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寡占竞争模型
- 格式:docx
- 大小:11.91 KB
- 文档页数:1
竞争策略的五个力量模型竞争策略的五个力量模型(Five Forces Model)是由麦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1979年提出的一种分析工具,用于评估一个行业或市场的竞争力。
该模型基于五个核心要素,包括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供应商、买家和替代品,通过分析这些要素来评估行业的利润潜力和竞争行为的潜在影响。
1. 竞争对手竞争对手是指在同一个市场或行业中提供相似产品或服务的公司。
竞争对手的存在对行业的利润和竞争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进行竞争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竞争对手的规模和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特点及其对目标群体的吸引力•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和差异化策略•竞争对手的成本结构和资源能力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竞争策略,有助于评估行业的竞争态势和自身的竞争优势。
2. 潜在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是指可能进入行业并竞争的公司。
他们可能是现有公司的新进入者,也可能来自其他行业的公司。
了解潜在竞争对手的存在和潜力,可以帮助企业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保护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
评估潜在竞争对手的因素包括:•进入门槛:进入行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和法律法规等限制•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准入壁垒•政府支持和监管要求合理预测潜在竞争对手的行动和对市场的影响,有助于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3. 供应商供应商是指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设备等必要资源的公司。
供应商对企业的竞争力和成本结构有重要影响。
以下因素需要考虑:•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和垄断程度•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和可靠性•供应商的价格和交货条件•供应商与购买方的合作关系了解供应商的市场地位和能力,有助于企业评估自身供应链的强弱点,并制定相应的供应策略。
4. 买家买家是指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组织。
买家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对企业的定价、产品要求和服务质量提出要求。
以下因素需要考虑:•买家的规模和市场份额•买家的集中度和议价能力•买家对产品差异化和品牌认知度的需求•买家对供应商的忠诚度和替代选择了解买家的需求和行为,有助于企业设计产品和定价策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
简述五种竞争力量模型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管理者有更好的理解竞争环境,从而有效地确定并实施可以有效地获得成功的竞争策略。
本文将着重介绍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海曼-罗宾斯模型、现代竞争模式、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可变成本模型以及空间竞争模型。
首先,海曼-罗宾斯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海曼和罗宾斯于1979年提出的。
模型提出,竞争力强度取决于竞争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市场力量。
海曼-罗宾斯模型中,竞争者之间的差异是指他们在产品价格、质量和利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市场力量则包括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客户的购买力以及供应商的性质等。
其次,现代竞争模式是由比尔盖茨提出的,他认为,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因素:价格、品质、宣传以及售后服务。
价格是竞争的基础,企业要经常降低产品价格,以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品质是商品的竞争优势,企业要不断加强质量控制,以满足客户的要求。
宣传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良好的形象,且宣传费用较低,因此应该给予重视。
售后服务是企业与消费者保持长期关系的基础,企业要做到及时解决消费者的问题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第三,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指出,在一个新兴市场中,产品从出现到消失,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发展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在发展期,产品的销售量增长较慢,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可以利用宣传活动来提高市场份额。
在成长期,产品的销售量达到顶峰,公司要降低宣传成本,同时提高产品质量,以便保持公司的竞争力。
成熟期,销售量开始下降,此时公司要寻求其他市场来扩大营销。
最后是衰退期,产品的销售量和盈利率已经到达最低点,此时公司可以考虑停止生产、改进产品质量或者更换市场等方法来提高竞争力。
第四,可变成本模型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囊括了一定范围内的技术、资源和经济机制。
它强调企业应该对不同的成本进行管理,以便确保高效地生产和有效地销售产品,减少成本,实现高利润。
