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明威写作的冰山原则——以《杀人者》中人物形象塑造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48.13 KB
- 文档页数:2
评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冰山”叙事风格作者:段丽芳段聪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摘要:诺贝尔奖得主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 )以短篇小说来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以简易的写作风格和“冰山理论”而著名。
这不仅体现在海明威简约明了的语体风格,更体现在海明威短篇小说在对话叙事、叙事时空转换和场景省略叙事方面独树一帜的叙事艺术,阐释了海明威小说“冰山”之下所隐藏的艺术主题。
关键词:海明威;短篇小说;冰山理论;叙事作者简介:段丽芳(1982-),女,汉族,云南芒市人,硕士学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段聪丽(1986-),女,汉族,云南腾冲人,硕士学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3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 )以短篇小说来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他毕生共写了10本短篇小说集。
作为一名作家兼新闻记者,他因简易的写作风格和“冰山理论”而著名。
他所展现的人物的真实性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海明威作品的著名评论家贝克认为“海明威已经学会以少获多、如何删节语言、如何倍增强烈感以及如何通过留白而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比真相更多的感觉”(Baker,1981:117)。
《海明威短篇故事集》(Hemingway ,1981)中《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公认的海明威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
结合作者的历史传记背景,本文以该篇为代表,分析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和叙事技巧,以此剖析阐释海明威短篇小说“冰山”之下隐藏的艺术主题。
1.对话叙事和叙事时序1.1对话叙事海明威短篇故事有着与其长篇小说一样的写作风格。
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人称代词下指照应[摘要]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和《杀人者》都是人称代词下指使用的典型例子。
人称代词下指现象不仅是海明威冰山风格的成因之一,也是海明威独特的人物塑造方法之一,即用人物来彼此揭示和塑造人物。
人称代词下指现象也体现在海明威的其他短篇小说中。
[关键词] 海明威短篇小说冰山风格人称代词下指照应照应是一种主要语法衔接手段,它指的是语篇中的某一语言成分与另一语言成分之间在指称意义上的相互解释关系。
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
因此,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即语篇中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韩礼德把照应分为外指和内指两大类。
外指照应指的是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不在语篇本身内部,而是存在于语境中。
在语篇层面上,外指照应通过建立语篇与情景、语境之间的联系来参与语篇的构建,但外指照应本身不能建立语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关系。
只有内指照应才能构成语篇衔接关系。
内指照应指的是语言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上下文中。
内指可以进一步分为回指和下指。
回指照应指的是所指对象位于上文,即指代成分的指称位于指代成分之前,无论口语语篇还是书面语篇,这种照应都是普遍和常规用法。
下指照应指的是所指对象位于下文,即指代成分的指称位于指代成分之后。
在实际言语交际活动中,这种用法很少见,因为它违反常规交际原则和认知需求。
然而,这种非常规照应关系用在文学作品中却能产生独特的效果,“这时,我们感兴趣的不再是人物的名称,而是与作者站在一起,共同塑造一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其味无穷。
阅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就是这样的体验。
短小有力的句子、省略句和代词的大量使用、逻辑关联词的缺席等在文本层面构成了海明威的冰山风格,使文本在形式表层成为脱水文本,文本的编织句与句之间有缝隙,段与段之间有空白,部分与部分之间有断层,整个文本结构表层有如互不相连的冰山一角,但水面之下各部分却彼此相连,在文本深层结成一个丰厚、坚实的意义层。
从对话角度分析海明威的《杀人者》【摘要】《杀人者》是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能够充分体现他的创作风格。
小说采用客观的叙事手法,全文由简洁的对话组成,叙述了一个杀人者的故事,但文章中心表现的是,作为事件旁观者的尼克对邪恶社会的恐惧和发现。
《杀人者》的人物对话最大的应用了“冰山原则”,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来解读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小说主题的揭示。
