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第八版《卫生学》生活环境与健康(第二部分)
- 格式:pp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117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的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包括从各种排放源排放出的气体、蒸汽和颗粒物,如SO2CO2NO 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污染物、硫酸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五、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六、hormesis的概念: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噁英等都具有相似的的生物学效应模式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这三类还可以依其构成要素的属性或特征进一步分类: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特征可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生态服务系统: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成为生态服务系统三、生态系统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和自调节能力(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能维护系统正常结构结构和功能,有抵御“疾病”的能力,维持系统稳态)的生态系统四、暴露途径:暴露途径与效应产生的关系密切,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1、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2、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3、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五、剂量-反应关系: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变化,产生反应的数量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其在机体内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增加3、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1)阈值(2)有阈值(单阈值—S形或抛物线形;两个阈值—U形,主要有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六、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2、独立作用3、协同作用4、增强作用5、拮抗作用七、人群健康效应谱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分五级(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2)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3)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具有病理学意义,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准病态(亚临床状态)(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5)导致严重中毒,出现死亡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由于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在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会出现不同级别的效应,这种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八、冰山效应: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每一种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最严重的效应是死亡,所占比例很少;而最弱的的效应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类似于金字塔,临床所见的疾患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而不是冰山之全貌,这种现象称为冰山现象九、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十、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十一、急性危害: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环境卫生学第8版pdf引言概述: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方便学习和研究,环境卫生学的教材逐渐发展出多个版本,其中第8版是目前较为权威的版本。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环境卫生学第8版的内容。
正文内容:1.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1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和范围:介绍环境卫生学的基本定义,以及其所研究的范围和涉及的领域。
1.2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原理:解释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包括环境因素对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2.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2.1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环境卫生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调查、观察、实验等。
2.2 环境卫生学的技术手段:详细阐述环境卫生学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如环境监测、污染物分析等。
3. 环境卫生学的重要领域和应用3.1 空气污染与健康:探讨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3.2 水污染与健康:介绍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水中常见的污染物和水源保护的重要性。
3.3 食品安全与健康:强调食品安全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包括食品中的常见污染物和食品安全管理的措施。
3.4 噪声与健康:讨论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噪声的来源、对听力和心理的影响等。
3.5 建筑环境与健康:探讨建筑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室内空气质量、室内装修材料的选择等。
4. 环境卫生学的政策与管理4.1 环境卫生政策:介绍环境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4.2 环境卫生管理:详细阐述环境卫生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估和环境风险管理等。
5. 环境卫生学的未来发展趋势5.1 环境卫生学的前景与挑战:探讨环境卫生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新兴环境问题和技术的应用。
5.2 环境卫生学的国际合作:介绍环境卫生学在国际上的合作与交流,包括国际组织和跨国合作项目。
5.3 环境卫生学的应用领域拓展:探讨环境卫生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绪论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预防医学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环境(含膳食)与健康、生产环境与健康、社会环境与健康、儿少卫生与妇女保健、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策略。
3、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环境因素、心理行为以及生活方式因素、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4、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是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疾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是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5、卫生学主要内容环境与卫生、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医学统计学方法第一章人类和环境1、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立体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物质、能量的总体,包括大气圈、岩石土壤圈、水圈、生物圈。
2、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3、生物圈: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由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的环境构成,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4、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5、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6、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此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7、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环境的适应性、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8、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预防医学部(系)基础部教研室公卫教研室教师姓名李炜娟职称助教授课对象2014年级临床医学专科1-8班授课时间2015年9月17日至2016年1月3日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说明一、教案基本内容1、首页:包括教师姓名、课程名称、学时、授课题目、授课时间、教学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媒体与教具。
2、续页:包括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时间安排,即教学详细内容、讲述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图表、媒体和教具的运用、主要专业外语词汇、各讲述部分的具体时间安排等。
3、尾页:包括课堂设问、复习思考题与作业题、教学实施情况及分析。
二、教案书写要求1、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以一个教学单元为基本单位填写。
2、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
3、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4、图表规范、简洁。
5、书写工整,层次清楚,项目齐全,详略得当。
6、如因篇幅原因需对表格进行调整,应当以“整页设计”为原则。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请写出)四、教研室(科室)主任意见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教案(首页)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教案(续页)(续页)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教案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讲稿第二章环境与健康学习目标:掌握: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理解: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了解: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生活饮用水的净化与消毒。
第一节概论思考题(1)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2)什么是光化学烟雾吗,伦敦烟雾事件与光化学烟雾事件有什么区别?(3)你能举出生活中环境污染的例子吗?同过思考题引出环境的概念以及本章的重点知识一、环境的概念一)环境环境(environment):(1)环境通常指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外部条件。
(2)在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就环境所作的定义中:环境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
二)环境系统的组成1、按照环境划要素属性划分自然环境:指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条件,由空气、水、食物及其他生物等因素构成。
第一、二章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或比例失常,通过食物和饮水使人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也称为地方病。
我国是地方病流行严重的国家,目前纳入地方病管理范畴的疾病包括: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砷中毒等2.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学科,根本任务在于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达到维护、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目的。
3.环境卫生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识别、评价和充分利用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有利因素,避免或控制不利因素,以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
4.生物标志是指能反映机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各类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和易感性生物标志5.环境卫生标准制定原则1、保障居民不发生畸形中毒或慢性中毒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3、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4、选用最敏感指标的原则5、掌握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原则6.环境卫生标准制定方法1、环境毒理学试验2、感官功能影响的测定3、环境流行病学方法4、其他研究方法:人类受控实验、人体负荷测定、混合污染物的容许水平研究、数学计算方法等➡选取最敏感的观察指标,求出对人体的阈剂量,按照“最敏感”原则,得出阈浓度或阈下浓度,作为提出最高容许浓度的依据第三章(简答和分析)«大气污染来源712.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3.一次大气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称为一次大气污染物。
二次大气污染物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毒性更大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4.温度层结75即气温的垂直梯度,它决定大气的稳定程度,影响大气湍流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