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171
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椎管内肿瘤是指生长于脊柱脊髓腔内的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和临床诊断,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种疾病。
一、椎管内肿瘤概述椎管内肿瘤是指生长于脊柱脊髓腔内的肿瘤,主要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等。
这类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严重的影响。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二、症状与检查椎管内肿瘤的早期症状通常较为隐蔽,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大小便失禁等严重症状。
在进行影像学检查之前,医生会首先关注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
三、影像学诊断1、MRI检查:MRI(磁共振成像)是目前诊断椎管内肿瘤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
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对于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CT检查:CT(计算机断层扫描)对于显示骨质变化和钙化灶更为敏感。
在某些情况下,如神经鞘瘤的钙化或脊膜瘤的骨质压迫变形,CT检查能够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3、脊髓造影:脊髓造影是一种直接观察脊髓内部形态的方法。
通过向椎管内注射造影剂,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对脊髓的压迫程度和位置。
4、病理学检查:在手术切除或穿刺取样后,医生会对肿瘤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细胞类型和恶性程度。
这对于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四、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肿瘤的性质,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大多数椎管内肿瘤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以减轻压迫和改善症状。
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可能需要结合放疗和/或化疗进行综合治疗。
五、预防措施目前没有特定的方法可以预防椎管内肿瘤的发生,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体检,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此外,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定期随访和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在诊断椎管内肿瘤中的意义
在诊断椎管内肿瘤患者中,医学影像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医学影像检查可以用于确定
病变的大小和位置,以及评估病变的性质和危险程度。
目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包括
X线摄影、CT、MRI、PET-CT、超声等。
首先,X线摄影是最早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但在诊断椎管内肿瘤中并不适用,因为
它只能提供二维影像,不能准确显示病变的位置和大小,而且对于软组织的区分度不高。
其次,CT是一种三维影像检查方法,它可以快速高效地产生高质量的影像,因此,在急诊和手术前评估病变的危险程度时,CT影像是非常有用的。
但对于肿瘤的性质和组织学结构,CT还是表现不够清晰的。
第三,MRI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它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三维影像,可以清晰
地显示软组织,对于诊断椎管内肿瘤而言,MRI是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
MRI不需要辐射,对人体无害,因此广泛应用于病患的预、后治疗评估。
此外,PET-CT也是一种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它可以检测肿瘤的新陈代谢活性,提供更加准确的病灶定位和病变区域的评估。
然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价格昂贵,不适合大规
模应用。
最后,超声是一种低成本、无辐射、无创伤的影像检查方法。
但是,在诊断椎管内肿
瘤方面,它的应用有限。
总的来说,不同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在诊断椎管内肿瘤中的意义是不同的。
医生应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变的性质和位置、需要评估的危险程度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影像
检查方法。
在选择影像检查方法时,还应注意减少辐射的剂量,保证患者的安全。
椎管内肿瘤椎管内肿瘤是指发生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邻近的各种组织(如神经根、硬脊膜、血管、脂肪组织、先天性胚胎残余组织等)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的总称。
临床上按其与脊髓和硬脊膜的关系分为髓内、髓外硬脊膜下和硬脊膜外肿瘤。
椎管内肿瘤可压迫脊髓和神经引起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
肿瘤可发生在脊椎的任何节段,因胸段最长故肿瘤的发生率也相应较高,约占半数,颈段约占1/4,其余分布在腰髓段及马尾。
椎管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为20~50岁之间。
除脊膜肿瘤外,椎管内肿瘤男性较女性发病率略高。
各种肿瘤有其特有的好发部位,如上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多发生在腰骶段;而神经胶质瘤则胸腰段和胸段多见;肉瘤及神经节细胞瘤多见于硬脊膜外;肠源性囊肿以颈段硬膜下髓外、脊髓腹侧多见,可与髓内皮样囊肿并发。
