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新潮
- 格式:docx
- 大小:18.57 KB
- 文档页数:2
116我们所常说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历史,可以回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当时的新中国美术面临两个重大课题:一是如何以宏大叙事与崇高性审美风格来表达中国共产党乃至近代以来进步力量为构建新型民族国家而奋斗的历史;二是如何通过描绘工农业成就来构建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形象。
为适应这两大课题的要求,新中国美术不仅在题材、主题历史与时代的艺术坐标□ 陈 明—重大题材美术创作40年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创造了追求崇高和英雄主义的叙事风格,正因为其崇高性与历史感,我们称之为“重大题材美术创作”。
新中国最早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开始于1950年。
这年1月,南京率先成立了革命历史画创作委员会。
同年5月,中央美院也完成了文化部下达的绘制革命历史画的任务。
其中著名的作品有徐悲鸿的《人民慰问红军》、王式廓的《井冈山会师》、冯法祀的《越过夹金山》、胡一川的《开镣》等。
这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
1951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组织画家进行历史画创作,此后陆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历史画和雕塑作品,如吴作人的《过雪山》、李宗津的《飞夺泸定桥》、罗工柳的《地道战》、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王朝闻的《刘胡兰》等。
第二次集中画家力量进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在6年之后的1957年。
其中,高虹的《毛主席在陕北》、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董希文的《红军不怕远征难》、冯法祀的《刘胡兰》都是美术界所熟知的作品。
除了1951年和1957年的两次革命历史画创作外,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和1961年还由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全国的画家进行了两次重大题材创作,出现了如石鲁的《转战陕北》、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潘鹤的《艰苦岁月》、王盛烈的《八女投江》这样的经典作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涌动新的思潮,也对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开放40年来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在创作手法、风格形态乃至主题选择上都出现了新的动向,而且也形成多元、丰富、繁荣的局面。
25设计理念探索波普艺术被称为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
1950年,英国查理德·汉密尔顿的著名招贴画《是什么使我们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中利用拼贴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众多的时尚元素。
一位肌肉健壮的男子手拿着如网球拍般大小的巨大棒棒糖,上面的POP字样被认为是波普艺术名称的来源。
除此之外,画面中还充斥着收音机、电视、性感女郎等一系列剪切下来的时尚元素。
也正是从这幅招贴画开始,艺术开始摆脱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所代表的被束之高阁且难以理解的形式,重新回到普通大众所能够理解的日常化生活当中。
所有那些被抽象表现主义不齿的“下等”货色,如商品、商标、招贴画、新闻照片、卡通画等都成了波普艺术的主角。
众多的日常题材成为了艺术家们的素材,除了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化元素外,我们还可以从几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劳申伯格、安迪·沃霍尔以及利希滕斯坦的创作中看到中国元素的巧妙运用。
一、劳申伯格的中国式拼贴劳申伯格对于波普艺术来说无疑是具有开拓意义的,艺术的审美标准在波普艺术家这里又再次被颠覆。
他的作品启发了后来的艺术家如安迪·沃霍尔、贾斯培·约翰斯等,开启了一场艺术的革命,那就是突破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从架上绘画中走出来,用综合拼贴的形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体来创作。
在劳申伯格看来,所有的在常人看来甚至是破烂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作为创作的媒介,也难怪有人称他为“破烂画家”。
他在街道上走一圈就可以为他的下一幅艺术作品寻找到足够的材料。
