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施肥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3.26 MB
- 文档页数:38
河南农业年第期N NNONGY 设施蔬菜生产属现代农业范畴,是利用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设施进行提早、延后和遮阳等形式的栽培,人为地创造适合蔬菜生长的环境和条件,增加淡季蔬菜生产的产量和花色品种,从而保证市场均衡供应。
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含量高、劳动密集,高投入高产出。
在生产上菜农为追求高产高效,盲目投入过量的肥料以期高产,使土壤环境恶化、产量下降、品质低劣及蔬菜病虫害发生严重,导致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严重制约设施蔬菜的发展。
为此,近几年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开展了施肥技术试验研究,现将设施蔬菜施肥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合理控制肥料的投入量肥料能够提供蔬菜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蔬菜的吸收量有限,不可过量投入。
由于设施栽培棚内相对密闭,施入化肥不易淋失,肥效较高,宜酌情少量多次施肥。
最好根据蔬菜产量、土壤肥力、不同肥料元素利用率等情况采取平衡施肥法,确定合理的施肥量。
二、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充分发挥交互作用,减少生理病害。
特别是减少氮肥、磷肥的施用,提高钾肥的投入,提高蔬菜品质。
蔬菜需氮磷钾的比例一般是1∶0.5∶1.25,菜农应针对蔬菜种类调整三种元素肥料的投入比例。
在生产实际中,对高肥力菜地或在施用高量氮肥时,常施以较高含量的钾肥,保证蔬菜养分吸收平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作物对氮的过量吸收。
(一)过磷酸钙宜作基肥集中施,不宜作追肥撒施。
过磷酸钙是弱酸性肥料,不溶于水,在弱酸条件下才能逐步转化为水溶性磷酸盐被作物根系吸收,尤其在碱性土壤上施用,解决不了作物幼苗对磷的迫切需要,造成生理缺磷。
所以设施蔬菜施用过磷酸钙时应在移栽行开8厘米深沟,撒入磷肥后覆土4~5厘米,然后在浅沟内移栽作物,缩短磷肥与作物根的距离来弥补磷素移动性小的弱点。
(二)尿素宜早施、深施和根外施肥。
尿素是酰铵态氮肥,易溶于水,施入土壤后不能被蔬菜立即吸收,需经过7~10天转化成碳铵后才能吸收利用。
所以使用尿素应根据蔬菜生长发育阶段对肥水需求,提前追施。
设施蔬菜栽培技术一、引言设施蔬菜栽培技术是指在特定的设施环境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人工调控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素,为蔬菜生长发育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实现蔬菜的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技术。
二、设施蔬菜栽培的类型1.温室栽培:温室栽培是利用温室设施,通过人工调控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为蔬菜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温室栽培具有投资大、效益高、可控性强等特点。
2.大棚栽培:大棚栽培是利用塑料大棚等设施,通过人工调控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为蔬菜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大棚栽培具有投资小、建设周期短、管理方便等特点。
3.拱棚栽培:拱棚栽培是利用拱形塑料大棚等设施,通过人工调控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为蔬菜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拱棚栽培具有投资小、建设周期短、管理方便等特点。
4.室内栽培:室内栽培是利用室内设施,通过人工调控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为蔬菜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室内栽培具有投资大、效益高、可控性强等特点。
三、设施蔬菜栽培的关键技术1.环境调控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是设施蔬菜栽培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光照调控、温度调控、湿度调控、二氧化碳调控等。
通过环境调控技术,可以为蔬菜生长发育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2.品种选择技术:品种选择技术是设施蔬菜栽培的基础技术,应根据设施环境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蔬菜品种。
品种选择应考虑蔬菜的适应性、抗病性、产量、品质等因素。
3.育苗技术:育苗技术是设施蔬菜栽培的重要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移栽等环节。
育苗技术应掌握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4.施肥技术:施肥技术是设施蔬菜栽培的关键技术,应根据蔬菜生长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科学施肥。
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注重氮、磷、钾等养分的平衡供应。
5.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是设施蔬菜栽培的重要技术,应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确保蔬菜的安全生产。
关于设施蔬菜种植中应注意的技术要点设施蔬菜种植是指在温室、大棚等设施环境中进行种植的蔬菜生产方式。
相比于传统的露天种植方式,设施蔬菜种植在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更容易控制,能够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要想在设施蔬菜种植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农户们需要注意一些技术要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设施蔬菜种植中应注意的技术要点。
一、土壤和培肥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对于设施蔬菜种植来说更是如此。
在选择土壤方面,农户们应该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可以在土壤中加入适量的有机肥,如腐熟的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
还可以根据不同蔬菜的需求,在土壤中添加适量的磷、钾、氮等营养元素,以满足蔬菜生长的需要。
二、光照和温度光照和温度是设施蔬菜种植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光照方面,设施蔬菜的生长至少需要每天8个小时以上的光照,充足的光照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养分的合成速度,增加产量。
而且,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蔬菜对光照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农户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置设施,调整遮光率,以满足蔬菜生长发育的需要。
而在温度方面,设施蔬菜的生长温度一般在15℃-30℃之间,应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特性,合理控制温度,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做好通风降温和保温措施,以保证温度适宜,促进蔬菜生长。
三、水肥管理水肥管理是设施蔬菜种植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环节。
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对于设施蔬菜的生长来说更是如此。
在设施蔬菜种植中,农户们应该根据不同蔬菜的水分需求合理浇水,避免土壤干旱或过湿。