【关键词】对话;《杀人者》;冰山原则美国著名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以他独特写作风格--“冰山原则”而闻名于世。
海明威在《杀人者》中只是简单的描述场景、人物动作及其对话内容,并未给任何评价。
他呈献给作者的是八分之一的冰山一角,余下八分之七的内容由读者来想象推理,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在《杀人者》中,读者可以想象饭馆场景的布置、事件发生的背景、人物性格的特点、主要角色和其他角色的人物关系及故事结局等等。
海明威试图通过人物之间最直接的对话交流来展现出生动的故事画面,为达到此写作目的,他删去作品中的解释、怀疑和评价等不必要的词语,仅保留准确、精炼的语言。
他认为一位作家应该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对故事及事件进行思考,并且他相信,如果是优秀的作品,读者能够从中得出作者省略的内容。
1.人物对话推动故事发展海明威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有时展现人物活动的一个阶段,有时交待出事件的序幕和结果。
也就是说,对话成功的代替了平时的叙述性语言。
《杀人者》包括三个场景,场景一在亨利的饭馆,杀手在此场景中到来;场景二在赫希公寓,从中我们能看到安德森先生的反应;场景三又回到了亨利饭馆,尼克最终决定离开。
此篇短篇小说叙述了一起杀人未遂的谋杀故事:两个杀手闯入亨利的饭馆,并扬言要杀死一位叫安德森的瑞典拳击手。
两个杀手熟练的布置谋杀现场,将店员尼克和厨师萨姆绑在厨房里,并拿毛巾塞住了他们的嘴巴,乔治被留下来招呼客人。
麦克斯说话期间一直看着镜子,打算在安德森一进门就把他杀掉。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合作原则视角下浅析海明威《杀人者》杜兴杰 贵州大学摘 要:海明威一直以来因在其作品中运用“冰山理论”而闻名于世,此外他在作品中使用的语言都极其简洁,通俗易懂,语法结构也并不复杂,《杀人者》这部作品也不例外。
在这部作品中他运用对话的方式表达作品人物性格特征以及主题。
笔者试从格里斯的合作原则角度浅析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探讨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小说主题。
关键词:合作原则;冰山理论;海明威;杀人者;作者简介:杜兴杰(1991-),男,汉,江苏宿迁人,贵州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114-02故事发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村庄,有一天傍晚,两个中年男人走进一家快餐店,准备谋杀店里的一位顾客。
在他们进去之后,他们把厨子库克和服务员尼克关进了厨房,而与此同时,他们命令例外一个服务员乔治继续服务其他顾客。
不巧的是,他们要找的那个人那天并未出现。
他们在确定那个人不会出现时,于是就离开了快餐店。
就在他们两个刚离开后,服务员尼克立刻就去告知那个叫做安德森的男人,说他正面临着被谋杀的危险,但是在安德森得知消息后,并未采取任何行动,尼克之后回到快餐店把情况告诉其他人,不过他们并没有非常惊讶,反倒是服务员尼克在这之后,因为实在无法忍受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于是毅然决定离开小镇。
一、格里斯合作原则(一)合作原则的介绍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在 1967年为哈佛大学做题为《逻辑与会话》演讲时率先提出来的,它是会话含义推导机制的总规则。
格赖斯认为,人们正常的语言交流不会是一系列毫无联系的话语的组合,会话是受到一定条件制约的,成功的交谈是会话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人们进行交谈时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谈话双方往往希望能够互相理解,共同配合,遵守一种合作的原则。
格赖斯仿效哲学家康德在“范畴表”的做法,将合作原则划分为“量”、“质”、“关系”和“方式”四条准则。
对小说《杀人者》中的人物对话的赏析作者:周飞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1期摘要: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小说因为小说人物而精彩,人物形象因为语言而生动,可以说语言艺术是小说的灵魂所在。
海明威是我们熟知的小说家、语言大师,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小说,凭借简洁凝练的语言和“冰山写作”塑造了一大批硬汉形象,从而奠定了他文学大师的地位,也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选取海明威的小说《杀人者》为载体,对其中的人物对话艺术进行赏析。
关键词:语言艺术对话海明威《杀人者》短篇小说《杀人者》凭借着其风格化、个性化和电报式的人物对话,展现了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
本文将以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为载体,对人物对话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小说主题的表现作用进行分析。
一、有关海明威和小说《杀人者》的总体概述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学是厄内斯特·海明威创作的天堂,海明威用最简洁深沉的语言进行小说创作的风格闻名于世,诺贝尔文学给予的评价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
海明威的小说创作都体现出了他独特的“冰山”创作原则,冰山让人可以看到的部分只有八分之一,隐藏在水面下的却有八分之七。
