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霉菌病研究进展_陈腊梅
- 格式:pdf
- 大小:123.20 KB
- 文档页数:4
胡琼,刘茂泉(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23) 摘要:木霉是生物防治中一种有效的拮抗菌和促生菌。
综述了近20年木霉对多种植物促生作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木霉对各种土传病原菌的生防效果。
探讨了木霉生防对象、范围及分离生境等方面的变化和延伸,并对其可继续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防治;木霉菌;促生 中图分类号:S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13(2019)07-0478-05 1.1.1 番茄 自2006年吴利民等用不同浓度的木霉发酵液处理番茄种子来研究其对番茄的促生作用,众多关于木霉对番茄促生的研究被开展。
最新如2018年报道哈茨木霉菌剂浸种、灌根处理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番茄植株均有较好的促生作用。
1.1.2 黄瓜 Yedidia 等观察到在无菌水培养条件下,经哈茨木霉菌83诱导处理的黄瓜总是比未经处理的黄瓜长得大,而长枝木霉T6水分散粒剂对黄瓜促生效果可提高35%以上。
郭现坤、冯程龙、谷祖敏等陆续就木霉对黄瓜的促生作用发表相关文章。
1.1.3 辣椒 1992年Cheti 等较早发现,用泥土或糠作为基质的哈茨木霉菌株T-203培养物在刺激辣椒生长方面比以孢子悬浮液作为种子包衣剂有更明显的效果,暗示泥土或糠给T-203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来源。
较新的研究如2017年赵兴丽等认为钩状木霉能够在辣椒植株木霉菌促生与拮抗作用研究进展 木霉(Trichoderma)属于真菌中的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黏孢菌类。
自1794年Persoons 第一个对木霉进行描述,随后根据形态特征被分为绿色木霉(T.virid)、哈茨木霉(T.harzianum)等共11个群。
1932年,Windling 发现木素木霉可寄生于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内,随后报道发现木霉至少对18个属29种病原真菌在体外或体内表现有拮抗作用,以哈茨木霉的使用较为广泛。
此外,木霉还被认为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新型促生剂。
1.促生作用研究 木霉菌对植物促生机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能够产生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植物养分利用率、影响植物根际微生态、诱导植物产生抗性。
冻土毛霉( Mucor hiemalis )的研究进展
陈宇伦;王沙沙;来有鹏
【期刊名称】《青海农林科技》
【年(卷),期】2024()2
【摘要】毛霉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大部分是腐生的,常引起动、植物的病害。
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毛霉菌有11个属,其中,冻土毛霉(Mucor hiemalis),仅在台湾、辽宁、湖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有分布。
本文就冻土毛霉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经济价值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冻土毛霉的相关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56-60)
【作者】陈宇伦;王沙沙;来有鹏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5
【相关文献】
1.一株毛霉(Mucor.sp.)对氧化乐果降解作用的初步研究
2.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甲壳素脱乙酰酶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3.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 3.2208油脂几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4.6株拮抗酵母对梨毛霉菌(Mucor sp.)和青霉菌(Penicillium sp.)防效测定
5.海洋毛霉属真菌Mucor
sp.MNP801转化天然香豆素后的挥发性成分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 u r n al of Y unnan Agricult u ral U n iversit y Vol1 15 No1 3Sep . 2000第15 卷第3 期2000 年9 月Ξ木霉属分类研究进展章初龙1同2徐( 1 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0 )( 2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保护系,杭州310029)摘要: 概述了木霉属分类研究的概况、进展及对木霉属分类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木霉属;分类;进展中图分类号: Q 94913311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390 X(2000) 02 - 0269 - 06木霉是一类普遍存在的真菌,常见于土壤中,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群落,从植物根围、叶围、种子及球茎表面, 植物残体及腐朽木材上都可以分离到。
某些木霉具有活性很强的纤维素酶、几丁质酶等水解酶类,可用于生产纤维素酶和微生物源的糖蛋白以及用于植病生防。
此外,少数木霉种能引起蘑菇的病害。
鉴于木霉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世界各国从事木霉研究的学者及发表的专著甚巨。
但是,尽管对木霉的研究和应用很是活跃,木霉的分类仍存在很大的分歧。
本文概述了该属的研究概况以及分类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属定界上的重要性。
1902 年, K o n ing 首先从土壤中分离得到木霉。
1939 年,Bisby 研究了木霉的变异性,认为这些形态变异的木霉菌株都可描述为一个种,即T . v i ri de 。
总的来说, 在Persoo n 之后的约一个半世纪里,木霉只是一些真菌分类学者偶尔涉及的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二战到本世纪60 年代后期的20 多年间,由于认识到木霉菌具有非凡的纤维素分解本领,美国以及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的实验室开始对木霉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是木霉研究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也是在60 年代, Rif ai 和Webster 开始了木霉菌的分类研究, 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1 ,2 ,3 ,4 ,5‟,并集其大成于“A revisi o n of t h e genus木霉的研究概况1木霉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0 多年前, Per2soo n于1794 年建立了木霉属( T rich ode r m a Pers. ) 。
