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杂志
- 格式:docx
- 大小:290.00 KB
- 文档页数:9
党史人物——李大钊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春,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负责出版《言治》月刊。
1914年春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同年11月发表《国情》,成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先声。
1915年2月,代表中国留日学生总会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反对日本提出的危害中国主权和独立的臭名昭着的“二十一条”。
6月编印《国耻纪念录》,积极开展反对袁世凯的宣传活动。
1916年春,撰写长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传诵一时。
同时主编《民彝》杂志,宣扬民主和自由。
同年5月回国后,曾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等职,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
1918年初,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
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讲演和论文,阐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成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
1918年底和陈独秀创办着名的《每周评论》。
1919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
5月,积极支持和参与五四运动。
7月,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
随后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改良主义思潮。
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秋发起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11月,建立北京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自1920年7月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在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创办《工人周刊》。
1922年8月在杭州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随后到上海会见孙中山,说明中共关于实行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现当代学人】学路历程:顾颉刚报刊编辑活动述论董 娟(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肇庆526061) 摘 要: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是现代学术史上创办、编辑报刊较多的学者。
其报刊实践活动与学术发展轨迹颇相吻合。
在北大读书期间,顾颉刚参与《新潮》杂志编辑工作,坚持以学问作为启蒙的底色。
就职北大国学门后,先后成为《国学季刊》《歌谣周刊》《国学门周刊》的编辑,并在南下之后将国学门的编辑出版经验推广到厦门、广州等地。
燕京大学时期是顾颉刚的学术转型期。
他在编辑《燕京学报》的同时,开拓了历史地理学研究,编辑出版《禹贡》半月刊。
同时为支持抗战而发起成立通俗读物编刊社,发起创办《民众周报》《大众知识》等刊物。
顾颉刚的报刊实践活动,既是其学术思想发展的结果,也是其学术思想发展的体现。
关键词:顾颉刚;报刊;整理国故;历史地理;通俗读物 中图分类号:G239 29;K825 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8444(2020)06 0581 06收稿日期:2020 08 26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重大项目“顾颉刚出版活动与编辑思想研究”(20180104)。
作者简介:董娟,编辑,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报刊史、近现代学术转型研究。
如果要从报刊编辑出版的视角为中国现代学者开列一个榜单,那么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893—1980)定能名列前茅。
顾先生一生创办编辑的报刊在50份以上(不完全统计),与报刊以及整个出版媒介有着深厚的渊源。
顾颉刚学术版图涵盖古史辨伪、民俗学、历史地理学、民众教育等方面,他在这些领域的拓展离不开报刊媒介的推动作用,同时他又以自己的编辑出版实践丰富了近现代报刊市场。
他是近现代报刊发展的受益者,又是近现代报刊发展历程的重要参与者。
其报刊实践活动与学术发展轨迹颇相吻合,可以说顾颉刚的报刊实践活动既是其学术思想发展的结果,也是其学术思想发展的体现。
一、《新潮》时期:作为启蒙底色的学问甲午战争后,国内掀起一股办报热潮,各类报刊相继涌现。
“五四”运动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热情的投身到争取国家主权、抵御外族入侵的斗争当中去,为爱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开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其中不仅有胡适、蔡元培、鲁迅等这些大人物,还有罗家伦、傅斯年、许德绗、段锡朋等一大批学生代表。
一人物介绍罗家伦(1897—1969年),他是五四领袖之一,不仅首创“五四运动”一词,而且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更是一位学贯中西与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并不能盲从西洋,我们也不能迷信中国。