海明威的小说作品展现给读者的只有少量的八分之一,另外的八分之七是需要读者用心体会和领悟的,其中最能体现出海明威这种文学创作风格的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语言。
海明威对于美国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一直到现在,对海明威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说《杀人者》被认为是海明威最为经典的系列短篇小说之一,也是海明威对于语言艺术熟练驾驭的重要体现。
小说《杀人者》没有大段的语言描述,简单的人物对话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在全文七千多字的文字中,其中人物对话的文字就有五千字,主要是围绕杀手暗杀一个人开展的一系列的对话,对于人物的形象都没有任何的描述,但是从对话中将人物的形象都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刻画。
合作原则视角下浅析海明威《杀人者》作者:杜兴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4期摘要:海明威一直以来因在其作品中运用“冰山理论”而闻名于世,此外他在作品中使用的语言都极其简洁,通俗易懂,语法结构也并不复杂,《杀人者》这部作品也不例外。
在这部作品中他运用对话的方式表达作品人物性格特征以及主题。
笔者试从格里斯的合作原则角度浅析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探讨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小说主题。
关键词:合作原则;冰山理论;海明威;杀人者;作者简介:杜兴杰(1991-),男,汉,江苏宿迁人,贵州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2故事发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村庄,有一天傍晚,两个中年男人走进一家快餐店,准备谋杀店里的一位顾客。
在他们进去之后,他们把厨子库克和服务员尼克关进了厨房,而与此同时,他们命令例外一个服务员乔治继续服务其他顾客。
不巧的是,他们要找的那个人那天并未出现。
他们在确定那个人不会出现时,于是就离开了快餐店。
就在他们两个刚离开后,服务员尼克立刻就去告知那个叫做安德森的男人,说他正面临着被谋杀的危险,但是在安德森得知消息后,并未采取任何行动,尼克之后回到快餐店把情况告诉其他人,不过他们并没有非常惊讶,反倒是服务员尼克在这之后,因为实在无法忍受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于是毅然决定离开小镇。
一、格里斯合作原则(一)合作原则的介绍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在 1967年为哈佛大学做题为《逻辑与会话》演讲时率先提出来的,它是会话含义推导机制的总规则。
格赖斯认为,人们正常的语言交流不会是一系列毫无联系的话语的组合,会话是受到一定条件制约的,成功的交谈是会话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人们进行交谈时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谈话双方往往希望能够互相理解,共同配合,遵守一种合作的原则。
格赖斯仿效哲学家康德在“范畴表”的做法,将合作原则划分为“量”、“质”、“关系”和“方式”四条准则。
对话•读写文本智读栏目编辑曹端慧duxie533@50魅力冰山海明威《杀人者》“冰山原则”探析李方顺(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江苏宿迁223800)中图分类号:G633.33提起海明威,就不得不说他创作中运用的“冰山原则”O 海明威在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及“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杀人者》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多年来一直是大中学校教材必选的范文,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亦有收入。
初读这篇小说时,很多读者往往觉得平淡、枯燥、缺少文采。
但细加咀嚼,我们便会发觉其中大有滋味。
《杀人者》用有限的文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是最能体现其“冰山原则”创作风格的经典作品。
一、简洁而又内涵丰富的对话英国作家贝茨说“海明威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他抡起文献标识码:A“板斧”,“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叶的清爽面目”。
海明威的文风简洁明快,一向以“电报式”著称。
他擅长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本篇小说几乎全部由简洁的对话连缀而成。
在惜字如金的简洁语言中却充满了大量的暗示和潜台词。
试举一例:“哪一盆是你的?”他问艾尔。
“你不记得了?”“火腿蛋。
”“真是个聪明人。
”麦克斯说。
他往前拿火腿蛋。
两个人都戴着手套吃饭。
乔治看着他们吃。
“你看什么?”麦克斯望了望乔治。
“没看什么。
”“去你的。
你是在看我。
”“说不定这孩子是闹着玩的,麦克斯。
”艾尔说。
餐厅里客人就两个,而作为服务员的乔治竟然不确定哪一份菜是艾尔,哪一份是麦克斯的,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乔治文章编号:1002-2155(2019)11-0050-03平静外表下的高度紧张、谨慎。
前文交代了艾尔点的是火腿蛋,麦克斯点的是熏肉蛋。