酵母细胞壁对霉菌毒素作用的研究进展霉菌毒素研究自60 年代以来一直是个热门课题,世界霉菌毒素研讨会及美国霉菌毒素委员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中国在霉菌毒素研究领域比较落后,而中国饲料业及养殖业对霉菌毒素的了解严重不足,这种认识上不足导致中国市场出现许多低效或无效产品。
消费者使用后达不到脱除毒素的目的,有可能继发免疫系统抑制,导致传染病的爆发。
如在发达国家及世界卫生组织公认黄曲霉毒素是危害最严重的毒素,在中国却有许多公司利用毒素自然存在的浓度差异,片面夸大次要毒素如呕吐毒素,T2毒素的危害,从而误导客户,反观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大部分毒素吸附剂功效甚微,原因是多数吸附剂是用膨润土,沸石粉制作。
目前在中国市场注册的毒素吸附剂,大部分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有些产品在国外根本不是作为毒素吸附剂被批准及使用,但在中国注册后作为毒素吸附剂使用,在使用非真正毒素吸附剂或低效毒素吸附剂后,会种下诱发传染病的隐患。
毒素吸附剂的吸附能力是否可靠需要实验室试验及动物实验双重证明。
根据美国的研究资料,一般膨润土及沸石粉能吸附较多的营养物质,而对霉菌毒素的吸附能力比较小。
美国国家农业技术委员会及曼谷大学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吸附能力排行榜显示不同毒素吸附剂吸附能力差别极大,而这种吸附能力的差异主要由于制作吸附剂的原料的表面积的差别所决定。
1、不同毒素吸附剂的性能根据Phillips 教授1998 年在毒理科学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沸石粉及膨润土对黄曲霉素几乎没有吸附效果,使用后动物胚胎早期受黄曲霉素攻击导致的胚胎早期吸收率到80%,没有被吸收的胚胎难以发育成正常的胎儿。
根据美国霉菌毒素委员会发表的资料,许多在世界上以新理念著称的产品在对比研究中显示只有非常低的吸附能力,说明所有的新理念必须通过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及广泛的实际应用加以鉴定才能证明其是否真正有效。
毒素吸附能力的科学比较方法早在20 年前在美国及欧洲已建立,然而至今在中国还在为如何比较进行广泛的讨论,其实从欧美科学文献上直接参考,既有助于我们找对方向,也节省我们的时间,其中发表于美国霉菌毒素手册,T.D.Phillips 教授发表的多篇研究文献最具有参考价值。
香菇木霉病菌的鉴定及室内生物制剂筛选王琪【摘要】对分离自贵州天齐食用菌生产基地受害香菇菌包的木霉菌进行了鉴定,并对防治木霉菌的生物制剂进行了实验室筛选.结果表明:受害香菇菌包的木霉菌株为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各生物制剂中,1.0%的大蒜稀释液对其抑菌效果最为理想,抑制率为90.34%,同时,1.0%的大蒜稀释液对香菇生长抑制率仅为2.58%,对香菇生长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38)007【总页数】2页(P117-118)【关键词】香菇;木霉;大蒜稀释液【作者】王琪【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6.1+2香菇是著名的食用兼药用真菌[1],而香菇木霉病(Trichoderma)是香菇栽培中主要的病害之一,每年平均发病率在8%左右,损失率40%~50%,高的达80%甚至绝收[2]。
目前,香菇木霉病防治过程中主要使用的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锌等,长期使用引起香菇中严重的农药残留[3]。
另外,香菇和木霉菌同属于真菌,常用的药剂选择性不强,在消灭或抑制木霉的同时也对香菇生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4]。
为了筛选出高效、高选择性的生物制剂用于生产,于2010年对分离自贵州天齐食用菌生产基地的香菇菌包木霉菌进行了鉴定及实验室生物制剂筛选试验。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供试菌种木霉菌株分离自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马铃乡天齐食用菌基地受害香菇菌包;香菇菌株为香菇二级种子菌包,取自天齐食用菌基地。
1.1.2 供试药剂及配制1) 生姜和大蒜稀释液:选取新鲜的生姜和大蒜,分别去皮洗净后用75%的酒精冲洗,再用无菌水冲去残余酒精后用无菌刀片切成小块置于无菌研钵中,加入适量石英砂充分研磨,于10000r/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配制成0.125%、0.25%、0.5%、1.0%、1.25%的稀释液备用。
鼻脑型毛霉病2例及相关文献分析
马舒君;张芙蓉;陶苏江;余永涛;王英
【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
【年(卷),期】2022(17)2
【摘要】目的加强对鼻脑型毛霉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方法对我科协助治疗的2例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的鼻脑型毛霉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结合回顾相关病例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2例患者均为确诊病例,均发生于血液系统疾病缓解期,给予两性霉素B静滴及外用湿敷抗真菌治疗,并择期进行手术治疗。
2例患者的皮肤感染得到控制,但最终仅1例救治成功。
汇总文献中61例鼻脑型毛霉病例显示52例患者两性霉素B静滴及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死亡率达55.8%,高危因素是未受控制的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或实体器官移植,并常因误诊而导致治疗失败。
结论血液系统疾病合并鼻脑型毛霉病死亡率高,尽早诊断、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总页数】6页(P109-114)
【作者】马舒君;张芙蓉;陶苏江;余永涛;王英
【作者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9.8
【相关文献】
1.鼻-眼-脑毛霉病病因及诊治分析(附一例报告)
2.鼻-眼-脑型毛霉病护理体会
3.重症急性胰腺炎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继发鼻脑型毛霉病1例
4.鼻脑型毛霉病病原菌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5.播散型毛霉病1例并文献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