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力主哲学王之治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10.00 KB
- 文档页数:1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对话集》、《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理想国》第一阐明理想国的产生和组成,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第二规定理想国的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
他重人治轻法治。
理想国中的等级制度,统智者——金子——智慧;军人—银子—勇敢;节制、正义属于三个不同等级;劳动者—铜和铁。
柏拉图认为贤人政体是最好的政体,也就是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重视立法工作,1,立法只有为之立法的国家应该是自由的。
2,这个国家应该是统一的。
3,这个国家的人民对法律应该具有理解力。
全部的善德是制定法律的最高标准。
法律与政体的关系,认为混合政体形式是最好的。
柏拉图后期强调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
创办了第一学园得。
正义理论正义论是柏拉图国家和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正义就是制作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她天性的职务。
当理性支配意志和欲望的时候,人们便获得了正义的德性分为道德正义和法律正义。
道德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最高美德。
社会行为的普遍道德标准法律上的这种不平等权力分配强强是道德正义的体现法律是一种秩序。
法律争议是社会各阶层各守其位、各谋其政,不非分越位。
正义是国家的原则法律应该是同正义相一致的东西,法律必须体现正义的要求理想的国家制度理想的国家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国家阶级的构成:护国者、辅助者、生意人在统治者内部实行“共产、共妻、共子”的制度,各不同等级之间的人不能通婚对统治者进行终身培养教育,从儿童时期抓起“第二等好的国家”第二等号的国家的政体应是混合政体,应建立民主制和君主制相结合的混合政体,实际上就是寡头制政体,是贵族制政体主张限制私有财产,实行法律的统治哲学王统治与政体理论最理想的国家就是“哲学王”统治的国家正常政体,是指依据法律进行通知的政体;变态政体,是指不依据法律进行统治的政体法律和法制法律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则,它是公道和正义的标志;“我确信一个国家的兴亡取决于这一点,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柏拉图已经初步具有理性自然法思想的萌芽立法的最根本原则是要遵循公正和善德的理念柏拉图特别重视立法形式和技术,应注重法律条文的高质量而不是法律条文的长短柏拉图特别强调法律的遵守;“服从法律,这也是服从诸神”对无神论者或者不敬神者法律应当规定更残酷的刑罚特别强调法的执行,主张建立完备的司法制度法律应是主任,统治者则是法律的奴仆;树立法律权威,统治者也要服从法律。
哲学王或王哲学:柏拉图的分工思想柏拉图一生著述丰富,除了苏格拉底的二十五篇对话外,还有《理想国》和《法律篇》等。
《理想国》被认为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书中除提出理念论、循环论、洞穴比喻等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外,还提出关于劳动分工、国家起源、财产公有等重要经济思想。
柏拉图的分工思想,是他构建理想国的基石,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由于柏拉图将分工与国家起源相联系,也使其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影响。
一、分工、城邦(国家)的起源和城邦的成长斯密在《国富论》里,将分工看成是财富增长的两个源泉之一,而且,《国富论》起始三章的主题就是分工问题⑸,可见分工及分工理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斯密的分工理论,受孟德维尔和哈奇森影响,哈奇森的分工理论来自西塞罗,而西塞罗的分工思想则直接来自柏拉图。
⑹所以可以说柏拉图是经济思想史上分工理论的起点。
在柏拉图看来,劳动分工是自然的或天赋的要求。
上天赋予人们不同的天分,要求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
这是关于分工产生的“命定论”。
他说,“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
各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
”⑺因此,“不同的秉赋应该有不同的职业。
”⑻而且,“每个人应该做天然适宜于自己的工作。
”⑼这种说法,有一定客观性,但也有宿命的成分,文艺复兴之后,尤其是斯密之后,被思想家们逐步放弃了⑽。
从经济的角度看,分工的产生,关键还在于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柏拉图那里,至少已经认识到了分工和专业化对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
他说,“一个人单搞一种手艺好”,⑾“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的工作,放弃其它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
”⑿相反,“如果他什么都干,一样都干不好,结果一事无成。
”⒀斯密后来对分工作用的极力张扬,其实是对柏拉图这一思想的发展。
出于效率考虑而进行分工,但分工和专业生产产生了单个生产者产品的单一性和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于是交换和市场作为解决矛盾的方式产生了。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五篇《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理想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理想国读后感1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看《理想国》,它还真是没让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简直是不知所云。