但是麦克斯拿错了饭,而艾尔将错就错,两人戴着手套吃起了饭。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杀人者读后感篇一:杀人者读后感初阅《邪恶的发现:〈杀人者〉分析》这篇文学批评文本时,恐怕我脸部表情早已不自觉纠成“囧”字,脑袋也不灵光了。
说实在的,看学术性文章,绝对是件苦差事,它并不像小说、散文那么通俗易懂,这类的文章就是搞研究用的,条条框框的结构,一大堆的专业术语,把人都看蒙了,一般情况下,我对这些学术性的文章都是敬而远之的。
虽然这类文本读起来枯燥无味,但从学习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阅读名家的经典学术论著,确实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学习研究的对象。
就好比吃榴莲,想要体味“水果之王”的滋味,就必须忍受它的臭味。
我们想要学习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那势必也要面对这些学术文章的枯燥乏味。
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对这篇文学批评文本的理解吧。
很多人看书都不喜欢看序言,其实阅读序言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和作品。
比如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作经过、文章的内容、对作家的评论、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等等。
在这篇《邪恶的发现:〈杀人者〉分析》中有一段编者按,通过阅读本文的编者按,我对这一文学批评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编者按中,我们不难找到一些关键词:新批评理论、《杀人者》、细读分析、局限性。
重新整理概括得出——《邪恶的发现:〈杀人者〉的分析》是一篇主要运用新批评理论的细读法分析、解构海明威短篇小说《杀人者》的文学批评文本,此外,作者在分析中突破了新批评的局限性。
显而易见,文章的内容就是由细读法分析、突破局限性分析两大主干构建,再在主干基础上延伸枝叶。
在了解文本大概后,我们便可以比较有条理地阅读文章。
在正式阅读这篇文学批评文本前,我们务必对其分析对象有所了解。
这篇文本研究的对象是美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
翻阅了一些资料,我才发现《杀人者》这篇小说名气可非同一般,受到了众多作家的欣赏和研究,在世界文坛上有极高的地位。
论海明威创作风格中的冰山原则王世超【内容摘要】海明威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文章主要从简洁的语言艺术、含蓄的意境、丰富的人物形象与情感以及深刻的主题思想四个方面着手分析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并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冰山原则中的“八分之一”与“八分之七”的关系和在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冰山原则;简洁;潜台词;八分之一与八分之七;象征寓意。
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著名作家,是“迷惘一代”的杰出代表。
海明威的一生也是富有戏剧与传奇色彩的。
特殊的人生经历、感情的细腻与敏感使其明显区别于同时代的其他许多作家,同时也成就了其独特风格。
他把自己的著作比作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并用“冰山原则”形象的概括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海明威独特性的思维与构筑,给世界文学注入了新鲜元素使人眼睛为之一亮。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最早是在一部斗牛的专著《午后之死》中提出的,并在以后的创作和著述中加以阐发和完善。
海明威曾说:“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作,即只写其中的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要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想象。
”根据海明威的解释,我们可以把冰山原则作如下定义:“冰山原则就是作者试图用最简洁、简单的语言文字,勾勒描绘创造出生动鲜明的形象,把自己对作品的深刻感知、感悟及自己对作品所赋予的深意,最大限度的隐藏于作品的形象之中,使情感深厚而不外露,思想隐含而富有深意。
将作品的可感性与寓意性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使读者透过对外在的形象、语言的感知,去发掘、去领悟隐藏在简洁下的纷繁与宏伟。
海明威及其所开创的“冰山文体”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小说的另一视角,也对后来的小说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明威是一位与我的写作技巧密切相关的作家”,马尔克斯这样说。
“冰山原则”无疑是海明威开创并付诸实践的一个具有刷新历史意义的理论主张。
一、简洁的语言对话艺术作家的存在与成就都是由他的作品来说话的。
作品是作家精神与思想的集成与具体化。
海明威杀手读后感海明威杀手读后感1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其语言风格简洁、精炼。
他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是一些士兵、斗牛士和渔夫这些看似平凡的主人公,在面临困难时却充满了勇气与魄力。
然在《杀人者》中却一反常态,主人公奥利·安德烈森虽拥有“重量级职业拳击家”的硬汉外表,面对黑暗混乱的社会内心充满着无助茫然。
《杀人者》以亨利小饭馆迎来两个穿着打扮貌似“双胞胎”的客人展开剧情,以尼克·亚当斯收拾行李准备离开芝加哥结束。