就是这样一位独辟蹊径的艺术家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中国艺术也开始摆脱传统的、落后的观念。
1982年,美国艺术家劳申伯格来到中国安徽泾县,尽管最初困难重重,但还是凭着丰富的肢体动作以及热情的心态和这里的造纸工人打成了一片。
正是这次奇妙的中国之旅让劳申伯格之后的创作多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中国所特有的东西在劳申伯格的创作中经过无序的组合拼贴过后焕发出了新的艺术魅力。
刘晓东与新生代美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七年美术、“文革”十年美术、伤痕美术、乡土写实美术、八五新潮美术、新生代美术一路走过来,清晰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美术理论界引发的激烈论争和曲折发展,看到中国的现代化和都市化进程带来的思想意识的逐渐解放和对禁区的逐渐突破。
90年代初的文化背景是直接构成艺术新生代兴起的重要条件。
与其说新生代选择了90年代,勿宁说90年代选择了新生代。
由于经济过热和文化过热所导致的人们普遍的精神疲乏,"观念的东西已令人厌倦,艺术家要回到自己确切的不夸张的生活中。
" 王华祥语特别在欣赏力量的正常状态中,平静细腻的体悟替代了对刺激振荡的承受。
这种近距离艺术与特定现实的相互选择也表现在新生代艺术家客观地避开新潮美术的走向的事实上。
9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艺术具有特殊的时间意义。
文学界的"散文时期"恰好与美术界的没有艺术宣言的写实时期相对应,平静的生活沉入与此前火爆躁动的观念迷狂构成巨大文化反差。
对传统艺术观和新潮艺术观的反省与质疑,首先不是来自理论界,而是来自创作界。
90、91两年的一些引人瞩目的艺术个展和联展无声地表达了非常肯定的艺术态度,一批60年代出生的年轻艺术家应运而生。
主创者们在年龄上的特点也成为我们定性近期艺术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开始控制性地使用"新生代"和"近距离"这两个概念时,我考虑到它们具有随时空发生微妙变易的活性蕴含。
新生代这个词不是我的原创,我是使用者,如最初人们从地质学中借用这个名词一样,我把它嵌入当代艺术的综合情结的坐标中。
嵌入的契机始于1990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刘晓东画展"和"女画家的世界" 参展者分别是:喻红、韦蓉、陈淑霞、李辰、刘丽萍、宁方倩、姜雪鹰、余陈 这两个油画展。
由于他们平静地对待文化上的针对性并纯化艺术语言所形成的艺术倾向,引起我的追踪性关注。
齐驱中的崎岖:摇滚乐与当代艺术的发展路径比较作者:陈志奎来源:《上海艺术评论》2019年第03期半个多世纪以来,摇滚乐以其独特的表现魅力成为重要的音乐样式和文化实体。
而当代艺术作为一个专属名词,趋向于一种特指和类型学的概念,已是共识。
巧合的是,无论发展脉络还是内涵属性,摇滚乐与当代艺术惊人的合拍。
它们的变数、气节和命运,它们的使命、纠结和痛点,几乎无异。
在平行世界中,二者惺惺相惜,同频同质。
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就有首叫做《Rock&Roll》的歌曲,但当时作为一种音乐风格的摇滚乐还没有诞生。
当代艺术的祖师爷——也可以称作历史前卫主义——达达艺术和超现实艺术,已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招魂。
1955年,音乐家比尔·哈利录制的《整日摇滚》被公认为摇滚乐起源。
早期的摇滚乐吸收了布鲁斯、乡村、福音和民间音乐等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尽管当代艺术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当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和波普艺术的亲缘性已毋庸置疑。
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在他的作品《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中运用了拼贴并置的手法,缔造了崭新的体验。
很明显,相较于之前的艺术样式,摇滚乐与当代艺术开发出了新的艺术语言。
50年代成为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从另一角度看,二者也是通俗文化、消费社会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某种分泌物。
上世纪60年代,新的英雄崛起。
站在历史维度看,巨星对事物的推广刷新,意义非凡,他们不但是关键角色,甚至能起到定义行业的作用。
披头士和滚石一时双星闪耀,当代艺术的两位祖师爷——安迪·沃霍尔和约瑟夫·博伊斯,如日中天。
巧合的是,他们都是欧美组合。
而且,摇滚乐与当代艺术同时祭出了重磅级作品。
1965年,保罗·麦卡特尼发表了《昨天》,约瑟夫·博伊斯完成了《如何向一只兔子解释艺术》,它们将各自领域的艺术语言继续进行了开拓。
在迷离璀璨的60年代,无论是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还是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他们的作品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社会性与人文关怀意识。
艺术概论论文艺术设计学院对现代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内容摘要】现代艺术是相对传统的美术而起的一个新名词,它企图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追求艺术的新观念、新价值,采用新奇的表现形式,十分注重艺术的创新和艺术领域的开拓。
