;

2.实验者可以随机安排被试,使他们的特点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相等,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缺点:1.外在效度较低,即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的结果缺乏概括力。

2.实验室条件与现实生活条件相差很大;

3.在实验室环境中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

现场研究

优点:1.由于被试者不知道自己是被研究对象,不会产生反应偏向;

2.外部效度较好。由于控制了自变量,所以可以看出需研究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1.对自变量控制程度较低,无关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大;

2.难以保护被试者的权利和安全。

第8题各种研究视角如何解释社会行为?

可按前面ppt,以下是社会心理学课本中的:P4

一、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是关注个体本身需要和动机的一种研究方法。该理论认为需要能够影响认知、行为、态度。

二、学习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们现在的行为由过去的经验所决定。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人们将学会特定的行为,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行为将成为习惯。当再次处于同样的环境时,人们倾向于以相同的习惯的方式行动。

三、认知理论认知的方法强调人们的行为依赖于其如何感知社会环境。认知观点的中心思想是人们倾向于自发地将事物分组或分类。其次,人们总是把一些事物当做凸现在前面的(图形),而把另一些事物看做仅仅呈现在后面(背景)。

四、决策理论决策理论认为个体会对不同行为的成本和获益进行评价,并选择其中最符合逻辑、最合理的一个。人们会选择那些成本最小而获益最大的行为。决策过程包括权衡所有可能选择的成本和收益,然后选取最好的一个;而最终的决定取决于成本和获益的权重。五、相互依赖理论相互依赖理论将个体行为的分析转移到对两个或多个相互作用的个体行为的分析。当人们之间相互作用时,他们也在彼此影响。当两个人对彼此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有相互作用时,他们就是相互依赖的。

六、社会文化理论人们的各种社会背景影响他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很重要的一种社会背景就是文化:特定群体共同的信仰、价值、传统和行为模式。这种群体可以是国家、种族、宗教团体,甚至是一群少年和大学生的互助会等。文化正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同时,社会文化的观点也强调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比较。

Chapter 2 Social perception

DBADD

5. 试比较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核心特质(central traits)、加权平均原理(weighted averaging principle)、晕轮效应(halo effect)之间的区别与相似性。

内隐人格理论(IPT)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Bruner和Tagiuri(1954)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内隐人格理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lay person)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描述了一些普通、且互不相关的人格特质[1]。换句话说,即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 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2]。内隐人格理论决定了个体对其他人基本特性的认识,所以理所当然的,内隐人格理论从一开始就影响了个体与其他人的交往,这种影响贯穿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人际交往中的个体自身发展过程的始终。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1]。

6. 试说明如何提高社会知觉的准确性。

(1)一些身体和心理特征来自相同的遗传因素。因此要注重遗传的影响。

(2)心理特征造成的身体特征发展。培养良好的健康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提高社会知觉的正确性。

(3)物理特性造成心理特征发展。注意物理特征,以提高社会知觉的准确性。

(4)人们期待与某些物理性状有一定的心理特点影响其行为

7. 人们的社会知觉过程会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

(1)从人们社会知觉的信息来源来看:社会知觉信息来源有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社会信息、社会背景等,如果人不从多方面来形成社会知觉,仅凭一个方面来形成,会影响社会知觉,进而影响对他人的认识和交往,影响社会交往过程。

(2)人对社会交往的人形成印象的加工过程使用图式,注意突出特征,根据性别、种族、阶级等将人们分类,从特质推论行为,将多种信息整合为一个印象,对人格进行判断,区别情绪状态等等,这些加工也影响了对他人印象,影响社会交往过程。

(3)知觉者的内部状态影响知觉过程。个人的人格特征、个人直觉他人时的目的与动机、认知和情绪状态等影响知觉过程,进而影响社会交往过程。

(4)社会知觉的印象管理的策略、印象管理产生的效果、在印象管理上存在的各异差别、对印象管理的区分等直接影响了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他人以及场合关系的印象,影响社会交往。

9、根据对归因过程的理解来分析和解决一现实问题

(1)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2)凯利的归因理论凯利在1973年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以教授甲批评学生乙一事为例,我们既可归因于学生乙,如果学生乙懒惰;也可归因于教授甲,如教授甲是个爱批评人的人;又可归因于环境,如环境使教授甲误解了学生乙。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问题在于要找出一个真正的原因。凯利认为,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一致性是指该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如果每个教授都批评学生乙,则教授的行为是一致性高的。一贯性指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一贯。

Chapter 3 Social Cognition

AAB

4.阐述图式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图式加工?

积极影响:

(1)图式有助于信息加工。图式对我们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够使我们经济快捷地处理大量的

信息。体现在:它帮助我们记忆相关信息,帮助我们解释新的信息,从而作出推理,并且评估我们是否同意我们的推理结果。他帮助我们对不完整的信息作出推测,帮助我们做出对未来的预期,让我们对未来有所准备。

(2)图式有助于记忆。如果我们对于以前的一些事情或者是一些人的信息有一个图式的组

织,我们的记忆将会变得很容易,因为图式能够携带大量信息。

(3)图式加快信息处理。当人们对某个人或者某个情景有了图式之后,加工相关的信息就变

得容易了。

(4)图式有助于自动推理。图式的另外一个重要属性就是与图式相关的认知推理过程自动发

生,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5)图式可以添加信息。图式能够帮我们对不完整的信息作出推理,我们通过加入一些与图

式一致的信息来推理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部分,有时候我们甚至添加一些信息来填补空白。

(6)图式有助于解释。图式能够告诉你在某种情况下哪些信息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对这

些信息的了解,你就能够较好地把握你所面临的情境。

(7)图式提供预期。图式中包含了一些对未来的预期,这决定了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够

满意。如果实际的经验与我们的期望一致,我们就会很高兴,反之我们就不满意。(8)图式蕴含情感。图式中包含着关于图式内容的情绪,所以当我们用到了某种图式的时候,

就会伴随着某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叫图式驱动情绪。

消极影响:

我们有选择地吸收那些与图式相一致的信息;对于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信息,我们依据图式来补充,但是这些信息未必符合真实情况;即便是图式并不适合我们所面临的某种情况,我们照样依靠它作出判断;图式一旦形成,我们总是不愿意去修改。因此,图式也可能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解释,对未来产生不实际的期望,而且使我们的反应方式不够灵活。

Outcome dependency. Outcome dependency lead to less frequent use of schemas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formation.

Accountability. Accountability and/or the need to be accurate leads peopl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data and less attention to their schemas.

Time pressure. Under time pressure, people tend to use their schemas more.

Available information fit a schema well, and the perceiver is unmotivated to examine the data thoroughly.

5.自我实现的预言在什么条件下不会成立?

一个知觉者对另一个人的错误预期导致的此人采纳这些被预期的表现与行为,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图式不仅会影响我们信息的收集和解释,而且会使得环境与我们的图式相一致。但是,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如果人们在知道被别人误解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力争改变别人对他们的误解。这样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这些情景中,别人的误解和自我概念,谁会获胜?研究发现,当事人的自我概念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知觉者和当事人的接触中,知觉者会逐渐与当事人的自我概念相一致。只有当当事人自己的自我概念不是很清楚,而社会知觉者很确定时,社会知觉者的期望才会获得主导地位。因此,当社会知觉者的期望违背了当事人的自我概念、并且当事人对自我概念很清楚时,自我实现的预言就失效了。

6.在什么条件下支持性假设检验较少发生?

在某些情境下,会较少的发生支持性假设检验。比如在人们持有相反的假设,或者在很重视信息的情况下,这种支持性假设检验会少一些。例如,当得知他们见面的一个人将要成为未来的同事,他们所问的一些好的问题并不会让他们觉得未来与这个人共事有多么好。而且,如果人们有几种不同的假设时,他们会同时检验这些假设。

7.分析情感影响认知过程的机制。

感情影响认知

Affect influences the style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we adopt.

