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变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34
肾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概述:肾脏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及早发现和准确诊断对于合理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影像学诊断方法是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提供肾脏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
本文将介绍目前常用的肾脏病变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
影像学诊断方法一、超声检查超声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检查手段,具有安全可靠、价格便宜等优点。
在肾脏疾病的初步筛查和定性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1. 肾大小与形态:超声可以测量肾脏大小并评估其形态是否正常。
通过检查输尿管周围是否存在积水,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有阻塞性梗阻。
2. 因素回声:超声还可以观察因子回声(echogenicity),即肾实质某些区域异常增亮或增暗。
例如,在急性感染时,受侵袭区域的回声会增亮;而在肾实质疤痕形成时,回声则会增暗。
3. 血流变化:超声检查还可以通过多普勒血流成像评估肾脏的血管供应情况、肾脏动、静脉是否畸形等。
二、CT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通过大量X线图像组成三维图像的检查方法。
相比于超声,CT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有更准确和全面的了解。
1. 皮质与髓质鉴别:CT可以清楚地区分肾脏皮质和髓质,在某些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肾周围积液中,CT能够帮助确定该液体是来自肾盂或者胰周导管。
2. 病灶定位与表征:CT扫描能在不同平面下以不同方式显示出肿块、钙化等异常变化。
同时结合静脉造影,还可以帮助确诊是否存在恶性肿瘤或者其他血管相关性问题。
3. 对比剂的使用:CT扫描需要注射对比剂,由于某些病人肾功能受损,存在少数不良反应。
因此,在行CT前,需要了解患者的肾功能和对比剂过敏史。
三、MRI检查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制成影像的无辐射检查技术。
MRI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且对软组织和血流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1. 肿块性质与范围:MRI可以帮助区分肿块是实性、囊性还是混合型,并评估其具体位置和范围,在肾脏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肾小管是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多种肾脏疾病。
为了确诊和评估肾小管功能异常,医生通常会采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技术及其应用。
一、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肾脏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的回声与组织的反射来生成图像。
对于肾小管功能异常的初步筛查,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可以检测肿块、肾结石、囊肿等病变,但对于细微的肾小管功能异常可能不够敏感。
二、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是一种依赖于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物质来评估肾小管功能的方法。
最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技术是肾脏动态放射性同位素显像(DMSA)和尿排空显像(DTPA)。
DMSA显像可以评估肾小管功能和肾单位状况,而DTPA显像则可以评估肾小管的排泄功能。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发现炎症、肾功能减退等异常情况。
三、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多个X射线图像来生成详细的横断面影像的检查技术。
对于复杂的肾小管功能异常,CT扫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图像信息。
例如,CT扫描可以检测肾动脉狭窄、肾囊肿以及肾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
