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内神经纤维瘤
- 格式:doc
- 大小:191.00 KB
- 文档页数:8
椎管内肿瘤椎管内肿瘤是指发生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邻近的各种组织(如神经根、硬脊膜、血管、脂肪组织、先天性胚胎残余组织等)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的总称。
临床上按其与脊髓和硬脊膜的关系分为髓内、髓外硬脊膜下和硬脊膜外肿瘤。
椎管内肿瘤可压迫脊髓和神经引起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
肿瘤可发生在脊椎的任何节段,因胸段最长故肿瘤的发生率也相应较高,约占半数,颈段约占1/4,其余分布在腰髓段及马尾。
椎管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为20~50岁之间。
除脊膜肿瘤外,椎管内肿瘤男性较女性发病率略高。
各种肿瘤有其特有的好发部位,如上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多发生在腰骶段;而神经胶质瘤则胸腰段和胸段多见;肉瘤及神经节细胞瘤多见于硬脊膜外;肠源性囊肿以颈段硬膜下髓外、脊髓腹侧多见,可与髓内皮样囊肿并发。
发病机制椎管内肿瘤可压迫脊髓神经根引起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压迫血管造成脊髓水肿,变性及坏死,引起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综合征临床表现1.一般临床表现主要为肿瘤所在平面的神经根损害及该水平以下的长束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1)神经根性疼痛:为神经根或硬脊膜的刺激所致部位较固定,常局限于一处并沿受累神经根分布区放射,性质如刀割针刺或烧灼样常呈间歇性发作。
(2)感觉障碍:表现为受损脊髓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麻木或蚁走感)。
(3)运动障碍:肢体力弱在小儿椎管内肿瘤表现较突出,颈髓病变可有四肢肌力减弱;胸腰段损害表现为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及病理反射阳性等;腰骶段表现为马尾神经损害征、肌张力及腱反射低下等。
(4)直肠和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括约肌功能损害,可有肛门松弛,大小便失禁。
2.不同部位肿瘤的临床表现(一)髓内肿瘤1. 室管膜瘤:来源于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脑内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髓内肿瘤,尤其多见于中年人,男女发病率相同。
颈段是好发部位。
多数脊髓的室管膜瘤属良性肿瘤,虽然没有包膜,但与脊髓之间界限清楚,手术常能完全切除,术后可治愈或长期不复发。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椎管内神经纤维瘤(ICD-10:D32.1\D33.4)。
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ICD-9-CM-3:03.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
在疾病早期可出现神经根性刺激症状,夜间痛和平卧痛较为典型。
可出现受压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运动障碍、肌肉萎缩,对侧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平面多由下向上发展等。
2.辅助检查:(1)X线平片:可了解椎骨的继发性改变,如椎体的吸收、破坏及椎弓根间距扩大、椎间孔增大等;(2)MRI和CT:MRI最具定位及定性诊断意义,可直接观察肿瘤的形态、部位、大小以及与脊髓的关系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诊断为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病情进展者需手术治疗。
根据肿瘤的具体部位,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
2.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32.1\D33.4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神经纤维瘤病如何分型神经纤维瘤病如何分型1、神经纤维瘤1型神经纤维瘤1型属于典型的常见神经纤维瘤,患者常常表现为皮下出现无痛性的结节,且还会伴随有牛奶咖啡斑的出现。