Current moods influence reactions to new stimuli for the first time.

Affect influences memory: mood-dependent memory; mood congruence effect.

Mood influences judgment and creativity.

心境影响社会情境中的生活策略:例如谈判。

激发情绪性反应的刺激很难被忽略和不予注意——Mental contamination: a process in which our judgments, emotions, or behaviors are influenced by mental processing that is unconscious and uncontrollable. Emotion-laden information is a potent cause of mental contamination.

Chapter 4 The self

BBBBAC

7、试分析文化如何影响对自我的理解。

西方建构的自我是独立的、唯一的、重要的和自主的。在西方,人们很强调人的个性,强调一个人应该通过发现和利用自己独特的天分来使自己区别于他人。他们把自我看成是个人特质的构成体,如有雄心、幽默感或外向性,个体认为这些特征都是属于自己的,尽管别人也可能有类似的特征。西方人不仅将自我解释为独立的功能单元,而且还将独立性定义为社会化的基本任务。

而集体主义文化中所塑造的自我是相互依赖的,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即把自己看作是周围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并认为自己的行动去决议其他人认为自己应当采用的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集体主义文化下的相互依赖性自我并不是把个体看作是独立特征的集合,而是共享特征的集合。在相互依赖性的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融合。

8、为什么有些人有自我夸大的需要?他们采取什么方式让自我提升的需要得到实现?

为什么:(1)自我肯定心理学家们认为自我夸大的需要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当人们在某项重要任务上失败,人们的自我价值就会受到贬抑,他们就会强调或提出其他特征来弥补这次挫折。

(2)Tesser的自我评价维持模型他和助手提出了另一种社会机制来解释为什么人们要增进和维持他们与自身相关的积极印象,即他们如何面对身边其他人可能威胁或者促进其自我概念的成就:当他人超越我们的行为对我们的自我定义很重要时,只有当我们对他人的成功经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时,我们才会倾向于维持高度的自我评价。如果情感唤醒没有发生,或者它被错误地归因于某些无关的因素,就没有必要自我夸大。

方式:(1)Markus的可能自我:人们对他们自身未来的想象。他认为通过对未来将要进行的行动产生清晰的设想,我们可以设定合理的目标,并不断进步以趋近目标,同时对在完成目标过程中所需要采取的行动进行详细计划。

(2)向上比较:自我提升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接触得到改善,特别是将自己与拥有自己向往的技能或特征的人进行比较能够更好地帮助个体提高自己。那些具有我们希望获得的技能或特征的人不但可以激励我们,而且还可以成为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特殊信息来源。

9、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人们参与社会比较的目的是什么?人们一定是与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比较吗?

目的:(1)准确的自我评价有时人们想要真实地了解自己,甚至是在反馈信息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下也是一样。

(2)自我强化人们可能会用他们自己比较优秀的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而不是追求一个真实的自我评价。自我强化的愿望会促使人们与那些不如他们幸运、不如他们成功或者不如他们幸福快乐的人进行向下社会比较,这样可以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更优秀。

(3)自我进步自我进步的愿望会导致人们与那些更成功的人进行向上社会比较。当然,这样做的危险是与比我们强很多的人进行比较会使我们受到打击,并会让我们产生无能、嫉

妒或羞耻的感觉。

不一定。费斯廷格认为人们需要对他们的能力水平和态度的正确性做出准确的评估。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与和他们相似的个体进行比较,而后评定自己的水平。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加以说明:他认为初级象棋选手倾向于将自己与其他的初级选手作比较,而不是和大师们作比较。当然也有为了自我强化的向下社会比较和为了自我进步的向上社会比较。

10、有哪些自我呈现的策略?

(1)遵循社会情境的规范。例如在晚宴上,一个人可能将有趣的故事和小笑话,在葬礼上则对死者的家人表示悲伤和同情。(2)以他人的行为相匹配。例如,当你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向你吹嘘他的网球技术,那么你也可以吹嘘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3)自我提升和逢迎。自我提升是指传达自己的积极信息,要么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要么通过讲述自己的积极事件。逢迎或奉承则是指谈论一些听者的积极事件。(4)小心应用谦虚例如,一位女垒球明星奇迹般地挽救了他的球队,她可能描述自己的成就为“相当好”,并强调没有全队的努力不可能有最后的结果。(5)使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一致。一个人以抑郁、悲伤的口吻说自己很快乐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6)与那些成功的、身处高位的、著名的人物建立联系。例如一个人告诉我们他和总统来自同一个小镇,我们必定对他刮目相看。(7)注意谈话的背景。在受到询问,或者在他人提供相似的信息时,积极的自我表达才更加令人接受。

11、如何将对自我的认识应用于企业管理、跨国公司管理?

Chapter 5 Attitudes and Persuasion

DDAC

5、认知理论对于态度改变问题提出了哪些观点?

学习理论认为态度是通过联结、强化、模仿而习得的。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努力在各种态度之间、在特定态度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成分之间保持一致。而期望-效价理论认为态度是个体基于利弊得失的成本-收益计算之后做出的选择。

认知失调理论关注的是行为对态度的影响。认知失调源于决策、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一致,解决失调常用的方法就是改变态度。

自我知觉理论为失调效应给出了其他解释。当我们的态度含糊不清时,行为会引导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形成新的知觉,从而通过自我知觉而非降低失调的方法实现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

6、哪些因素会导致认知不协调?个体会对认知不协调怎么反应?

因素:

(1)决策后的认知失调。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当我们不得不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中做决定的时候,最后的选择总是至少和我们的某些信念不一致。

(2)反态度行为。当一个人持有一种信念而又表现出与之不一致的行为的时候,就会产生失调。当诱因水平低,而且个人肯定要为行为的消极后果负责人的时候,失调最为严重。

(3)威胁。原则上,负面诱因的作用机制和正面诱因一样。让人们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方法之一就是用惩罚来威胁他们。收到的威胁越大,产生的失调就越少,因此态度改变得越少。

(4)知觉到的选择权。另一个引起失调的重要原因是对行为选择的感受。只有在行为是个体自由选择(或至少个体认为是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才会导致失调。

(5)不可变更的承诺。个体对某个决定或行为的承诺,是个体是否会通过态度改变来减少失调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只要我们觉得自己对某个行动又不能变更的承诺,失调就会促使态度发生改变。

(6)可预见的后果。人们必须相信自己能够预见自己的决定会造成的不良后果,失调才会发生。

(7)个人对后果应付的责任。如果决策者认为自己要对后果负责,那么不论这些后果是够可以合理预见,都会又是条产生。如果他们觉得自己不必为后果负责,那么不论出现多么可怕的后果,就不会又失调产生。

(8)巨大的努力。一个人活了越多精力去做一件带来负面后果的事,就会有越多的失调发生。

反应:失调导致心理紧张,使人们感觉到必须减少它或消除它的压力。消除失调意味着恢复一致或调和的状态。

Ways of achieving consonance(获得协调的方法):

Direct tactics(直接策略): revoking or changing behavior; trivializing the dissonance; changing attitude; acquiring new information to support attitude or behavior(撤销或改变行为;认为不协调不重要;改变态度;获得新的信息支持态度或行为)

Indirect tactics(间接策略): to leave the discrepancy intact and reduce the unpleasant negative feelings, e.g. self-affirmation, alcohol abuse(让不一致静默地存在、减少不愉快的消极情感,如自我肯定、酗酒).

Chapter 6 Prejudice

CBDD

3.如何减少偏见?

