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全程教学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330.00 KB
- 文档页数:17
大学汉语言专业学习计划书一、学习目标1.1 短期目标在学习一年内,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达到熟练掌握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准确使用汉字,进行简单的汉语口语交流,能够阅读简单的汉语文章,并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
1.2 长期目标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争取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将专业能力提高到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汉语表达方式,能够用汉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一定的汉语写作技巧,达到能够用流利的汉语交流的水平。
二、学习内容2.1 语言知识- 学习汉语拼音和汉字,掌握基本的发音规则;- 学习汉语语法知识,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基本用法;- 学习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了解汉语表达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2.2 口语交流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练习,提高听力水平;- 进行口语对话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掌握一定的口语交流策略和技巧;2.3 阅读能力- 阅读汉语教材和文学作品,了解汉语表达的多样性;- 阅读报刊杂志、网络文章,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泛读和精读能力,培养阅读文章的批判性思维;2.4 写作能力- 学习写作技巧,包括文章结构和逻辑表达;-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熟练掌握写作技能;-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了解汉语写作的艺术特点;三、学习方法3.1 多听多说- 多参加口语练习活动,提高口语交流能力;- 多听汉语广播、电视节目,提高听力水平;- 练习模仿和复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2 多读多写- 多读各类汉语文学作品,了解不同风格和体裁的文学;- 多练习写作,提高写作技能和表达能力;- 经常进行作文批改,提高文笔和认识错误;3.3 多讲多译- 多参加演讲、辩论等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多进行翻译练习,提高中英文双语表达能力;- 经常参加语言角、交流会等活动,提高交流能力;四、学习安排4.1 学习步骤在汉语言专业学习期间,先从学习基本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开始,包括学习拼音、汉字、语法和基本句型等,初步掌握基本的汉语表达能力;然后逐步进行口语对话练习、阅读文章学习、写作练习等,全面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最后进行文学作品学习和专业实践,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和本质。
汉语言文学学习计划模板一、学习目标1. 提高汉语语言能力,能够流利地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2.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及当代文学,理解其内涵和特点。
3. 增加阅读量,阅读并理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学习汉语文学史,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学批评理论。
5. 培养对中国文学的浓厚兴趣,培养文学审美情趣,增强文学修养。
二、学习内容1. 汉语语言能力的提高(1)词汇积累(2)语法学习(3)写作技巧(4)口语表达能力提高2. 文学作品的阅读(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欣赏(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欣赏(4)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评价3. 汉语文学史及文学批评理论的学习(1)中国文学史的了解(2)中国文学批评理论(3)文学研究方法三、学习安排1. 每周学习计划(1)课堂学习:参加课堂教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
(2)自习学习:每周安排固定的自习时间,进行词汇、语法、写作等方面的学习。
(3)阅读学习:每周选取几篇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做读书笔记。
(4)文学史及文学批评理论学习:每周学习相关的知识,做好笔记。
2. 每月学习计划(1)按照学习目标,每月总结学习成果,确定下一个月的学习重点。
(2)进行一次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和分析。
(3)阅读相关文学史、文学批评理论的专业书籍。
3. 学习方法(1)图书馆自习:参考相关书籍,进行自习。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学习。
(3)参加文学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四、学习评价1. 每月学习成果的总结及学习计划的调整。
2. 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3. 参加相关考试或竞赛,检验学习成果。
五、学习资源1. 专业书籍:包括语言学、文学史、文学批评理论等相关书籍。
2. 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3. 网络资源:翻译网站、文学网站等。
4. 参加相关文学活动。
六、学习心得学习汉语言文学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努力,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支持。
对汉语文学专业的学习计划汉语文学专业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 熟练掌握现代汉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学基本理论;2. 熟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及其发展历程,能够阅读并分析古代文学作品;3. 熟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及其发展历程,能够阅读并分析现代文学作品;4. 掌握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文学批评和评价。
二、学习内容1. 语言文字学基础知识掌握汉语的基本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了解语言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方面的知识。
2. 中国古代文学学习《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等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学习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基本知识。
3. 中国现代文学学习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等现代文学作家的代表作品,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学习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基本知识。
4. 文学理论与批评学习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三、学习方法1. 多读经典作品通过大量阅读古代和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感受文学魅力。
2. 多进行文学分析对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从语言、风格、主题等方面进行剖析,理解作品内涵,掌握文学分析方法。
3. 多进行写作练习通过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文学表达能力,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四、学习计划1. 第一年第一学期:学习语言文字学基础知识;第二学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及其发展历程。
2. 第二年第一学期: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及其发展历程;第二学期:学习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基本知识。
3. 第三年第一学期:进行文学分析学习,多读经典作品,进行写作练习;第二学期:进行文学批评学习,多进行作品分析、批评练习,提高文学批评能力。
五、学习评估1. 期末考试每学期末进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每学期提交多份作业,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3. 学术论文每学年完成一篇学术论文,测试学生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年级2006,2007,2008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代码 050101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基本学程四年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受到教育及教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协作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2.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入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3。