小说虽题名为“杀人者”,却没有出现应有的血腥场面,以对话开篇,以对话结束,对景物描写也只有寥寥数笔,然而这寥寥数笔反而交代了整篇小说的感情基调。
尼克·亚当斯在密访奥利·安德烈森的途中,对弧光灯进行了三次描写,而衬托这些弧光灯的背景都是“黑色”,这从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再反观尼克密访之前的遭遇以及那两位所谓的“杀人者”在公共场所随意谈论要枪杀谁谁则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不仅黑暗,而且混乱无序,也为主人公在尼克告知他有人要枪杀他时的反应埋下伏笔。
文中提到修道院,在黑暗动乱的年代,修道院堪称逃离现实社会的不二场所,院中人们不受现实的困扰,只需聆听耶稣基督的教诲,只需要知道如何更接近上帝就可以了,红尘困扰皆在院之外,这也暗示着主人公具有逃离外界的想法,而下文他与尼克的对话中提到他不出门也证实了这一想法。
尼克在与主人公奥利·安德烈森谈论将要有人来谋杀他时,奥利面容平静,语调无波无澜,其内心真如表面般平静吗?否也,从他望着墙壁不看尼克的面容以及其回答的内容可以看出,奥利内心应该波澜起伏了,或许他内心想着“该来的还是来了”也说不定。
文中描写奥利和衣躺在床上,而他“个子长,床太短”,则说明了他强壮的外表与无助茫然的内心不相符,或者可以说与当时那个黑暗混乱的社会格格不入。
而小说最后写尼克将要远离这个城市,不愿意看见主人公奥利·安德烈森将面对的以及将会发生的事情,而奥利自己说“在过一会打定主意在出去”可以看出,主人公会去面对将要到来的困境,结局是被杀或者是也像尼克一样逃离这个城市,则无人能知。
海明威之冰山理论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浅谈海明威之冰山理论摘要:在很多领域人们都会提到冰山理论。
海明威提出的文学领域的冰山理论,是写作方面一种独到的见解,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明威冰山理论含义现实意义《午后之死》《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正文简述冰山理论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
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这是心理学上的冰山理论。
在文学领域,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在书中说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作者省略的地方,就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了。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八分之一是作者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是读者也能感觉到。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冰山理论”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简约的艺术。
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
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
文学界..摘要:海明威在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写作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以电报式简明的语言风格和精巧独特的构思而著名,其中以他的“冰山原则”最为人所熟知,而人物的形象塑造也一直是海明威实现写作的“冰山原则”的最好的工具。
《杀人者》是海明威创作的经典小说之一,小说以简练含蓄的文字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本文将着重从人物的对话及语言特色入手,以《杀人者》为例来浅析海明威文学创作中“冰山原则”。
关键词:海明威;《杀人者》;冰山原则;叙事艺术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3)01-0178-02“冰山原则”这个概念是海明威对自己创作特色的一个形象的比喻。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应该像一座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其余的八分之七都是藏在水下的。
以强大的文学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累来作为文学创作的基础,通过高度的凝练和艺术加工将作品整合成简明的文字表现出来。
只留下有限的文字但却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与思考空间,这是海明威小说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
其中《杀人者》是贯彻“冰山原则”的典型作品之一①,以简明凝练的对话和耐人寻味的情节写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寓意丰富的故事。
文中共有三个要素,分别是人物、时间和地点。
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和所有的信息都是来自于人物间的对话,没有任何关于心理以及客观的叙述。
如果只是从表面上看来,这篇小说似乎平淡无奇,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语言简单,情节没有任何波澜,很多事件没有交代就结束了小说,但只要结合海明威创作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并且对人物间的对话进行深层的分析,我们就会看到小说背后隐藏的意义。
