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克伯格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11
240 管理经济学︱︱企业经营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果现在行业中的每家企业都减价,每家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将是DD 。
这条曲线弹性相对较小,因为企业因降价而引起的销售量的任何增加,都必须来自该行业产品需求的增加。
现在假定有一家企业在协议上搞欺骗,单方面降价到P 2。
如果降价未被发觉,也未引起别的企业的反应,该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将是dd ,需求量将从Q 1增加到Q 2。
这一增加是因产品销给了新的消费者和以前向其他企业购买产品的顾客。
由于按低价P 2销售,如果企业的销售量仍然是Q 1,利润将会减少。
但现在这一减少可以从新增加的销售量(Q 2-Q 1)的利润中得到补偿而且有余。
在图8.31中,减少部分如阴影的长方形P 1aeP 2所示,但得到的是大得多的阴影长方形efgb 。
因此,通过欺骗,企业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
当前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两个卡特尔就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和戴比尔斯钻石卡特尔,其他卡特尔组织的共谋协议大约一个季度形成一次,但一般几周之内就会撕毁。
五、价格领导模型 由于寡头市场上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在寡头垄断条件下,为了避免价格战,缓和价格矛盾,寡头企业之间有时候也会形成一种默契,采用价格领导模式(Price leadership )。
即一个行业的价格通常由行业中某一个实力最强的寡头率先制定,然后其余的企业纷纷跟上,追随其后确定各自的价格。
这家确定价格的企业我们称其为价格领导,它是自然产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价格领导企业制定了一个可以最大化行业利润的价格,行业中的所有其他企业则通过广告或者其他营销方式来获得市场份额。
价格领导模型是德国经济学家斯塔克伯格(H.V on Stackelberg )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所以价格领导模型又称为斯塔克伯格模型。
价格领导制度在某些行业比如传统的钢铁行业,以及轮胎、烟草和银行业中可以看到。
1.大企业价格领导模型 大企业价格领导也称为支配企业价格领导,一般表现为行业中只有一家厂商的规模很大,其余都是较小的厂商的情况。
寡头垄断企业的动态竞争及其博弈模型一、寡头垄断企业动态竞争及其博弈原理上一节我们讨论了寡头垄断企业的静态竞争及其几个经典模型。
在这种竞争中,市场上的寡头垄断企业同时作出决策或者虽非同时,但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选择。
这种静态竞争的情况在现实经济中往往是很少存在的,现实中存在较多的是参与竞争的企业在行动顺序上有先后之分,且后行动者一般能够在自己行动之前或多或少地观察到竞争对手在此之前行动的有关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自己的竞争决策。
这种竞争是一种动态竞争,需要用动态博弈理论进行分析。
动态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指博弈方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在自己行动之前能够观测到先行动者的具体行动是什么,并且各博弈方对博弈中各种策略组合情况下,所有参与人相应的得益都完全了解。
在静态博弈中,博弈方的一次性同时选择的行为就是博弈方的策略,这些策略的组合以及所对应的各方得益,就是博弈的结果。
在这里,策略与行动是等价的。
而在动态博弈中,参与人的一个完整策略应包括其在各个行动点上针对前面阶段的各种情况所作的相应选择和行为的完整计划。
这些策略本身并没有强制力,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博弈方完全可以在博弈过程中改变计划,这就是动态博弈中的“相机选择”(contingent play)问题。
由于相机选择问题的存在,使得博弈方的策略中所设定的各个阶段、各种情况下会采取的行为产生“可信性”(credibility)问题,从而使纳什均衡在动态博弈分析中的有效性也就产生疑问。
因为纳什均衡不能排除博弈方策略中所包含的不可置信的行为设定,不能解决动态博弈的相机选择引起的可信性问题,这就使纳什均衡在动态博弈中可能缺乏稳定性,不能作出可靠的判断和预测,其作用和价值受到很大限制。
为此,需要发展出新的均衡概念,将纳什均衡中存在不可置信威胁或承诺的均衡剔除掉。
1965年,泽尔腾提出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概念,即是为解决动态博弈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所提出的新的均衡概念。
斯塔尔伯格和古诺模型的启示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寡头断市场条件下,企业同时博弃和企业序贯博奔策略的选择会影响到企业利润,而且寡头市场下厂商数量对与企业利润也会产生影响。
同时厂商数量在之间时古诺均衡下厂商的利润大于斯培尔伯格均衡下追随厂商的利润,在厂商数量时,古诺均衡下厂商的利润小于斯塔尔伯格均衡下追随厂商的利润。
因此若厂商数量较多时,寡头中的厂商可能充当斯塔尔伯格模型中的追随者。
多头垄断下古诺均衡和斯塔尔伯格均衡告诉我们,利润最大化的驱动是寡头在市场进出策略选择的根本出发点,选择何种策略由市场中的穿头数目决定,如果市场中的寡头数目较少,一般情况下会选择主动进入策略。
