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和人工肝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10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预后的临床研究范例发布时间:2023-07-05T03:10:11.042Z 来源:《系统医学》2023年5期作者:范例[导读] 目的:分析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效果。
四川省达川区人民医院【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效果。
方法:2021年9月~2023年1月间选取我院收拾的肝衰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采取人工肝治疗,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采取人工肝治疗后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生存率对比具有差异,P<0.05。
患者采取人工肝治疗后的8周、12周和24周的生存率对比无较大差异。
通过针对24周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发现腹水、肾功能不全、HE评分、并发症数、INR和D-D二聚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为肝衰竭患者实施人工肝治疗后,患者治疗后8周的生存率、远期生存率对比无较大差异,早期实施人工肝治疗能够提高患者预后,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保证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人工肝;肝衰竭;预后效果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肝病症候群,肝炎病毒感染、肝毒性物质以及药物因素都是造成肝衰竭的主要原因。
肝衰竭会导致肝脏的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发生异常,从而会造成凝血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出现。
肝衰竭可分为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等几种类型,患者死亡率较高。
临床治疗肝衰竭的手段为人工肝、综合治疗、肝移植三种手段,内科治疗为常规治疗手段,通过对症治疗、调节微生态、调节免疫功能等来达到治疗肝衰竭的效果,单一的内科治疗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为了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则要针对患者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我国作为肝病大国,在乙肝的防治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过病毒性肝炎造成的终末期肝病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1]。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9月~2023年1月收治的采取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
102例患者中有男性60例、女性4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5.25±11.23)岁,平均病程为(6.25±1.33)月。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肝技术作为肝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工肝组在过去的一年里,紧紧围绕医院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人工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人工肝技术临床应用(1)人工肝治疗例数本年度,人工肝组共完成人工肝治疗病例XX例,较去年同期增长XX%。
其中,肝衰竭患者XX例,重症肝炎患者XX例,肝移植术前准备患者XX例,肝移植术后患者XX例。
(2)治疗效果通过人工肝治疗,本年度患者肝功能改善率XX%,病情稳定率XX%,死亡病例数较去年同期降低XX%。
人工肝治疗在肝衰竭、重症肝炎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人工肝技术科研(1)科研项目本年度,人工肝组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XX项,省级科研项目XX项,院级科研项目XX项。
(2)科研成果本年度,人工肝组发表学术论文XX篇,其中SCI论文XX篇,核心期刊论文XX篇。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XX项,实用新型专利XX项。
3. 人工肝技术人才培养(1)人才培养计划本年度,人工肝组制定并实施了人工肝技术人才培养计划,旨在提高医护人员的人工肝技术水平。
(2)培训成果通过培训,本年度人工肝组成员人工肝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部分成员已具备独立开展人工肝治疗的能力。
4. 人工肝技术交流与合作(1)学术交流本年度,人工肝组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与同行分享人工肝技术研究成果。
(2)合作项目本年度,人工肝组与多家医疗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人工肝技术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人工肝治疗设备更新换代需求随着人工肝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设备在性能、功能等方面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2)人工肝技术人才短缺人工肝技术专业人才匮乏,难以满足临床应用需求。
2. 改进措施(1)加强设备更新换代积极争取医院支持,加大人工肝治疗设备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提高人工肝治疗水平。
人工智能在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预测模型中的研究现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肝衰竭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4)1.2 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发展背景 (4)1.3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和特点 (6)二、人工智能在ACLF预后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6)2.1 基于机器学习的预后预测模型 (8)2.1.1 逻辑回归 (9)2.1.2 决策树 (10)2.1.3 随机森林 (12)2.1.4 支持向量机 (13)2.2 基于深度学习的预后预测模型 (14)2.2.1 卷积神经网络 (15)2.2.2 循环神经网络 (16)2.2.3 生成对抗网络 (18)三、AI技术在ACLF预后预测中的优势与挑战 (19)四、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21)4.1 进一步优化模型性能 (22)4.2 多模态数据融合 (23)4.3 跨学科合作与创新 (25)4.4 伦理与法规探讨 (26)五、结论 (27)5.1 AI在ACLF预后预测中的重要地位 (28)5.2 未来发展趋势和潜在影响 (29)一、内容综述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在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预测模型中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随着数据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学习算法的持续创新,人工智能已经显示出在预测疾病发展、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本文将围绕人工智能在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预测模型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预后差且死亡率较高。