然而,CT扫描需要使用对比剂,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四、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利用磁场和脉冲磁场梯度来生成详细的图像的检查方法。
相比于CT扫描,MRI检查无辐射,对于某些患者来说更为安全。
对于评估肾小管功能异常,MRI检查可以提供更清晰和详细的图像信息。
例如,MRI可以检测肾实质病变、肾上腺肿瘤等患者的病变。
五、核磁共振波谱成像核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是一种通过检测肾脏组织中的原子核信号来评估肾小管功能的方法。
MRS可以定量评估肾小管细胞内的代谢物浓度,并提供对肾小管功能的直接评估。
然而,MRS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尚未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是评估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超声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CT扫描、MRI检查和MRS等技术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IGA肾病超声诊断标准
超声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对肾脏进行形态学观察,有助于判断肾脏是否存在异常。
然而,超声检查并不是诊断IgA肾病的标准方法,因为超声检查在肾脏病理学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超声检查中,IgA肾病患者的肾脏可能表现为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形态饱满,肾皮质回声增强,肾髓质回声减弱,集合系统回声增强等异常表现。
但是这些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其他类型的肾脏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表现。
因此,要确诊IgA肾病需要进行肾脏病理学检查。
肾脏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肾活检等技术手段获取肾脏组织样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的结构和病变特点,从而对肾脏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型。
总之,超声检查可以作为初步筛查肾脏疾病的方法之一,但要确诊IgA肾病需要进行肾脏病理学检查。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自身健康的疑虑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医学诊断和治疗。
1。
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要点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专家,我深知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要点。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详细阐述我的专业见解,并通过实际案例为您揭示肾结核的CT表现。
肾结核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在我国,肾结核的发病率较高,且容易误诊。
因此,熟悉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CT影像学特点1. 肾脏形态改变在肾结核患者中,肾脏体积往往缩小,形态失常。
长轴层面可见肾脏呈锥形或分叶状,边缘不光滑。
这主要源于结核病变对肾脏实质的破坏,以及局部纤维组织的增生。
2. 皮质破坏肾结核患者肾脏皮质可见不规则的破坏区,边缘模糊。
破坏区可局限于一个肾段,也可累及整个肾脏。
在增强扫描中,皮质破坏区表现为低密度影,与正常肾皮质形成鲜明对比。
3. 钙化肾结核病灶易发生钙化。
CT表现为病灶区域出现密度较高的钙化灶,呈斑点状或斑片状。
钙化是肾结核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
4. 坏死肾结核病灶周围可见坏死区,表现为低密度影。
坏死区边缘模糊,与正常肾组织界限不清。
在增强扫描中,坏死区无明显强化。
5. 空洞肾结核可形成空洞,空洞壁厚薄不均,内壁不光滑。
空洞内可见干酪样物质,表现为低密度影。
部分患者空洞内有液体积聚,呈液平。
6. 纤维化肾结核晚期,病变区域可出现纤维化。
CT表现为肾脏局部结构紊乱,边缘不光滑。
纤维化区域密度增高,与正常肾组织界限明显。
二、诊断要点1. 临床症状肾结核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部分患者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初步判断肾结核。
2. 实验室检查尿液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等异常。
血清抗酸杆菌检查阳性,有助于确诊。
