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明威_冰山原则_的形成原因
- 格式:pdf
- 大小:199.22 KB
- 文档页数:6
第15卷第4期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5No.42002年12月JournalofTangshanPolytechnicCollegeDec.2002
浅析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形成原因?
邱 艳 红
(福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1)
摘要:自从海明威于1932年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以后,文学
界就把他的这一创作准则称为“冰山原则”。本文简析了海明威“冰山原则”的3个主
要形成原因。
关键词:海明威;冰山原则;形成原因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29(2002)04004805
AnalysisontheFormingCauses
ofHemingway's“PrincipleofIceberg”
QIUYan-hong
(ForeignLanguagesDept.FuzhouTeachersCollege,Fuzhou350011,China)
Abstract:SinceHemingwaycomparedtheliterarycreationtotheicebergfloatingon
theoceanforthefirsttimein1932,theliterarycriticshavenamedthiswritingcriterionas“ThePrincipleofIceberg”.Thisarticleanalysesthemainthreeforming
causesofHemingway'sPringcipleIceberg.
KeyWords:Hemingway,thePrinpleofIceberg,formingcauses
1932年,厄内斯特·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DeathintheAfternoon)中,
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其后,海明威又多次做过这样的比喻。这一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兴
趣。于是,所谓“冰山原则”就成了文学批评界研究海明威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可以说“冰山
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与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事实上,他的创作正是按照这个准则进行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冰山原则”呢?
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DeathintheAfternoon)中有一个解释,他写
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
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根据海明威的
?收稿日期:20020709 作者简介:邱艳红(1968-),女,讲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DOI:10.16160/j.cnki.tsxyxb.2002.04.015解释,我们可以对“冰山原则”作这样粗略的概括: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
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
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4个基本要素。具体地说,文字和形象是所谓“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则是
所谓“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文字塑造了形象,形象
包含着情感,而情感之中则蕴藏着思想。诚然,就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这4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
的,但在海明威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他强调情感和思想的含蓄性。海明威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特点之一就是不愿意让读者一下子就看懂他的作品。他认为,让读者感觉的东西应该比让
读者理解的东西多一些。从主观上讲,作家应该从两个方面把握读者,一是读者对感情暗示的
感觉,二是作品激起读者的想象力和同情心的程度。因此,海明威从来不企图在作品中说明自己的倾向。从客观上讲,战争的残酷带给他的痛苦已经到了文字所难以表达的程度,这种痛苦
使他的意识变得麻木起来。对海明威这代人来说,传统的理想和道德准则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
意义,牧歌式的写法只能带来相反的结果。现在,海明威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他所经历和体验到
的一切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充实、想象,甚至于提高作品的立意。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AFaretoArmy)是海明威20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重要作品。
这部作品通过一对恋人在意大利战场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虚伪和
残酷,表明了作者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强烈愿望,但同时流露出人生无常、悲观绝望的思想情
绪。《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运用“冰山原则”创作的较为典型的长篇作品,尤其是作品的结尾部分,充分体现了省略掉的“八分之七”的力量。海明威曾经对记者说,这部作品结尾处最后一
页,他改写了39遍才感到满意。
Itseemsshehadonehemorrhageafteranother.Theycouldn'tstopit.Iwentintothe
roomandstayedwithCatherineuntilshedied.Shewasunconsciousallthetime,anditdid
nottakeherverylongtodie.
Outsidetheroom,inthehall,Ispoketothedoctor,“IsthereanythingIcandoto-
night?”“No.Thereisnothingtodo.CanItakeyoutoyourhotel?”
“No.thankyou.Iamgoingtostayhereawhile.”
“Iknowthereisnothingtosay.Icannottellyou——”“No,”Isaid.“There'snothingtosay.”
“Good-night,”hesaid.“Icannottakeyoutoyourhotel?”
“No,thankyou.”
“Itwastheonlythingtodo,”hesaid.“Theoperationproved——”“Idonotwanttotalkaboutit.”Isaid.
“Iwouldliketotakeyoutoyourhotel.”
“No,thankyou.”
Hewentdownthehall.Iwenttothedooroftheroom.“Youcan'tcomeinnow.”oneofthenursessaid.·49· 第4期 邱艳红:浅析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形成原因“Yes,Ican.”Isaid.“Youcan'tcomeinyet.”
“Yougetout,”Isaid.“Theotheronetoo.”
ButafterIhadgotthemoutandshutthedoorandturnedoffthelight,Itwasn'tany
good.Itwaslikesayinggood-byetoastatue.AfterawhileIwentoutandleftthehospital
andwalkedbacktothehotelintherain.
这一段文字是通过一种欲说还休、意在言外的情形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巧妙在于没有渲染
亨利在凯瑟琳遗体前的悲伤情绪,而只是用简洁的笔墨描写了主人公同医生、护士的对话以及主人公的行动。亨利先是走进病房,然后关门灭灯,和遗体告别,接着出了病房,离开医院,走回
旅馆。这段文字后面的潜台词是极其丰富的。由于亨利的悲伤达到了极点,用文字描写显然不
易贴切,而描写亨利一进一出,却能使读者更准确地掌握他的情绪,给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充分体现了寓情于不言之中的巨大力量。作者在描写亨利向凯瑟琳遗体告别的时
候,似乎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但读后却使人感到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感情潜流,催人泪下。作
品的主题思想是潜在的,感情也是潜在的,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表里。作品的故事情节在主人公“walkedbacktothehotelintherain(冒雨走回旅馆)”之处嘎然而止,作者赋予作品的潜在感情到此达到了最高潮,同时,他的潜在思想也显示出来。亨利告别了战争,也告别了感情,他两
手空空,一无所得。雨夜茫茫,他将走向何方呢?旅馆显然不能成为他的最终归宿。海明威暗
示给读者,在细雨的黑暗中,亨利迷失了方向。他追悔过去,为现在悲伤,也看不到未来的
前途。他是帝国主义大战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他和同时代的许多青年成了后来的“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在客观上揭示了“迷惘的一代”产生的社会根源,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对一代人的
摧残和损害,从而加深了它的反战主题。因此,这部小说比当时许多同类作品高出一筹。
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他自身对长期创作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总结,也有历史的原因。
第一,历史的原因。从英语文学发展的历史看,到了19世纪,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日益繁琐,
书面英语变得浮华、罗嗦起来,其发展趋势已经不是力求表现和描绘某个对象,而偏重于无休止
地解释和探讨。英语语言的革新势在必行。作为英语文学的一个分支,美国民族文学的建立经历了一个艰苦的过程。西欧(主要是英国)文学的影响到了19世纪中期仍未完全消失,甚至维多利
亚时代矫揉造作的文风在美国文坛上还是一种时髦。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美国不少有远见的作家
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马克·吐温、斯蒂芬·克莱恩、舍武德·安德逊等,海明威是他们的继承者,也是集大成者。他果敢地担负起了革新语言的重任,一开始登上文坛就给人以崭新的面貌。贝
茨把海明威比作拿板斧的人,“他斩伐了整座树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他删
去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古老神圣、毫无生气的文章俗
套,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经受了锤炼的文字,眼前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从18世纪的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到19世纪风靡世界的浪漫主义文学,文学中的主观色彩
与日俱增,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成份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作家们无休止地解剖自己,热切
希望读者对自己的每一段描述,甚至每个文字的使用都能够理解。在海明威看来,要得到读者的理解,首先要信任读者。换句话说,就是作品要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浪漫注主义的创作经验固然有可取之处,但主观成份过多恰恰影响了读者对作品的感受。作家过多的自我表白把·50·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