人物是小说的基础,文中塑造了几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物,下面将通过这些人物的形象塑造手段,来浅析隐藏在冰山下面的内涵。
1杀人者形象的塑造杀人者是本作的标题,小说的主题自然也是围绕着杀人者的故事展开。
小说中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在两个杀人者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
对话及语言的风格是塑造这两位杀人者最重要的要素。
小说并没有在开始就阐明了两个人的来意,两个杀人者以“食客”的形象出现在了读者面前,“但是他们百无聊赖、心不在焉的对话却给读者心中留下了很多疑问”②,对于来到餐馆的目的似乎不是很明确,“我不知道,你要吃什么,艾尔?”“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要吃什么。
”③、“哪一盆是你的?”“你不记得吗?”“火腿蛋”“真是个聪明小伙子”④这样几组看似平常却又耐人寻味的对话正显示了他们“不同寻常”的来路和动机,来到了餐馆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点餐过后又不知道自己点的是哪一份,这样不明不白的对话正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比起以客观的叙述来直接说明两个人的来意要精妙得多,并且也起到了非常好的铺垫作用,为后来两个人明示身份打好了基础。
但隐藏在这些“语言伪装”背后的确是我们要寻找的那八分之七的真相。
另一个塑造杀人者形象的手段是对他们外形和行为的描写。
“他戴顶常礼帽,穿一件横排钮扣的黑大衣。
他那张脸又小又白,绷紧着嘴,围一条丝围巾,戴着手套。
”、“他们的面孔不一样,穿得却象是一对双胞胎。
两人都穿着绷得紧紧的大衣。
”⑤从他们的衣着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要素:礼帽、黑大衣、手套、丝围巾。
并且两个人在吃饭的时候并没有摘下手套,也能让读者想到这是为了避免留下指纹或者证据而采取的措施,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黑社会与杀人者的形象。
这些描写刻意的突出了两个人作为“杀人者”的显著特征,但是这又与前面的语言和对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
两个既像杀人者又不像杀人者的人成为了海明威这篇《杀人者》中艺术形象最为突出的所在。
其实这篇小说有很多让我们存在疑问的地方,两个杀人者为什么冒冒失失的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来意?为什么没有杀掉饭店中的“证人”?为什么他们的行为习惯与常见的“杀人者”不同?为什么要杀人?这些都是留给读者去遐想,去思考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探求的问题,而线索仅仅是海明威这些简短的对话和描写。
文中的“杀人者”形象可以形象的比喻成人生,人们好似怀揣着一个目标和目的去做一件事,却搞不清时间(正如文中的“五点”和“五点二十”这两个潜在的意象),甚至搞错了该去的地方(杀人者要杀的人并没有去两人埋伏的餐馆),他们穿着“杀人者”的外衣,却说着没有“杀人者”气息的话,做着滑稽的事情,不仅公然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不停的取笑店伙计,还像拍电影一样指挥站位,最后文中也写到“他们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常礼帽,样子真象两个耍杂技的”,都让我们体会到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活、对于本该做的事抱着一种迷茫、无所谓的心态”⑥,在不断的矛盾中虚无的渡过人生。
即使没有虚度,也是一个罪恶的“杀人者”。
我们可以从简简单单的对话及描写,挖掘到海明威想要表达的社会现状与人们的思想状态,八分之七的冰山终于开始显露出来。
2尼克的形象塑造在一般的读者看来,如果说“杀人者”象征着社会的罪恶和迷茫,那么餐馆的三个人则象征着社会的平民与无辜。
在读《杀人者》的时候,虽然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但我们会不自觉的将乔治和尼克的视角视为小说的主视点。
与对杀人者的形象塑造不同的是,对于三个人的形象塑造全是由对话和语言来完成的。
尼克是整个作品中唯一一个跨越了两个场景的人物,并且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很大的心理波动。
文中虽然没有关于尼克心理的描写,但是从尼克的语言和行为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暗示。
在餐馆得知杀人者的杀人计划之后之后,尼克在萨姆和乔治都不支持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赶到了安德烈森的家中并且予以了通知,这表现了尼克的第一次心理波动,得知杀人计划之后的震惊并且想极力的阻止惨案的发生。
但安德烈森却是一种无所谓的漠视死亡的态度,这又给了尼克第二次心理波动,让尼克在对杀人计划震惊的同时又为安德烈森的态度所震惊,最后决心要离开这座城市并说:“我可真不忍心想象这事。
这太他妈的可怕了。
”⑦不仅是杀人事件可怕,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更加令人胆寒,对于生命的漠视和作者简介:孙成(1992-),男,吉林省白山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0级浅析海明威写作的“冰山原则”———以《杀人者》中人物形象塑造为例孙成(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117)外国文学178淡然让尼克看到了这个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不只是罪恶,还有人们对待罪恶的态度,正如同很多文学评论家对于《杀人者》的评价一样:“这部小说的价值与社会意义在于发现罪恶。
