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导管瘤精准定位技术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超声引导下乳腺穿刺定位在乳腺微小结节手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乳腺穿刺定位在乳腺微小结节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间,经本院接诊临床触诊为阴性,而超声检查影像学表现异常者40例(乳腺微小结节42处)为研究对象,40例均实施乳腺穿刺定位遂执行乳腺微小结节手术及病理学检查,并针对穿刺定位在围手术期中应用效果加以评定。
结果:均已成功定位42处微小病灶,并将病变部位进行切除。
经病理检测:恶性病变10处,含有原位癌2处,浸润性导管癌Ⅰ级4处,Ⅱ级2处,癌症伴早期浸润1处,癌症伴腋下淋巴结转移1处;32处评定为良性病变。
结论:超声引导下乳腺穿刺定位在应用过程中可有效针对致患处进行标定且对患者损伤较低、诊断程度较为精确,对于乳腺微小结节手术实施起到重要标定作用,也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乳腺穿刺定位;乳腺;微小结节手术随着现阶段社会对乳腺癌病症的重视以及乳腺影像学技术不断完善,患者在临床检测中,触诊表现为阴性、影像学异常显示的微小结节检出率不断上升,故对于结节致患位标定尚有待深化研究,部分医护人员认为开展乳腺穿刺定位,可有效改善此现象[1-2]。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间,经本院接诊临床触诊为阴性,而影像学表现异常者40例(乳腺微小结节42处)为研究对象,均实施乳腺穿刺定位遂执行乳腺微小结节手术及病理学检查,其实施结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40例选取对象均为女性,年龄区间30-60(平均41.37±0.27)岁。
部分因常规体检超声发现乳腺微小结节,部分因乳房肿胀、疼痛来院进行体检就诊,体检过程中,乳房内未触及肿块。
40例病患均行乳腺及引流区淋巴结超声检查明确为单发或多发乳腺微小结节。
其结果为单侧病变患者为38例,分别为左侧27例,右侧11例;其余病患为双侧2例。
致患位:外上象限、外下象限、内上象限以及内下象限分别为26例、10例、10例、6例。
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诊断共识(2022版)摘要乳腺导管原位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
本共识全面阐述了导管原位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导管原位癌标本取材、病理评估以及相关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从而促进导管原位癌病理报告内容的规范化,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正文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Icareinomainsitu,DCIS)是一种乳腺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局限于导管-小叶系统,显示不同程度的结构异常和细胞核级。
在临床、影像、组织形态及基因改变上均具有异质性,有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但并非必然。
随着乳腺影像学检查的普及,DC1.S检出率明显增加,占所有新发乳腺癌的20%~25%°由于DC1.S生物学行为不一,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
正确诊断DC1.S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和患者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
2016年中国乳腺原位癌诊疗共识专家组制定了《乳腺原位癌诊疗专家共识》,但目前还缺乏相应的中国乳腺DCIS病理诊断规范。
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乳腺疾病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乳腺肿瘤学组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病理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写,由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共同制定,涵盖DCIS标本取材、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及病理诊断报告内容等各环节规范化操作要点,旨在使DC1.S的病理诊断更精准,为相关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一、乳腺DCIS取材及切缘评估1.瘤床取材:手术科室应提供详细的临床病史和病理信息,包括病变解剖部位(左右侧及象限)、影像学检查结果、有无术前穿刺活检及病理诊断、有无乳腺癌病史和家族史等。
对于乳腺广泛切除或区段切除标本,外科医师应用缝合线或其他标志物作解剖学定位(如上、下、内、外侧)。
病理取材医师应涂染料标记切缘,并结合临床标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肿物定位,间隔5~10mm将整个标本平行切开,作好标记。