发病机制椎管内肿瘤可压迫脊髓神经根引起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压迫血管造成脊髓水肿,变性及坏死,引起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综合征临床表现1.一般临床表现主要为肿瘤所在平面的神经根损害及该水平以下的长束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1)神经根性疼痛:为神经根或硬脊膜的刺激所致部位较固定,常局限于一处并沿受累神经根分布区放射,性质如刀割针刺或烧灼样常呈间歇性发作。
(2)感觉障碍:表现为受损脊髓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麻木或蚁走感)。
(3)运动障碍:肢体力弱在小儿椎管内肿瘤表现较突出,颈髓病变可有四肢肌力减弱;胸腰段损害表现为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及病理反射阳性等;腰骶段表现为马尾神经损害征、肌张力及腱反射低下等。
(4)直肠和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括约肌功能损害,可有肛门松弛,大小便失禁。
2.不同部位肿瘤的临床表现(一)髓内肿瘤1. 室管膜瘤:来源于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脑内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髓内肿瘤,尤其多见于中年人,男女发病率相同。
颈段是好发部位。
多数脊髓的室管膜瘤属良性肿瘤,虽然没有包膜,但与脊髓之间界限清楚,手术常能完全切除,术后可治愈或长期不复发。
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在诊断椎管内肿瘤中的意义椎管内肿瘤是指出现在脊柱椎管内的肿瘤。
鉴于其位置的特殊性,临床医生在诊断椎管内肿瘤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
正确选择医学影像检查方法对于准确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目前常用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包括传统的X光检查、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扫描以及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扫描。
对于椎管内肿瘤的诊断,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X光检查是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具有简便、快速、无创等优点。
它可以观察到一些肿瘤引起的局部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以及是否有骨赘形成、椎间盘高度减少等现象。
X光对于软组织非常不敏感,对于肿瘤的直接显示能力较差,故对于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价值相对较低。
第二,CT扫描是一种可以提供更多骨骼结构细节的检查方法,适用于检查椎管内肿瘤。
CT能够以三维形式显示椎管和椎间隙的几何形态,可以揭示椎管内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征。
它对于检测骨质破坏、骨赘形成等有一定的优势。
CT扫描与MRI相比有较低的成本和快速的扫描速度。
在初步筛查和检测骨质破坏方面,CT扫描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MRI扫描是对于椎管内肿瘤进行详尽诊断的金标准。
MRI可以提供特别强大的软组织分辨率,具备多维和多序列的扫描方式,可以清晰显示椎管内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组织特征等。
通过MRI扫描还可以进一步评估肿瘤与周围器官和组织的关系,了解其对周围结构的侵犯程度,对于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MRI扫描是无创的,对患者无损伤,非常适用于椎管内肿瘤的诊断。
PET扫描是一种分子影像学方法,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利用肿瘤细胞摄取示踪剂的特性,检测肿瘤细胞的活性。
它可以有效区分良性和恶性肿瘤,并提供肿瘤扩散和转移的信息。
第2章椎管内肿瘤及瘤样病变椎管内肿瘤,它包括发生于椎管内各种组织(如脊髓、血管、神经根、脊膜以及脂肪组织等)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人群发病率一般为0.9~2.5/10万/年。
椎管内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最多见。
男性略多于女性,约为1.6:1。
根据肿瘤的部位,可将椎管内肿瘤分为髓内肿瘤和髓外硬膜下、髓外硬膜外肿瘤。
髓内肿瘤主要有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和血管母细胞瘤等。
在椎管内肿瘤中,髓外硬膜下肿瘤最常见,约占整个椎管内肿瘤的60%,包括神经鞘瘤、脊膜瘤、神经纤维瘤以及脑肿瘤在椎管内的种植性肿瘤等。
髓外硬膜外肿瘤中以恶性肿瘤居多,包括转移瘤、淋巴瘤、脊索瘤和黑色素瘤等。
常规的X线平片及脊髓造影由于密度分辩率所限,所以当肿瘤较小时,一般多无阳性发现;当肿瘤较大而压迫硬膜囊或骨结构时,这些常规方法则仅仅能提示有椎管内或髓内占位。
MR由于具有多方位成像和软组织分辨率高的特点,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全貌及与脊髓的毗邻关系,因而目前已成为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增强扫描应作为检查常规。
没有MR时,可以做CT或CT脊髓造影检查[王忠诚(1998)]。
第1节髓内肿瘤1.1星形细胞瘤一、概述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占全部髓内肿瘤的20~30%,但其构成比与年龄有关。
小儿星形细胞瘤约占髓内肿瘤的50-60%;成年人星形细胞瘤约占全部髓内肿瘤的30-40%。
一般讲,脊髓内星形细胞瘤比脑内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低。
肿瘤可为囊性、实性或混合性。
大约75%的肿瘤位于颈胸段脊髓,20%位于腰段脊髓,5%发生于终丝。
二、肿瘤病理和生物学行为星形细胞瘤起源于脊髓的星形胶质细胞,肿瘤常常呈浸润性生长,因此肿瘤往往无确切边界。
肿瘤内部坏死较常见,约20~30%合并有继发性脊髓空洞。
少数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与周围正常脊髓分界较清楚。
肿瘤的上下端多在2-3个椎体范围内。
1 岁以下小儿肿瘤可侵及整个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