(1)Breaking the cycle of prejudice(打破偏见循环): Learning not to hate through chang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通过改变社会化过程学会不要恨他人).

(2)Intergroup contact(群体间接触): Direct contact leads to a growing recognition of similarities with outgroups(直接接触导致与圈外人更多相似点的认识), receiving information that is inconsistent with stereotypes(受到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offsetting the illusion of outgroup homogeneity(抵消圈外人同质的错觉), and then decreases prejudices and increases accurate perceptions(从而减少偏见、增加准确知觉).

(3)Recategorization(再分类): Redraw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Us” and “Them”(重新划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界限).

(4)Redistributing jobs and income, improving housing, and so on to address intergroup competition for resources(重新分配工作、收入,改善住房等,解决群体间资源的竞争).

4.偏见是怎么形成的

参见课件[II. The origins of prejudice]部分

6. 刻板印象分离模型是什么含义?试评价内隐刻板印象测量的优势和不足.

它牵涉两个相互分离的过程). One is the automatic and inevitable activation of stereotypes (一是自动的、不可避免的刻板印象激活过程). The second is the deliberate and controlled application of stereotypes(二是刻板印象故意的、有控制的应用过程). Controlled processing may (or may not) involve both inhibition of the automatically activated stereotype and activation of contrary personal beliefs(有控制的过程可能(也可能没有)牵涉自动激活的刻板印象的

抑制、相反的个人信念的激活).

Reviewing implicit-stereotype measurement(评价内隐刻板印象测量):

Many social psychologists show great enthusiasm to it(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对它表现了很大热情):这种测验能揭示在意识觉察和控制范围之外的态度成分;这些测验可以避免企图掩盖社会不赞许的态度所产生的偏差。

But they are still in a formative stage and have not yet met all the standard criteria for goo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但它们依然处于形成阶段,还不符合好的心理测量所要求的准则:不同刺激的内隐测验,其结果不一致).

Another question concerns the relationship of implicit measures to standard explicit measures of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另一个问题是内隐测量与标准的外显测量、刻板分类的关系). It is possible that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asures reflect different systems of processing, one more automatic than the other(可能外显和内隐测量反映了不同的加工系统,一个比另一个更加自动化).

7. 将社会人群分为圈内人和圈外人的过程如何影响偏见的产生?

Chapter 7 Social Influence

ADAB

6.少数派的立场对群体有什么影响?少数派该如何争取他人?

有新主意或者奇特观点的少数派可能有效地改变多数派的立场,减少从众行为的发生。

1、少数派采取的行为方式十分重要。他们必须十分确信的坚持自己的观点,具有灵活的表达方式,并且在行为方式的逻辑上顺成一致,不僵化,那么少数派就可能成功。

2、少数派要有效驳斥多数派的观点。例如,通过逻辑上的辩论。

3、少数派的观点不能够过分针对人或者与多数派成员切身相关。

4、少数派要争取他人,要学会利用社会风气。一般来说,顺应普遍的社会风气有利于说服。

5、少数派要在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行为上与多数派缩小差距,只是在某些方面不同,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大。

6、要更加反映真理,而非私利。

7. 如何减少破坏性服从?

如下情况发生会降低服从:1、当受害者的痛苦十分明显时,服从行为会下降。2、当时个体感到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个人责任时,服从行为会下降。3、当这一情景中有人带头反抗权威时,人们也会倾向于抵制权威。4、鼓励人们对权威的动机、专家意见和判断进行怀疑也能够降低服从行为。

Chapter 8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CDAB

6.导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帮助孤独的人解除孤独?

Causes of loneliness(孤独的原因): external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and lonely experience during childhood(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儿童时期的孤独经验)

是否有钱参与休闲活动、维持关系;年龄因素,少年期、青年早期更容易孤独;个人生活状态,如独处、未婚、缺乏婚姻以外的社会交往、婚姻不幸、生活变故;个人的情绪与认知状态,如缺乏自信、对特定时空意义的解释、对人际交往情境的理解与归因;个人的身体状况,如疾病和残疾限制了社会交往;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没有娱乐休闲设施,缺乏交往机会、场合。

7.为增强人际吸引,个人应增强哪些努力?应避免哪些行为以免降低吸引力?

1、要真诚、忠诚,避免虚伪。21、要热情,避免冷漠。3、要具有竞争力,例如健谈,

避免单调乏味,同时要避免谈一些琐碎、陈腐的事。也要避免过于完美。4、注意增强自己的外表魅力。也可以和自己关系较好、同时具有魅力的朋友呆在一起,这样有助于增加自己的吸引力。

8. 哪些证据表明儿童期的依恋关系与成年期的爱情关系之间有联系?依恋风格如何在爱情关系中体现出来?

证据:1、成年人的爱情纽带有着和婴儿依恋一样的生物学根源。爱情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在进化中形成,为的是促进成年性伴侣之间的依恋。因为随着爱情的发展,他们很可能成为需要稳定可靠照顾的婴儿的父母。

2、成年人的爱情依恋在形式上和婴儿的三种依恋类似。一些研究发现成年人的爱情体验也可以被分成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

3、孩子早期和父母的感情关系在他们成年后可能会影响到其介入爱情的方式。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稳定的操作性关系模型,成年后,这个人可能会表现出对伴侣同样的安全依恋,并且与之形成长期的、令人满意的关系。

4、依恋类型也可以影响到恋人对待彼此的方式。面对女友的焦虑,安全依恋型的男性比回避型的男性提供更多的支持。

成年人的三种爱情依恋风格:

安全型:这种类型的成年人把自己形容为容易和他人接近、很少担心自己被抛弃。安全型的成年人通常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爱情关系是非常愉快、友好和相互信任的。他们倾向于和伴侣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倾向于用正面的语句形容自己的父母,譬如体贴、热情、公正和婚姻幸福。

回避型:这种类型的成年人在接近他人是感到不那么舒服,或者不能完全新人爱人。在形容他们最重要的爱情关系时,回避型的人讲述了情绪上的起伏、嫉妒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他们通常拒绝承认自己的依恋需要,认为恋爱的失败对自己的影响不大,更专注于工作。他们自己对伴侣并不是十分坦诚,更容易陷入相对短暂的性关系中。与安全型的人想比,他们更倾向于形容自己的父母是苛求的、批评的和冷漠的。

焦虑\矛盾型:他们寻求亲密关系,但却担心伴侣不会回应自己的爱,不会和自己在一起。他们形容自己最重要的爱情关系为完全占有,希望有爱的回应、情绪上的起伏、强烈的性吸引和嫉妒。他们更容易一见钟情,并且感觉自己在爱情中和工作中都不受重视。与安全性的人相比,他们倾向于形容自己的父母为干涉的、苛求的、婚姻不幸福的。

Chapter 9 Personal Relationships

DCC

4,系统阐述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在个人各种可能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研究人际间的相互作用。

(一)奖赏与成本

奖赏:一个人从相互作用中获得的任何东西;成本是发生在交往或关系中的消极结果。

根据成本和收益来类比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安排他们之间相互作用,以最大化利益,最小化成本,通过社会化,人们学得相互性规范——回报奖赏我们的人。

(二)结果评价

人们如何评价来自人际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能觉察到关系中的成本和收益,通常更强调总的结果,而不强调关系中好的和坏的方面的清单。

评价标准:关系是否有利,比较水平,候选对象的比较水平

(三)结果协调

人们卷入人际关系时常常有不同的结果期待。他们如何协调结果?基本原则是公平交换

(四)公平理论

协调的困难程度取决于他们有多少共同的利益与目标;人们是否根据交换来评价关系取决于关系性质;交换关系通常发生于陌生人、不重要的熟人之间以及商业关系中。

公平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在一个关系或群体中,个人试图最大化收益;两人关系和群体通过发展出在相关人士间如何公平分配奖赏的规则或规范而使集体收益最大化;当个体发现关系不公平的时候会感到难过,不公平程度越高,体验的难过就越强烈;个体发现不公平时将采取措施恢复公平。

(五)社会交换在交换关系中比共有的关系中重要。交换关系:人们给他人好处,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对等的回报。共有的关系:人们感觉对另一个人的需要有个人责任的关系

5、.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分析,如何提高相亲成功的可能性(略)

6、哪些认知和行为策略有助于维护亲密关系?