有条件的单位可对标本进行X线照相。
若病变区域的直径<5cm,建议全部取材;若病变区域的直径25cm,需间隔1Cm至少取材一块组织,有条件的单位尽可能更多取材。
纤维乳腺导管内窥镜在治疗乳腺导管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发表时间:2017-09-04T14:45:16.26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5期作者:安钢[导读] 乳腺导管占位性病变采用纤维乳腺导管内窥镜诊治,能较为准确的判断病变性质,手术定位准确,提高手术疗效。
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 150500【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纤维乳腺导管内窥镜在治疗乳腺导管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2例乳腺导管占位性病变患者,术中均经乳腺导管内窥镜辅助定位,并将术前经乳腺导管内窥镜检查的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对患者随访24个月。
结果 42例患者中术前经乳腺导管内窥镜诊断为24例乳腺导管乳头状瘤,17例乳腺导管乳头状瘤病,1例乳腺导管癌,无炎性病变者,术后与病理结果比较显示诊断总符合率为 90.48%(38/42)。
患者均在纤维乳腺导管内窥镜下行手术治疗,病灶切除准确。
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均未复发及乳头溢液发生。
结论纤维乳腺导管内窥镜诊治乳腺导管占位性病变,可使病变部位在直视下确定,能较为准确的判断病变性质,辅助手术定位准确,提高手术疗效。
【关键词】纤维乳腺导管内窥镜;乳腺导管占位性病变乳头溢液在乳腺疾病中较为常见,自发性乳头溢液在乳腺疾病患者中约占5%,约10%的妇女进行常规乳腺检查时可发现乳头溢液症状,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造成乳头溢液大部分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癌为少数,由于该病病灶微小,临床检查难以发现,手术较困难。
临床上往往根据乳管造影及溢液细胞学检查确诊,但存在诊断准确率低、病变定位困难的缺陷[1]。
我院通过对42例乳腺导管占位性病变患者行纤维乳腺导管内窥镜诊治,效果满意,先做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2例乳腺导管占位性病变的女性患者,就诊原因均为乳头溢液,其中血性溢液30例,淡黄色浆液性溢液12例。
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为(33.1±6.3)岁;病程6-31个月,平均病程(17.1±2.8)个月;31例单侧乳头溢液,9例双侧;28例1孔溢液,12例2孔或2孔以上溢液。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43例临床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其病理特点为良性的乳头状生长,并且很少存在侵袭性生长的现象。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乳头外观溢血、乳头状肿块、通乳管外观可见膨胀及分泌物留滞等。
为了进一步了解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我们对43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
我们病例组的研究对象为4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其中有38例为女性患者,5例为男性患者。
患者的年龄范围从32岁到68岁不等。
乳房症状方面,多数病例(37例,占86.0%)主诉为乳头外观溢血,少数病例(5例,占11.6%)主诉为乳头状肿块,少部分病例(1例,占2.3%)主诉为通乳管外观膨胀及分泌物留滞。
其中,在女性患者中,乳头外观溢血是最常见的症状。
临床检查中,我们发现43例患者中有38例(占88.4%)可见乳头表面有明显溢血,5例(占11.6%)可见乳头状肿块。
乳房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表现为乳头内部有回声,表面有乳头溢血表现,且可见到内分泌血管丛。
部分病例还可显示通乳管外观膨胀及分泌物留滞。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我们对43例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了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为良性肿瘤,乳头腔内充满纤维间质及炎性细胞,无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现象。
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我们将这43例患者分为非典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19例,占44.2%)、典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14例,占32.6%)和复杂性导管内乳头状瘤(10例,占23.3%)三种类型。
在治疗方面,我们对43例患者进行了手术切除治疗。
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乳头切除术和乳房部分切除术。
