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诊疗研究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43
最新:多维度评估肝功能在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肝衰竭是目前消化系统疾病中症状成因复杂、死亡率高的一类综合征,由肝炎病毒、酒精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各类功能障碍,主要以出现黄疸、凝血功能异常、腹水等症状为临床表现。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而复杂的器官,合成人体所需蛋白、转化机体代谢物以及自身细胞再生修复都对人体十分重要。
各种毒素、细菌、病毒危害肝脏时,开始可只涉及肝脏单个功能维度,随损伤程度、损伤维度的增加,代谢、合成、再生等都受到影响,继而出现腹水、门脉高压、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死亡率高,治疗主要包括并发症的对症处理、保肝、人工肝及肝移植等,其中肝移植人群的选择及时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该器官的复杂生理功能及其强大的代偿和再生能力,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加之不同患者的机体状态以及合并并发症的各异,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所受影响更为复杂。
为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肝衰竭患者生存率,近年来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研究,尽管目前有很多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及评分模型,如胆红素、白蛋白、Chi1d-Pugh评分等,但这些指标或者评分模型仅涵盖了肝脏功能单一或是部分几个维度,并不能更整体、全面的进行评估预测,因此涵盖肝脏多个维度功能的评估思路及评估体系可提高患者预后判定价值。
所以,我们将近年来肝衰竭预后评估相关研究总结,从肝细胞多维度功能分析,以期提高对肝衰竭评估及为更加合理诊治策略提供依据。
一、肝脏合成及储存能力1、白蛋白血浆中白蛋白浓度是由白蛋白合成、血管内和间质室间交换、分解代谢以及肾、肠损失等相互平衡的结果。
多项研究已明确血清白蛋白浓度在各种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近年来对白蛋白在肝衰竭领域作用价值的研究体现了其与疾病危重程度相关性、时间空间相关性。
在肝脏功能受到损害时,白蛋白合成、氧化修饰等都相应受到影响。
疾病危重程度越明显,肝脏功能受到损伤越大:(1)肝脏合成功能损伤,白蛋白基本合成量减少,形成了血清白蛋白低浓度;(2)白蛋白可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经历翻译后修饰,修饰后的白蛋白相对于未修饰状态始终表现出受损的功能状态,形成了血清白蛋白低功能。
2024肝衰竭诊治的进展与挑战肝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其病死率极高,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
各国学者不断探索其定义、病因、分类、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
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作为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失代偿并伴有器官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其短期病死率尤为突出。
目前,〃三早一体系〃的全程管理模式已成为肝衰竭治疗的基本策略。
尽管近年来肝衰竭的临床诊疗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进一步加强临床和基础研究。
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的争议与共识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以肝脏和/或肝外器官衰竭和短期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综合征。
ACLF的定义一直是国内外有争议的问题,全球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ACLF定义与诊断标准包括:欧洲肝病学会ACLF标准(EASL-ACLF)、中国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小组ACLF标准(COSSH-ACLF)、亚太肝病学会专家共识(APASL-ACLF)、北美终末期肝病研究联盟ACLF诊断标准(N ACSELD-A CLF)、美国胃肠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和中国肝衰竭诊治指南等。
2022年美国胃肠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综合APASL x EASL-CLIF X NACSELD,提出具有包容性的定义。
ACLF是发生在伴或不伴肝硬化的慢性肝病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潜在可逆性的疾病,在缺乏基础肝病治疗、肝脏支持系统治疗或肝移植的情况下,可导致多器官衰竭,3个月内病死率高。
ACLF通过慢性肝病、胆红素升高和INR延长来识别,肾脏、呼吸、循环或脑功能衰竭支持诊断的建立。
脏器衰竭的严重程度可以采用EASL-CLIF或NACSELD脏器衰竭评分来评估。
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版)》中将ACLF定义为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综合征,伴或不伴随肝外器官衰竭。
3】6尘坐壁壁堕盘查:!塑壬!旦星!!鲞塑!塑竺i!!!旦!望璺!!!j皇!g!竺!!坚:∑!!!!,型叭!肝衰竭脑病防治研究进展王宇明l关■词l肝衰埘.肝_生脑病.侦防;浩,}Researchingprogressofpreventionandtreatmenlofhepaticfailureenc。
pha】opalhyWANGYummg[Keywords]Liverfailure;Hepaticencephar]opathy.Prevention;FealmeFl|lFirstItuthor’saddress]InstituteofInfec-dousDiseases,Southwe},tHospital,ThirdMili—IaqMedicalUnI~ersily.Chongqin8400038,Chlnd国外一.直将肝性脑病列为急、慢性肝衰竭的必备条件。
尽管部分学者提出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40%以下的非脑病型肝功能水垒者列为肝衰竭前期,但太多数学者仍同意H有出现脑病者才可诊断肝衰竭。
目前认为,急陛肝衰竭(AHF)与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在病理学上盟肝陛脑病形式均1i…洋.前者脑水肿更_灯突出III。
暴发性肝衰竭(FHF)既可发牛,:急性肝炎,r亦可发生于幔性肝炎。
现将有关重症肝炎/肝衰竭脑病包括肝性脑病和脑水肿防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肝性脑病的防治1传统方法:低蛋白饮食、清洁晡道I州K水吸收的广谱抗生素及促进有益菌或有益菌的牛物制剂(probiotics)仍硅重要性。
乳果糖等寡糖类为促进肠道有益菌物质,有益苗活制剂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苗、眄链球菌及优细菌(Eubac-teria)等,两类物质具有互补作用,能改善宿=E肠遭微生念平衡,减少内毒素的产宅和吸收,防止肝脏进一步损伤。
全国38家医院总结乳果糖疗效,发现它能有效降低肝性恼病段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血氨水。
F,对脑病症状有效率达96.5%,认为泼琦口『作为防治肝性脑病的常规用药长作者单化: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d南K院仝j’感染病研究所期服用。
肝衰竭的细胞治疗研究进展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在肝衰竭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肝衰竭的细胞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干细胞移植、肝内胆细胞移植和肝外胆细胞移植等三个方面。
一、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肝衰竭细胞治疗的关键方法之一。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为各种细胞类型的能力,可用于修复和重建受损的肝脏组织。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干细胞的移植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首先,在干细胞移植方面,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应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LMSCs)治疗急性肝衰竭。