(一)自我揭示

自我解释是交谈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我们与他人分享隐秘信息与感受的过程。自我揭示是使关系更亲密的重要途径。一种私密的信息和感情被分享的谈话类型。

自我揭示的五个理由(增进关系的亲密程度)

社会赞许

关系发展:分享个人信息和信赖是建立并发展亲密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自我表达:展示我们的感受

自我澄清:在与他人分享我们的感受或经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增进自我觉察。

社会控制:解释或隐藏信息

自我揭示广度和深度影响关系发展,自我揭示和揭示的而相互性导致喜欢,是产生喜爱的关键因素

(二)权力的平衡

社会权利指一个人能过有意的影响他人行为、思想或感受的能力。

夫妻双方遵从传统的男性主导模式或新的平等模式比女性占主导关系的模式更容易,维持亲密关系要找到权力的平衡点。

三个因素:社会规范,相对资源,最小兴趣原则

(三)满意度与承诺

关系的两个基本侧面是个人对关系的满意度和对维持关系的承诺。幸福的夫妻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一起做事,使用更多的幽默,有更多的爱意触摸

个人承诺道德承诺约束承诺可以维持亲密关系

维持亲密关系遵守承诺我们要做到:放弃有诱惑力的候选对象;承诺仪式和婚姻戒指;贬低或不注意候选对象,过高评价当前对象;解释伴侣的行为:提升关系或维持不幸婚姻的归因,牺牲个人利益的意愿;小错误的容纳和谅解

第十章

CDAA

3. 什么叫团体极化?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团体极化:作为团体讨论的结果,成员的倾向性向比他们最初持有的立场更加极端的方向转移。冒险转移和谨慎转移冒险转移指群体决策通常比群体讨论前个体所持的观点更为冒险。原因:三种解释

劝说——论据角度:大多数论证往往支持支持每个群体成员的最初立场,所以人们通常会听

到更多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论证而不是繁多自己观点的论证。群体讨论也可能会使成员听到不同的讨论,并使他们对自己的观点更加执着。这样,讨论中的信息可能是个体更加确定自己最初观点的正确性,从而得到更极端的群体观点。此外作为群体讨论的一部分,个体会不停地的重复自己的论点,这个过程会促进观点的极端化。

社会比较角度:个体关注自己的观点与群体其他成员相比较的情况。在讨论中,个体可能发现其他人有相似的态度,甚至有人的观点比自己的还极端。一种希望被赞赏,被看做自信或者勇敢的愿望使得个体趋向于比组内其他成员更加极端。实际上这是个体希望自己能过高人一等。

社会身份角度:讨论使个体注重群体认同感,并且与群体认同。进而使个体感到有压力要改变自己观点,使之与群体的观点一致。然而,个体知觉不到群体的真实平均观点,而是将群体标准知觉为更加符合刻板映像的极端。于是他们把自己的标准调整的更加极端,去认同心目中的群体标准。

4、根据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如何帮助人们发表公开讲话?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在个体的表现可以被他人评价的情境发生

社会促进:人们在他人出现时候的表现好于他们独处时候的表现

社会抑制:他人的出现有时抑制个体的表现

为什么发生这种矛盾现象?

Robert Zajonc的驱力理论

他人出现提高个体唤醒水平,这导致个体倾向于履行优势行为。如果优势行为与任务要求一致,表现就被促进,否则被抑制。

评价顾虑

我们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

分心-冲突理论

他人的存在是一种干扰。做简单的任务不需要全部的注意,人们为了补偿干扰而更加专心、更加努力,从而实际效果会更好。但是做复杂任务时,因他人的存在而分散注意力,则会降低绩效。

后面的自己发挥

5. 哪些因素有助于解决社会困境?

社会困境:社会堕化和社会补偿

社会堕化:个体对集体活动的贡献不能被评价的情境发生

集体努力模型:

(1)个体认为他个人的努力对成功完成群体任务的重要性或必要性的大小

(2)个体认为群体成功的价值大小

解决社会懈怠的方法就是让每个人的贡献都可以被评估。当人们相信自己的贡献被评估时,社会懈怠就会消除。团体绩效的不同报酬也对社会懈怠产生影响。当任务有意义、复杂或有趣时,社会懈怠也不容易发生,当任务困难或有挑战性时,个体一般也不会松懈下来(集体努力模型预测在下述条件下,社会惰化将降低:在小群体中工作,任务有趣、或对于操作者很重要,和受尊敬的人在一起工作,发现自己对群体产品的贡献是独特的、重要的,预期同事将做得很差劲,来自强调团体努力和结果的文化,而不是强调个人结果

减少社会惰化的方法:设计一些方法使每个人的结果或努力容易被认可。增加成员对于成功履行任务的承诺。增加任务的重要性或价值。帮助成员将自己的贡献看做独特的、而不是他人的重复。增强团体关系。

社会补偿发生的情况:个体必须相信他的伙伴工作能力不够。个体必须认为团体产品质量很重要。

社会冲击力理论:他人对个体的冲击力取决于观察者的三个特征(他们的数量、力量和接近性)观察者的数量增加时,冲击力增加。观察者是重要人物、有权力的人物,社会力量的强度增加。观察者在时间、空间上接近,冲击力增加。

集体行为、拥挤和去个别化

(这个不全面,大家自己再看看)

8、团体决策会发生哪些陷阱?如何提高团体决策的质量?

2.团体中达成一致的决策规则

Majority-wins rule: the group ultimately go along with the position that has the most supporters. Truth-wins rule: The truth will ultimately be accepted as its correctness is recognized by more and more members.

First-shift rule: a group tends to adopt a decision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first shift in opinion shown by any member.

Group decision rules have consequences for the functioning of the group.

People can predict the group’s decision in advance by knowing the initial opinions of group members and the type of issue being discussed.

3. Social influence in group decision-making(团体决策中的社会影响):

Decision-making in group is a process of exerting social influence on group members(团体中的决策是一个对团体成员施加社会影响的过程). When a decision involves reaching a factually correct solution, the tactic of informational influence(信息影响)is used; when a decision does not have any single “right”answer, members may tend to rely on normative influence(规范性影响).

Time pressures(时间压力): little time for normative influence; much time for informational influence(缺乏时间时采取规范性影响,时间充裕时采取信息影响).

Groups reach agreement through a complex process of reciprocal influence among members, but the specifics of this process vary with the task and time pressure faced by the group.

4. Group polarization(团体极化): The tendency of group members, as a result of group discussion, to shift toward more extreme positions than those they initially held(作为团体讨论的结果,成员的倾向性向比他们最初持有的立场更加极端的方向转移).

Risky shift(冒险转移): If the initial opinions of group members are risky, group discussion results in a shift toward greater risk.

Cautious shift(谨慎转移): If the initial opinions of group members are conservative, group discussion results in a shift toward more extreme conservatism.

Explanations about group polarization(对团体极化的解释):

1) Persuasive-arguments perspective(劝说- 论据角度): people gain new information as a result of listening to pro and con arguments in the group’s discussion. The more numerous and persuasive the arguments in favor of a position, the more likely group members are to adopt that position.

