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格式:docx
- 大小:4.13 KB
- 文档页数:2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怎么治疗?疾病简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是依据光镜下病理改变特征命名的,是一组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高度增生,系膜细胞插入至毛细血管壁并致使其增厚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肾炎。
由于光镜下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弥漫增生及毛细血管壁增厚,肾小球不再呈现均一性,而呈分叶状,因此也称之为“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分叶性肾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浮肿),可伴有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
持续性低补体血症是MPGN的重要血清学改变,过去也曾以“低补体性肾小球肾炎”作为临床诊断。
部分可以继发于其它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炎病毒感染等,此种情况下称之为继发性MPGN。
也有部分找不到其它疾病,此种情况下称之为特发性MPGN。
MPGN好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复杂,预后不良,部分患者可以进展至尿毒症,但积极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因此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疾病分型根据光镜下肾小球形态改变,尤其是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和电镜下电子致密物沉积部位不同,将MPGN分为3型:Ⅰ型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襻内皮下,典型改变为肾小球基膜增厚,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显著增生扩张,插入毛细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呈双轨现象,也称为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电镜下也表现为电子致密物沉积于内皮下;Ⅱ型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膜内,典型改变为肾小球基膜弥漫性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及插入不明显,电镜下大量缎带状电子致密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膜致密层内,因而称为致密物沉积病(dense deposit disease,DDD);Ⅲ型免疫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下、上皮下和肾小球系膜区,光镜下病理改变与Ⅰ型表现相似。
又可分为两个亚型--Burkholder亚型和Strife-Ander亚型。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MPGN),它是肾小球肾炎最罕见的类型之一,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该病有多种名称,包括系膜毛细血管肾小球肾炎(MCGN)、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小叶性肾炎、低补体血症性肾炎等。
一、病因膜增生性肾炎根据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病:1.原发性膜增生性肾炎病因不明,一般认为Ⅰ类型为免疫复合物疾病;Ⅰ免疫复合物及其自身抗体疾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在继发性膜增生性肾炎中有三种亚型。
Ⅰ冷球蛋白血症是单株峰球蛋白,通常是骨髓瘤蛋白。
Ⅰ类型通常是单株峰IgM球蛋白结合IgG,又称抗IgG和Ⅰ类型是多株峰免疫球蛋白。
Ⅰ型和Ⅰ冷球蛋白血症容易发生肾损伤。
其病理特征是系膜细胞大量增生、白细胞,特别是单核细胞浸润和肾小球基膜增厚。
约三分之一的病例是中小动脉炎,毛细血管有微血栓形成。
MPGN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太明确。
Ⅰ型MPGN它被认为是由相对较大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反复沉积引起的免疫复合物疾病。
Ⅰ型MPGN免疫复合物也存在于患者血清中,冷球蛋白、补体异常、血清C3.持续下降。
提示免疫复合物Ⅰ型MPGN中的作用。
Ⅰ型MPGN可检出患者血清C3肾炎因子(C3NeF),C3NeF是C3bBb转化酶本身的抗体,使C3bBb作用增强,导致补体旁路持续激活,导致持续低补体血症和基膜变性。
因此,补体代谢紊乱是中心环节。
(1)此外,Ⅰ型MPGN肾移植经常复发,肾炎可能是由于患者血清中的异常糖蛋白沉积在基底膜中引起的。
(2)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Ⅰ型MPGN患者常出现HLA-B7。
大多Ⅰ型MPGN病人很特别B细胞抗原相同。
二、发病机制MPGN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免疫学机制有关。
50%~60%的MPGN患者血中有补体C3、C1q及C4.减少表明旁路路径和经典路径被激活,导致血液补充剂减少。
IgA肾病IgA 肾病IgA肾病是指肾活检免疫病理检查在肾小球系膜区有IgA免疫复合物为主的颗粒样沉积,同时有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临床上以血尿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因为1968年法国学者Berger首次报告,故又称为“Berger病”。
现已公认IgA肾病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衰常见的原因之一。
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和种族差异,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黑种人,欧美国家的发病率约在工O%左右,而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发病率可以高达30%一40%,进入肾功能不全者可达20%一30%。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80%发生在16—35岁。
临床以反复发作性的肉眼血尿、持续性镜下血尿和/或蛋白尿、腰痛等为主要特征。
由于本病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迄今还不明了,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因此,人们寄希望于中医药,通过运用现代科研方法,发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优势,以期寻求治疗IgA,肾病的有效方法。
中医学可根据IgA肾病的临床特性,将IgA肾病归属于尿血、血淋之中。
《内经》中有“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为心下崩,数溲血也”记载。
张仲景也指出:“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泌不通”,“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均认为尿血的病机与下焦的热盛有关。