【关键词】现代艺术【正文】一、现代艺术的出现认识现代艺术,要从它如何出现谈起。
从古希腊阿波罗神殿镌刻的“认识你自己”1的箴言开始,艺术始终凝结着时代的文明和人类的文化智慧。
人类社会的历史,每一个文化类型都有着表达自己时代的方法与技巧,如古埃及文化、中国文化、文艺复兴文化等等。
现代艺术也同样表达着我们所处时代的意志,只是时代不同,表达的方法也不同。
现代艺术出现在19世纪末,壮大于20世纪初,正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重要阶段,工业革命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人们的知识体系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不仅使物质生活的内容和质量都有大飞跃,而且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以一种无可回避的现实摧毁了一切传统,接着是巨大的空白。
现代艺术首先是从西方的印象派的出现开始的。
从而艺术家们开始反对传统的绘画观念,走向主观的自我表现为中心的现代工绘画艺术开始了。
正如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艺术是价值空虚的填补者,赋予世界新的意义,并把信念,救恩和爱赋予这个世界,艺术作为抗拒贫乏时代的本真力量,召唤人进入自由的空地”①。
现代艺术在这样的土壤中萌芽,在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艺术家们发现过往的手法变得难以实现,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现实主义已丧失了真实感,所以现代艺术需要以抽象的,变形的方法重新获得激情,需要“荒谬与不和谐”来刺激人心,以达到“召唤人进入自由的空地”的目的。
可以说,现代艺术不是源于艺术而是源于生活,它的形式以及难以理解的内容,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的反映,现代艺术也是总文化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艺术的抽象与扭曲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二、现代艺术的发展与成长现代艺术是相对传统的美术而起的一个新名词,它企图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追求艺术的新观念、新价值,采用新奇的表现形式,十分注重艺术的创新和艺术领域的开拓。
浅析1980年代中国美术教育之利弊作者:周琪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2期摘 ; 要:文章针对中专、大专以及大学院校美术教育。
纵览方力钧文献史,改革开放以后美术教育的得失已经初见端倪。
对于1980年代的美术教育研究常忽略各艺术门类的专题研究,缺少将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看整个时代的理论依据。
因此,本文对1980年代的美术教育概况做一个专题研究,总结出1980年代美术教育的得与失。
关键词:中国;1980年代;美术教育;利弊中图分类号:J209.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065-01一、中国美术教育在拨乱反正、狂飙突进的1980年代1980年,中国上下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浩劫”,历经“寒冬”的文艺工作者们恢复了对艺术的创作热情,中国艺术教育制度不仅在这十年内恢复并飞速发展。
(一)美术教育制度的恢复“方力钧便在这一年顺利地考取了河北轻工业学校,从而开始了他的新一轮学艺之旅。
新的学艺环境使得方力钧的视野更加开阔,①”文革十年过后,百废待兴,美术教育制度恢复后,放宽了大量入学的名额,“考取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同班同学有胡健、杨少斌、贾荣林……乔木、孙景昱、靳云龙等20名。
②”科班出身的美术老师们也随之积极投入到教育中去,从中专开始算起,各大院校的美术教育发展可谓欣欣向荣,其速度更是如雨后春笋。
(二)厦门五人现代艺术展时值邓小平在中共第12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山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随之迎来了改革开放,对外的大门打开以后,各种西方经典文艺被引入中国,给国人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一些前卫的美术创作观念,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如1983年厦门五人现代艺术展,将装置艺术带入了中国,《美术》期刊更是曾一度将抽象绘画推上了风口浪尖。
包括后来著名的“八五新潮”都为1980年代的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血液,并为具体的高校美术创作方式的表达带来了更多新奇的选择。
尚扬尚扬,(1942.11—),四川开县人。
擅长油画。
1965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1981年毕业于本院油画研究生班。
历任湖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会员。
