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含详解
- 格式:pdf
- 大小:226.73 KB
- 文档页数:3
张家港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道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材料中“我们”的活动
A.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B.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C.确立了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D.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说教
2.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C.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D.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3.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 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 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4.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 给土著人带去人文主义思想 B. 向土著人传播航海技术
C. 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 向土著人传播天主教
5.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但到18世纪中期,英国取代荷兰,建立“日不落帝国”。相较于荷兰,英国的优势主要在于
A. 政治制度更先进 B. 工业资本更发达
C. 地理位置更优越 D. 海军实力更强大。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1、试卷特点分析:
本次考试总分100分,范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主要考查了两种题型,即单选题、材料题。本次考试以考查基本知识为主,涵盖面比较广,并且命题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所体现。题目总体简单,注重材料、情景的运用,命题较为新颖、灵活,比较接近新课程下试卷命题模式。
2、试题得分情况: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选择题普遍不错,较以往有进步,均分都在38分左右,丢分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基础的知识掌握的不好或审题不够仔细;此套试卷丢分较多的是材料题,26题考了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影响,有些学生却答了会议内容而没写影响,丢了不该丢的分;27题是结合材料答与长征相关问题,此题较简单,很多学生能得满分,28题是结合材料答有关抗日的问题,由于学生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有限,得分不高;29题是结合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材料答题,因学生审题不够仔细,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失分较多。
3、今后历史教学中的策略:
1、再次认真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考纲,明确方向。新课程标准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我们要充分重视它在考试复习中的指挥棒作用,要依据标准及考纲要求对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等作认真分析研究,对比新旧教材异同,把握变化趋势,这样在上课和复习时才能做到准确把握命题指导思想,高屋建瓴,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新课程比较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发展,但前提是要有知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加以利用和发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今后在课堂中要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巩固工作。这次考试发现很多课堂上强调过的知识以及讲过的题目还是有很多同学错,因此在今后一定要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对比较难记忆的知识,要寻找比较有效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06---2007 学年第一学期高中八校高一期中试卷
物理(必修)
命题单位:江阴市南闸中学 命题人: 宋光林
本卷共4页,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1-6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7-10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选出每题的正确选项,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米/秒2,任1秒内
A.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米/秒;
C.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1秒内的末速度大2米/秒;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1秒内的初速度大2米/秒
2.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在原地拍球,球从1.5m高处落下,又被地板弹回,在离地1m处被接住。则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是
A.2.5m,2.5m B.2.5m,0.5m C.1.5m,1m D.1.5m,0.
3.在100m竞赛中,测得某一运动员5s末瞬时速度为10.4m/s,10s末到达终点的瞬时速度为10.2m/s.则他在此竞赛中的平均速度为
A.10m/s B.10.2m/s C.10.3m/s D.10.4m/s
4.一质点在x轴上运动,它在连续第n秒末所对应的坐标记录在如下表格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s
0 1 2 3 4 5
x/m 0 5 -4 -3 -8 -2
A.第4s内的位移大小最大 B.第2s内的路程最大
C.前3s内的路程为2m D.第5s内的位移大小最小
5.物体沿直线从A到B,前一半路程以速度v1匀速运动,接着的后一半路程以速度v2匀速运动,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2vv21 B.21vv C.2121vvvv D.