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具有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开辟新的领域;4。
熟悉教育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5.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三、主干学科与专业方向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四、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专业核心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中外语言学史、中国古代文献学、写作学、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论等。
主要实践环节:文献信息检索、论文写作、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调查与实践、毕业论文等。
五、学时、学分分配表六、专项教育课程七、教学计划表(一)通识课程(二)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三)独立实践教学环节。
汉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系统知识、专业技能和较高理论素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胜任高、中等学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或教研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汉语言文字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 汉语言专业(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基本理论与知识,接受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地掌握英语等国外语言,具备语言文化交流、教学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
(三) 新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四) 文秘专业文秘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文秘专业的师资,国家机关公务员和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文秘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根据开放式、综合性、教学科研并重发展的定位,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个性、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总体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有关理论思维和教师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科研和相关文字工作的基本能力,并有一定的跨专业工作(如报考公务员)能力,成为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
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熟练掌握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团结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或工作效率;3.具有较宽的哲学和文史知识基础,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语言文字功底,能独立解析文学作品,实施语文教学或教学研究;4.熟悉教育法规,具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从事教育、教学和教研的能力;5.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坚持运用和推广普通话;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大学英语达到国家四级水平,计算机测试达到非计算机专业国家二级水平,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合格;8.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汉语言文学教学计划2004年11月13日lbc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文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及规格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能胜任文化、宣传、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能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原理,能较扎实地掌握汉语和文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相邻学科的有关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中设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
必修课: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英语(1) (2)等。
限选课:专题写作、艺术欣赏、现代教育思想、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选修课:汉语修辞学、西方文论选读、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比较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传播媒体与信息技术、信息检索与利用、地域文化、英语(3) (4)、大学英语Ⅲ(1) (2)、美学专题、语法研究、影视批评、交响音乐赏析、教师职业道德、马列文论、哲学引论、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训诂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少年儿童文学、行政管理学、秘书资格证书专题、书法、现代汉字学等。
三、教学与教学管理(一)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采用集中辅导和巡教巡考等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学生在专科阶段已修完英语(1)(2)的,在本科阶段可将英语(3)(4)或大学英语Ⅲ(1)(2)作为必修课,替代英语(1)(2),也可从选修课中选择其它课程作为必修课替代英语(1)(2) 。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2016年5月修订)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1.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要,具有创意写作能力的多元化应用性人才。
具体包括中小学语文教师、高级文秘人才、新闻记者和编辑、对外汉语教师,以及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者及作家。
2.培养规格本专业人才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备发展的眼光和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①热爱生命、追求真理、执著本职、报效祖国。
具有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有实事求是、勤奋创新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自觉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②具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
有宽广文化视野、科学思维方式和独立创新精神。
有较强的创意写作、阅读和表达能力,以及办公自动化基本技能。
③具有组织协调、独立获取信息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④掌握一门外语,能较好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一般的听说能力。
⑤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心灵品格、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体能体魄。
二、学制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
三、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修完有关课程,获得155学分以上,其中普通教育课程49学分,专业基础课40学分,专业选修课54学分,专业实习6学分,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6学分,符合毕业条件者,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
根据国家有关学位授予的规定,符合学校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程1.普通教育课程1.学时栏括号内的数字是实践(上机)时数。
2.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以专题方式授课,不参与周学时累加。
3.大学外语中的1学时听力参与周学时累加,但不属周学时限制范围。
2.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通识课语文教育专业方向课新闻传播专业方向课办公自动化专业方向课系列选修课说明:1. 专业选修课必须获得54学分,对应学期的学分未修得,可以在其他学期补齐。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专业代号 050101(国家)0101(学校)一、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及创新精神,具备从事中等学校语文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规格(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文化修养及高尚的道德品质;(2)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及设计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能力;(3)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并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融化新知识的实践中富于创新精神;(4)熟悉教育法规,懂得教育基本理论,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语委规定的普通话标准,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5)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好的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水平;(6)具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素养。