相反,如果市场中的寡头数目众多趋于饱和时,那么多数寡头会倾向于选择成为斯塔克尔贝格模型的跟随者,以此使利润达到最大化。
对比上述情况,我国的家电连锁市场上的寡头数目超过两个,但是数量也并没有多到饱和程度。
因此,面对多个厂商间的动态博弃、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外资零售业的不断涌入和冲击,国内家电零售连锁企业一方面必须从自身着手,建立完善内控机制,同时必须准确捕捉市场动向。
因此,以国美和苏宁电器为领导者的国内家电连锁行业寡头,面对市场进出策略选择,必须发挥先动优势选择“进入“策略,提高企业生产销售能力,尽可能扩大市场份额,树立市场品牌影响力,获取最大利润。
家电连锁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必然会引致各方面激烈竞争,企业市场进出策略先动优势的驱动更会加剧竞争。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家电连锁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途径只能是发挥先动优势,努力扩展新市场、进入新领域。
通过对家电连锁业市场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已有市场份额的扩大已经不能形成竞争力,未来的市场走向是对更多域的拓展,例如高端市场的多元化深度挖掘及逐步成型的电商线上平台。
面对市场规模扩张的加大、发展速度的加快,家电连锁企业不能满足于传统实体店的经营,必须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打造个性化的线上销售平台。
第一部分 寡头垄断一、寡头市场的特征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
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寡头市场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
寡头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决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一个较大的份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以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每个寡头厂商在采取某项行动之前,必须首先要推测或掌握自己这一行动对其他厂商的影响以及其他厂商可能作出的反应,然后,才能在考虑到这些反应方式的前提下采取最有利的行动。
所以,每个寡头厂商的利润都要受到行业中所有厂商的决策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寡头厂商们的行为之间这种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使得寡头理论复杂化。
一般说来,不知道竞争对手相互之间的反应方式,就无法建立寡头厂商的模型。
或者说,有多少关于竞争对手相互之间的反应方式的假定,就有多少寡头厂商的模型,就可以得到多少不同的结果。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还没有一个寡头市场模型,可以对寡头市场的价格和产量决定作出一般的理论总结。
二、古诺(Cournot )模型(同时定产)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模型,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
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
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
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去。
古诺模型本质是每个厂商都必须预测其他厂商的产量,在给定它对其他厂商产量预测的基础上,每个厂商选择白己的利润最大化产量。
于是我们可以求解预测产量的均衡,即在均衡时,每个企业发现它对对方的预期是正确的。
假设一开始厂商1预期厂商2的产量为e q 2(上标e 表示预期)。
如果厂商1决定生产1q 单位产品,则它可以预期到总产量为e q q Q 21+=,这个总产量将使市场价格为()()e q q p Q p 21+=。
解:(1)成为先行者意味着3点:1.企业可以赚取比古诺状态下更多的利润,否则没有动机成为先行者;2.追随企业没有办法威胁先行企业,即选取产量使己方产量为正,它方产量为负3.如果另一企业成为先行者,该企业可以成功威胁另一企业先求古诺均衡:()()()(),30,805.05.05.0100,5.09555.05.0100,2122221212211121211max max 21==---=-=⇒---=q q qq q qq q q q q q q qq q q q ππ因此为满足条件1,对于任何先行动者来说,必须有30,8021≥≥q q (否则追随者可以选取产量,使价格等于古诺价格,此时先行者利润低于古诺均衡时情况)a .如果企业2成为领导者,观察企业1能否采取威胁战略使己方利益为正,对方利益为负:即:()()()()212222212121121211190220005.05.05.0100,055.05.0100,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ππ对于企业2的任何产量先行决策 102>q ,只要企业1威胁其产量1q 将满足上式,则企业2将不敢先行动若210q ≤ ,与先行动者的302≥q 矛盾。
因此企业2不会是先行者b.考虑企业1能否成为先行者,由a 已经知道企业1可以成功在企业1先行时成功威胁企业2。