经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愈合良好,术后未见再发病例,乳头内溢血症状完全消失。
综合以上结果,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主要临床表现为乳头外观溢血,较少见乳头状肿块和通乳管外观膨胀及分泌物留滞。
超声检查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也具有重要作用。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1.乳头溢液,大部分为血性,少数为浆液性;积血排出,肿块缩小,疼痛消失;
2.部分患者有乳房疼痛。
【体格检查】
1.检查时可发现乳头有血迹或乳罩浸染;
2.部分病人于乳晕部可触及小肿块或小索条状结节;
3.压迫乳房肿块时有分泌物自乳头溢出;
4.检查时局部可有轻微压痛。
【辅助检查】
1.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
2.X线乳腺导管造影可查到肿块,能定位;
3.必要时ECT乳腺肿瘤显像;
4.B型超声波检查;
5.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
【诊断】
1.由固定的导管开口出现溢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
2.在乳晕区或其邻近有时可触到质软的肿块;
3.经溢血导管开口行导管造影检查可发现导管内有充盈缺损或阻塞中断现象。
【鉴别诊断】
1.乳腺癌;
2.乳腺囊性增生症。
【治疗原则】
1.定位准确、年轻者应行病变所在区域的区段切除;年老不能定位者行单纯乳房切除术;
2.多发性乳头状瘤,肿块位于乳腺边缘,恶变机会较高,一般认为是癌前病变,以单纯乳房切除为宜;凡切除病变的组织,应常规进行病理检查。
【疗效标准】
1.治愈:切除肿瘤、切口愈合;
2.好转:部分切除肿瘤(多发性肿瘤者);
3.未愈:未治疗者。
【出院标准】
达到临床治愈、好转疗效者。
PICC导管尖端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李克佳(航天中心医院,北京100049)Research progress on PICC catheter tip positioning methodLI Kejia(Aerospace Center Hospital,Beijing100049China)摘要:综述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最佳位置的定位方法,包括体外测量法、胸部影像学定位法、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电磁导航定位法、超声定位法、中心静脉压定位法及联合技术等,不同的定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通过对不同的定位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腔内心电图定位;电磁导航定位Keywords PICC;tip positioning;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m positioning;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positioning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0.19.019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输液等。
为了保证导管的安全使用,达到治疗效果,导管的尖端位置至关重要。
导管尖端定位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定位方法及定位时机因技术发展和国情而不同。
目前公认的“金标准”是置管后胸片定位,但因其滞后性和辐射的危害等弊端,越来越多的学者推荐置管过程中的实时定位技术。
1PICC尖端最佳位置PICC导管尖端的准确定位对于减少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保证静脉治疗的安全性和最佳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但不同国家、组织对PICC尖端最佳位置的定义尚存在一定争议。
美国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S)指出对于成年人和儿童而言,安全性最佳的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尖端留置位置为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上壁交界连接点(CAJ)[1]。
超声乳腺导管扩张标准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乳腺疾病的诊治也越来越关注。
乳腺导管扩张术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诊治方法,尤其适用于乳腺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等疾病的诊治。
而超声乳腺导管扩张技术则是乳腺导管扩张术中的一种新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疗效显著等优点。
本文旨在介绍超声乳腺导管扩张标准。