作品参加全国历次重要学术性大展,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湖北省六届美展金奖、首届中国油画年展荣誉奖、广州艺术双年展学术奖、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贡献奖。
作品曾参加英国、法国、瑞士、德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及港、澳、台地区举办的国际艺术展,并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意大利雷维内皇宫青年博物馆、国外艺术机构及国内外私人收藏。
在当今中国画坛,尚扬先生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画家之一。
他潜心于艺术语言的多元化尝试和精神层面的深度发掘,以顽强的前卫探索、坚实的艺术功力,醇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表现主义作品。
尚扬的艺术观念建立在坚实的视觉基础上,在从容大度的视觉图像构成中,蕴含着令人品味的人文内涵。
他的作品既保持了抽象性的内在张力,又不乏即兴式的轻松与幽默,乃至涂雅艺术似的天真稚拙。
画面中那种异样的原始、单纯、净化的美,升华出中国文人画式的洒脱、大气。
尚扬的作品既有精神的表达又具语言的魅力。
我们从中不仅读到了画家哲学式的思辩、文化批判的勇气和精神的追求,也读到了他的艺术观及美学思考。
尚扬艺术以其题材选择上的自由无度,构图组合上的出奇制胜,色彩调度上的严谨华贵,思绪与情感上的曲折跌宕,展示了它的无限风采。
代表作品:代表作《黄河船夫》为湖北美院收藏;《爷爷的河》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以及《二十八宿图》系列等。
作品还有《黄土高原母亲》等。
艺术概论论文艺术设计学院对现代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内容摘要】现代艺术是相对传统的美术而起的一个新名词,它企图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追求艺术的新观念、新价值,采用新奇的表现形式,十分注重艺术的创新和艺术领域的开拓。
【关键词】现代艺术【正文】一、现代艺术的出现认识现代艺术,要从它如何出现谈起。
从古希腊阿波罗神殿镌刻的“认识你自己”1的箴言开始,艺术始终凝结着时代的文明和人类的文化智慧。
人类社会的历史,每一个文化类型都有着表达自己时代的方法与技巧,如古埃及文化、中国文化、文艺复兴文化等等。
现代艺术也同样表达着我们所处时代的意志,只是时代不同,表达的方法也不同。
现代艺术出现在19世纪末,壮大于20世纪初,正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重要阶段,工业革命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人们的知识体系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不仅使物质生活的内容和质量都有大飞跃,而且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以一种无可回避的现实摧毁了一切传统,接着是巨大的空白。
现代艺术首先是从西方的印象派的出现开始的。
从而艺术家们开始反对传统的绘画观念,走向主观的自我表现为中心的现代工绘画艺术开始了。
正如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艺术是价值空虚的填补者,赋予世界新的意义,并把信念,救恩和爱赋予这个世界,艺术作为抗拒贫乏时代的本真力量,召唤人进入自由的空地”①。
现代艺术在这样的土壤中萌芽,在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艺术家们发现过往的手法变得难以实现,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现实主义已丧失了真实感,所以现代艺术需要以抽象的,变形的方法重新获得激情,需要“荒谬与不和谐”来刺激人心,以达到“召唤人进入自由的空地”的目的。
可以说,现代艺术不是源于艺术而是源于生活,它的形式以及难以理解的内容,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的反映,现代艺术也是总文化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艺术的抽象与扭曲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二、现代艺术的发展与成长现代艺术是相对传统的美术而起的一个新名词,它企图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追求艺术的新观念、新价值,采用新奇的表现形式,十分注重艺术的创新和艺术领域的开拓。
亦正亦邪朱新建作者:杨雅淳来源:《艺海》2019年第04期〔摘要〕在西方文化、“八五新潮美术”以及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重重作用下,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新文人画”应运而生。
“新文人画”自诞生之日起,就遭受到来自传统与前卫两方面评论家的批评,朱新建无疑是众多“新文人画”画家中最惹争议的。
〔关键词〕新文人画;朱新建;中国画改造一、“快活”的意义朱新建1953年出生在有“中国绘画中心”之称的南京一个干部家庭,自幼喜爱画画,但是画什么都不像。
所谓“7岁看老”,小时候的朱新建就十分顽皮,性格也很叛逆,因此也有了后来审美的“离经叛道”。