可变成本模型在电子商务时代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并快速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混合寡占结构下银行业竞争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0-053-02摘要本文主要对研究混合寡占这种市场结构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国外研究认为混合寡占市场结构下企业的目标已被多元化为在追求自身利润的同时,还需兼顾社会福利指标;我国学者通过构建混合寡占模型,分别对国有银行的最优控股比例、激励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借鉴其他国家国有银行改革的成功经验,找出我国国有银行改革存在的不足。
这对于继续深化我国国有银行改革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混合寡占银行改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一个行业中,通常都存在一个国有厂商(国家控股)与若干个私营厂商相竞争的情况;或是一个部分私有化的厂商与若干个私营厂商相竞争。
根据相关文献(matsumura 1998)把在某个同质或异质的产品市场上,少数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或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目标之一的国有企业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有企业之间竞争的市场结构称之为混合寡占(mixed oligopoly)。
一、国外的研究传统的寡占理论(oligopoly theory)研究的是少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
为了分析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之间的寡占竞争,国外的学者在寡占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寡占竞争理论。
当前混合寡占理论已经成为分析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之间垄断竞争行为的有力工具。
但在早期的文献中(niskanen,rees),在分析私有厂商(private firm)目标时都对私有企业采取了利润最大化假设。
在分析公有厂商时,merrill and schneider(1966)首先提出公有厂商(public firm)的目标为极大化社会福利;同时,该文亦在一家公有厂商及一家私有厂商(其目标为极大化利润)的架构下,得出公有厂商可以与私有厂商通过市场的竞争,提升市场产量,降低市场价格,从而提高社会福利的结论。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No.32011 $▋反倾销措施产业救济效果:基于寡占竞争模型的理论研究向洪金詹政赖明勇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反倾销案例的快速上升,反倾销措施的产业救济效果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以实证居多,但理论分析比较鲜见。
本文通过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寡占竞争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开放经济体系的寡占竞争模型。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进出口国的行业集中度、进口集中度、进出口国厂商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等因素影响反倾销措施的产业救济效果的内在机理。
理论推导发现:本国进口竞争行业集中度、本国厂商间的产量推测弹性以及本国厂商对外国厂商的推测弹性都对反倾销措施的产业救济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而进口集中度会对反倾销措施的产业救济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反倾销措施;产业救济效果;行业集中度;寡占竞争模型一、引言倾销(dumping)指以低于产品的正常价值在他国市场上销售并且出口量激增,对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有造成实质损害的威胁①。
同时根据WTO《反倾销协议》有关条款的规定,当倾销行为确实存在时,进口国相关的企业和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本国反倾销法规采取相应的反倾销(antidumping)措施②。
近十多年来,在WTO多边贸易谈判以及地区性自由贸易协议的促进下,世界各国平均关税水平大幅下降,关税、进口配额等传统贸易壁垒的作用受到制约,反倾销逐渐由维护公平贸易的工具演变成为各国使用范围最广、实施最频繁的一种贸易保护手段③。
世界贸易组织在2009年度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反倾销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全球反倾销案例总数快速攀升,从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成立到2010年底,WTO 成员国登记备案的反倾销指控总数已达3752起;二是使用反倾销措施的国家越来越向洪金,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邮编:410079),E-mail:xhjin2006@;詹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邮编:710049);赖明勇,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邮编:410079)。
简述五种竞争力量模型竞争力量模型是一种经济学模型,它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和研究市场结构,更好地实施有效的竞争战略。
它是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威胁和机遇的一个有用工具,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机会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将简要介绍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即波特五力模型、上山图模型、价值链模型、客户价值模型、游戏理论模型。
第一种竞争力量模型是波特五力模型,它由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E. Porter于1979年提出,它将竞争力量分为五种,即供应商的武力,竞争对手的武力,潜在竞争者的武力,客户的武力以及产品代替品的武力。