一、超声乳腺导管扩张技术简介超声乳腺导管扩张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声引导下的导管扩张技术,通过超声检查定位到病灶的位置,再将导管插入到乳腺导管内,通过导管的扩张来摘除乳腺管内的病灶。
由于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疗效显著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采用该技术进行乳腺疾病的诊治。
二、超声乳腺导管扩张标准超声乳腺导管扩张标准是指在超声引导下,根据不同的病灶类型和位置,选择不同的导管规格和扩张程度,以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具体标准如下:1.导管规格的选择导管规格的选择应根据病灶的大小和位置来确定。
一般来说,导管的外径应小于病灶的内径,以确保导管能够插入到病灶内。
同时,导管的长度也应根据病灶的位置来确定,以确保导管能够插入到病灶所在的乳腺导管内。
对于较小的病灶,可以选择外径为1.5mm的导管;对于较大的病灶,则需要选择外径为2.5mm的导管。
2.导管的插入导管的插入应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以确保导管插入到病灶所在的位置。
在插入导管前,应先进行消毒和麻醉处理,以减少手术的疼痛和感染风险。
插入导管时,应注意避免损伤乳腺组织和导管的损坏。
3.导管的扩张导管的扩张应根据病灶的大小和位置来确定。
一般来说,导管的扩张程度应小于病灶的直径,以确保能够完整地摘除病灶。
对于较小的病灶,可以选择扩张程度为1.5mm的导管;对于较大的病灶,则需要选择扩张程度为2.5mm的导管。
导管的扩张应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以确保扩张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病灶的摘除病灶的摘除应在导管扩张后进行,摘除时应注意避免损伤乳腺组织和导管的损坏。
乳腺新技术新项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本文将介绍乳腺新技术新项目,包括乳腺红外热成像、乳腺磁共振弹性成像和乳腺微创手术等。
乳腺红外热成像是一种非接触式的乳腺检测技术,利用红外线摄像机记录乳腺组织的热分布情况。
乳腺疾病通常伴随着血液供应的异常,而血液供应的异常会导致乳腺温度的升高。
乳腺红外热成像可以通过观察乳腺区域的温度分布,发现乳腺异常的热点,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和其他乳腺疾病。
乳腺磁共振弹性成像是一种新的乳腺疾病诊断技术,结合了磁共振成像和弹性成像。
乳腺磁共振成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可以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内部结构。
而弹性成像则可以评估组织的硬度,乳腺癌组织通常比正常组织更硬。
通过结合这两种成像技术,乳腺磁共振弹性成像可以更准确地诊断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癌。
乳腺微创手术是一种通过微小切口进行的手术技术,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乳腺微创手术包括乳腺腺瘤切除术、乳腺导管扩张术和乳腺活检术等。
乳腺腺瘤切除术可以通过微小切口将乳腺腺瘤切除,不仅能够保留乳房的完整性,还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
乳腺导管扩张术可以通过微小切口扩张乳腺导管,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该技术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乳腺活检术可以通过微小切口获取乳腺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乳腺组织的性质,对于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乳腺新技术新项目的出现,为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乳腺红外热成像可以提供早期乳腺癌的筛查和监测,为乳腺疾病的早期发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乳腺磁共振弹性成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乳腺疾病诊断,可以减少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乳腺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加快患者的康复。
这些新技术新项目的应用,将为乳腺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然而,乳腺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和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新技术的设备和培训成本较高,不是所有医疗机构都能够配备和使用这些新技术。
乳导管瘤精准定位技术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乳导管瘤切除术的精准定位。
方法先做乳导管造影,再用X线钼靶机拍摄图像找到乳道管瘤位置,再用钢针在乳腺钼靶机上完成定位,选取图像打印胶片,以备手术时手术医生观看。
结果经过准确定位,手术医生可以小切口、微创伤的切除肿瘤,患者术后恢复快,乳房外形不变。