患者的虹膜还有可能出现淡黄色的结节,但是一般不会对患者造成不适症状,仅有少部分的神经纤维瘤1型患者出现有皮肤疼痛或智力、记忆力下降的症状。
神经纤维瘤1型的危害在于其产生的肿瘤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压迫到患者的部位组织,造成患者的不适感,且肿瘤有一定的恶变几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2、神经纤维瘤2型神经纤维瘤2型较之1型来说要严重的多,一方面,该类神经纤维瘤会对患者产生双侧的听神经瘤,导致患者出现明显耳鸣,最后可以逐渐演化成为听力下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危害。
另一方面,神经纤维瘤2型一旦生长在患者的脑内,随着肿瘤生长逐渐变大,将会压迫到患者的脑内神经,使得患者的颅内压增高,出现恶心、头疼和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现象,还有可能会造成患者的癫痫大发作,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的意识丧失、昏迷休克等,十分危险。
神经纤维瘤的临床表现都有哪些1.皮肤症状(1)几乎所有病例出生时可见皮肤牛奶咖啡斑,形状大小不一,边缘不整,不凸出皮面,好发于躯干非暴露部位;青春期前6个以上5mm皮肤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后15mm)具有高度诊断价值,全身和腋窝雀斑也是特征之一。
(2)大而黑的色素沉着提示簇状神经纤维瘤,位于中线提示脊髓肿瘤。
(3)皮肤纤维瘤和纤维软瘤在儿童期发病,主要分布于躯干和面部皮肤,也见于四肢,多呈粉红色,数目不定,可多大数千、大小不等,多为芝麻、绿豆至柑桔大小,质软;软瘤固定或有蒂,触之柔软而有弹性;浅表皮神经的神经纤维瘤似珠样结节,可移动,可引起疼痛、压痛、放射痛或感觉异常;丛状神经纤维瘤是神经干及其分支弥漫性神经纤维瘤,常伴皮肤和皮下组织大量增生,引起该区域或肢体弥漫性肥大,称神经纤维瘤性象皮病。
2.神经症状约50%的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主要由中枢、周围神经肿瘤压迫引起,其次为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增生和骨骼畸形所致。
神经纤维瘤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神经纤维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神经主干或周围神经轴索鞘神经膜细胞和神经束膜细胞中。
一、病因NF根据临床表现和基因定位,可分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Ⅰ)和Ⅰ型(NFⅠ)。
NFⅠ主要特征是皮肤牛奶咖啡斑和周围神经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外观率高,基因位于染色体17q11.2。
NFⅠ基因位于染色体中,又称中枢神经纤维瘤或双侧听神经瘤病22q。
这种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大约一半的儿童可以发病。
NF由于基因突变,可能会失去生长调节的基因功能,从而使细胞失去控制,增生为肿瘤。
它是一种生长在神经干处的良性肿瘤,主要是纤维细胞。
NFⅠ基因组跨度350Kb,cDNA长11Kb,由59个外显子和2818个氨基酸组成327kD神经纤维素蛋白分布在神经元中。
NF可能为后合子体细胞突变外,约50%病例代表新的基因突变。
NFⅠ基因是一种由易位、缺失、重排或点突变引起的肿瘤抑制基因。
NF染色体中的基因17q11.2中心周围区,神经纤维瘤素是由基因编码而成的ras蛋白质转化的蛋白质具有生长调节功能。
NF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1-q13神经鞘瘤素是将肌动蛋白支架连接到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也起着生长调节的作用。
NFⅠ基因缺失突变引起Schwann细胞瘤和脑膜瘤。
二、发病机制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神经脊发育异常。
近期认为与神经生长因子产生过多或活性过高有关,促进神经纤维异常增殖,导致肿瘤生长。
主要病理特征是外胚层神经组织发育不良、过度增生和肿瘤形成。
NFⅠ神经纤维瘤常发生在周围的远端神经、脊神经根,尤其是马尾辫;脑神经多见于听神经、视神经和三叉神经。
脊髓肿瘤包括室管膜瘤和星形胶质细胞瘤。
颅内肿瘤最常见的是脑胶质细胞瘤。
肿瘤大小不同,成梭细胞排列,细胞核像栅栏。
一般见:一般见:神经纤维瘤并不都与大神经干有关,也可以从非常小的无髓纤维开始。
有松散明亮的薄膜,没有或有轻反应区。
侵袭性纤维瘤疾病可渗透周围正常组织,钝性剥离难以实现囊外边缘囊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