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例麻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麻疹诊断标准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常见于儿童。
麻疹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和结膜炎。
随后出现 Koplik斑和皮疹,皮疹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下面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2. 咳嗽、流涕和结膜炎,患者在发热的同时,会出现咳嗽、流涕和结膜炎等呼吸道症状。
3. Koplik斑,口腔黏膜上出现灰白色小颗粒状斑点,是麻疹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4. 皮疹,发热3-7天后,患者全身出现红斑,开始于耳后,逐渐向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蔓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麻疹患者在发病后3-5天即可检测出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高。
2. 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可通过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来确认诊断。
三、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条,并且有流行病学史,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2. 实验室诊断,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即可做出实验室诊断。
四、麻疹的鉴别诊断。
1.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患者也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但不会出现Koplik斑和皮疹。
2. 荨麻疹,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皮疹,但不会伴随发热、咳嗽和结膜炎等症状。
3. 风疹,风疹患者也会出现皮疹,但风疹的皮疹常常在耳后开始,而麻疹的皮疹是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综上所述,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医生在诊断麻疹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
及时诊断和治疗麻疹,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麻疹的定义、分期和治疗方法1.麻疹是什么?麻疹属于儿科的常见病,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每年开春时易得。
6个月内的婴儿可受母传抗体的保护,因此,麻疹多见于6个月~5岁幼儿。
麻疹的特征性表现有持续咳嗽、高热,嘴里有发灰色的小疱(口腔麻疹黏膜斑)。
除了发热、流涕、咽部肿痛等常见的流感症状,麻疹患者眼部的症状最为突出,会出现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等。
如不及时治疗,麻疹会合并肺炎,严重时并发脑膜炎,令患儿和家属更加痛苦。
如果接种过麻疹疫苗,那么症状较未接种者会轻。
麻疹散在,色淡,不留色素沉着,可无麻疹黏膜斑。
2.麻疹的分期前驱期:起病到出疹3~5日,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见麻疹黏膜斑;麻疹黏膜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1毫米左右的灰白色的小点,周围可见红晕。
在一天内就会增多累及整个颊黏膜及唇黏膜,黏膜斑在出疹后就逐渐消失,留有暗红色小点。
出疹期:发热3~4天后,皮疹首见于耳后发际,逐渐累及耳前、面颊、前额、躯干及四肢,最后抵达手足心,2~5日遍布全身。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其直径在2~5毫米,分布稀疏不规则,疹间皮肤正常。
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出现高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肺部可有啰音,嗜睡或烦躁不安,咳嗽加重,结膜红肿,畏光等。
恢复期:皮疹出齐后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遗留有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减轻,体温减退,逐渐康复。
整个病程10~14天。
3.如何治疗麻疹?1)常规疗法麻疹治疗主要强调护理和对症治疗,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
(1)一般护理:隔离、休息、加强营养。
将患儿安置于安静、舒适、通风良好的隔离病房,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
在出疹期间要给孩子吃富有营养、易消化、含高维生素类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及海鲜发物。
每日少量多餐,多喝温开水,保持眼睛和口腔的卫生。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小剂量退热剂,但禁用糖皮质激素。
•麻疹概述•麻疹病毒与免疫学•诊断方法与标准•治疗原则与措施目录•预防策略与措施•总结回顾与展望01麻疹概述定义与发病原因定义发病原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030201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分型典型麻疹非典型麻疹02麻疹病毒与免疫学病毒包膜上含有血凝素(H )蛋白和融合(F)蛋白,负责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和膜融合过程。
核衣壳内含有病毒RNA基因组,编码多种病毒蛋白,包括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是一种包膜病毒,具有螺旋对称的核衣壳。
麻疹病毒结构特点免疫学机制及抗体作用疫苗接种与免疫策略03诊断方法与标准发热皮疹呼吸道症状其他症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实验室检查方法及评价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RT-PCR检测鉴别诊断与注意事项幼儿急疹风疹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高热热退疹出,皮疹呈红色细小密集斑丘疹。
药物疹04治疗原则与措施一般治疗原则隔离患者对麻疹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直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
加强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温度和湿度,避免冷风直吹患者。
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内衣,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继发感染。
饮食调整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
保持口腔、眼、鼻清洁。
补充维生素A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年龄小于1岁、有维生素A 缺乏的麻疹患者,应补充维生素A 。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