3. CT影像学表现结合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如肾脏形态改变、皮质破坏、钙化、坏死、空洞等,有助于诊断。
4. 鉴别诊断肾结核需与肾癌、肾囊肿、肾结石等疾病进行鉴别。
肾癌多表现为孤立性肿块,边缘清晰;肾囊肿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光滑;肾结石呈高密度影,伴有肾积水。
肾病诊断标准
肾病是一类以肾小球、肾小管、间质或血管为主要病变部位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尿检异常或肾功能异常。
对于可能患有肾病的患者,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以下是肾病的常用诊断标准:
1.尿检:尿液分析可以检测尿蛋白、尿红细胞和尿白细胞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
2.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测定血肌酐、尿素氮和尿酸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和代谢功能。
3.肾脏影像学检查:肾脏影像学检查可以通过CT、MRI、B超等技术观察肾脏的结构和大小,评估肾脏的病变情况。
4.肾活检:肾活检是通过取得肾脏组织样本,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学变化,以确定肾脏的病变类型和程度。
根据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的分类标准,肾病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肾脏正常:尿检和血液检查均正常,无肾脏损伤。
2.肾损伤:尿检和血液检查有异常,但肾功能正常。
3.肾功能减退:肾滤过率(GFR)低于60 ml/min/1.73m2,但没有其他肾脏病的证据。
4.肾衰竭:肾滤过率低于15 ml/min/1.73m2,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5.肾衰竭终末期:肾脏功能完全丧失,需要长期透析治疗或肾移植。
总之,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方法,而治疗则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肾病采取不同的措施。
若患者有肾病的症状或风险,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
肾细胞癌影像诊断报告
临床影像诊断报告:
患者信息:
姓名:XXX
性别:XXX
年龄:XXX
检查日期:XXX
检查部位:肾脏等摄影
影像器械:XXX(如:CT、MRI、超声等)
临床诊断:怀疑肾细胞癌
影像所见:
在肾脏(左/右侧)上可见(大小、形态、位置等特征描述),具有典型的(肿块/病变)特征。
影像显示(肿块/病变)呈
(低/高密度、低/高信号、囊性/实性等),(呈圆形/椭圆形/
分叶状等)。
(如有)增强扫描显示该病变(强化程度和模式描述)。
结论:
基于影像学表现,肾脏(左/右侧)病变高度怀疑为肾细胞癌。
建议进一步进行(组织学检查、其他检查)以获取确诊。
备注:
根据影像所见,考虑与其他肾脏疾病鉴别诊断,并与临床资料
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签名:医生姓名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肾脏囊性病变Bosniak分级(2019版)解剖基础肾脏、肾单位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红褐色,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肾门:肾静脉、肾动脉出入肾脏以及输尿管与肾脏连接的部位✓肾窦:肾门凹向肾内形成的腔,称肾窦。
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 织等✓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个部分,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临床特点✓肾脏囊性病变(cystic renal mass)是指以囊性表现为主的一类肾脏占位性病变,是临床较常见的肾脏病变,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60岁以上的人群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发生肾脏囊性病变✓形成原因:①先天性:发育异常、遗传性或基因突变,如髓质海绵肾、多房囊性肾病和多囊肾等②获得性:分泌增加、液体积聚、肿瘤囊变以及肿瘤或增生引起肾小管阻塞导致的继发性囊肿形成等✓分级的意义:①肾脏囊性病变表现多样,关键在判断病灶的良恶性及需要选择的处理方式②囊性肾脏肿块大部分为良性病变,恶变几率及侵袭性小Bosniak分级系统✓是由Bosniak于1986年提出的对肾脏囊性病变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将肾脏囊性病变分为Bosniak