2121vvv2v
6.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下图所反映的生产工具出现于距今七八千年,其主要作用是
A.火耕 B.松土 C.锄草 D.播种
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是
A.牛耕 B.刀耕 C.铁犁 D.铁锄
3.16世纪以前,我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这主要得益于
A.矿产资源丰富 B.工匠技术高超
C.灌钢法保证了质量 D.各地钢产量很高
4.右图是珐琅彩瓷瓶,它最早产生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商朝的司母戊鼎是
A.铜器 B. 青铜器
C.铁器 D.石器
6.元朝时期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是
A.长安 B.洛阳 C.杭州 D.大都
7.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推行的传统经济政策是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 D.重农主义
8.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下列对这一政策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9.清朝乾隆帝规定,只开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该处是
A.广州 B.宁波 C.上海 D.澳门
10.在我国古代,出售商品的店铺设立的地点起初有严格限制。到下列哪一时期,店铺可随处开设? A.西汉 B.隋朝 C. 唐朝 D. 两宋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
(考试总分:100 分)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25小题,总分50分)
1.(2分)墨西哥的特瓦坎山谷是最早的植物栽培中心之一,那里的原始农业从公元前7000年前后开始,但在公元前1500年前,当地印第安人通过栽培获得的食物不过占其粮食消费总量的10%左右。这说明( )
A.世界农业源于美洲地区 B.农业发展历程艰难漫长 C.农业难以提升生活质量 D.采集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2.(2分)埃及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年~公元前2345年)大臣普塔赫舍普舍斯死后,在自己的铭文中特别写明:“当陛下因为一件事而赞扬他时,陛下允许他吻他的脚,不允许他吻地。”这反映出古埃及( )
A.种姓制度贵贱有序 B.官僚系统较为完备 C.借助神权强化君权 D.君主具有无上权威
3.(2分)古罗马帝国留下很多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城市的发达不是要看这个城市的建筑物的华丽程度,而是要看这个城市排污能力”。这些谚语从侧面反映出古罗马( )
A.工商业经济比较繁荣 B.城市的建筑水平高超 C.与世界各地联系密切
D.环境污染问题较严重
4.(2分)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埃及神话,著名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哈扶拉金字塔的东面。后来在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是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这一现象表明( )
A.希腊神话源自埃及 B.世界文明大同小异 C.文明发展交流借鉴 D.埃及文化多元并存
5.(2分)在中世纪西欧,封臣每年都要为封君服兵役,12世纪时一般为每年服役40天,超过40天之外的服役,需由封君提供一定的报酬。从12世纪开始,在英、法等国,国王开始征收“盾牌钱”来取代封建军役,且这项义务常常改为货币支付。这表明当时西欧( )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人身依附逐渐强化 C.王权摆脱教会控制 D.封君封臣义务对等
1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通过这次考试了解半个学期以来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便搞好下半学期的教学,所以特地进行本次试卷分析。
一、试卷命题的基本思路
1侧重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 ;
2 根据年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命题,难度系数把握在0.8左右 ;
3 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 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语言的组织能力。
本次试卷分两个部分,选择题20题,扩大了基础知识考查的范围。材料题2题,难度虽然不是太大,但是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题做题思路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整体情况
比较项 1班 2班 6班 年级平均
平 均 分 66.1 52.1 46.0 52.7
及格人数 38 18 10 185
及 格 率 74.5% 34.0% 20.0% 37.6%
最 高 分 92 83 75 92
最 低 分 47 20 12 12
学困率 5.8% 27% 22% 21%
优生率 14% 2% 0 2.8%
从整体情况看,1班情况最好,2班次之,6班最次。这跟班级同学的基础及学习态度密切相关。1班基础最好,学习习惯及课堂纪律都比较好,所以效果比较理想。
2、具体分数段统计
比较项 1班 2班 6班 全年级
90-100 2 3
80-89 6 1 11
70-79 15 6 1 47
60-69 16 11 9 124
50-59 8 11 11 106
40-49 2 10 15 92
30-39 3 12 7 77
20-29 0 2 4 27
10-19 0 0 2 5
从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
1班得分最为合理,优生8人,学困生3人,主要分布段60-79 有31人。
2班优生1人,学困生14人,主要分布段40-69有32人。
6班优生0人,学困生14人,主要分布段40-69有35人。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我国北方地区曾流行一句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曾经在许多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其中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3、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
①牛耕 ②花楼机(花机) ③翻车 ④水排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除井田,民得买卖”,直接反映了( )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上层建筑的变化 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B.“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6、唐朝人陆羽在他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
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考试总分:100 分)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34小题,总分68分)
1.(2分)古代文明兴起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下列哪一项与其它三项明显不同()
A.美洲印第安文明 B.印度文明
C .埃及文明 D.巴比伦文明
2.(2分)古埃及人赞扬法老说:“威令在你口中,认知在你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这表明()
A.古埃及人崇拜神灵 B.法老崇尚理性
C.法老具有至上权威 D.法老依法治国
