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19
高一历史试卷第1页,总19页 绝密★启用前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密封线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清楚。
3.选择题选好答案后,用2 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 选择题(35*2=7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
A. 大量可供开垦荒地的存在
B.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
C. 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 劳动者积极性提高
2.下列水利工程属于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是 ( )
A. 井渠 B. 都江堰
C. 灵渠 D. 郑国渠
3.“……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 )
A. 自给自足 B. 精耕细作
C. 男耕女织 D. 家庭经营
4.《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
高一历史试卷第2页,总19页 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该材料体现了汉代的经济政策是 ( )
A. 苛捐杂税 B. 重农抑商
C. 休养生息 D. 朝贡贸易
5.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 ( )
A. 灌溉工具 B. 冶铁工具
C. 播种工具 D. 纺织工具
6.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 )
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屯田制 D. 摊丁入亩
7.唐诗《田家》云:“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
A.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 雇佣关系的出现
C. 富裕安逸的生活方式 D. 工商皆本的政策
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 ( )
A. 邸店 B. 柜坊 C. 飞钱 D. 坊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产生的时间是 (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10.《元史》中载:“(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仍撰(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材料中所述的管理模式是 ( )
A. 官营手工业 B. 私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厂制
11.我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在 ( )
高一历史试卷第3页,总19页 A. 宋代 B. 明朝中后期
C. 唐朝后期 D. 清朝前期
12.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
A. 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
B.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C. 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
D. 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
1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 )
A. 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
B. 抢占当时国内日益扩大的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C. 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问题
D. 满足官僚地主绅商对投资新式工业获取巨额利润的需求
14.有人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先天不足”指的是 ( )
A.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
B. 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C. 投资者主要来源于官僚、地主和商人
D. 工商皆末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15.下列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经济已整体上解体
B. 民间资本大量投资铁路
C. 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D.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16.“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一种救国方案。这一方案的代表人物
高一历史试卷第4页,总19页 是 ( )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李鸿章 D. 张謇
17.一战期间,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是 ( )
A. 辛亥革命的推动
B. 北洋军阀政府的扶植
C. 临时政府的奖励措施
D.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8.日本对沦陷区大肆进行经营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 )
A. 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
B. 实现中日经济提携
C. 转嫁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D. 满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
19.某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和平村农业社宣布小麦亩产7320斤”。这是发生在 ( )
A. “一五”计划期间 B. “大跃进”时期
C. “文革”时期 D.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
2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 ( )
A. 兴办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
B. 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
C. “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高一历史试卷第5页,总19页 史实 结论
A 1977年,我国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科教兴国战略正式实施
B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C 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A. A B. B C. C D. D
22.“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会议是 (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十四大 D. 十五大
23.邓小平曾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下列不属于经济特区的是 ( )
A. 深圳 B. 广州 C. 珠海 D. 海南岛
24.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的政策是 ( )
A. 自愿互利 B. 全部没收 C. 赎买 D. 劳资两利
25.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 ( )
A. 建立生产合作社 B. 实行公私合营 C. 完全没收 D. 赎买
26.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
A. 开展土地革命 B.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 镇压反革命 D. 开展文化大革命
27.被誉为“第四媒介”的是 ( )
高一历史试卷第6页,总19页 A. 报纸 B. 广播 C. 网络 D. 电视
28.“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29.20世纪50~6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看背影难辨男女的年代”,有人戏称“十亿人民一款衣,三种颜色盖大地”。这种现象表明 ( )
A. 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B. 舒适休闲意识强烈
C. 综合国力大大提升 D. 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30.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是下列哪家电视台的试验播出 ( )
A. 北京电视台 B. 上海电视台
C. 广州电视台 D. 哈尔滨电视台
31.歌手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词中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 )
A. 青年男女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
B. 《申报》刊登上演国产电影的广告
C. 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
D. 林小姐边喝咖啡边欣赏当地电视节目
32.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 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C. 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D. 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
33.1978年8月,中国农业代表团应邀到加拿大访问,代表团重点考察加拿大
高一历史试卷第7页,总19页 的农牧业生产、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研究、农场管理经验、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 ( )
A. 指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B. 借鉴西方农业的发展模式
C. 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 D. 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参考
34.“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 )
A.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 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
C. 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D. 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35.中国经济生活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根本动力是 (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国有企业的改革
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实行改革开放
第II卷 非选择题(30分)
36.(8分)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条道路的转化: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请回答:
(1)中国走“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是什么?举出两例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建设道路出现的曲折史实。(3分)
(2)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化的标志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
(3)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转变和成就,你能得出哪些启示?(3分)
37.(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