I、II、IIF、III、IV五级✓根据影像特征制定,主要依据为:大小、CT值、囊内有无分隔、是否伴有钙化、囊壁及分隔厚度、囊壁分隔是否强化✓MRI具有优越的软组织分辨率,对囊壁和分隔的厚度、数目及实性成分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两者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被泌尿外科和影像科医师广泛采用,有助于预测恶性肿瘤的风险,指导随访或治疗✓不断完善及持续改进中,最新版本于2019年发表于Radiology旧版本分级病变性质影像学表现(CT)Ⅰ级良性单纯性囊肿(不需随诊)囊壁薄、光滑呈细线样,边界清楚,无分隔、无钙化无实性成分、水样密度(0-20HU)、无强化Ⅱ级轻微复杂性囊肿(无需随访)囊壁薄、光滑,有少许细线样分隔(≤2条,厚度≤1 m m),壁和分隔有可察觉但不明确的强化;壁或分隔有细小或短段稍厚钙化;部分位于肾外、≤3cm均匀无强化稍高密度(>20HU)病变也属于此类ⅡF级不能确定(需要随诊)囊壁或分隔轻度光滑增厚,有多发细线样不明确强化的分隔;壁或分隔有粗厚或结节状钙化,但无强化的软组织成分;>3cm或完全位于肾内的无强化稍高密度病变Ⅲ级良恶性难以确定(需手术治疗)囊壁和/或分隔不规则增厚,含粗厚结节状多样钙化(≥2mm),明确强化;分隔较Ⅱ级多Ⅳ级恶性囊性病变(90%)(需手术治疗)具有Ⅲ级囊肿的特点;邻近囊壁或分隔有独立存在的强化软组织成分旧版本缺点⏹主观性强⏹不同Bosniak分级中报告的恶性率存在问题⏹BosniakⅢ级的分类能力差(50%为恶性)⏹不包含磁共振表现2019版解决的问题⏹增加高风险类别的特异性,提高无需随访或者随访的比例,防止过度诊断及治疗⏹对原本模糊的成像术语进行准确定义:提高诊断医生之间的一致性⏹正式加入磁共振表现基本要点✓使用Bosniak分级系统描述肾囊性肿块时是需要注明版本(持续改进中)✓囊性肿块定义:强化的实质成分少于25%的肿块,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免于将实性肿块伴囊变坏死类型纳入分级(囊性肿块的预后较好)✓Bosniak分级适用于排除感染性,炎症性或血管性病因及实性肿块伴坏死后的囊性肾脏肿块✓“囊肿” 仅表示Bosniak I 级单纯性囊肿及被诊断为囊肿的Bosniak II 级肿块,对于其他类型的 Bosniak II 级肿块及Bosniak 类型使用囊性肿块表示✓“囊肿”特指良性的组织学诊断,“肿块” 与组织学类型无关✓如果病变同时具有多个级别的特征时,使用最高级别特征进行表示术语定义术语定义强化所有Bosniak类别均可强化;对比平扫和增强图像时能明确感觉增强或者使用定量的方法明确其强化(强化程度>20HU或T1信号强度增加>15%)均匀密度、信号强度、回声相似,可以有薄壁但不能有分隔或者钙化水样平扫或增强CT上密度均匀,CT值范围为-9-20HUT2上信号均匀,同脑脊液类似超声上表现为无回声伴有后方回声增强隔膜/分隔囊性病灶内连接两个面的线状或曲线状结构少分隔数为1-3条,是BosniakⅡ级的特征多分隔数≥4,如果有强化,则是BosniakⅡF级的特征薄厚度≤2m m,是Bosniak I、Ⅱ级壁或者分隔的特征轻度增厚厚度为3m m,是Bosniak I I F肿块强化分隔或壁的特征厚厚度≥4m m,是Bosniak I I I级肿块强化分隔或壁的特征不规则增厚厚度≤3m m的局限性或者弥漫性的强化凸起,与壁或分隔成钝角,Bosniak I I I级特征结节与壁或分隔成锐角的任何大小的突起;或者与壁或分隔成钝角且厚度≥4m m的局限性凸起术语:强化强化程度>20HU视觉观察明显强化信号强度增加>15%术语:均匀密度、信号强度、回声相似,可以有薄壁但不能有分隔或者钙化术语:水样平扫或增强CT上密度均匀,CT值范围为-9-20HU;T2上信号均匀,同脑脊液类似术语:分隔、少、多分隔:囊性病灶内连接两个面的线状或曲线状结构少:分隔数为1-3条,是BosniakⅡ级的特征多:分隔数≥4,是BosniakⅡF级的特征术语:薄、轻度增厚、厚薄:≤2mm轻度增厚:3mm增厚:≥4mm术语:不规则增厚、结节不规则增厚:厚度≤3mm的局限性或者弥漫性强化凸起,与壁或分隔成钝角,Bosniak III级特征结节:与壁或分隔成锐角的任何大小的凸起;或者与壁或分隔成钝角且厚度≥4mm的局限性突起CT表现分级CT表现Ⅰ级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均匀水样密度(-9-20HU)无分隔或者钙化壁可强化Ⅱ级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①分隔薄(≤2m m)且少(1-3条),分隔及壁可强化,伴或不伴任何形式的钙化②平扫均匀的高密度肿块(≥70HU)③均匀的无强化肿块(CT值>20HU),伴或不伴有任何类型的钙化➃Homogeneous masses -9 to 20 H U at noncontrast CT⑤Homogeneous masses 21 to 30 H U at portal venous phase⑥太小(层厚大于病灶直径的1/2)而无法被描述特征的低密度均质肿块CT表现分级CT表现ⅡF级囊壁光滑轻度增厚(3m m)且强化1个至多个分隔光滑轻度增厚(3m m)且强化有多个(≥4)光滑且强化的薄分隔(≤2mm)Ⅲ级1个或多个增厚且强化的囊壁或分隔(厚度≥4m m)强化的不规则(凸起≤3m m,且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囊壁及分隔Ⅳ级1个或多个强化结节(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但厚度≥4m