所谓的“理想国”我看第一遍之后的感觉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不是“人”,因为我相信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是不存在的。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坚信受到那么多美誉的它,肯定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气看第二遍,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了半个多月才把第二遍给看完,但还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
不过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好像更晕了。
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达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后的感想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理想国》是对话体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还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谓的“理想的城邦”。
一开始就在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是各执一词。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去纠结了,因为我搞不懂。
不过我对所格拉底和波勒马赫斯的一个对话印象非常深刻,苏:如此一来,岂不把仁人君子当成仇敌,却把邪恶之徒看作好友了吗?波:没错,是会这样。
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苏似乎把人类看的都太愚蠢了。
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频率应该不是很大。
苏还有一个类比是把马受伤,狗受伤之后其本质变化,类推人受伤之后正常的美德也相应地退化,这是不正确的,人是有肉体和精神的高级动物,说一个人身体受伤之后,道德精神层面就会退化,这是不正确的。
没有谁听说过一个人生病之后信仰就改变了吧。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他们就对建设一个正义的城邦或者说国家展开了设想。
他们想象的城邦是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能力的,至少我是不能在那里生活下来。
那样的城邦至少在我看来是枯燥无味的。
他们所谓的正义就是指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否则城邦就会秩序混乱不堪。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一提柏拉图,大家马上会想到柏拉图式爱情,那是一种只有精神上的恋爱,没有肉体上的结合的爱情,这种爱情何其美丽,然而美丽的却容易破碎。
这其实也是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一种写照。
只有理念上恋爱也不是什么真爱,只是一种虚幻的爱。
客观唯心主义就是这样虚幻一种东西将其作为造物主来解释这个世界,而柏拉图无疑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的最典型代表。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第一,“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被称为“理念论”。
那么什么是理念呢?柏拉图从苏格拉底寻求事物共同的特性出发,把这种共性绝对化、独立化、把存在与个别事物之中的共性当做可以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称之为“理念”,理念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因。
他认为,理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存在与一个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中。
他把物质世界称为可见世界,而把理念世界称为可知世界,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可知世界是可见世界的原型、原因;可见世界是可知世界的影子、摹本。
例如,木匠造一张床,他头脑里先有了一张床的原型,也就是床的理念,造出来的现实的床只是床的原型摹本。
他还认为,可见世界是变易的、易逝的、虚假的,只有可知世界才是不变的、永恒的、真实的。
任何美的东西都是有生有灭的,而不管美的东西怎么变化,“美”这个理念是永远存在的,不变的。
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论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他把共性绝对化了,并当成独立的、决定性的东西,把本来联系的东西割裂了。
他认为,每一类事物,不管数目多少,都只有一个理念,事物有许多种类,理念也有许多个;理念与理念之间可以分成若干等级,成为一个等级系统。
最低级的是具体事物的理念,如桌子、椅子等;高一级的是数学或科学方面的理念,如方、圆、一、二等;再高一级的是艺术和道德方面的理念,如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级的理念是“善”。
“善”是创造世界的一切力量和源泉,是超乎存在之上的,比存在更尊严更有威力的东西,它是神的化身。
哲学史学研究浅析柏拉图的教育哲学思想董旭(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摘要:柏拉图巧妙地将哲学和教育融合在一起,并在解决问题时无意识地将哲学思维融入教育实际问题中解决不同的教育问题$柏拉图教育哲学思想的政治背景虽然不太“接地气”——仍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打基础,但不可否认其在教育方面的价值$他的教育思想体系虽说没有系统呈现,但后世确实能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可操作的经验并获益:不管是抽象概念的理念论、认识论、正义论,抑或是最高目标的哲学王,最理想化的理想国,还是注重道德和音乐、体育的道德教育观和谐教育观$每一对话都是不同类型思想的激情碰撞,每一想法都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每一内容无不散发着柏拉图的$关键词:柏拉图哲学教育哲学思想一、柏拉图教育哲学思想的政治背景哲学在柏拉图时代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出现的形态,因此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哲学家也可以是教育家,二者没有显著区别,教育家和哲学家自古以来都在从自身思想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探讨、理解、阐释各自对教育的不同看法#直到十九世纪中期,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生克兰兹成为连接哲学和教育的桥梁,由的《教育学系》使教育哲学这一名词正式出现在学术界的,由此教育哲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理论#0明教育词典里解释道: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解释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方法等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