3.(2分)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进行改革,让各省的总督,将军,司税收的大员三权分立,各自对国王负责。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官员间相互制约监督 B.便于国王加强对官员控制
C. 适应不同地区风俗的需要 D. 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4.(2分)下列哪一历史现象的发展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作活工作()
A .贫富分化加剧 B.城市形成和发展
C.部落之间爆发战争 D.社会经济的发展
5.(2分)古代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君主制国家;古希腊发展为众多的城邦,有的实行民主政治。这反映出()
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 B .欧洲文明先进
C. 不同文明间缺乏联系 D.非洲文明相对落后
6.(2分)古希腊人认为,城邦由爱好城邦的生活的人组成,他的理想是参与城邦所有的行动和事务。导致的结果()
A.学术文化繁荣 B.出现专家治国和人文思想
C.出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 D.农耕经济发达
7.(2分)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但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的交融新时代,东西方文化相互传播和渗透。这说明( ) A.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促进文明的传播
B.和平往来促进文明交融
C. 地区冲突导致文明衰落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时间:100分钟 总分:150分
一. 单项选择题(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 下列工具中哪一种不属于灌溉工具
A.翻车 B.筒车 C.高转筒车 D.耧车
2.话剧《立秋》艺术地在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
A.徽商 B.闽商 C.粤商 D.鲁商
3.下列反映了城市商业繁荣的是
①坊市制 ②扬一益二 ③夜市 ④机房
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在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中,到达印度洋的是
①迪亚斯 ②达·迦马 ③哥伦布 ④麦哲伦船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5.以下商品在欧洲市场销售,能反映出“商业革命”的是
A.中国茶叶 B.美洲烟草 C.英国呢绒 D.中国丝绸
6.促使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工厂制度—大企业演变的根本动力
A.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 C. 世界市场扩大 D.殖民扩张
7.哪一自然科学理论的创立对新资源﹑新资源工具的发明起到重大作用
A.电磁学理论 B.能力守恒定律
C.质能转化理论 D.化学元素周期律理论
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哪一时期
A.新航路开辟后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之后
C.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 D.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
9.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①主要发生在基本工业和重工业领域 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高一上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及答案详解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2006---2007
学年第一学期高中八校高一期中试卷
物理(必修)
命题单位:江阴市南闸中学 命题人: 宋光林
本卷共4页,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1-6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7-10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选出每题的正确选项,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米/秒2,任1秒内
A.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米/秒;
C.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1秒内的末速度大2米/秒;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1秒内的初速度大2米/秒
2.我国着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在原地拍球,球从1.5m高处落下,又被地板弹回,在离地1m处被接住。则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是
A.2.5m,2.5m B.2.5m,0.5m C.1.5m,1m
D.1.5m,0.
3.在100m竞赛中,测得某一运动员5s末瞬时速度为10.4m/s,10s末到达终点的瞬时速度为10.2m/s.则他在此竞赛中的平均速度为
A.10m/s B.10.2m/s C.10.3m/s D.10.4m/s
4.一质点在x轴上运动,它在连续第n秒末所对应的坐标记录在如下表格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s 0 1 2 3 4 5
x/m 0 5 -4 -3 -8 -2
A.第4s内的位移大小最大 B.第2s内的路程最大
C.前3s内的路程为2m D.第5s内的位移大小最小
5.物体沿直线从A到B,前一半路程以速度v1匀速运动,接着的后一半路程以速度v2匀速运动,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2006---2007 学年第一学期高中八校高一期中试卷
物理(必修)
命题单位:江阴市南闸中学 命题人: 宋光林
本卷共4页,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1-6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7-10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选出每题的正确选项,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米/秒2,任1秒内
A.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米/秒;
C.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1秒内的末速度大2米/秒;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1秒内的初速度大2米/秒
2.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在原地拍球,球从1.5m高处落下,又被地板弹回,在离地1m处被接住。则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是
A.2.5m,2.5m B.2.5m,0.5m C.1.5m,1m D.1.5m,0.
3.在100m竞赛中,测得某一运动员5s末瞬时速度为10.4m/s,10s末到达终点的瞬时速度为10.2m/s.则他在此竞赛中的平均速度为
A.10m/s B.10.2m/s C.10.3m/s D.10.4m/s
4.一质点在x轴上运动,它在连续第n秒末所对应的坐标记录在如下表格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s 0
1 2 3 4 5
x/m 0 5 -4 -3 -8 -2
A.第4s内的位移大小最大 B.第2s内的路程最大
C.前3s内的路程为2m D.第5s内的位移大小最小
5.物体沿直线从A到B,前一半路程以速度v1匀速运动,接着的后一半路程以速度v2匀速运动,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2vv21 B.21vv C.2121vvvv D.