1970年代社会大环境发生改变,朱新建无奈做了煤矿工人,为了逃避繁重的体力劳动,他投稿了很多关于“大批判”的工农兵业余创作,也因此结识了当时正任编辑的著名画家高马得先生,受高马得老师的影响,朱新建也喜爱收藏一些民间画。
这时的朱新建开始接触了一些民间美术思想,这也为他后来的艺术成就打下重要基础。
80年代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一年之后,可能是骨子里那股叛逆的精神作祟,他感觉到講坛生活平淡无奇,于是便独自一人背着行囊北上,从此做了一名专业画家。
也正是此时起,朱新建开启了他的传奇人生。
朱新建的作品从表面看好似“离经叛道”“玩世不恭”,但其实他对绘画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
朱新建与那些“正统”画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身上没有那些对艺术所谓的神圣感和使命感,而是以一种玩游戏的态度从事艺术工作。
早在宋朝年间就有“墨戏”之说,古有苏轼带醉挥写《枯木竹石图》、二米创造“云山墨戏”,今有李可染“废画三千在精微”(“当然,李可染的‘墨戏’,虽然自己说是‘兴来胡涂乱抹’,其实又是极其认真的。
我特别注意到李可染有两方闲章常常铃盖在此类“墨戏”之作上。
一方是‘废画三千’,一方是‘在精微’”。
原文出自王鲁湘《李可染的墨戏》。
收藏2018年2月),这种把人生当作一场游戏的态度自古以来大有人在,而在当今的中国画坛,像这样公开宣称“快活”二字为自己艺术准则的画家实则是不多见的,“不疯魔不成活”用来评价朱新建亦不为过。
77有据可以自定义的“现成品”装置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对“现成品”的使用和改造。
对“现成品”的使用涉及如何去选择材料。
材料被约定俗成的功能性特征或者文化所赋予的象征意义,这些是否应该去掉?材料本身并不具有特指的或者固定的意义,没有先验的象征意义在那里。
比如说棉花,因为它很柔软,往往容易将我们心理导向温情脉脉、温暖的概念,但这是描述性的文学叙事,是使用功能的条件反射,棉花不一定代表温暖印象,这是文化或常识所赋予它的意义。
如果剥离开这层社会性所赋予的意义,一个艺术家直接面对材料本身,应该如何重新置于自己的个人思考?比如纸也是这样。
以前中国古代做冷兵器曾经用纸来做盔甲,通过纸浆一层一层累积,厚度完全达到铁盔甲那样的硬度,只要不碰到火,渡河都没有问题。
我们通常以为纸就是一种温暖柔软的生理感觉,但实际上它可以作为盔甲,也可以作为凶器。
满清十大酷刑里面有一种酷刑,就是给犯人脸上一层一层叠加浸湿的纸,最后犯人窒息而亡,而纸干后从死者脸上揭下来,就是一张犯人死前的脸模,让人不寒而栗。
所以装置艺术在选择和改造现成材料时,除了直接利用“现成品”已经被意识形态化的文化象征意义,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考向度?对于观者来说,如果用文化的象征意义对应它,通常会产生这样一个追问,就是“作品意义是什么”?知道作品意义之后,再来对应作品,结果反倒使作品本身显得很多余,作品被无限度地用理念阐释,导致作品本身失去了“存在”。
观念远远比通过观念做出来的作品更迷人。
因为它只是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停留在脑中,是流动的,没有物质显形。
这也论装置艺术——以几件艺术作品为案例邱 敏今天的艺术创作在形式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样式界限,比如综合材料绘画、雕塑的装置化、装置影像艺术等等。
形式界限很模糊,并不意味着艺术类型的边界被彻底打破,因为切入不同的艺术类型,从对材料的处理,到对时间、空间的理解仍然是有区别的。
解释了很多艺术家预设了很多方案,但是最后能够实践的也就一两个。
八五新潮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
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
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五新潮”距今已30年,这一美术新潮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艺术主体方面主要体现了重新感受世界和生命以及对传统艺术的反思。
在艺术客体方面主要表现出的是对材料、手法、方式的艺术创新。
今天重新审视这一文化现象,其意义在于总结过去,关注当下,展望未来,以更大的热情焕发出我们的创新意识,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八五新潮是由当时美研所的一些批评家命名的,这些批评家以美研所主办的《中国美术报》为阵地,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间,不断介绍欧美现代艺术,并在头版头条上介绍年轻一代的前卫艺术。
现在著名的一些艺术家,罗中立、王广义等都是在这几年间脱颖而出的。
严格地说,85新潮并非一个艺术流派,主要是一场艺术运动。
这个运动实际上也是1980年代精英文化运动的社会大潮的一个支流。
“八五新潮”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所谓“八五新潮”,是美术界当时的称谓,指的就是1985 年前后中国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美术运动。
这一时期,几乎每隔数周,一种新的风潮、新的宣言便会发表,艺术家大量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各种风格流派。
1985 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是这一时期的最为知名的展览活动之一。