m)或与分隔或囊壁呈锐角的任何大小的结节)MRI表现分级MRI表现Ⅰ级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均匀水样信号(同脑脊液相似)无分隔或者钙化壁可强化Ⅱ级均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①强化分隔薄(≤2mm)且少(1-3条);任何无强化分隔;可有任何形式的钙化②平扫T2上均匀高信号(同脑脊液相似)的肿块③平扫T1均匀高信号肿块,信号强度约为正常肾实质的2.5倍ⅡF级①囊壁光滑增厚(3m m)且强化;有1个或多个光滑增厚(3m m)且强化的分隔;多个(≥4)光滑且强化的薄(≤2)分隔②平扫T1压脂呈不均匀高信号Ⅲ级1个或多个增厚且强化的囊壁或分隔(厚度≥4m m)有强化的不规则增厚(凸起≤3m m,且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囊壁及分隔Ⅳ级1个或多个强化结节(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但厚度≥4m m)或与分隔或囊壁呈锐角的任何大小的结节)Bosniak I 级:CT✓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均匀水样密度(-9-20HU)✓无分隔或者钙化✓壁可强化Bosniak I 级:MRI✓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均匀水样信号(同脑脊液相似)✓无分隔或者钙化✓壁可强化Bosniak II级:CT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a)分隔薄(≤2mm)且少(1-3条),分隔及壁可强化,伴或不伴任何形式的钙化b)平扫均匀的高密度肿块(≥70HU)c)均匀的无强化肿块(CT值>20HU),伴a a或不伴有任何类型的钙化d)平扫CT值为-9-20HU的均匀肿块e)门静脉期CT值为21-30HU的均匀肿块f)太小(层厚大于病灶直径的1/2)而无法被描述特征的低密度均匀肿块ca bBosniak II级:CT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a)分隔薄(≤2mm)且少(1-3条),分隔及壁可强化,伴或不伴任何形式的钙化b)平扫均匀的高密度肿块(≥70HU)c)均匀的无强化肿块(CT值>20HU),伴dc或不伴有任何类型的钙化d)平扫CT值为-9-20HU的均匀肿块e)门静脉期CT值为21-30HU的均匀肿块f)太小(层厚大于病灶直径的1/2)而无法被描述特征的低密度均匀肿块e fBosnia II级:MRI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①强化分隔薄(≤2mm)且少(1-3条);任何无强化分隔;可有任何形式的钙化②平扫T2上均匀高信号(同脑脊液相似)的肿块③ 平扫T1均匀高信号肿块,信号强度约为正常肾实质的2.5倍Bosniak II F 级:CT✓囊壁光滑增厚(3mm)且强化;✓1个至多个光滑增厚(3mm)且强化的分隔;✓多个(≥4)光滑且强化薄分隔(≤2mm)Bosniak II F 级:MRI✓囊壁光滑增厚(3mm)且强化✓1个或多个分隔光滑增厚(3mm)且强化✓多个(≥4)光滑且强化的薄(≤2)分隔✓平扫T1压脂呈不均匀高信号Bosniak III级 CT、MRI✓1个或多个强化的增厚的囊壁或分隔(厚度≥4mm)✓强化的不规则囊壁及分隔(凸起≤3mm,且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Bosniak III级 CT、MRI✓1个或多个强化的增厚的囊壁或分隔(厚度≥4mm)✓强化的不规则囊壁及分隔(凸起≤3mm,且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黄色瘤病:不适用Bosniak分级Bosniak IV 级 CT 、MRI1个或多个强化结节(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但厚度≥ 4mm)或与分隔或囊壁呈锐角的任何大小的结节)Bosniak IV级 CT、MRI1个或多个强化结节(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但厚度≥ 4mm)或与分隔或囊壁呈锐角的任何大小的结节)Bosniak IV级 CT、MRI1个或多个强化结节(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但厚度≥ 4mm)或与分隔或囊壁呈锐角的任何大小的结节)未解决的不足⏹超声未被加入分级中⏹Bosniak分级很大程度取决于解剖学表现,非结构信息(灌注、弥散等)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预测病变的侵袭性⏹各个独立特征的预测价值仍未知⏹影像上囊性变不能可靠地与坏死区分⏹肿块的大小未被包括在该分级系统内(无明确阈值)⏹Bosniak分级预测癌症的可能性,而非生物学行为小结Bosniak分级⏹囊性肿块:强化的实质成分少于25%的肿块⏹适用范围:适用于排除感染性,炎症性或血管性病因及实性肿块伴坏死后的囊性肾脏肿块⏹Bosniak将肾脏囊性病变分为Bosniak I、II、IIF、III、IV五级⏹主要依据:有无钙化、CT值、信号、分隔数、囊壁及分隔厚度、强化、不规则增厚、结节形成⏹如果肿块同时具有多个级别的特征时,使用最高级别特征进行表示“”Thank you。
肾静态影像报告解析1. 引言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负责排除代谢产物和维持体内水平的平衡。