拉图出身克时的,自生以来接教育,生对的思想。
他认为个国家成员都来的政治主张是不利于国家统一的错误主张,这会让国家陷入混乱,只有真正有胆有识的哲学国家走向光明的重任,其他人应该做分内事,不问国事。
柏拉图所有的治国育教育哲学理都是深的。
二、柏拉图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理念论1.理念论的理论基础柏拉图在著作中曾提到,年轻的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50年和年的巴门尼德有过一面之缘,并从学到了丰厚的知识。
“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是由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的,因此我们能推断巴门尼德学说的确影响着柏拉图思想的建构。
学案2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课标要求]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1.师从苏格拉底(1)与苏格拉底相处:从20岁起拜苏格拉底为师,并相处8年之久。
(2)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①对真理的共同追求中,成为苏格拉底最器重的学生。
②与苏格拉底相处中,柏拉图发现现行政治制度很不完美。
③苏格拉底被处死,加深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成见。
2.主要思想(1)理念论。
①基础和条件:长期游历,接触不少学者名人;研究、汲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理论;创办阿卡德米学园。
②主要观点:“理念”是理智所看到的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唯有“理念”才是具体事物的“原型”;人们的学习就是回忆,并通过回忆找回对理念世界的认识。
③评价:理念世界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观念,是唯心主义的;以充满神秘主义气息的学说,开启了认识论上的先验主义传统;通过概念思维而独立建构起来的理论世界,其理念论无疑具有巨大的科学认识方法论的价值。
(2)“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①基础:理念论②组成与分工a.智慧的贤哲是统治者,勇敢的士兵是保卫者,能够从事工、商、农业的是生产者。
b.结论:或者由哲学家做统治者,或者使统治者成为哲学家,否则国家就不可能成为理想的“正义”之邦。
(3)评价:“理想国”只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奴隶制贵族国家,根本算不上人类社会的理想之国。
(4)实践:企图把叙拉古城邦的统治者塑造成哲学王,并按其设想的模式,把叙拉古变为理想国,最终理想国成为泡影。
(5)《法律篇》:强调法制的作用,认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形式。
[教材互补]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理想国》一书影响最大。
他所探讨的重要问题是: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达到正义?……柏拉图认为,当这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时,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
(人民版)[重点精讲]理念论和理想国产生的背景(1)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暴露出民主政治的弊端。
柏拉图的思想柏拉图(Plato,Πλτων,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含义。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_--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
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与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关,因而以此命名。
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
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
他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
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著作:柏拉图的著作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苏格拉底”的对话2.成熟期的对话,包括《理想国》3.后期的对话,包括《法律篇》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 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
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
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
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时间长达十多年。
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
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