”1917年,20岁的罗家伦考取北京大学,成为北大外文系的一名学生。
很巧,胡适也于此时进入北大担任教授,而陈独秀则是文科学长,罗家伦成为胡适与陈独秀的学生。
罗家伦入学以后,惊喜地发现教授中有“拖辫子的辜鸿铭,筹安六君子的刘师培,以至于主张激进的陈独秀”,百家争鸣,却平安相处。
而新派的胡适更受年轻学子们的追捧。
入学的最初一个阶段,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成为了学子们辩论的热门话题。
在这些新思想的影响下,罗家伦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评论《青年学生》。
到了第二年的11月份,罗家伦与傅斯年等20多名年轻人组织了一个“新潮社”,大家决心集资办一份刊物。
罗家伦提议取名《新潮》,傅斯年担任总编辑,罗家伦担任编辑。
蔡元培与教务长蒋梦麟批给他们3000元作印刷经费。
1919年元旦那天,《新潮》杂志第一期出版了。
罗家伦在《新潮》的1—5期,共发表了13篇文章,其中3篇是评论,针对当时小说界、新闻界和杂志的各种现象,作出了尖锐批评,提出自己的中肯建议。
远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主持人张元济看到这些评论后,很受启发,对商务印书馆所办的几份杂志,如《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学生杂志》进行了革新,使杂志销量大增。
在当年,《新潮》在青年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新青年》。
因为它更激进,更有诱惑力,特别符合青年学生躁动的情绪和在那转型期间并不成熟、定型的世界观。
傅斯年(1896~1950),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
傅斯年以《新潮》杂志支持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思想界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在这种情形下,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先进的分子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正是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和鼓励下,北京大学文科学生傅斯年在当时迅速成长为一名勇往直前的斗士。
1919年,他在五四运动中除了直接参加游行示威,并被推举担任游行总指挥,于5月4日当天扛着大旗率队直奔赵家楼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他以饱蘸青春热血的笔,写出了十多篇颇有分量的时政文章,为新文化运动竭力鼓与呼。
而在此之前,他于1918年11月,就会同罗家伦等进步同学,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等师长的指导与帮助下,创办了北京大学第一个学生社团新潮社,出版了《新潮》月刊,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
在《新青年》雜志的影响下,《新潮》杂志于1919年1月正式创刊。
自创刊伊始,它便积极参加了《新青年》反对封建伦理和封建文化的斗争,傅斯年在《新潮发刊旨趣书》发刊词中,明确提出办刊思想为呼吁学术思想解放,对抗传统礼教,主张“伦理革命”,并指出当时的青年学生不管修学还是立身,都要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为了帮助青年学生从封建桎梏下挣脱出来,傅斯年在《新潮》杂志中连续发表了《万恶之源》《社会的信条》等文章,指出中国腐朽的封建家庭、封建社会是破坏个性的“最大势力”,在一百条封建信条中,“就有九十九条是死灵魂,泥菩萨”。
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学革命,即“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傅斯年在五四运动期间,在这方面曾经付出了巨大努力。
他在《新潮》杂志上发表了《怎么做白话文》一文,在文章开头就提出:“新文学就是白话文学,只有白话能做进取的事业,已死的文言是不中用的。
”他认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就是以语言来改造思想、从思想来改造语言。
燕大讲堂第77期实录中国学术史上抄袭争议精彩观点:之一:我的眼界所及,无论是作为汪晖的研究对象的鲁迅先生,还是指导汪晖写作《反抗绝望》的博士导师唐弢,在抄袭与剽窃问题上,都曾经留下过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得到澄清的类似瘕疵。
之二:傅斯年揭发马叙伦抄袭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后,马叙伦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但自此只要有机会他就说傅斯年、胡适等人的坏话、攻击他们。
1949年3月马叙伦作诗‚万岁高呼毛泽东‛。
建国后获任命教育部部长。
之三:鲁迅和周作人都承认自己早期的文章是‚半做半偷‛的学习模仿之作。
但鲁迅却从未承认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部分。
之四:第一代的鲁迅研究专家、汪晖的博士导师唐弢曾抄袭剽窃并歪曲改写阮无名《文字之狱的黑影》一文用以批评胡适,又因私人恩怨以文字诬陷范纪曼,使范纪曼一再地被严刑拷打,获刑20年。
之五:伴随着‚汪晖抄袭事件‛出现了‚倒汪派‛与‚挺汪派‛。
争议中最令人信服的是谢泳,他引用清代经学家陈澧《东塾续集》一语,指出:‚前人之书当明引,不当暗袭...明引而不暗袭,则足见其心术之笃实,又足征见闻之渊博‛。
之六:教授拿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国库的钱,你的学问行不行,好不好,有抄袭还是没有抄袭,大众媒体有责任参与监督。
公共人物有错误,得承认错误。
永远不承认错误,公众就永远有权利追究你。