肾静态影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结合放射性摄影技术,可以展示肾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情况。
本篇文档将对肾静态影像报告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识别报告中的内容。
2. 报告结构典型的肾静态影像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临床信息报告首先会附带病人的临床信息,包括病人的个人资料、主要的症状和疾病状况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背景情况,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2) 影像描述接下来的部分是对影像进行详细描述的内容。
医生会描述肾脏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任何异常的发现。
具体的描述可能涉及到肾脏的皮质、髓质、集合系统、输尿管等结构的特征。
(3) 功能评估肾静态影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肾脏功能的评估。
医生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估肾脏的功能,如测量肾脏的排泄率、滤过率等。
这些功能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肾脏的正常与否,以及是否存在功能异常。
(4) 结论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是医生的结论。
医生会根据影像描述和功能评估的结果,得出对病人的诊断意见。
这部分通常是对诊断结果的总结,并可能包括对进一步检查或治疗的建议。
3. 解析示例下面是一个肾静态影像报告的解析示例:临床信息•病人信息:男性,45岁•主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疾病状况:无明显其他疾病史影像描述•左肾大小:正常•右肾大小:轻度增大•左肾形状:正常•右肾形状:轻度变形,显示局部囊性病变•左肾位置:正常•右肾位置:正常•左肾皮质:正常•右肾皮质:异常,显示局部低密度区•左肾髓质:正常•右肾髓质:正常•左肾集合系统:正常•右肾集合系统:正常•左肾输尿管:正常•右肾输尿管:正常功能评估•左肾排泄率:正常•右肾排泄率:轻度降低•左肾滤过率:正常•右肾滤过率:轻度降低结论该病人的肾静态影像显示右肾存在局部囊性病变,并伴有局部低密度区,推测为肾囊肿引起的肾质损害。
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杨宁刚;王海燕;王绍平;王奎【摘要】肾脏占位性病变种类多,临床表现不典型,鉴别良恶性病变较困难,尤其一些不常见的病变,如集合管癌、内分泌癌等更是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难度.目前主要采用B 超、CT、MRI 等检查手段确定诊断,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革新升级,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的出现,如超声造影、术中超声定位、增强螺旋CT 及MRI 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等,三者的各自优势越发凸显,但他们的临床利用价值说法不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像学检查的模式;二是确定诊断的首选方法;三是性价比.本文就B 超、CT、MRI 在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进行对比说明,综述如下.【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1(001)011【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肾脏占位性;诊断;B 超;CT;MRI【作者】杨宁刚;王海燕;王绍平;王奎【作者单位】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甘肃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11 B超的筛选作用B超在实质性、囊性和混合性肿物的鉴别方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在早期肾肿瘤和普查时对小肾癌发现和诊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2/3的早期病变经B超偶然发现[1]。
Jamis报道[2]小肾癌发现率由13%上升到48%,徐朝霞等[3]报道小肾癌诊断准确率提高到70%以上。
肾脏占位性病变B超的典型表现是肿物处的肾结构不甚清楚,肾脏局部隆起,边缘毛糙不清,可发现低回声阴影,回声常不均匀。
因肿瘤出血、液化、钙化等原因,可出现液性暗区或回声增强等表现。
根据密度特点,B超分为两种类型:(1)强回声型:表现为肿瘤区密度细小而增强回声,远端可伴有信号衰减,多见于小型肾细胞癌;(2)弱回声型:肿瘤区表现为密度细小的点状回声,其强度与肾皮质回声近似,多见于中等大小肾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