Explanations about group polarization:

2) Social comparison perspective(社会比较角度): Group members are concerned with how their own opinions compare with those of others in the group. During discussion, individuals may learn that others have similar attitudes and indeed that some people have more extreme views than they do. A desire to be seen positively may lead individuals to shift toward more extreme positions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group members.

3) Social identity perspective(社会身份角度): Group discussion causes individuals to focus on

their group membership and to identify with the group. This identification, in turn, leads individuals to feel pressure to shift their own views to conform with the perceived norm of their group.

5. Groupthink(群体思维): The tendency of the members of highly cohesive groups to assume that their decision can’t be wrong, that all members must support the group’s decision strongly, and that information contrary to it should be ignored.

1) Analysis about groupthink by Irving Janis(Irving Janis 对群体思维的分析): Antecedents about groupthink(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 Groups characteristic of highly cohesive, closed to outside opinions, strong directive leader, having no systematic procedure to evaluate alternatives, high stress or external threat.

Groupthink –a strong desire for group consensus(强烈的群体一致的愿望): Group feels invulnerable; assumes its position is moral; discounts challenges and rationalizes own position; stereotypes its opponents; opposes doubts or disagreement; dissidents are pressured to conform; has illusion of unanimity.

5. Groupthink:

1) Analysis about groupthink by Irving Janis:

Consequences –poor decision making(结果:差的群体决策): Group gives inadequate consideration to objectives; doesn’t adequately survey alternative actions; doesn’t fully examine risks of chosen alternative; doesn’t adequately search for relevant information; evaluates information in a biased way; doesn’t develop contingency plans.

2) Proofs about the existence of groupthink(群体思维存在的证据):

Many political and business decisions validate the groupthink process.

Researches confirmed the role of a directive leader in groupthink, but does not confirm the role of high group cohesiveness. Many cohesive groups with strong leaders make excellent decisions. 5. Groupthink:

3) Methods for reducing groupthink(减少群体思维的方法):

The leader encourage each member to air objections and doubts about proposed decision. The leader must be willing to accept criticism of his or her ideas.

The leader should initially remain impartial in discussions.

The group be divided into subgroups to discuss issues independently and then to hammer out differences together.

Outside experts may b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group discussions and be encouraged to challenge the group’s views.

At each meeting, at least one person should be assigned to play devil’s advocate to challenge group ideas.

6.Biased use of information in groups(群体决策中信息使用的偏差):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group decision making, the group should share information and ideas that are unique to each individual. But, many groups tend to discuss information shared by most members, which result in the decisions that reflect the shared information, not reflect the unshared information.

The reasons for this biased use of information(信息使用偏差的原因):

1) Common information provides a basis for every member to participate(共同的信息为每个成员参与提供了基础).

2) Confirmation bias(验证性假设检验所导致的偏差): People often seek out and prefer information that supports their initial beliefs.

9. 以小组形式组织生产时,如何组织小组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10. 根据伟人论,有哪些特征可以将领导与追随者区分开来?

领导者倾向于帮助组着实现目标的能力

领导者倾向于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技巧对成功的组织交互作用

领导者倾向于更多的野心,以成绩为目的,并愿意假定责任

领导者倾向于对他们的能力自信并对组织能力成功的乐观

11.如何实施头脑风暴法?它的效果并不象人们想像的那样好,原因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相信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有效的团体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前准备:参与人、主持人和课题任务三落实,必要时可进行柔性训练。

设想开发:由主持人公布会议主题并介绍与主题相关的参考情况;突破思维惯性,大胆进行联想;主持

头脑风暴法程序

人控制好时间,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创意性设想。

设想的分类与整理:一般分为实用型和幻想型两类。前者是指目前技术工艺可以实现的设想,后者指目前的技术工艺还不能完成的设想。

完善实用型设想:对实用型设想,再用脑力激荡法去进行论证、进行二次开发,进一步扩大设想的实现范围。

幻想型设想再开发:对幻想型设想,再用脑力激荡法进行开发,通过进一步开发,就有可能将创意的萌芽转化为成熟的实用型设想。这是脑力激荡法的一个关键步骤,也是该方法质量高低的明显标志。

2头脑风暴法实施的成本(时间、费用等)是很高的,另外,头脑风暴法要求参与者有较好的素质。这些因素是否满足会影响头脑风暴法实施的效果。

3头脑风暴法可以排除折衷方案,对所讨论问题通过客观、连续的分析,找到一组切实可行的方案它能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

Chapter 11 Gender

4、人们如何获得其性别认同?

无意识的影响孩子出生后,父母就开始以各自性别的活动特点对儿童施以影响,这种影响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他们在与孩子交往接触中表现出不同性别特点的抚爱方式。这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性别模式影响,对不能自主地认识自己性别的婴儿虽然表现出某种性别认同导向,但真正决定性别自认的基础是儿童的生物学性征。

有意识的影响孩子稍大一些,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施以影响:从抚养方式、取名、服饰选择到玩具购置都赋予明显的性别倾向。在感情表达、性格发展上也有意识地使孩子向着同一性别的方向发展。对男孩的教育是独立型的,要求他们勇敢、坚强;对女孩的教育趋向于保护型,希望她们温柔、顺从。在日常的活动中还应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强化,对孩子做出与自己性别相符合的行为给以微笑、赞许和鼓励,而不合乎性别的行为要加以阻拦或纠正。使他们主动地掌握行为的性别模式,男孩像个男人样,女孩像个女人样。这种有意识的导向,实质上是Y基因和X基因表现的社会强化过程,这是顺乎自然的。

深化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活动范围随之扩大至学校、社会。学校老师把学生分为“男生”和“女生”,儿童也这样区分。社会上的人在从事各项活动时的言谈举止都以男女性别模式予以区分。儿童喜爱的大众传媒塑造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在无形中影响了男女角色的分化,使儿童的性别认同更加巩固。

5.有哪些考察性别身份的理论视角?当代关于性别认同的观点是什么?

视角:1) 变性

2) Male-versus-female dichotomy

3)男子气-女子气连续体

4)性别身份的两维模型

5)超越性别划分

6)性别身份的多维视角

观点1.在面貌,性别特征和生产的能力不同

2.男人和女人可以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

3.代理或媒介的测量:个人归因于活跃的,自信的,决定的

交流或表达的测量:情感的,亲切的,对别人有帮助的特点

4. Whether aspects of instrumentality and expressiveness are socially desirable or undesirable.

媒介和表达方面在社交上令人满意还是不令人满意

6.性别刻板印象对行为有什么影响?

7.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对行为健康有什么影响?

男女双性气质): 男女双性气质的人更被喜欢,更能接受环境形成的要求,更灵活处理压力传统男子气:创造大量的人际关系问题

传统女子气:与低自尊和沮丧相关

过多男子气: 识别夸大的传统男性角色,包括对女人麻木的性态度,男人暴力的信念,和危险的享受

过多女子气:believing that relationships with men are of central importance, that sexuality and attractiveness should be used to get a man and keep him, and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say no but mean yes.

Chapter 12 Helping Behavior

5. 社会文化视角如何解释助人行为? 该视角与学习理论之间有什么联系?

1)社会进化: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人类社会逐渐和有选择地发展出一些技能和信念以改善群体福祉. 因为亲社会的行为普遍有益于社会,它成为社会准则或规范的一部分

2)与助人行为有关的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我们应该帮助依赖我们的人

相互性、回报规范:我们应该帮助帮助我们的人.

社会公正规范:不公对每个人都是不舒服的,当不公平发生时,人们可能做一些事情帮助不太幸运的人

6.根据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如何在社区形成助人的环境氛围?

参考一下几点:

1. 他人的出现:旁观者效应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责任扩散): A person may feel less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in a group of bystanders in a situation where another person needs help.