注意事项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与处理预防并发症01处理并发症02加强护理0305预防策略与措施疫苗接种普及情况分析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01接种年龄与剂次02疫苗效果与安全性03个人防护措施建议避免接触传染源个人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社区防控策略探讨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健康教育与宣传06总结回顾与展望010204本次课件重点内容回顾麻疹病毒特性与传播途径麻疹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麻疹预防措施及疫苗接种策略麻疹治疗原则与并发症处理03麻疹防控工作挑战和机遇挑战机遇新型疫苗研发与应用;国际合作加强防控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
中国麻疹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死亡率及预防措施分析一、定义及临床表现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其他类型麻疹的临床表现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及死亡率中国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麻疹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
但由于人口流动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时有发生。
2014-2019年中国麻疹发病数逐年减少,2018年中国麻疹发病数为3940例,较2017年减少了2001例;2019年中国麻疹发病数为2974例,较2018年减少了966例。
2014-2019年中国麻疹发病数统计资料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整理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传染病医院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数据显示:2015-2019年中国麻疹死亡人数逐年减少,2018年中国麻疹死亡人数为1人,较2017年减少了4人,2019年中国麻疹实现0死亡人数。
2014-2019年中国麻疹死亡人数统计资料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整理 2015-2019年中国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2018年中国麻疹发病率为0.2836/10万,较2017年下降了0.147/10万;2019年中国麻疹发病率为0.21310万,较2018年下降了0.0706/10万。
2015-2019年中国麻疹发病率统计资料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整理 2015-2019年中国麻疹死亡率逐年下降,2018年中国麻疹死亡率为0.0001/10万,较2017年下降了0.0003/10万;2019年中国麻疹死亡率为0,较2018年下降了0.0001/10万。
麻疹临床诊疗【概述】麻疹( measles,rubeola)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但近年来成人麻疹也时有发生。
麻疹病毒经飞沫进人人体后,病毒直接侵入细胞引起病变,也可由病毒感染诱发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而引起病变。
目前认为麻疹的皮疹、巨细胞肺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和异型麻疹,与其免疫致病机制密切相关。
麻疹的临床特征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麻疹黏膜斑(Ko-pliks'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
单纯麻疹预后良好。
若患儿免疫力低下或有并发症及重型麻疹患儿病死率较高。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方法。
我国计划免疫规定于8月龄以上时初种,7岁时复种。
每次接种皮下注射0.2ml。
未患过麻疹的儿童与成人易感者也可接种疹疫苗。
在麻疹流行期间,对体弱、患病、年幼而且与麻疹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采取被动免疫注射,即肌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0.2~0.6ml/(kg.次)。
【临床表现】潜伏期约10日(6~18日),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
诊疗1. 典型麻疹诊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1)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日。
起病急,主要表现为:1) 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有骤发高热伴惊厥者。
2)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
3) 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4) 麻疹黏膜斑:见于90%以上昀病人,具早期诊断价值,在病程2~3日出现,于双侧近第一臼齿旁颊黏膜上,可见约0.5~lmm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逐渐增多,互相融合,最初可只有数个,在1~2天内迅速增多,有时融合扩大成片。
黏膜疹在2~3日内消失,黏膜斑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黏膜。
除上述主要症状外,可同时伴伞身不适、食欲减退,幼儿常有呕吐、腹泻。
(2)出疹期于发热第3~4日开始出现皮疹。
皮疹先见于耳后、鬟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5日出齐。
1127例麻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摘要] 目的探讨吉林地区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
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6月吉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 127例麻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1 127例患者,其中男663例,女464例,男女比为1.3︰1,2006年度发病例数788例占总发病数70%,发病集中于3~5月份,血清麻疹ⅰgm抗体阳性率为96.43%,热峰高于39℃,682例(86.61%),并发支气管肺炎267例(33.88%)。
并发麻疹病毒性心肌炎,236例(29.95%),并发麻疹病毒性肝炎196例(24.80%)。
2007年度后共计发病339例占总发病数30%,发病集中于4~7月份,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94.53%,热峰高于39.0℃,223例(63.90%),并发支气管肺炎97例(27.80%)。
并发麻疹病毒性心肌炎,106例(30.37%),并发麻疹病毒性肝炎126例(36.10%)。
结论吉林地区近5年麻疹发病率变化显著可能与先期麻疹疫苗接种不规范或接种疫苗抗
体滴度下降,以及后期紧急强化疫苗免疫等因素有关。
临床特征具有较重的病毒血症以及心肌、肝脏损害。
为控制和消除麻疹,应加强麻疹防治工作。
[关键词] 麻疹;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疫苗
[中图分类号] r18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4-133-02