研究表明,PLMSCs可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肝脏功能。
此外,PLMSCs还具有抗纤维化能力,可以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对治疗慢性肝衰竭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干细胞的源头也得到了扩展。
除了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外,研究人员还成功地应用了人胎肝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干细胞等进行肝衰竭的治疗。
这些干细胞来源广泛,数量丰富,可以更好地满足细胞治疗的需求。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干细胞,使其具有更强的修复和再生能力。
将多种基因导入干细胞中,如HGF、FGF、VEGF等,可以增强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能力,从而提高肝衰竭的治疗效果。
二、肝内胆细胞移植肝内胆细胞移植是一种将胆细胞注入患者肝脏中的方法,旨在修复和重建受损的胆汁系统。
近年来,肝内胆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手段。
研究人员通过不同途径获取来源于胆汁系统的成熟胆细胞,如胆道上皮细胞和胆囊上皮细胞等。
这些胆细胞具有天然的修复和再生能力,可以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
目前,肝内胆细胞移植已在一些临床实验中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同时,肝内胆细胞移植的成功还得益于组织工程技术的进步。
通过将胆细胞与支架材料结合,研究人员成功地构建了胆细胞种植块,可以更好地促进胆细胞的存活和定植,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三、肝外胆细胞移植肝外胆细胞移植是将胆细胞移植到人体外的特殊方法,可用于治疗无法进行肝内移植的患者。
肝衰竭的血液透析治疗研究肝衰竭是指肝脏在受到严重损害或疾病影响后,造成其无法维持正常代谢、排泄和调节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状态。
严重的肝衰竭可能导致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生命危险。
胆汁淤积、腹水、肾功能受损、溶血性贫血及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
早期介入性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本文探讨了肝衰竭的血液透析治疗研究的进展。
肝衰竭的治疗常采取药物支持、营养支持和血液透析等治疗方案。
但针对严重的肝衰竭,药物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方案已时不足道,血液透析成为了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肝脏功能丧失导致了肝毒素的蓄积、肾功能的受损和血液的代谢障碍,从而严重危及了患者的生命,血液透析则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患者体内的毒素和废物排除,帮助患者及时恢复。
然而,目前肝衰竭的血液透析方式尚不是很明确。
常规的血液透析方式对于肝衰竭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治疗效果的提升亟待研究和探索。
在腹水是肝衰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是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腹水会导致患者体内钠、钾等电解质失衡,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等严重后果。
目前,静脉血液透析(CRRT)治疗已被用来控制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研究表明,CRRT治疗治疗将静脉血输送至血液过滤器,并经过滤器清除血液中的水和废物。
同时,CRRT也避免了普通血液透析带来的阴离子吸附、对心肌和血管的不利影响等不良反应,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病痛。
虽然CRRT治疗的侵入性较高,但由于其治疗效果显著,逐渐得到了盛行,受到医治患者的良好反馈。
在肝衰竭的血液透析治疗中,化学吸附(CA)治疗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CA治疗方式尚属于医学可塑性治疗,相较于常规的血液透析治疗,CA拥有更高的治疗成功率。
CA治疗方式采用的是附有低分子量的活性晶体、生物活性复合物等物质的血滤器,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帮助患者排泄体内的各种毒素和废物,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和病程,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肝衰竭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疾病,而血液透析则是对严重的肝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2024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因肝功能严重损伤引起的危重症,尤其是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进展决,病死率高。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体外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有效清除肝衰竭患者体内有害毒素及炎症介质,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必需物质,改善紊乱的内环境,从而为肝细胞再生、肝功能恢复或肝移植创造条件。
人工肝的类型可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及混合型。
其中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近年来无论是设备、治疗模式,还是临床研究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多进展,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工肝类型。
此外,近年来有关生物型人工肝(BAL)涉及的种子细胞、生物反应器等关键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初步呈现出令人期待的前景。
1、NBAL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工肝技术的不断进步、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增加,NBAL在肝衰竭救治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认可。
我国制定的《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对千规范、普及该技术,进一步提升肝衰竭的救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也逐渐认可人工肝技术的作用,发布了相关专家共识。
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对千NBAL尤其是治疗早中期肝衰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国外相关肝衰竭临床指南尽管对于人工肝能否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尚存在争议,推荐意见不尽相同,但多数认为对于患者的生化及炎症指标、肝性脑病严重程度等具有—定的改善作用。
2019年亚太肝病学会更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推荐应用血浆置换为主的NBAL。
2023年欧洲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提出,除临床试验外,不推荐常规使用NBAL或BAL,但也指出白蛋白透析可以改善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性血浆置换在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阳干衰竭中具有潜在益处。
上述推荐意见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反映出肝衰竭的复杂性以及此类危重症患者要进行高质量临床试验的难度与挑战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东西方有关肝衰竭的诊断标准及人工肝技术的应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