2121vvv2v
6.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
- 1 -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道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材料中“我们”的活动
A.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B.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C.确立了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D.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说教
2.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C.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D.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3.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 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 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4.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 给土著人带去人文主义思想 B. 向土著人传播航海技术
C. 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 向土著人传播天主教
5.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但到18世纪中期,英国取代荷兰,建立“日不落帝国”。相较于荷兰,英国的优势主要在于
A. 政治制度更先进 B. 工业资本更发达
C. 地理位置更优越 D. 海军实力更强大。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已经结束,现将本次考试情况做出分析,以便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对试题的分析
试题题量适中,知识覆盖面广,难度较大,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并且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概括与提升,既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特别考查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归纳与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学生成绩分析
本学期我共教四个班,成绩如表所示:
班级 参考人数 50--59分 60--69分 70-79分 80分以上 最高分 平均分
高一3班 336人 2人 0人 0人 0人 58 33.6
高一4班 38人 3人 2人 0人 0人 61 28.6
高一6班 34人 1人 2人 1人 0人 71 38.1
高一7班 38人 2人 1人 0人 0人 64 39.1
三、各课出题分布及知识点
第1课:宗法制特点、分封制特点及作用(1、2、33⑴题)
2课:郡县制作用(3题)
3课:汉朝郡县封国并存、宋朝中央机构、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5、6、7题)
4课:内阁、内阁作用、军机处职能、宰相制度的废除(8、9、10、33⑵题)
5课: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特点、作用及局限性(11、12、13、14、34⑴题)
6课:罗马法的核心内容、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作用、罗马法的发展及影响因素(15、16、17、35⑴题)
7课: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改革的背景及影响(18、19、34⑵题)
8课:美国联邦制、总统选举、1787年宪法的原则及评价(20、21、34⑶题)
9课: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的确立、1875年宪法内容—总统的选举、德意志帝国皇帝职权(22、23、24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 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适中,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三十左右。
二 试卷分析(抽两个考场缺考11人共75份样卷)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较低2、4、7、19、24、28题,其中第7基础知识不够扎实;19题出错的达到33人, 24小题共50做错明显的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确立的过程共有5个时间,由于记忆混乱所造成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31题第二问,题中有明显的时间提示1912年,就是让同学们答出短暂春天的原因而已。好多同学不能正确分析概括史料,不会从材料里提炼有效信息,审题不准,不能和书中的知识点联系。只是不能迁移。此题最高得分8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第32题第二问,是由于学生,知识体系混乱,关键词不突出,在答题过程中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三 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材料理解偏差,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3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四 整改措施
1针对思想不重视的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现状,必须要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基础史实,并学会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运用与拓展知识。每堂课的小结部分再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学会总结。
2加强课后的复习,向学生提出复习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每一单元学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3针对学生归纳概括运用能力不强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的问题,为此在复习时注重基础史实记忆的同时,也要注重适当试题的训练,特别是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学会审题与答题,引导学生找到材料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和突破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然后加以练习题的训练。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D.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2.如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
A.中央集权的保证 B.人民群众的奉献
C.科学技术的先进 D.工匠水平的高超
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
4.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说明“海禁”政策
A.是自然经济性决定的 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
C.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 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是
A.周朝 B.商朝 C.夏朝 D.秦朝
6.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于( )
A.春秋 B.秦朝 C.魏晋 D.宋朝
7.下列概念中命名方式不同的是
A.西周、东周 B.北宋、南宋 C.前汉、后汉 D.西晋、东晋
8.唐代宰相之女大多嫁入王室。北宋宰相的女婿,则不乏有出身商家的状元、也有刚出科场入仕的八品小官。择婿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制度的消亡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重文轻武的影响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9.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第 1 页 共 9 页 辽宁省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 (2017·石家庄模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 . 分封对象服从巩固统治的需要
B . 宗法关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 . 国家政权实现向帝国结构转变
D . 血缘分封有助扩展中原文化
2. (2分) (2017高一上·通许期中) 监察制度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设置的( )
A . 丞相
B . 御史大夫
C . 太尉
D . 诸卿
3. (2分) 古代中国家国一体,忠孝观念源远流长,与此有关的制度是
A . 郡县制
B . 宗法制
C . 君主专制
D . 中央集权制
4. (2分) (2016高二下·辽宁期中) 秦朝政府的一位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是( )
A . 丞相
B . 御史大夫
C . 太尉
D . 郡守
5. (2分) (2018高二下·平阴开学考)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
B . 西周:神权政治;秦朝,世俗政治转变 第 2 页 共 9 页 C . 西周: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