麻疹是由麻疹副黏液病毒所致的一种古老的呼吸道传染病,我
国自广泛开展儿童麻疹疫苗接种以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大范围流行的强度也已基本控制[1]。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程度不断加大,各地麻疹疫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
吉林地区2006年3~5月麻疹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往年出现短期爆发的趋势,此后随着疾控部门对麻疹疫苗进行强化免疫后发病率明显下降。
现对吉林市传染病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 127例麻疹患者流行情况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1年6月吉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 127例麻疹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麻疹诊断标准[3]。
其中男663例,女464例,男女比为1.3︰1;年龄:6个月~6岁的有827例占总人数(73.4%),6 ~14岁的有162例占总人数(14.4%),14~50岁的有138例占总人数(12.2%)。
1.2 方法
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按年度计算)
2006年度788例,占70%,2007年度172例,占15.26%,2008年度83例,占7.36%,2009年度42例,占3.73%,2010年度34例,占3.01%,2011年度7例,占0.62%
2.2 人群分布
吉林市区372例,占33%,外围乡镇人员755例,占67%。
全部患者中938例(83.05%)有明确麻疹患者接触。
2.3 麻疹疫苗接种史
1127例患者中明确有麻疹疫苗接种史的26例,占2.31%,余为接种史不详。
2.4 临床特征
临床症状主要有体温升高、及呼吸道卡他症状、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koplik’s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等。
2.5 实验室检查
3 讨论
吉林地区患者临床特征为:(1)病毒血症较重,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明显:所有患者都出现发热,体温高于39℃为905例,占总病例数80.30%。
(2)普遍出现明显皮疹:1 11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典型皮疹,出疹部位以及顺序未见明显变化,皮疹出疹程度与发热程度相并行。
(3)合并肝脏功能损害342例表现为:alt升高(alt≥80 u/l)未见明显黄疽,以成人患者多见这与国内相关报道相一致[4-5]。
(4)107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以成人为主[6]。
(5)麻疹病毒igm阳性率较高:仅57例阴性,阳性率为94.94%,1 127例患者经系统治疗全部治愈出院。
对吉林地区2006年1月~2011年6月发病人群进行分析,笔者
发现吉林市区372例,占33%,外围乡镇人员755例,占67%。
流行季节同以往相似,主要集中在4~5月。
吉林地区2006年3~5
月麻疹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往年出现短期爆发的趋势,笔者对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主要原因为:(1)近10余年吉林地区麻疹发病率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以至于基层医疗预防工作人员对于麻疹的防疫宣传及预防接种工作重视程度下降,导致麻疹疫苗接种率有所下降。
(2)麻疹病毒野生型出现基因变异可能引起其抗原性发生改变[7],从而削弱现有麻疹疫苗的保护作用[8],导致麻疹在普通人群中的暴发流行。
笔者考虑2006年度吉林地区麻疹爆发流行不完全排除麻疹病毒野生型出现基因变异的可能。
因为已有学者就国内相关省份麻疹病毒进行检测后发现存在病毒基因型的变异[9]。
据此笔者认为应主要着手从以下几点考虑控制和消灭麻疹:(1)加强计划免疫接种,确保麻疹疫苗的接种率达99%以上,特别是针对乡镇地区强化免疫,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也必须纳人常规的疾病监控体系。
吉林地区2006年3~5月麻疹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往年出现短期爆发的趋势,此后随着疾控部门对麻疹疫苗进行强化免疫后发病率明显下降已证明这一点的重要性。
这与国内的相关报道[10-11]相一致。
(2)控制传染源,对于确诊病例要尽早隔离治疗,在本病流行期间对于有发热及呼吸道卡他症状的患者均要高度重视,因为亚临床型带病毒者也可能是麻疹传染源。
(3)对麻疹病毒基因变异
的进一步研究,了解该病毒的最新进展情况,并进行新疫苗的研制和开发,最终控制和消灭麻疹。
[参考文献]
[1] 张亚武.武汉市1951-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09,7(5):107-108.
[2] 吴秀玲,卓家同,钟革,等.广西195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广西医学,2007,19(5):733-735.
[3] 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881.
[4] 顾明华.成人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86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82.
[5] 黄绍萍,卢水平,王介非,等.上海地区215例成人麻疹患者的临床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25(23):2549-2551.
[6] 乌达.成人麻疹106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32(1):18.
[7] jiang dp,ide yh,nagano-fujii m,et
al.single-point mutations of the m protein of a measles virus variant obtained from a patient with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critically affect solubility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the m protein and cell free virus production[j].j
microbes infect,2009,11(4):467-475.
[8] de swart rl,yuksel s,langerijs cn,et
al.depletion of measles virus glycoprotein-specific antibodies from human sera reveals genotype-specific neutralizing antibodies[j].j gen virol,2009,90 (12):2982-2989.
[9] zhou jh,du zs,chang x.hemogglutinin gene and amino acidcharacteristic of measles virus in jilin province,2001-2008[j].zhongguo ji hua mian yi,2009,15(5):417-422.
[10] 刘毅,武继守,候铁军,等.2007年陕西省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效果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15(2):71-73.
[11] 黎桂容,李伟强,张志军.十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