主题: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从马叙伦到汪晖主讲嘉宾:张耀杰(历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史专家)主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承办:腾讯评论时间:2010年8月14日(周六) 下午15点-17点地点:银科大厦1601室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来到77期燕山大讲堂现场。
今天我们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苏州德源文化研究所的学术主持人张耀杰老师讲‚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有请张老师。
张耀杰:2010年3月10日出版的《文艺研究》和3月25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先后刊载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指出《反抗绝望》一书存在抄袭剽窃现象。
二○一九年第二期傅斯年以《新潮》杂志支持五四运动⊙刘旭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思想界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在这种情形下,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正是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和激励下,北京大学文科学生傅斯年在当时迅速成长为一名勇往直前的斗士。
1919年,他在五四运动中除了直接参加游行示威,并被推举担任游行总指挥,于5月4日当天扛着大旗率队直奔赵家楼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他以饱蘸青春热血的笔,写出了十多篇颇有分量的时政文章,为新文化运动竭力鼓与呼。
而在此之前,他于1918年11月,就会同罗家伦等进步同学,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等师长的指导与帮助下,创办了北京大学第一个学生社团新潮社,出版了胜利在望的日子,苏医反迁校与迁校的斗争仍在继续。
师生们加强了护校力度,沿校园围墙布岗放哨,昼夜轮流护卫学校。
连郭锡麟等老教授都积极报名参加护校执勤。
当年的苏医学生杨玉在母校70周年校庆时回忆:反迁校斗争的胜利已成定局,解放军即将渡江南下的消息频频传来,校园里到处都在收听解放区电台的广播。
进步师生组织起来保护校园,坚持务必使学校(包括附属医院)完好地回到人民手中。
在1949年初,春寒料峭的深夜,不时从远方传来断断续续的炮声。
他和一位同学手中各握着一根木棍,按照护校队的要求,沿着西南角院墙巡逻……马凤楼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国共和谈签字的最后期限———4月20日以后,还有部分反动学生围攻质问戴汉民,协迫立即迁校,从22日夜纠缠至23日凌晨3时。
此时,镇江已处于真空,为防止捣乱、破坏,大家严阵以待。
漫漫长夜终于过去,曙光映亮校园时,中共地下党派人来院通知大军已过江的消息,全校进步师生欢欣雀跃,奔走相告。
他们击退了个别顽固分子的阻扰,立即组织迎接亲人解放军的活动,由邵象伊教授率领师生们迅速赶往江边欢迎解放军,终于将苏医完好地保护下来,交回到人民手中。
以小见大《新潮》杂志上的那篇剧评【摘要】《新潮》杂志只发表过一篇剧评,即宋春舫的《评新剧本》。
《新村正》讲述的是民国时期某村更换村正的故事,宋春舫把旧剧《目莲救母》和新剧《新村正》对比,以此来说明《新村正》的独特艺术价值。
【关键词】《新潮》;宋春舫;《新村正》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76-01《新潮》曾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新文化杂志,由北京大学新潮社编辑发行,1919年元旦创刊,1922年3月1日停刊,共出版12期,傅斯年和周作人都曾担任主编,刊登的内容比较广泛,有小说、诗,也有新翻译的外国戏剧,还有讨论哲学、社会问题的文章,却没有刊发过一部国内剧作,然而偏偏有一篇戏剧评论,是宋春舫的《评新剧本》。
宋春舫是当时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他曾赴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通晓英、法、德、意、西班牙等五种语言,还能读希腊文和拉丁文,他特别热爱戏剧,结交各国戏剧家,搜求各国戏剧理论书籍和剧本,花巨资在青岛建立褐木庐私人图书馆,专门收藏戏剧书籍,藏书量达到七千多册,有人称他为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
《新村正》创作于1918年,是南开学生剧团的一个代表剧,鲁迅和胡适都看过这个剧的演出,鲁迅在日记中记录下了观看时间,胡适则明确地称赞过,“新编的一本《新村正》,颇有新剧的意味。
”①胡适这篇评论和其话剧《终身大事》发表在同一期《新青年》上。
宋春舫熟悉古今中外各类戏剧,尤其注重西方现代戏剧的成就,同时他也关注着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所以看过《新村正》的演出之后,很快就写出一篇评论,尽管篇幅不长,却是从小处着手,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新村正》的艺术创新之处,也批评了中国文学的一个痼疾。
《新村正》讲述的是民国时期某村更换村正的故事。
李玉图大学毕业后来到姑妈家,听姑父周味农说农村凋敝,穷人没有出路,只能种鸦片卖钱,村里还向外国的金融公司借了巨款,他奉行老好人的处事原则,凡事都由圆滑的吴二爷操办。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一>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流派、社团、理论、小说名词解释。