在浇水的还应该注意合理施肥,根据蔬菜的不同生长阶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四、病虫害防治在设施蔬菜种植中,病虫害是一个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
在设施环境中,由于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植物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农户们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定期对设施蔬菜进行病虫害的监测,一旦发现病虫害的情况,及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如喷洒药剂、增加通风等,以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大棚蔬菜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大棚蔬菜生产是在相对密闭的栽培场所,早晨半小时后CO2浓度约为100*10-6,比室外少200*10-6,比蔬菜作物所需CO2饱和浓度少900*10-6。
由此可见,大棚蔬菜作物处于缺少CO2的饥饿状态,限制了光合作用,制约了生长发育,严重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实行CO2施肥后可大幅度提高大棚蔬菜产量,改善蔬菜品质,增加大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为此,我们总结我市多年生产实践经验,摸索出大棚蔬菜CO2配套施肥技术,现介绍如下:一、选用廉价肥源目前,生产上利用CO2肥源较多,有直接利用工业副产品CO2,有利用白煤油或液化石油气燃烧生成CO2,这些肥源成本高,且易污染室内。
最好肥源是用稀硫酸加碳酸氢铵生产CO2,价格低,原料来源广,操作方法简单,应用效果好,无污染,是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的肥源。
以大棚内面积为基数,定量将稀硫酸装入手提的塑料桶中,然后将碳酸氢铵逐渐放入桶内,生成CO2,3~5分钟反应完毕,人也从棚室尽头走到棚室出口,提出塑料桶。
生成的硫酸铵回收后作肥料施入蔬菜。
每日所需硫酸的用量(克)=每日所需碳酸氢铵的量(克)*0.62每日所需的碳酸氢铵的量(克)=大棚体积(米3)*计戈UCO2浓度*0.0036二、确定经济CO2施肥浓度作物光合作用是由光合面积、温度、光照、水分及营养条件所决定,在正常条件下蔬菜的CO2饱和点为1000*10-6,但不同作物品种随着叶面积、温度、光照的变化CO2饱和点也发生变化。
生产实践证明,大棚蔬菜CO2施肥,在蔬菜作物生长的中前期,叶面积系数小,CO2施肥浓度应在600~800*10-6为宜。
温度低,光照弱时,CO2施肥浓度应在800*10-6为宜。
高于1000*10-6有增产作用,但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而且会导致气孔开放度缩小,降低蒸腾速度,使叶温升高,出现萎蔫现象。
三、把握好施肥时期和施肥时间大棚蔬菜整个生育期施用CO2均有增产效果,但差异较大,苗期叶面系数小,吸收CO2量小,利用率低,施用CO2虽有壮苗作用,但易产生植株徒长,因此,定植至缓苗期不施CO2气肥,苗期也不施或少施气肥。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灌溉施肥设备及产品、设备安装、水肥管理、系统运行与维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13663 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GB/T 13664 低压输水灌溉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GB/T 19812.1 塑料节水灌溉器材单翼迷宫式滴灌带GB/T 19812.3 塑料节水灌溉器材内镶式滴灌管、带GB/T 50485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 643 农用水泵安全技术要求NY 1107 大量元素水溶肥料NY/T 1118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NY 1428 微量元素水溶肥料NY 5010 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SL 550 灌溉用施肥装置基本参数及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水肥一体化技术根据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在测土测墒基础上,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兑而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借助微灌系统(滴灌、微喷等)将作物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均匀、定量、定时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供作物吸收的一项农业新技术。
3.2蒸发皿系数实际灌水定额与置于冠层上方的20 cm标准蒸发皿所测相邻两次灌水时间间隔的累积水面蒸发量的比值,该值用于确定设施蔬菜的实际灌水定额。
蒸发皿系数按公式(1)计算:K c p=1.5×I/E pan(1)式中:K c p——蒸发皿系数;I——实际灌水定额,m3/667m2;E pan——累积水面蒸发量,mm;1.5——单位换算系数。
3.3土壤水势是指在土壤基质(固体颗粒)的吸附作用下,土壤水较自由水降低的自由能(势值),用以表征土壤吸水的能力。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先进的种植技术。
传统蔬菜生产中存在着水肥分离,浪费水肥资源,增加生产成本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引入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改进和提升。
研究背景中,我们将探讨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发现传统种植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引出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来提高设施蔬菜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施肥利用率,减少养分的损失,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该技术可以实现水肥同步施用,提高了施肥的精准性和准确性,促进了蔬菜的生长和发育。
水肥一体化技术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有效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本文旨在探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应用,为促进我国设施蔬菜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设施蔬菜生产管理技术,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益,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提高蔬菜品质和安全性。
通过深入研究水肥一体化技术,探索其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应用,评价其效果和发展趋势,为设施蔬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本研究,促进设施蔬菜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设施蔬菜生产现状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蔬菜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的露天种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设施蔬菜生产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设施蔬菜生产具有稳产高产、优质、高效、节水、防灾、提早上市等显著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蔬菜的栽培中。
目前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型现代农业基地和重点蔬菜生产省份,如江苏、广东、浙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