第一种力量指的是供应商的武力,也就是企业所依赖的原料、部件等的供应商,对企业的压力来自供应商的多样性和供应能力。
第二种力量指的是竞争对手的力量,指的是企业同行和竞争企业之间的力量,如价格战、服务竞争等。
第三种力量指的是潜在竞争者的力量,指的是新兴行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等,企业要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竞争者。
第四种力量指的是消费者的力量,消费者的行为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需要研究消费者的喜好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第五种力量指的是产品替代品的力量,指的是同样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种力量是比较复杂的,企业需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把握潜在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需求。
第二种竞争力量模型是上山图模型,它是美国经济学家William Baumol于1959年提出的,借鉴了运动学中的概念,它将竞争力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垄断结构、寡头结构、竞争结构和集中结构。
垄断结构指的是只有一个企业控制市场,此时企业可以控制价格,寡头结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控制市场,竞争结构指的是多个企业共同控制市场,集中结构指的是多个企业分散控制市场或不控制市场,有很多竞争者存在。
通过上山图模型,企业可以更好地分析和研究市场结构,确定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并及时调整有效的竞争战略。
第三种竞争力量模型是价值链模型,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E. Porter于1985年提出的,它分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活动的费用和收益,将企业的业务活动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创造价值和分发价值。
竞争模型的概念竞争模型是指用于描述和分析生物种群之间相互竞争关系的数学模型。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着资源的竞争,即它们彼此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生存资源。
竞争模型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种群的动态变化和演化规律,同时也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生物的发展趋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竞争模型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在数学家列维-勒龙特夫和干净-沃尔泽特恩的工作中。
他们基于“反应动力学”理论,提出了描述物种之间竞争关系的数学模型。
随后,竞争模型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其中包括Lotka-Volterra模型、Ricker 模型、Holling模型等。
Lotka-Volterra模型是竞争模型中最经典的一个,它将种群间的竞争视为一种捕食-被捕食的过程。
该模型描述了两个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假设某一种类的种群增长速度与该种群自身的种群密度成正比,但受到另一种类种群密度的影响而减缓增长;而另一种类的种群增长速度与其自身种群密度成正比,但受到该种群的竞争而减缓增长。
这一模型描述了种群间的共存与竞争的动态过程,为我们深入理解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相互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数学工具。
Ricker模型则是描述种群增长的另一种竞争模型,它基于种群在繁殖季节内生存几率的变化模式。
该模型假定了种群的增长速率会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当种群密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增长速率将急剧减缓,甚至出现急剧的崩溃。
这一模型适用于描述某些动植物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竞争与相互作用关系,例如欧洲森林种群的竞争动态。
Holling模型则是基于食物链中的捕食-被捕食关系建立的竞争模型。
该模型描述了被捕食者与其猎物之间的竞争动态,假设食物链中的上下层种群在资源利用和生存条件方面存在着相互限制和竞争。
该模型进一步丰富了竞争模型的研究领域,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平衡。
竞争模型的研究对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模拟和预测不同环境下种群的动态变化,为生物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兰查斯特市场占用率战略模型对不同竞争态势的解释“兰查斯特”是英国第一部汽车的设计者,出于兴趣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在多次战役中的兵力与折损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著名的“兰查斯特法则”。
认为,两个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越大,优势方的损失就越小。
德国物理学家、“运筹学之父”考普曼将兰查斯特法则发展为兰查斯特战略模式,并成功地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60年代,德明(Edward W. Deming)将此理论推广到日本,由日本学者田冈信夫(Nobuo Taoka)整理完善后应用于销售战略,成为日本消费文化的市场营销战原则,最终形成了商业竞争运用的完整的兰查斯特法则,开启了兰查斯特法则在商业领域和企业市场经营策略中应用。
