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说服
- 格式:ppt
- 大小:155.50 KB
- 文档页数:25
一、社会心理学导论:►相对于所处的客观情境,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多取决于我们对情景的解释;►我们既会“直觉”又会“深思熟虑”,这叫做“双重加工”,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很危险。
(《思维,快与慢》就是阐述这一问题);►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人类思维鲜有不偏不倚,所以如果我们想将自己所珍视的思想结晶与真实的社会现实互相验证的话,就需要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
►“生活是正着活,却是倒着去理解”——对于过去的事情,人们总是试着找到一定的解释,从而也会造成“后见之明偏差”,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相关研究”(探寻自然联系)和“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第一编社会思维二、社会中的自我►焦点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透明度错觉——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1.自我概念:我是谁►自我图式:对自己的认识►社会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概念;自我与文化►我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西方更加注重自我独立于个性,而东方则相反自我认识►规划谬误—高估计划是人们的通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部分人智大于明►免疫忽视现象——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恢复和适应能力要强得多!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2.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自尊——使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使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综合,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真实且具体的反馈是最好的——例如说你真得很擅长数学自尊动机►自尊受威胁时,高自尊通常做补偿反应,低自尊更易被击垮►恐惧管理理论:为感受生命价值,我们必须通过迎合社会标准去坚持追求自尊自尊的阴暗面►高自尊并非都是好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自律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3.“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自我的能量►意志力类似肌肉,会消耗会加强►自我概念会影响行为:多想积极结果,更可能制定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例:我知道你能行!);如果你由衷的喜欢你自己,这就是“自尊”(你是特别的!)控制点(事在人为还是人各有命?)►认为事在人为的人更乐观积极,表现会更好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习得性无助——对于自己认为通常无法控制的事情,倾向于选择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社会心理学-说服社会心理学-说服1、说服的途径说服到处都有,本身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例如“教育”或者“灌输”,不过人们喜欢把自己认可的东西叫做教育,而不认可的东西叫做灌输,说服的途径分为“中心途径”和“外周途径”。
用说服的中心途径,也就是关注论据。
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人们就有可能被说服。
但有时论据的有力与否并不重要。
有时我们完全不可能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去仔细的思考。
如果我们忙于其他的事情而没有关注于信息,那我们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仔细推敲信息所包含的内容。
此时我们会使用说服的外周途径,也就是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
当人们转移了注意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思考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达比新异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
譬如,8月初的亳州会议上,对于乡镇网点开发的重要性,刘总以“否则你有朝一日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座空城”进行阐述,就引起了商家的共鸣。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我们到一个新城市找餐厅吃饭,选择哪一家呢,最常用的策略就是看哪一家的人多就选择哪家,这就是采用外周线索。
如果吃完以后我们根据口味、价格、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决定下次还来不来,就是采用中心途径。
在营销过程中,无论是导购还是广告,最终目的是说服顾客购买我们的产品。
那我们采用何种说服途径呢?我们对于食品、饮料、烟草和衣服这一类商品的看法往往是基于感觉而不用基于逻辑。
这些产品的广告通常都使用外周线索,明星代言、优美的广告等感性手法是常采用的策略。
而对汽车、摩托车这种高价值的耐用品,顾客的决策将是理性的,需要综合各种信息来进行评判,FABE是最常用的四步骤策略,无论在导购时还是电视广告。
以上策略是针对那些乐于思考、或有能力进行思考的人,而那些没有能力思考的、即使是那些乐于思考的人有时候也使用外周线索来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譬如相信专家。
对于一些农村用户,让他自己全面评价一辆摩托车的性能很困难,他采取什么策略呢?看周围有没有人买的、找车托、到熟人那里买等,这些都是外周线索。
第七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性影响。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从联系的角度说,一方面,人生来就被被置于一个特定位置并承担一定角色,并开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活。
另一方面,任何人在与别人发生交往时,由于先定性的社会位置的限制和社会角色的束缚,都不可能还原成为没有社会角色概念的一个抽象的人,其与别人的交往和由此形成的情感关系,都必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影响。
从区别的角度说,社会角色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合作而履行社会角色,执行个人的社会职能。
社会角色关系首先遵循社会现实原则,受社会习俗、伦理、政治与法律等原则支配。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和人们亲身的生活实践都已经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一)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二)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三)人际关系与生活幸福(四)人际关系与事业成功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一)交往定向阶段:交往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二)情感探索阶段:情感探索是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
(三)感情交流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表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
第七章〔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与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过程。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印象,亦称初次印象。
第一印象特征:外表性,片面性,类化,归因。
第一印象作用〔首因效应〕: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外表,言语谈吐,还必须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等等。
信息本身对印象形成影响:1,信息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影响:当一种仅属中性合意信息资料与先前建立在很合意信息根底上评估联系在一起时候,综合评价并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会减少。
2,消极否认信息对印象形成影响:积极地信息与消极信息,个体更注重消极否认信息。
印象管理含义: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就是通俗意义上印象管理。
策略: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只试图使别人积极对待策略〕a,讨好技术。
b,自我宣传。
C,威慑。
d,恳求2,保护性印象策略〔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缺乏或防止使别人消极对待自己防御性策略〕:a,借口与辩白。
B,事先申明。
C.自我设障。
D,抱歉。
社会认知偏见偏见特征:偏见是以有限或不正确信息来源为根底,偏见就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倾向,含有先入为主判断。
个人偏见:与个人经历,价值观有关,也受心理因素影响:1首因与近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首次获得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作用,这就是首因,个体对最近获得信息会留下深刻印象,即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光圈效应,个体对他人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爱好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即以点概全〕。
3,宽大作用,4,投射作用〔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会发生认可歪曲,发生偏见〕社会偏见:即社会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拟固定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看法。
消除社会偏见方法:1接触假说。
2,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与“他们〞。
社会认知归因理论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所作所为进展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过程,也就是把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加以解释与推测。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假设的形成与验证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1、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和别人的比较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①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②控制点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③习得性无助: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自我服务偏见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③盲目乐观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5。
自我展示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我并没有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自我展示;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去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归因理论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a性格归因:本身缺乏动机和能力不足b情境归因:由于身体情况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基本归因错误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低估环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性格的影响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认知和情境意识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聚焦观点偏见观点在随时变化自我觉知文化差异我们如何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a知觉和解释事物当社会信息受到多重解释的影响时,先入为主的思想很重要(对同一事件,同一个人的不同评价)b信念固着: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支持它的证据被否定时仍会存在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们对事件的心理构造纠正信念固着的方法是——解释相反的观点、更多的考虑不同的可能性C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记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