这一时期的展览基本基于一种纯粹的艺术表达目的,没有赞助,也没有出售作品。
1986 年的厦门达达活动很充分的诠释了那个理想主义的年代:所有的展出作品在展览结束之后被付之一炬。
八五新潮美术运动是在“后文革美术时期”和“星星美展”之后出现的。
前两个阶段为八五新潮美术运动作了比较充分的铺垫。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到1984年的这段时期称作“后文革美术时期”。
这段时期的美术否定“文革美术”在专制文化背景下所主张的艺术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同一律,要求重新审视人所
处的世界,以人本主义和人性作为艺术追求的核心内容,把视觉美感需求作为
艺术形式的指南。
此时的艺术家开始将思想从政治意识形态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关注到艺术本体的审美艺术功能。
1979年的“星星美展”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序曲。
它开启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大门,为其后的“八五新潮美术”做了铺垫。
“85新潮”主体是青年艺术家,这一点毫无疑问,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他们创造了历史,而且成为艺术史的主角,回过头来看今天的青年批评家,他觉得他们正当其时,他希望这些批评家能够对批评的各个层次有一些分工的深入去推进,真正建立所谓的中国批评学派,这才是面对西方艺术批评的黄金时代过去以后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二十世纪是批评的世纪,但在殷双喜看来二十一世纪批评更不能缺少,所以说我们要深入到批评的内部,中国批评的基础理论和制度建设还远远没有达到非常专业的状态。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之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功的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推出了一大批国际知名艺术大家,但自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当然批评界也已经开始反思这些问题,比如青年批评家何桂彦就提出我们当下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批评的方法论,要形成自己的批评学派,对于当下的当代艺术批评来说,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早期前卫和八五新潮一脉相承,共同之处就是青年艺术家要求分享文化权利。
如果说早期前卫是星星之火,那么“八五新潮”就是遍地开花。
全国各主要城
市到处组建群体,成立画会,举办展览,改变了过去美协一统天下的艺术格局。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来自民间的八五新潮美术,就没有今日中国多元化的艺
术生态。
八五新潮美术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现代艺术运动,以其强烈的个体意识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集体主义和集权意识,不仅把
个人性问题放进美学讨论之中,而且置入到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范畴。
八五新潮美术作为一个文化运动,对于个性呼唤的力度,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五四运动可以相比,因而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现实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起码在现阶段中国艺术中,无论是美协、学院还是民间,自我表达和个人性在
艺术中的作用已成为某种共识,这不能不说是八五新潮美术所带来的历史进步。
当然,这种共识的分歧之处也十分明显,个人性与集体性孰先孰后,个人性与
社会性孰重孰轻,特别是个人权利的认定与实施,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传统深
厚的国家,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对此,所有希望中国走向民主与法
制的文化人都要有耐心、有韧性,也要有勇气和信心。
现代艺术对于古典艺术的统一形态而言,具有二元分离的特征。
形式——结构艺术倾向(塞尚)和主观——表现艺术倾向(梵高),一个是本体论的,一个是
表现论的。
前者是形式与内容分离的结果,后者是主体与客体分离的结果。
而
行为——功能艺术倾向(杜尚)则是对上述两种艺术倾向特别是其样式主义的颠覆。
这种内在的互反性正是现代艺术的活力所在。
从历史脉络看,现代艺术是
古典艺术的裂变。
裂变的破坏性见之于外便是艺术家对传统的反叛,这是现代
艺术争取个人创作自由所必需的。
反传统是现代艺术一切流派开疆辟壤的共同
口号,但这只是精神领域的反抗,并不构成对既有文化的实质性破坏。
比如超
现实主义在口头上最反传统,发表过数次声明,要把拉斐尔的画从博物馆扔出
去等等,但他们从未冲进博物馆去破坏文化遗产。
这和发生在中国文化大革命
期间的红卫兵运动,反传统,破四旧,实施打砸抢的行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