Ambiguit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ituation(情境解释的模糊性): A potential helper perceives the situation by reference to others’behavior. Bystanders increase the ambiguity of a situation. Evaluation apprehension(评价顾虑): People want to act correctly, and would not look foolish. In order to avoid doing something wrong, they tend to inhibit actions.

2.环境条件:

1)当气候宜人时,人们更可能帮助他人.

2)城市居民不友好、不乐于助人,小镇居民更合作、更乐于助人.

3)宣传乐于助人并不增加宣讲者的助人行为。

3.时间压力:时间压力会减少助人

Chapter 13 Aggression

1.攻击行为的含义是什么?综合感情攻击模型如何解释攻击行为的发生?它与本能理论、驱力理论的解释有什么区别?

攻击行为的含义是什么?

1、指向于伤害他人、且被伤害者努力回避的行为。

2、有意图的将某种伤害形式加给他人。(PPT上的)

攻击性行为定义

心理学家对攻击的界定通常包括四类:解剖学定义、前提条件定义、行为后果定义和社会判断定义。

解剖学的观点认为,攻击性行为是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这种观点通常被习性学家所持有。因此,在界定人类的攻击性行为的时候难免存在对攻击的界定过于宽泛,而缺少对攻击的条件以及动机进行界定。

从前提条件定义的字面上不难理解这种定义强调攻击的前提条件,即伤害意图或伤害的有意性。但意图和有意性作为内在的心理活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或测量,使用这一定义进行研究必然存在信度和效度的问题。

行为后果定义强调要以个体的行为所造成的伤害性结果作为攻击的界定标准。按照这一观点,攻击是指导致另一个个体受到伤害的行为。该定义的优点在于对行为结果可以客观地观察,不需要对行为意图或动机的主观状态进行推断,但同样把攻击概念外延扩大化了。

社会判断定义的代表是班杜拉。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攻击实际上是人们根据行为和行为本身的特性而对某些伤害行为作出的一种判断。(百度的)

综合感情攻击模型如何解释攻击行为的发生?它与本能理论、驱力理论的解释有什么区别?

1、攻击行为由广泛的输入变量激发,如个人特质、情境因素,这些变量通过影响三个基本过程而导致攻击行为:情感状态、唤醒水平、认知,攻击是否发生取决于个体对当前情境的评估和解释、情境中可能的抑制因素。

2、⑴驱力理论:

外部环境,特别是挫折、或任何干扰目标导向行为——能引起强烈的动机来伤害别人。这种激进的驱动导致明显的扩张行为。

挫折-攻击假说,挫折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攻击总是来自于挫折。

⑵本能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人类的暴力倾向aggress源于内置对他人。这种本能是最初旨在自我毁灭,但很快就会重定向向外,向其他人。

康拉德·劳伦-侵略主要来自继承的弹簧战斗本能,人类与其他物种分享。这种本能发达进化的过程中,因为它帮助确保只有最强大、最有力的个人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社会心理学家不将本能行为应用于人的攻击行为。

⑶综合感情攻击模型的特点:与本能理论、驱力理论相比,它不是只关注单一因素,而是考虑学习、认知、情绪和唤醒(learning, cognitions, mood, arousal).

2.如何减少对儿童的虐待:

1、对攻击者实施惩罚和予以报复:

对惩罚和报复的害怕可降低攻击行为

(惩罚有效制止攻击行为必须满足的条件): (1) 惩罚必须迅速;(2)惩罚必须确定;(3)惩罚必须足够强烈;(4)被惩罚者必须理解惩罚的合理性、并认为是该受的。

惩罚可能产生的意外效果:(1)被惩罚者感到愤怒,从而激起更强烈的攻击欲望;(2)从惩罚中学会攻击:惩罚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3)担心被报复,所以给予更强烈的攻击。没有报复能力的人容易成为攻击对象:小学校园周围的“擂肥现象”。

2.挫折和攻击是愤怒的来源,减少挫折和攻击可以减少攻击行为。

1)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经济平等,但是减低生产率、丧失自由和其他好处;资本主义社会认为一定程度的挫折是个人自由必要的代价。

2)所有社会要确保其公民获得最低水平的生活必需品,否则会产生受挫折的群体。

3)建立集体安全保障制度:如建立警察队伍、建立和执行制度

4.(宣泄):有机会用相对安全的方式表达愤怒和敌意可以减少一个人从事更加有害的攻击形式的可能性。

但是研究表明:宣泄只有短暂的效果。

5. (认知干预):道歉和克服认知缺陷。

道歉:承认错误、表达遗憾、要求原谅常常能有效减少被激惹者的愤怒。

认识、评价攻击的后果:displaced aggression的后果比较安全。

改变归因方式:将他人的冒犯归因于非故意的。

注意其他事物:不注意他人的错误行动,注意其他事物,让愤怒情绪有一个冷却期。

6、其他方法:学习、观察非攻击的榜样;学习社交技能,学会与他人相处。

3.根据Craig Anderson等人的综合感情攻击模型分析、评价Dollard的挫折-攻击假说

挫折-攻击假说:挫折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攻击总是来自于挫折,攻击行为的引起始终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总要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至于挫折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攻击行为,则取决与以下四个因素:

1)反应受阻引起的驱力水平

2)挫折的程度

3)挫折的累积效应

4)所着攻击反应而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

综合感情攻击模型:攻击行为由广泛的输入变量激发,如个人特质、情境因素,这些变量通过影响三个基本过程而导致攻击行为:情感状态、唤醒水平、认知。攻击是否发生取决于个体对当前情境的评估和解释、情境中可能的抑制因素。

分析:挫折—攻击假说中的挫折是综合感情攻击模型中的情景因素,根据综合感情攻击模型,攻击行为的发生,还需要有情绪和认知的唤醒过程,最终由个体选择自己的行为。

评价:与综合感情攻击模型相比,挫折-攻击假说只关注了单一因素:挫折对攻击的影响,没有注意其他因素。另外,攻击行为在收到挫折后不一定产生,个人受到攻击后要对攻击行为进行解释,如果解释为恶意情境或愤怒情绪,攻击才会产生。

Chapter 14 Social Psychology and Health

紧张时的生理反应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肠胃失调,如溃疡;身体受伤、或疲劳;心脏疾病;呼吸问题;出汗增加;皮肤功能失调;头痛;肌肉紧张;睡眠不好;癌症;死亡。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13文秘301班 2013 ~2014 学年第 1 学期)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与两个对立的部分。 2、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和三个原则。 3、一般说来,态度由、和三种因素构成。 4、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和等方面。 5、记忆障碍是人们在、、或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 6、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引发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 7、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不一定导致个体的侵犯,只是使个体处于状态。 8、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 9、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状态称为。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1.人到老年,个体的社会化不再继续进行。() 2.团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行为也越常发生。( ) 3.在面部表情中,微笑是很重要的,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说明了这一点。( )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最早以社会心理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课题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塔尔。() 5.反向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过程。() 6.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它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消极作用。() 7.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8.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9.事后诸葛亮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差。()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三、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人际交往中的曝光效应显示出,()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 A. 接近性 B. 互补性 C. 相似性 D. 熟悉性 2. 奥斯古德用语义分析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在印象形成时,用以评价他人的基本维度是()。 A. 评价、力量、活动性 B. 知识、感召力、领导力 C. 能力、正直 D. 中心特征、边缘性特征 3. 在接受别人对待时,纵使施予者出自善意,但如接受者感到自由受到限制时,也会心生抗拒。这种心态称为()。 A. 出丑效应 B. 心理反感 C. 过度理由效应 D. 认知失调 4.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以()为基础的联系。 A. 情感 B. 认知 C. 利益 D. 兴趣 5. 危机现场中,在场人数愈多时,见义勇为的助人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反而愈少。这种现象称为()。 A. 冒险偏移 B. 谨慎偏移 C. 旁观者效应 D. 社会抑制 6. 研究显示,()因素对亲密关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A. 社会经济地位 B. 相貌 C. 个人能力 D. 依恋类型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雏形的形成。 A.1879 B.1897 C.1908 D.1924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 4.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中用_______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A、学习 B、本能 C、模仿 D、强化 5.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 A、哲学 B、历史学 C、人类学 D、传播学 6.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7.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8.归因问题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A.结构过程 B.个体过程 C.人际过程 D.团体过程 9.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麦独孤 B.冯特 C.弗洛伊德 D.荣格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11.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研究 B.经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哲学思辨 12.完全的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是()。 A.很难做到的 B.容易做到的 C.不必考虑的 D.必须坚持的 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题目知识讲解