故只需考虑如果企业1先行,企业2能否威胁企业1 当企业1先行动时,企业2决策()()122222121225.0505.05.05.0100,max 2q q q q q qq q q -=⇒---=π企业1决策:()()112121155.05.0100,max 1q q q qq q q ---=π()33.933380375.070111max 1==⇒-=q q q q因此企业1的产量决策范围为 33.93801≤≤q 而企业2要惩罚企业1为领导者必须满足()()()()1805.0100190055.05.0100,05.05.05.0100,1121112121122221212>⇒-<<-⇒⎪⎩⎪⎨⎧<---=>---=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ππ 这与 33.93801≤≤q 矛盾。
斯塔克伯格博弈求解顺序斯塔克伯格博弈是一种非常有名的博弈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决策问题中。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求解斯塔克伯格博弈的解答顺序。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分步骤进行介绍。
一、简介斯塔克伯格博弈斯塔克伯格博弈是一种博弈理论模型,通常用于研究两个参与者的决策问题。
在这个模型中,每个参与者都会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需要在不知道对方决策情况的前提下做出决策。
最终,通过计算矩阵汇总所有可能的策略,可以得到一个最优解。
二、确定参与者在求解斯塔克伯格博弈的解答顺序时,首先需要确定参与者。
这通常包括两个人,但也可能涉及更多的参与者,包括团体或组织等。
三、建立博弈模型建立博弈模型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博弈参与者、可选策略、决策的结果以及决策的优先级等。
在建立博弈模型时,应该考虑到实际情况,并选择最能反映决策问题的博弈模型。
四、确定决策优先级在斯塔克伯格博弈中,决策的优先级非常重要。
这通常涉及到参与者的利益和目标,以及可选策略所包含的风险和机会。
当确定决策优先级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并且有一个明确的计算模型。
五、识别设置解答顺序一旦决策优先级确定下来,就可以开始识别和设置解答顺序。
这需要考虑到每个参与者所面临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之间的可能影响。
解答顺序需要在博弈模型中进行计算,并且严格按照优先级顺序执行。
六、计算最优解最终,通过计算所有可能策略,并将它们纳入到解答顺序中,可以得到斯塔克伯格博弈的最优解。
最优解通常反映了最高利益和最小风险,并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以上是求解斯塔克伯格博弈解答顺序的一些关键步骤。
这些步骤需要按照严格的顺序执行,以确保最终得到的最优解能够在实际决策问题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求解斯塔克伯格博弈之前,必须全面考虑所有相关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博弈模型,并严格按照计算模型进行操作。
一个基于斯塔克伯格模型下的多期生产规模扩张策略模型高雁南;赵欣【摘要】本文在一个斯塔克伯格模型的基本框架下,试图研究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原有垄断厂商为了维持自身垄断地位获得长期垄断利润所可能采取的生产规模扩张策略的可能性,分析了在单期情况下原有垄断厂商的行为以及长期情况下垄断厂商的行为,最终得到了相关结论并提出了可能的政策启示.本文所做的创新基于两点,对于固定成本的取值进行讨论,对一个一期模型进行了多期推广,引入期数n.【期刊名称】《潍坊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8)002【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斯塔克伯格模型;生产规模扩张策略;多期模型;不等式恒成立【作者】高雁南;赵欣【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山东济南250300;山东女子学院,山东济南25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0;F014.11 引言产业组织理论里面经常会讨论一个进入壁垒的问题。
假设市场上有一个原有厂商,它是一个垄断厂商,现在有一个新的企业试图进入到这个市场中打破原有的垄断局面,这个新进入的厂商会面临一系列的可能的壁垒,这个壁垒被称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通常被划分为三种,结构性进入壁垒、策略性进入壁垒以及制度性进入壁垒。
所谓结构性进入壁垒,指的是能够对进入产生遏制的各种稳定性结构性因素或特征,通俗来讲,结构性的进入壁垒并不是原有厂商采取主动性的遏制手段,例如降低自身价格或者扩大生产规模,结构性进入壁垒强调行业原有的“稳定性”因素。
策略性进入壁垒则是原有厂商主动采取相关的策略来主动遏制新进厂商进入市场的行为,主要分为限制性定价、掠夺性定价以及生产规模扩张策略三种。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一个基于斯塔克伯格模型下(具体而言是Stackelberg-Spence-Dixit-Model模型)的生产规模扩张策略的模型研究。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假设了一个垄断的原有厂商(厂商A),一个拥有固定进入成本的新进入的厂商(厂商B),同时,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考虑了一个多期的产量竞争模型,在产量竞争阶段,原有厂商会根据自身的利润状况确定是否会选择生产规模扩张策略,在竞争开始之后,厂商A的决策除了要考虑当期产量竞争之后是否获得更大利润,同时也要考虑在未来多期的情况下,自己在之前的决策是否会影响到未来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