”⑧通过一个纯洁、单纯、涉世未深的孩子的视角,看到了一件件令他震惊心寒的事情,最后决定选择了逃离。
而逃离也意味着新生,海明威借助于尼克表达了自己期待社会的新生与新生力量的觉醒。
3安德烈森的形象塑造“冰山原则”不只意味着意义的深厚同时也代表着情节的隐藏,而《杀人者》的隐藏情节就发生在杀人者与安德烈森之间。
我们只知道安德烈森是一个拳击手,可能是在芝加哥出卖了什么人而招致了杀身之祸,已经逃亡了很久,杀人者是为了帮朋友的忙而去杀人,除此之外作者没有再给任何的交代。
这也就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海明威的作品中有一个特点,常常会有一个“硬汉形象”出现,而这个拳击手安德烈森不禁让我们想到会不会就是本部作品中惯例出场的硬汉。
如果想到这里的话,我们可以继续从帮忙照看房子的贝尔太太处得到线索,“他是个极好的人”、“他实在是真和气”⑨,都可以从侧面表现了安德烈森不像是一个会去招惹是非的人,而是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主动的找上了他。
这样说来的话,安德烈森不管尼克警告的态度就可以说得通了。
隐藏在这种漠视态度后面的是,他这次他没有选择逃跑,也没有表现出畏惧和害怕,只是静静的等待着灾祸的到来,准备与其全力一搏。
不需要尼克去报警,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警察已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也说过:“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所有的一切想象与猜测都是围绕着他来展开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安德烈森就是本文隐藏在情节之后的主人公。
也就是本作中的“冰山”的真正主人。
4结语从本作人物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我们也得以看到了隐藏在冰山下面的深层内涵,看到了海明威想要表达的情感及赋予每一个人物的象征意义。
海明威很注重文学创作的积累和文学作品中的涵养,有了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感情基础,才能使作品通过高度的艺术加工而变得简约凝练。
冰山原则不仅对于世界文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创作也同样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注释:①张笑云,《从人物对话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月②王维国,《从杀人者看海明威小说艺术特色》,邯郸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③曹庸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④曹庸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⑤曹庸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⑥李波,《一曲现实生活的挽歌》,语文学刊⑦曹庸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上》第34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⑧邱永旭,《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杀人者》,中国知网⑨曹庸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上》第34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上接第177页)纠缠不清,竭尽折磨、虐杀之事,是作者描写极为深刻的反面人物。
A字代表齐灵窝斯这个“魔王”(archfiend),在冷酷的齐灵窝斯心中,没有热情和情感。
他费尽心思、不惜任何代价所做的只有一件事--复仇,也只有复仇能燃起他胸中的狂热。
A字代表齐灵窝斯的特殊身份--“复仇者”(Avenger),复仇使他的性格和人性彻底扭曲。
齐灵窝斯终其一生的唯一目标是摧残妻子海斯特的情夫丁梅斯代尔。
A字在齐灵窝斯身上还象征“医术”(Art)。
当齐灵窝斯试图窥探丁梅斯代尔的内心世界时,他将自己毒辣的手段美化成“只是出于医术的目的”。
与海斯特在缝纫方面的创造性艺术不同,齐灵窝斯是个彻头彻尾的专搞破坏的艺术家(Artist),他所谓的“医术”,或称为“艺术”的其实是巫术。
霍桑虽然以清教的基本信条作为认识人和世界的准则,但他对清教势力的宗教狂热是不赞成的,这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存在一定联系。
霍桑出身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清教徒世家,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宗教派别的激烈斗争和清教徒对异教徒的残酷迫害。
通过齐灵窝斯,作者有力鞭挞了清教的残忍无情。
齐灵窝斯在小说中的身份是医生,属于霍桑最不喜欢的一类人--科学家。
霍桑相信,世上一切罪恶来自人们心中。
霍桑还认为,罪恶的另一个来源是科学技术,自然的一切是上帝安排的,人类企图揭开自然之谜的举动是愚蠢、徒劳的。
因此,在霍桑笔下,齐灵窝斯是注定要死的。
齐灵窝斯的复仇思想受到清教教条的控制,清教制度下的社会道德为他的复仇提供了借口。
虽然在道德上他是一个穷凶极恶的罪人,但也是清教制度的受害者,因此,他在小说结尾的行为也可以算作齐灵窝斯自我救赎的一个行为。
5结论在小说中,作者对A字的象征意义揭露的十分深刻具体,红字不仅向人们诉说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悲剧,也暗示了清教统治的世界里自然与真爱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