Chapter6 Conformity and Obedience 3#409 名词解释 1、Conformity: 2、Obedience: 3、Autokinetic phenomenon 4、Informational influence 答案:1 conformity: 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or imagined grop pressure. 2 obedience: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 3 aotokinetic phenomenon: the apparent movement of a sationary point of light in the dark. 4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conformaity occurring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填空题 1、( ) is acting in according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end. Answer:Obedience 2、(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both acting and believing in accord with social pressure. Answer:acceptance 3、(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publicly acting in accord with an implied or explicit request while privately disagreeing. Answer:compliance 4、( ) experiment refers to autokinetic phenomenon. Answer:Sherif’s studies of norm formation 5、( ) occurs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Answer:informational influence. 单选题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 与 两个对立的部分。 2、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 、 和 三个原则。 3、一般说来,态度由 、 和 三种因素构成。 4、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 、 和 等方面。 5、记忆障碍是人们在 、 、 或 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 6、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引发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 。 7、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不一定导致个体的侵犯,只是使个体处于 状态。 8、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 为 。 9、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状态称为 。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1.人到老年,个体的社会化不再继续进行。( ) ( )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最早以社会心理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课题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塔尔。( ) 5.反向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过程。( ) 6.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它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消极作用。( ) 7.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 8.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 9.事后诸葛亮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差。( )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 三、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人际交往中的曝光效应显示出,( )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 A. 接近性 B. 互补性 C. 相似性 D. 熟悉性 2. 奥斯古德用语义分析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在印象形成时,用以评价他人的基本 维度是( )。 A. 评价、力量、活动性 B . 知识、感召力、领导力 C. 能力、正直 D. 中心特征、边缘性特征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和()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与()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分别从()与()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3、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 5、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调查方法有()和()两种。 6、现代心理学始建于()年,以德国教授()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7、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环境有两大类是()和()。 8、()是个体产生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 9、个体社会化还有()和重建的问题。 10、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与()上。 11、自我表现依赖于某种参照点的实验研究是由名叫()的人在()年做的。 12、自我表现往往依赖于某种参照点,在对人关系中,则对方的()与()常常成为你的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13、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 14、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可把动机分为()与()动机。 15、在需要和需求两个概念中,()是主观的。 16、()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 17、对侵犯行为重要的是学会()和(),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 18、知觉的()和()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19、社会认知指对他人表情、()、人与人关心及对()原因的认识。 20、一致性信息、()信息、()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21、1958 年()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归因理论。 22、()和()是影响社会认知的客观因素。 2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4、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态度的()和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25、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和()。 26、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和内化。 27、()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28、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强化、()。 29、人际冲突的两种主要形式为()和()。 30、在测量人际关系方面,除了社会测量法,前苏联的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和()。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 一、单现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B) A、荣格 B、弗洛伊德 C、阿德勒 D、霍妮 2、个体出生到成年社会化初步完成阶段指( D) 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基本和预期社会化 3、根据角色存在形式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A) A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 B先赋角色、后致角色 C正式角色、非正式角色、 D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 4、在人际关系的8种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小的是(D) A竞争型 B合作型 C竞争合作型 D无规则型 5、“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A)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反暗示 6、时尚的极端形式是( C ) A时髦 B热 C时狂 D流行 7、从信息传递速度看,以下哪种沟通速度最快( A) A轴型 BY型 C链型 D圆型 8、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的第二阶段是( B ) A服从 B认同 C内化 D外化 9、在人际沟通中,沟通者只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即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沟通,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反应,这种沟通称为( A ) A假相倚 B非对称相倚 C反应性相倚 D彼此相倚 1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漂亮女孩会不由自主地赋予它们以各种美好的品质,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C)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作用 D隐含人格 11、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称为( D) A缺陷补偿 B自我照顾归因 C选择性遗忘 D自我设障 12、米德认为,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是(D) A角色学习 B角色分析 C角色意识 D角色扮演 13、迁居到异国他乡生活,学习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这种社会化称为( c ) A发展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主动再社会化 D强制再社会化 14、在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是( D) A动态无声的 B静态无声的 C有声的 D类语言 15、阿德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属于(A) A 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社会认知理论 D新精神分析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具体方法有( ABCDE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问卷法 E档案研究法 2、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有( ACD ) A时尚 B时狂 C流言 D集群行为 E群众行为 3、社会心理学关于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解释有( ABC ) A挫折—侵犯理论 B随异交往理论 C标签理论 D符号互动理论 E社会认知理论 4、有声的非语言符号称为类语言,它包括( ABCDE ) A笑声 B哭声 C叹气声 D呻吟声 E其他声音变调 5、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包括( AC ) A退化 B投射 C攻击 D抑制 E隔离 三、判断(每题1分,共计5分) 1、“望梅止渴”式的暗示是间接暗示。(×) 2、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3、女孩更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男孩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 4、人们用来进行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是静态无声的非语言符号。(×) 5、实验室实验法比现实实验法的信度高,效度低。(×)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10分)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 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 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A.发动作用 B.创造作用 C.发展作用 D.制止作用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 ()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 信息 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 ()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 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 ()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 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 ()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 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 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 ()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您生理上就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 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 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瞧,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就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就是对人的心理与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她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 与()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就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就是个体成人之 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就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她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她满腹经纶, 这就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就是社 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她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与()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就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A、态度的构成成分 ?B、心理状态

题库-社会心理学

山东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心理知识竞赛 题库二社会心理学 1.从罗特控制点的理论看,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 们归因倾向属于()。 A.内归因B .外归因 C.稳定归因 D .非稳定归因 【答案】B 【解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强调的是外因在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属于外归因。 2.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 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一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 【答案】B 【解析】自我意识必须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正是由于缺乏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所以不能形成自我意识。 3.下列属于镜我的是(

A.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 B.小王觉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C.妈妈觉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 D.小王觉得妈妈认为他很勇敢、努力 【答案】D 【解析】镜我是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4.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属于可控的内在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 .身心状态 C .努力程 度 D .任务难易 【答案】C 【解析】A项能力高低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B项身心状态 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D项任务难易属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5.下 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 。 A .自我知觉理论 B .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