对ACLF的及时准确评估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评估方法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临床数据,但人工智能的引入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深度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能够在大量数据中挖掘出与人类医学知识不同的潜在规律,为ACLF的预后预测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决策支持。
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ACLF的预后预测研究中。
常用的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神经网络以及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等。
肝衰竭前期的人工肝治疗张静,周新民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西安 710032通信作者:周新民,****************.cn(ORCID:0000-0002-6443-7557)摘要:肝衰竭是临床最常见的严重肝病临床症候群,进展快,病死率高。
在肝衰竭发生前期或“黄金窗口期”进行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肝衰竭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或酒精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现就目前肝衰竭前期的发生机制及人工肝治疗展开讨论,旨在指导临床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人工肝技术,推动相关研究,从而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肝,人工;二级预防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re-liver failureZHANG Jing, ZHOU Xinmi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Xijing Hospital, 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OU Xinmin,****************.cn(ORCID: 0000-0002-6443-7557)Abstract:Liver failure is a common clinical syndrome of severe liver disease with rapid progression and high mortality. Therefore,early intervention in pre-liver failure or “golden window”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nd alcohol-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re the main topics of studies on pre-liver failu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athogenesis of pre-liver failure and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therapy,so as to guide the reasonable and affective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liver techn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promote related studies, and thereby reduce the mortality rate of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Key words:Liver Failure; Liver, Artificial; Secondary Prevention肝衰竭前期是指患者肝功能急剧恶化,存在肝衰竭的风险,但尚未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的一种疾病状态。
肝衰竭诊疗进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兰娟 肝衰竭是在多致病因素作用下,肝脏在短期内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所致的肝脏功能衰竭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复杂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死亡率高,治疗仍是世界性难题。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及肝病学分会联合推出了《肝衰竭诊疗指南》,但临床应用上仍有误诊误治的情况发生。近年来,肝衰竭在研究方法学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法,为后组学时代服务于肝衰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人工肝技术也日趋成熟,也广受医学界的热宠,作为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手段。 一、肝衰竭诊断进展 1 肝衰竭定义变迁 1970年,Trey等提出“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FHF)”的概念,认为其是一种具有潜在可逆性的综合征,其定义包括既往没有肝病史,出现首发症状8周内发生肝性脑病,由严重肝损害所致。该标准的不足之处包括从何时(首发症状或黄疸)开始计算至肝性脑病发生的时间不明确,凝血酶原时间(PT)、颅内压测定等与肝衰竭预后密切相关的指标未被纳入肝衰竭的诊断标准,印度和亚洲一些国家描述的亚急性肝衰竭并不符合与西方国家所提出的FHF的经典定义或亚型等。在此后,多位学者陆续对该定义作了一些修订。1996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肝病研究协会专题委员会提出了新的肝衰竭标准,将急性肝病引起的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AHF)”和“亚急性肝衰竭 (SAHF)”,AHF是起病4周内出现的肝衰竭,以肝性脑病为主要特征,SAHF是起病第5周~24周出现的肝衰竭,以腹水或肝性脑病为主要特征。该诊断的前提是既往无肝病基础。应注意的例外是,先前有肝病史,又重叠发生病毒、药物或毒物性肝炎、Wilson病等,仍可诊断为AHF。2005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在急性肝衰竭处理意见中将急性肝衰竭定义为病程小于半年,既往无肝病基础,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和/或肝性脑病表现[1]。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长期以来称为重型肝炎,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上将其分为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三种。