唐宋时期认识尿血的病机突出了虚证的重要性,如房劳、虚损、虚热等。
清代医家则重辨证论治,如《血证论》对尿血的辨治则以虚实为纲,内外因为目,“外因乃太阳、阳明传经之热结于下焦”,“内因乃心经遗热于小肠,肝经遗热于血室,”“尿血治心肝而不愈者,当兼治其肺,肺为水之上源,金清则水清,水宁则血宁,盖此证原是水病累血,故治水即是治血。
”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为治疗血证的四大纲要。
现代则认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可按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进展期进行分期分阶段辨证论治,充分体现出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
第二十一教案讲授课题:肾小球肾炎目的要求:1、掌握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和临床联系2、熟悉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特点重点难点:重点:1、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2、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联系难点: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概述 10分钟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20分钟三、基本病理变化 5分钟四、临床表现 10分钟五、病理类型 40分钟六、小结 5分钟板书设计:第一节肾小球肾炎一、概述:泌尿系统肾单位肾小球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抗原内源性外源性发病机制: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复合物Ⅲ型变态反应1、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2、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3、炎症介质释放,肾小球损伤三、基本病理变化1、肾小球细胞增多2、基底膜增厚3、炎性渗出和坏死4、玻璃样变性四、临床表现1、急性肾炎综合征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3、肾病综合征4、无症状性蛋白尿或血尿5、慢性肾炎综合征五、病理类型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3、膜性肾小球肾炎4、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5、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6、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7、IgA肾病8、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六、小结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肾小球肾炎、大红肾、蚤咬肾、肾病综合征、大白肾、颗粒性固缩肾,氮质血症2、比较常见三种肾炎的病理变化。
3、用病理知识解释急、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1、何瑞芝主编,王家富、陈命家副主编. 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材,病理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任玉波、茅幼霞主编. 面向21世纪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系列教改教材病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吴和平、李晓阳主编. 湖南省高等教育21世纪课程教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2版).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何瑞芝主编. 病理学学习指导.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第一节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是以肾小球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简称肾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什么是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导语:
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这种疾病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不怎么
了解的,那么什么是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
介绍局灶增生性肾
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这种疾病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不怎么了解
的,那么什么是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
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相关知识,想要了解什么是局灶增生性肾小
球肾炎的朋友可以来学习一下,那么请看具体介绍。
什么是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即病变肾
小球占全部肾小球的50%以下,多数病例在30%以下。光镜下肾小球表
现为局灶性节段性系膜增生,纤维素样坏死,或硬化。
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强调了肾小球病变的分布状态,即病变肾小
球占全部肾小球的50%以下,多数病例在30%以下。近年来,原发性局
灶性肾小球肾炎逐渐减少,而继发性局灶性肾小球肾炎日渐增多。局
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细菌性心内
膜炎等。
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有如下病理变化:
1、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在光镜下肾小球表现为局灶性节段性系
膜增生,纤维素样坏死,或硬化。增生性病变轻微且可自发消退,极
少数情况下形成节段性瘢痕。坏死性病变,初期多为节段性毛细血管
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并可刺激肾小囊壁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
月体,最后导致节段性瘢痕形成和肾小囊粘连,而肾小球其他部分结
构保存良好。这种硬化性病变为非进行性,通常不影响肾功能。
2、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免疫荧光 IgG和补体C3在肾小球系膜
沉积,纤维素样坏死区有纤维素沉积。
3、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在电镜下系膜细胞和基质增多,部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