创立学园后,他除了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之外,一直在学园里忙于研究、教学、著述和领导等工作。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
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
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申辩》、《普罗泰戈拉》、《曼诺》、《斐多》、《会饮》、《国家》、《斐德罗》、《泰阿泰德》、《巴门尼德》、《智者》、《政治家》、《蒂迈欧》、《斐利布》、《法律》(未完成)等篇。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家庭背景和所处时代的关系,柏拉图一生都对政治报有很高的热情。
他创立学园的目的既是为了学术,也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柏拉图不仅勾勒出一幅改造现实的理想国家蓝图,而且三赴西西里,企图将这一理想付诸现实。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方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第一章柏拉图一、选择1、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A)A、城邦B、帝国C、村社D、部落2、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B)A、中央集权B、小国寡民C、政治中心D、分权而立3.柏拉图认为,国家应该有三种职能ABCA、统治B、保卫C、生产D、治理E.分配4、希腊“四主德”是指ABCDA.智慧B.勇敢C.节制D.正义E.荣誉5、柏拉图认为,国家应该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ABCA.统治者B.辅助者C.生产者D.消费者E.谋划者6、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称王的理由是ABCDA.高超的智慧B.真实的知识C.完美的德性D.绝对的最高权力E.健康的体魄7、柏拉图认为,现实城邦政制可以分为四种类型ABCDA.荣誉政体B.寡头政体C.平民政体D.僭主政体E.民主政体8、柏拉图认为,守法的政体包括ABCA.王制B.贤人政治C.民主政治D.寡头政治E.僭主政体9、柏拉图认为,不守法的政体包括ABCA.民主政治B.寡头政治C.僭主政体D.王制E.贤人政治二、判断1、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
(√)2、柏拉图集中阐述政治哲学的著作主要有两部,即《理想国》、《政治学》。
(×)3、理念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
(×)4、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5、亚里士多德主张哲学王。
(×)6、柏拉图创立了自己的学园,即“阿卡德米学园”。
(√)7、柏拉图认为,个人是城邦的缩影,城邦是个人的扩大。
(√)8、柏拉图认为,少数人统治可以分为王制或僭主制,多数人统治可以分为贵族制和寡头制(×)9、柏拉图认为,多数人统治可以分为共和制和平民制。
(√)10、柏拉图认为,第二等好的国家是实行法治的国家,而非理想国。
(√)11、三、名词解释1、柏拉图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
主要代表作品有《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理想国第十卷读书笔记理想国第十卷读书笔记【篇一:理想国第十卷读书笔记】理想国第十卷读书笔记苏格拉底先表达了他对荷马的尊敬,但是他认为我们不能把对个人的尊敬看得高于真理。
从根本上来说,苏格拉底是拒绝模仿的。
苏格拉底认为凡是能用一个名称称呼多个事物的场合,都有一个理念存在。
工匠可以做出桌子但是无法做出桌子的理念。
接着苏格拉底说我们可以利用镜子制造出万物的影像,但这个只是对实物的模仿。
苏格拉底认为影子是对实物的模仿,而实物则是对理念的模仿。
因此,诗人画家一类的模仿者不是直接模范理念而是直接模仿实物,他们与理念隔着两层。
接着苏格拉底开始考察荷马,他认为虽然从诗人的诗歌里看他们似乎很了解他们所描绘的,但是荷马不曾打过胜仗不曾治理过国家,他们并不了解他们所模仿的东西。
苏格拉底觉得对于任何事物都有三种技术: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模仿者的技术。
而只有任何事物的使用者才对它最有经验,模仿者对于自己多模仿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模仿只是利用了人的错觉,模仿人的苦乐感受,引导人们回忆受苦和悲叹,而理性则要求人们节制悲伤,因此模仿诗人并非是模仿心灵的这个善的部分。
更进一步,苏格拉底认为是个最大的罪状是蚀最优秀者的心灵,它能诱导激情统治我们的理性,因此在理想国里面只允许神明或好人被歌颂,并且史诗和抒情诗都该被禁止。
苏格拉底告诉格劳孔说人的灵魂是不朽的,他认为,一切能破坏的都是恶,一切保存能助益的都是善。
每种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善和恶,而每种事物的恶都毁坏事物本身并且事物只能被自身的恶毁坏。
而如果事物自身的恶都不能毁坏事物的话,那么这种事物必定是不朽的。
灵魂会被恶变坏,而如果灵魂被恶毁灭的话,那么恶自身就得到了毁灭,这是不利于恶的存在的。
因此,灵魂是不会被自身的恶所毁坏的,即是说它是永恒存在的。
最后苏格拉底讲述了厄洛斯的故事,来使得大家相信灵魂是不死的,并且善恶都有自身的回报,只有坚持正义与智慧才能够在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诸事顺遂。
柏拉图力主哲学王之治的原因:
1、历史背景:柏拉图的一生处于雅典政治的急剧变革时期,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给社会带来的混乱,特别是知道自己的恩师被处死后,他开始憎恨和鄙视雅典的民主制,从而提出了哲学王治国。
2、哲学家的特性是智慧、节制、理性。
“美德即知识”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哲学观点,柏拉图从于苏格拉底时也继承了这一观点。
“美德即知识”的原则是成为统治者的依据之一,也是统治者必须具备的德行素质。
3、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而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也是他力主哲学王之治的重要原因。
他认为国家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和生产者等级。
并且给每个等级赋予应该有的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而只有有智慧的哲学家才能统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