但我国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尚不够完善,亦未能走向世界,进行国际交流。为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于2006年制订了我国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2]。指南中指出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肝衰竭可被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 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 CLF)。急性肝衰竭的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15日~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该指南最为全面和广泛地反映了肝衰竭的临床诊疗现状,并突出了以下特色:在我国首次从肝衰竭而不是重型肝炎角度制定指南,从而拓宽了视野,突出了实用性;始终遵循了循证医学的原则,即只要可能,推荐意见均有文献依据,并将证据分为3个级别,4个等级;反映了国内外肝衰竭研究的最新进展,针对本领域争议较多的特点,尽量求大同,存小异,力求反映当前学术界的最新共识。 2 肝衰竭的临床诊断 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 (1)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Ⅳ度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①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②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③出血倾向明显,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④肝脏进行性缩小。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15日至26周出现以下表现者:①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②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③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诊断要点为:①有腹水或其他门脉高压表现;②可有肝性脑病;③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④有凝血功能障碍,PTA≤40%。 肝衰竭从诊断上并不是很难,但也有不典型临床表现导致误诊的情况,以其他疾病误诊为肝衰竭者为多,绝大多数是因为全身的系统性病变导致肝脏病变表现导致误诊为肝衰竭。近几年文献报道就有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金葡菌败血症、伤寒、艾滋病脑病、钩体病、甲亢危象、HELLP综合征、疟疾、血色病等病首先误诊为重型肝炎(肝衰竭),但经过病程进展疾病得到再认识而确诊。尤其在肝性脑病的诊断上要注意与酒精戒断综合征、低血糖昏迷、低钠性脑病、脑出血、慢性酒精中毒Wernicke脑病、尿毒症酸中毒等鉴别,临床工作中易误诊。同时,在处理其他疾病的时候也要想到肝衰竭的可能,四川曾有报道一例以精神错乱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肝衰竭,入院时以精神错乱诊为精神病,当时无黄疸、后出现进行性黄疸加深、凝血时间延长而得以诊断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但因病情进展迅速抢救无效而死亡。 3 肝衰竭预后的判断 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因素有多种,文献报道PTA、胆碱酯酶、总胆固醇、甲胎蛋白、白蛋白、动脉血乳酸、血清Gc蛋白、铁蛋白等指标均对预后有预测价值,检测这些生化指标代表了肝衰竭的不同侧面。甲胎蛋白是肝细胞再生的标记物,铁蛋白是细胞坏死的标记物,Gc蛋白清除则与多器官衰竭的部分修复有关。除以上指标外,也有众多的预后预测模型,有代表意义的是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King’s 预测系统(KCH)及目前最广泛使用的MELD评分系统。研究显示MELD评分预测实用性和可靠性优于其余系统,故已广泛应用在评价内科治疗和人工肝治疗的效果、肝移植供肝的分配及用于肝移植术前评估手术后的死亡率。但MELD评分未包括任何临床症状的判断,对合并严重门脉高压、顽固性腹水以及肝性脑病的患者MELD评分没有显示其特殊性。有研究指出血清钠可以用来准确评估肝硬化伴肝衰竭患者的预后,且客观,容易获得和反复测量。Selcuk等 证实,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钠水平低,其MELD评分分值相对较高,与胆固醇、白蛋白及血小板等指标比较,血清钠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最准确的因子。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血清钠对于肝衰竭预后评估的重要性,并开始研究将MELD联合血清钠定义新的评分公式。2006年Biggins提出MELD-Na公式:MELD-Na=MELD+1.59(135-Na),其中血清钠水平以 135mEq/L为最大值,以120mEq/L为最小值。Huo等提出MESO公式:MELD index=(MELD score/SNa ratio)X10。LUCA等将年龄和血清钠同时结合到公式中:iMELD=MELD+(0.3X年龄)-(0.7X血清钠)+100。相应研究均验证了添加血清钠因素的公式较原有的MELD公式更好的预测能力。此外, Yamagishi等研究了肝脏体积对急性肝衰竭的预后预测意义,发现恢复组13例肝体积/正常肝体积 (CTLV/SLV)中位数为1.019,而死亡或移植组CTLV/SLV中位数为0.757。 CTLV/SLV在0.80有区分意义,并提出了仅包含肝体积和总胆红素的预测公式:Z = -2.3813 - [0.15234 x TB (mg/dl)] + [4.5734 x CTLV/SLV] (AUC = 0.87783, P = 0.0002)。 我们研究了50例肝衰竭的预后影响应素,用logistic 回归分析,Cr、PT、ALT/ ALT等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PT(p=0.024)和MELD评分(p=0.000)在模型中具有显著效应,与国内外报道相符。
4 肝病肠道微生态系统研究: 本实验室研究了肝衰竭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的机制。根据前期实验进程,选取了6组各30位的不同类型肝病病人,包括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人、肝硬化病人、人工肝治疗后病人、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和肝癌病人;同时要求在3个月内没有服用益生菌制品及抗生素史。肠道微生态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的肠道微生态表现出各不一样的变化:慢加急性肝衰竭组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肝炎组相比较,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显著减少,肠杆菌科细菌、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多;肝硬化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也有较为明显的减少;但急性乙型肝炎组与肝癌组,肠道微生态则没有明显的变化。通过有针对性地对6种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型的肝病会导致不同的肠道微生态的变化。 此外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了肠道菌群的改变是否会并且在何种程度上改变肝损伤的进程及其可能机制。成年大鼠被分成5组(对照组、益生菌组、肠炎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