著名的“兰查斯特法”提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有三个支点,分别是:品牌独占点(73.9%),品牌安全点(41.7%),品牌立足点(26.1%),即只有当一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6.1%,该品牌才有可能从众多强敌环视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市场的领导品牌。
市场占有率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获得:市场占有率=产品品牌的销售数量/行业销售数量;市场占有率=产品品牌的销售量/行业销售额。
对于只出售一种产品的企业,市场占有率的计算可以通过品牌产品的销售来进行,当企业在同一市场中出售几种不同的产品时,市场占有率的计算可以通过销售品牌产品的销售额来进行。
在计算市场占有率时应考虑如下几个重要因素:确定地理区域;确定产品范围;只能将互相竞争、互相能替代划分为一类来计算市场占有率;可比的产品以销售数量来计算市场份额,不可比的产品以销售额来计算市场占有率。
有时企业可以通过使用“相对市场占有率”来衡量本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
相对市场占有率是本企业相对于行业前三名的市场占有率。
兰查斯特战略模式导出的市场占有率目标值你的品牌处于竞争中的什么位置,由兰查斯特战略模式导出的市场占有率目标值可以帮助你作出判断。
1、上限目标值——73.9%此为绝对优势的独占状态,此时企业在竞争中已处于绝对安全。
竞争战略的五大经典模型与实战应用竞争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优势的关键。
在商业界,人们常常使用各种模型来帮助制定战略,并在实战中得到应用。
下面将介绍竞争战略中的五大经典模型及其实战应用。
1. SWOT分析模型SWOT分析模型是竞争战略中最经典的模型之一。
这一模型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帮助企业制定战略。
在实战中,企业可以通过SWOT分析模型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时把握市场机会,应对潜在威胁。
2. 波特五力模型波特五力模型是由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用于分析行业竞争力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行业竞争受到五个力量的影响:威胁来自新进入者、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家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以及同行业竞争程度。
在实战中,企业可以通过波特五力模型找出行业的关键竞争力量,从而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竞争。
3. 价值链分析模型价值链分析模型是由波特提出的,用于帮助企业了解自身价值创造的过程。
该模型将企业的主要活动分为支持活动和主要活动两个部分,通过分析这些活动的价值创造过程和关联关系,企业可以找到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点。
在实战中,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分析模型优化内部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4. 战略群组分析模型战略群组分析模型是由波特提出的,用于分析企业所处的战略群组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
该模型认为,企业所在的战略群组会影响其竞争策略与定位。
在实战中,企业可以通过战略群组分析模型了解竞争对手的策略,找到自身的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战略以应对竞争。
5. 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哈姆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的,认为企业应该专注于发展和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在实战中,企业可以通过核心竞争力理论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并围绕这些优势制定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古诺(Cournot)产量竞争模型——双寡头古诺竞争模型法国经济学家奥古斯丁·古诺于1838年首次提出了双寡头进行产量竞争的静态博弈模型,这实际上是以后纳什均衡思想的最早阐述。
这一模型是用博弈论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基础,其后这一模型被扩展到对多个寡占厂商行为的研究。
一、在古诺模型中两个寡头的行为及其有关条件的假定①两个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或无差别的;②每个厂商都根据对手的策略采取行动,并假定对手会继续这样做,据此来做出自己的决策;③为方便起见,假定每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为常数,并假设每个厂商的需求函数是线形的;④两个厂商都通过调整产量来实现各自利润的最大化;⑤两个厂商不存在任何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二、对古诺模型进行博弈分析设q1、q2分别表示企业1和企业2生产的同质产品的产量,市场中该产品的总供给Q=q1+q2,令P(Q)=a-Q表示市场出清时的价格(更精确地表述为:Q<a时,P(Q)=a-Q,Q>a时,P(Q)=0)。
设企业i生产qi 的总成本Ci(q i)=cq i,即企业不存在固定成u i (s i , s j ) ≥ u i (s i , s j )max π i (q i , q j ) = max q i [a - (q i + q j ) - c ]2 (a - q j- c )本,且生产每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为常数 c (这里假定 c < a )。
根据古诺的假定,两个企业同时进行产量决策。
假定产品是连续可分割的,由于产出不可能为负,因此,每一企业的战略空间可表示为 S i = [0, ∞],其中一个代表性战略 s i 就是企业选择的产量 q i ( q i ≥ 0 )。
假定企业的收益是其利润额π用 u i (s i , s j ) 表示,则π i (q i , q j ) = q i [ p (q i + q j ) - c ] = q i [a - (q i + q j ) - c ](1)若一对战略( s i * , s j * )是纳什均衡,则对每个参与者 i ,,s i * 应满足* * *(2)(2)式对 s i 中每一个可选战略 s i 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