论 【答案】A 【解析】贝姆提出粗自我知觉理论,他认为,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的态度。 6.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主我 B .客我C.镜我D .社会自我 【答案】C 【解析】镜像自我的概念由库利提出,后由米德完善。镜像自我是指个体根据抽象的概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形成自我概念。 7.“归因”是指()。 A对客观刺激或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推测的过程 B.是对他人的综合认知 C.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 D.指在事件研究中,回归到事件产生的原因的一种研究手段 【答案】C 【解析】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推断人的行为原因的过程。 8.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是归因的()。 A.不变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1)社会 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 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 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 (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 *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 答:(1)家庭。家庭式个体早起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起点,家庭环境之下的社会化的质量和效果将为个体以后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内部的教育和父母的思想以及家庭内部的关系特征都对儿童的性格特征和社会交往特点产生影响。学前期儿童的成长状况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器以后的社会化进程。次级社会化阶段中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仍会继续,个体将在自己独立的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等各种新的社会角色。总之,大部分个体终其一生都无法脱离家庭的影响。 (2)学校。学校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体社会化影响最大的力量。在学校里个体将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价值和行为规范。学校中进行的社会化对个体的知识储量、技术水平、价值观和人格规范的塑造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儿童在学校中有利于他们理解角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学校中的集体类活动尤其是竞赛类活动利于学生通过他人的评价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一群在年龄、兴趣爱好、地位、价值观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个体组成的关系相对亲密的群体。这类群体往往是非正式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同辈群体的特征一是有明显非主流性;二是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教学内容

精品文档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 一、单现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B) A、荣格 B、弗洛伊德 C、阿德勒 D、霍妮 2、个体出生到成年社会化初步完成阶段指( D) 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基本和预期社会化 3、根据角色存在形式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A) A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 B先赋角色、后致角色 C正式角色、非正式角色、 D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 4、在人际关系的8种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小的是(D) A竞争型 B合作型 C竞争合作型 D无规则型 5、“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A)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反暗示 6、时尚的极端形式是( C ) A时髦 B热 C时狂 D流行 7、从信息传递速度看,以下哪种沟通速度最快( A) A轴型 BY型 C链型 D圆型 8、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的第二阶段是( B ) A服从 B认同 C内化 D外化 9、在人际沟通中,沟通者只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即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沟通,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反应,这种沟通称为( A ) A假相倚 B非对称相倚 C反应性相倚 D彼此相倚 1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漂亮女孩会不由自主地赋予它们以各种美好的品质,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C)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作用 D隐含人格 11、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称为( D) A缺陷补偿 B自我照顾归因 C选择性遗忘 D自我设障 12、米德认为,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是(D) A角色学习 B角色分析 C角色意识 D角色扮演 13、迁居到异国他乡生活,学习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这种社会化称为( c ) A发展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主动再社会化 D强制再社会化 14、在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是( D) A动态无声的 B静态无声的 C有声的 D类语言 15、阿德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属于(A) A 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社会认知理论 D新精神分析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具体方法有( ABCDE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问卷法 E档案研究法 2、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有( ACD ) A时尚 B时狂 C流言 D集群行为 E群众行为 3、社会心理学关于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解释有( ABC ) A挫折—侵犯理论 B随异交往理论 C标签理论 D符号互动理论 E社会认知理论 4、有声的非语言符号称为类语言,它包括( ABCDE ) A笑声 B哭声 C叹气声 D呻吟声 E其他声音变调 5、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包括( AC ) A退化 B投射 C攻击 D抑制 E隔离 三、判断(每题1分,共计5分) 1、“望梅止渴”式的暗示是间接暗示。(×) 2、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3、女孩更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男孩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题库

社会心理学题库

————————————————————————————————作者:————————————————————————————————日期:

单项选择题(50分) 第1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任务难度B.努力C.机遇D.能力 本题得分:0 第2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 )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C A.伍德B.希金斯C.费斯汀格D.罗森塔尔 本题得分:0 第3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外因。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C A.任务难度B.努力C.机遇D.能力 本题得分:0 第4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不包括()。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A A.个体的内部标准B.个体所处的场合C.个体的交往对象D.个体的自我监控水平 本题得分:0 第5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双向性 B.整体性 C.易出偏差性 D.选择性 本题得分:0 第6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三度归因理论是由( ) 提出来的。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库利 B.凯利 C.维纳 D.海德

本题得分:0 第7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向别人打听某人怎样时,常会听到“这人不错”、“挺好的”之类的话,其实也许他脑海中正浮现出此人的负面信息,恨得咬牙切齿,这属于()。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晕轮效应B.宽大效应C.刻版印象D.首因效应 本题得分:0 第8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C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宽大效应 本题得分:0 第9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根据维纳的归因模型,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D A.任务难度B.努力C.运气D.能力 本题得分:0 第10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 )会影响社会认知。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A A.情感状态B.经验C.需要D.价值观念 本题得分:0 多项选择题(50分) 第11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印象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差有()。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C,D,E A.开放效应 B.近因效应C.宽大效应D.晕轮效应E.首因效应 本题得分:0 第12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C,E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B)-新

暨 南 大 学 考 试 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最正确的答案填入相应的空格内。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他的不是。甚至会尽量朝他的演讲内容也许包含什么深刻含意方面想,这种认知心理是( )的反映。 A .折扣原则 B .刻板印象 C .仁慈效应 D .晕轮效应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同一认知心理的是( )。 A .情人眼里出西施 B. 爱屋及乌 C. 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 D.先入为主 3.给尊敬的人送礼时,她总是喜欢送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这是( )的反映。 A . 投射心理 B.刻板印象 C.晕轮效应 D.心理免疫 4.人们对与某个人最近一次交往形成印象往往特别深刻,这是( )的表现。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印象整饰 D . 仁慈效应 5.人们在做出某种决策后,他(她)所放弃的事物的所有优点会被放大,而所选择的事物的优点则容易被忽略,这是典型的( )现象。 A .行为不协调 B.折扣效应 C. 认知不协调 D.认知协调 6.社会心理学中95%的理论贡献都与( )有关。

A.库尔特·勒温B.弗洛伊德C.费斯汀格D.斯金纳 7.一个平时文质彬彬的人做了一件大跌眼镜的事,人们对他的好印象就变得被破坏。这种现象说明()。 A.折扣原则 B.累加模式 C.负面特性对整体印象的影响大于正面特性 D.加权平均模式 8.下列不属于容易产生团队管理的定型思考的是()。 A.领导者为了维护某个观点,即使错误也会文过饰非 B.出现多数人对少数人施加压力的现象 C.领导者先听他人各抒己见,最后表态 D.领导者首先表态,明确自己的立场 9.一个人因为牙齿长得不好看,她笑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抿着嘴巴。这种现象属于()。 A.印象整饰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10.北京记者对搭顺风车实地采访发现:如果司机是女性,则无论男女,都同意搭顺风车。如果司机是男士而邀女士塔车,则屡屡遭拒;如有人同行,则女同志愿意搭车。同行人中途下车,搭车女士马上拿出手机,用方言给家人打电话。告知现在何处,所乘陌生车的车牌号。这种现象说明了()的广泛存在。A.刻板印象B.折扣原则C.性别相符D.从众现象 11.下列影响态度形成的社会因素中不合适的是() A.社会大环境 B.家庭背景 C.同伴 D.遗传 12.下列行为中,属于消极的印象整饰行为的是()。 A.口蜜腹剑 B.面试前理个发 C.穿礼服去吃法式餐 D.某教授经常不修边幅 13.下列现象不属于团队内耗产生的原因的是()。 A.内部成员不团结 B.团队有吸引力 C.害怕自己比别人干得多 D.群龙无首 14.在森林中看见一只熊会感到恐惧,而在动物园看见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熊就不会产生恐惧感。这说明()对情绪的影响。 A.情境评估 B.事件归因 C.认知网络 D.图式 15.总喜欢将别人的成功归于外因,自己的成功归于内因。这一心理是()的表现。 A.印象偏差 B.态度偏差 C.行为偏差 D. 归因偏差 16.婚姻围城中的人对对方的态度常与婚前的期望有较大反差;女生在购买一件衣服回来后常后悔买回来却不喜欢它。这些现象的共性是()。 A.消除不协调 B.认知不协调 C.欣赏效应 D.阿伦森效应 17.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是()的表现。 A.自控行为 B.自我关注 C.认知失调 D.自我效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