二、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三、四年教育时间活动周数分配表,见附表一。
四、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安排(一)课程类别1、公共基础必修课程(1)政治理论课(2)通识文化课(3)教师教育课2、学科及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见附教学计划表3、专业模块课程(限制选修课,每个学生限选一个方向)(1)语言学(2)20世纪文学(3)古代文学(4)文艺理论(5)世界文学4、专业任意选修课程每个学生限选五门(见教学计划表)5、公共选修课程(1)限选课(限选四门)(2)任选课(每系列任选一门)(二)课程学时分配本专业教学总时数为2750学时,各类课程学时分配见附件。
(三)课程学时、学分分配及要求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69学分方准予毕业,其中专业课程须修满规定的158学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函授专升本教学计划一、专业名称及代码1.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2.专业代码:050101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党政企事业单位创意策划与文化宣传或其他相关性专业工作的具有本科学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专业基本训练,强化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具备从事本专业所需要的各种相关能力,初步掌握从事语言、文字、文化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人才培养规格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
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如下:(一)知识要求1.掌握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熟悉相关的法律规定。
2.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3.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理论与科学实践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4.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理论、知识和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专业发展的情况,拓宽专业知识,提高学科专业水平。
5.具有本科层面的英语水平。
(二)能力要求1.具有科学思维和价值判断的基本能力,能进行正确的信仰选择、道德选择、思维方式选择和行为方式选择。
2.初步形成建立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基础上、能让自己终生受用的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具有处理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文献的能力和解读文化文化现象的能力等。
3.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团体的与语言文学相关的工作,包括说好普通话,运用常见的书写工具写好汉字,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具备从事基础写作和应用写作的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从事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301学科门类:工学专业类别:化学工程与工艺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标准学制:四年适用年级:2016级所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负责人:薛连海方案制订人:陈纲领方案审核人:郑建东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理论厚实、能力本位、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校企政协同、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及相关设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富于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强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化工人才。
毕业生可在化工、石油、原料制造、特用化学品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质量控制、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一)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及相关设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基本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础训练,具有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技术改造和对新工艺进行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诚信、守法、敬业、爱岗;2、掌握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3、掌握化工装置的工艺与设备设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4、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5、了解化学工程学前沿以及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6、掌握一门外语和化工科技文献检索的方法,具有一定创新意识;7、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设计的初步能力;8、具有强健的体魄及专业以外的人文社科和文化艺术修养及敏锐的判断力、理性的推断力和很强的适应性与自信心,懂得科学方法,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复杂的生活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专业素质能力要求实现矩阵如表1所示。
三、主干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四、课程体系(一)专业核心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波谱解析、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工设计概论。
(二)特色课程:典型化工过程案例分析、专业技能综合训练。
(三)课程地图及课程体系如图1、图2、图3所示。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认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实习、化工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的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如图4所示。
六、学制和学位(一)学制:4年,修业年限可为3-6年。
(二)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要求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173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39学分,公共选修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59学分,专业选修课31.5学分。
实践教学60.5学分,其中,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38.5学分。
八、必要说明本方案规定的学分是实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的最低要求,具体执行时可根据地方企业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某些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学分。
九、专业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简介(一)专业核心课程简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波谱解析、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工设计概论。
1.有机化学学时:72学分:4.5开课学期:第2学期课程简介:有机化学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是研究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相互转化的方法,同时介绍与此相关的理论、反应机理、应用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有机化学的应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一步深入学习有机化学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式:讲授评价方式:考试参考教材:[1]高占先.有机化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2]姜文凤等,有机化学学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物理化学学时:88学分:5.5开课学期:第3-4学期课程简介:从物理学与化学之间的联系入手,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本质和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