结论钢针定位技术可以准确引导医生行手术切除术,手术开口小、美观,患者容易接受,乳腺外形不变。
关键词乳道管瘤;X线乳腺钼靶机;乳导管造影;钢针定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疑似乳腺导管患者5例,年龄28~40岁,均系女性,平均年龄(34.0±3.8)岁,发病时间5~12个月。
患者的临床表现是乳头单孔溢液,溢液为浅黄透明状,偶有疼痛感,超声提示导管扩张。
均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乳导管乳头状瘤。
1. 2 仪器与方法
1. 2. 1 仪器本次研究仪器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DS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机,乳腺专用图像处理系统。
1. 2. 2 材料①皮肤消毒用品两份(碘伏);②无菌手套两副;③特制钝头针1套(5号半针头用钢剪剪去针尖沙纸打磨,消毒用酒精冲洗,浸泡4 h以上备用);④5~10 ml的一次性注射器2具;⑤60%泛影葡胺(urografin)或泛影酸钠1支(1次用量1 ml左右);⑥消毒巾(洞巾)、棉球、纱布、消毒纱布数块;⑦钢针1根(Angiotech 21ga×10 cm);⑧老虎钳1把(用酒精擦拭消毒)。
1. 2. 3 手术过程①术前过敏试验:一般采取用皮试或眼角滴入试验,确认阴性方可施行造影术(泌性溢乳外,所有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包括血性、浆液性、黄色和清水样溢液等,皆可作为导管造影的适应证。
急性炎症、哺乳期及对造影剂过敏者,应视为导管造影禁忌证)。
②患部用碘酒消毒2次再用酒精脱碘,可采用坐位或仰卧位,以乳头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消毒半径5 cm 左右。
③术前戴消毒手套,轻轻挤压乳头,确认溢液孔后开始进针(特制针头),针头缓缓捻入乳孔0.5~1.0 cm 深度即可。
④吸净导管内残留液体,可留作涂片使用。
⑤换上装有造影剂的注射器,抬高后用力回抽乳孔内气体,观察不再有气泡即可注射造影剂。
压力不宜过大,以防造影剂冲破导管导致失败[1]。
⑥拔出针头后,用棉球和胶布包裹乳头,立刻准备照相。
⑦常规投照位置:通常采用侧位、轴位(上下位)作定位照相。
被检者面对乳腺机站立,被检侧乳房对摄影平台中线,肩部放松下垂,面部转向非检侧。
充分托起乳腺并向前拉伸放于摄影平台中央,调节摄影平台高度至托起后的乳腺下部折叠处,胸壁内侧紧贴摄影平台前缘,被检者非检侧的手向前抓住手柄。
向前方拉伸展
平乳腺组织同时进行压迫,并在结束加压之前将手从前方抽出。
展平乳腺外侧的皮肤皱褶[2]。
对于东方小乳房女性,在投照过程中,医生左手放在患者10~12胸椎处,轻推患者使患者尽量贴近机架,使乳房尽量多的放置于压迫架内。
⑧乳腺钼靶机换上带有孔洞的穿刺定位压迫板,在主操作台上设置压迫板不可抬起程序。
⑨将受检乳房以轴位方式压迫进行拍照,从电脑显示屏上把图像定位,从图像上得到X.Y轴数据,再到主机架上,调节指示铅条和显示屏数据相符。
找到定位点,进行消毒处理(用棉签沾碘伏消毒)。
⑩在助手协助下取出钢针,对准定位点垂直扎破皮肤扎入,一定要钢针垂直扎入。
再一次让铅条复位,进行拍照,如图像看到钢针呈圆点说明钢针以垂直扎入,抬起压迫板,轻托乳房向后,脱离压迫架。
调整机器于侧位(90°)拍摄状,让钢针与压迫板垂直状进行拍摄,钢针要穿过压迫板孔洞,钢针依然垂直于压迫板,获取图像看到钢针针尖位置是否到乳道管瘤位,如有距离可调整钢针深浅度,以达到针尖在乳导管瘤位置,到位后抽出套管钢针让内置带勾钢针针尖打开(有单勾钢针和双勾钢针),针尖打开钢针就会固定。
得到满意图像后,抬起压迫板,取来老虎钳剪掉多余钢丝,用消毒纱布包扎贴上胶布。
从图像处理系统选取定位图像打印胶片,让患者携带胶片(便于手术医生观察定位像用)去手术室等候手术。
2 结果
选取的5例患者,经过手术切除术治疗,病理结果均为乳导管乳头状瘤。
术后由于定位精准开口小,术后创面小,恢复快,乳腺外形没有改变,患者心理好接受。
3 讨论
乳导管造影方法简单、安全、无副作用。
造影剂充盈导管后,能显示管内微细结构及病变范围,对手术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乳导管造影对于乳腺导管末端有肿物的导管造影,可以清楚显示,对于导管镜不能到达部位,乳导管造影有其他优越的地方。
选取病理分析为乳头状瘤乳道管瘤在乳导管X线钼靶造影显示为充盈缺损。
对于良性肿瘤乳导管瘤的手术一般创伤面越小越好,不管手术愈后的恢复和伤口的美观上都尽量选取小创伤,精确切除肿瘤也是医务工作者的追求[3]。
乳导管内病灶微小,必须手术治疗时经常采取术前定位法,有导针定位、亚甲蓝注射定位等。
在超声引导下的亚甲蓝注射定位,操作起来有时由于注射计量大就会造成染色面积大,手术切除面积也就大,开口大愈合慢,导针定位由于定位后乳房的活动,定位面积就会扩大,同样也大大缩小了准确度。
而乳导管造影下的钢针定位,却能到达精准定位,由于钢针内针带有勾刺,定位后可以牢牢索住乳腺组织,乳腺的活动不会改变定位准确度。
当乳导管造影时,从图像上就可以从轴位和侧位图像上分析,导管瘤离皮肤最近位置,钢针定位时,就可以选取离皮肤最近位置下针,这样手术医生
就可以沿定位时留下的钢丝开始手术,导管瘤也是离皮肤最近,便于切除,手术切除深度也是最浅的,术后愈合快瘢痕小,乳腺外观不变,患者好接受。
参考文献
[1] 胡永升.现代乳腺影像诊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2.
[2] 石明国,王鸣鹏,余建明.放射师临床工作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1-172.
[3]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