涉及较多微分、积分、微分方程和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数理知识,很多概念、原理、公式的理解、形成与推导需有一定深度的哲学与逻辑学素养。
是培养化学、化工、材料、能源、冶金、地质、环保、轻工、造纸和热工等专业学生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力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
主要内容为绪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含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统计热力学、界面现象、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
教学方式: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出勤、作业、课程论文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及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期末考试占60%、出勤占20%、作业占10%、课程论文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占10%。
参考教材:葛秀涛等. 物理化学[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杨. 物理化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波谱解析学时:48学分:3开课学期:5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及出勤(10%)+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70%)课程简介:波谱解析主要介绍各种波谱法的原理、图谱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图谱解析方法及波谱法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1H核磁共振、13C核磁共振、质谱法及综合解析,学习本课程的前期基础课程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学。
参考教材:[1] 宁永成编. 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波谱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 朱淮武编. 有机分子结构波谱解析[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 化工热力学学时:40学分:2.5开课学期:第5学期课程简介:化工热力学是热力学基本定律应用于化学工程领域中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化工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及过程趋近平衡的极限条件,为有效利用能量和改进实际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以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为基础,研究化工过程中各种能量的相互转化及其有效利用,深刻阐述了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达到平衡的理论极限、条件、状态及组成变化,使学生获得解决化工问题的热力学分析方法,掌握改进化工实际工程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专业生产、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的理论分析能力。
主要内容为:绪论、流体的P-V-T关系、纯流体的热力学性质、流体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相平衡、化工过程能量分析。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问题导向、案例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出勤、作业、课堂讨论及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期末考试占60%、出勤占20%、作业占10%、课堂讨论占10%。
参考教材:[1]陈钟秀等. 化工热力学(第三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2]马沛生,化工热力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 化工原理学时:100学分:6.0开课学期:第4-5学期课程简介: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是化工专业极其重要的基础技术课,是工程技术学科的一个分支。
其主要目的与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单元操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和工作中,解决所遇到的强化生产过程、提高设备效率、节约能耗等方面的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化工生产所涉及的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计算、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等知识。
本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为流体力学及其输送机械、非均相分离、传热、吸收、精馏、干燥等主要单元操作。
教学方式: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出勤、作业、期中考试及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期末考试占70%、出勤占10%、作业占10%、期中考试占10%。
参考教材:柴诚敬等. 化工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杨祖荣等. 化工原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6.化学反应工程(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学时:40学分:2.5开课学期:第6学期课程简介: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课程,其先导课程为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
主要内容包括均相反应动力学、非均相反应动力学、理想间歇釜式反器、全混流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循环反应器、多级CSTR反应器、非理想反应模型及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等。
以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设计分析为核心内容。
研究化学反应工程的反应动力学,以获得工业反应器设计与操作所需的动力学知识和信息。
找出最优工况和适宜的反应器型式和尺寸。
对于化学产品和加工过程的开发、反应器的设计放大起着重要的作用。
运用化学反应工程知识可以提高反应器的放大倍数,减少试验和开发周期,对现有反应装置操作工况进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开发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路线和工艺。
教学方式: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出勤、作业、课堂测验及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出勤、作业及课堂测验占40%。
参考教材:郭锴等. 化学反应工程(第二版)[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朱炳辰等. 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版)[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7.化工分离工程学时:40学分:2.5开课学期:第6学期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工程及工艺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多组分分离基础、精馏、气体吸收和解吸、其他分离方法。
主要讲述分离过程的本质、分离过程的普遍性,以及新分离过程开发和分离工程领域研究进展。
它利用先修课程中介绍的有关相平衡、热力学、动力学及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理论来研究化工生产实际中复杂物系的分离和提纯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分离过程的基本理论、操作特点及应用方法,熟练进行简化计算,了解多种数值计算方法,学会实际分离过程的分析与综合,了解分离及相关工程研究的进展。
教学方式: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出勤、作业、单元测试、小组讨论”及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期末占60%,出勤占10%,作业占20%,单元测试与小组讨论占10%。
参考教材:叶庆国.分离工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8. 化学工艺学学时:40学分:2.5开课学期:第5学期课程简介:《化学工艺学》是研究由化工原料加工成化工产品的化学生产过程的一门科学,内容包括绪论、化学工艺基础、烃类热裂解、芳烃转化过程、合成气的生产过程、加氢与脱氢过程和烃类选择性氧化;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含盖了几乎包括化学工业的各个领域,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工艺学的各种工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其将来从事化工过程的开发、设计打下牢固的化学工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