1 .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指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二人发起,以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后又相继创办了《文学旬刊》及《诗》月刊等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写法上一般倾向于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因此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2. 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
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发起。
其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讲求文学的“全”与“美”,侧重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推崇创作的“直觉”与“灵感”,主要受到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及“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主要成就: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等作品。
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
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
其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主要代表人物李初梨、冯乃超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
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3.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 -1925 )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
问题小说在1919 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 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
作者: 张鸿声 章炜
作者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出版
页码: 64-6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8期
主题词:�新潮》《东方杂志》编辑观念
摘要:五四运动前夕,罗家伦在《新潮》杂志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杂志界》一文,批评矛头直指商务印书馆旗下的《东方杂志》等著名刊物。
《东方杂志》内部被迫实行改革,最大的变革就是更换了杂志主编。
《东方杂志》新主编陶惺存化名“景藏”,发表文章回应罗家伦,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办刊观念。
本文试将论争中的两个不同办刊观念进行梳理,并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对两个阵营的办刊观念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新潮》杂志简介《新潮》杂志(Next Wave)是由成都贝森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贝森集团)投资,栗宪庭担任主编的艺术刊物。
该杂志是国内第一本专业的当代艺术杂志,也被视为最全面、最权威的中国当代艺术期刊,在当代艺术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贝森集团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企业中第一个全面、深入的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商业机构。
历程《新潮》杂志共出版了七期。
其中,《新潮·艺术现场档案》杂志创办于2001年6月,12月因故停刊,出刊六期。
2002年6月,改版后的新版《新潮》杂志出版,出刊一期。
《新潮·艺术现场档案》1.创刊背景自“八五新潮”以来,欧美现代美术和前卫艺术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的艺术视野,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事件,其影响力不局限限于美术界,还深入到文学、电影、音乐等领域。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历经了各种起伏变化,但在国内整个文化艺术环境中,当代艺术仍是极小众人群的领地,没有受到系统的关注。
《新潮·艺术现场档案》在这种背景创办,即是要对当代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忠实的记录和再现,使得当代艺术相关的人物、作品、事件、活动等得以记录和保存。
2.刊物理念《新潮·艺术现场档案》杂志不是站在艺术评论的角度,而是选择以“档案”形式,呈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和事件的真实现场。
在内容编排上,《新潮•艺术现场档案》没有将艺术形式作为一个前置限定,而是以艺术事件和作品的当代性和实验性作为甄别标准,因此,其所涉及的领域不仅包括美术(绘画、装置、行为等),也涵盖了舞蹈、实验戏剧、影像、音乐、建筑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3.读者群体艺术院校的教师与学生、艺术家群体、艺术机构从业者、文博机构从业者、文化艺术类媒体。
4.杂志栏目1)现场报告:现场报道演出、展览、放映等艺术活动和事件;2)人物访谈:《美国女性艺术家系列访谈》(共六期);3)作品个案:解读绘画、表演、音乐、影像和其他艺术作品;4)大师专辑:介绍国际知名艺术家及其作品;5)动态:播报演出、展览、放映等艺术活动的最新动态;6)国际舞台:介绍国外美术展、电影节,以及艺术家个展的情况;7)新作推荐:推荐最新的音乐专辑和影像作品;8)档案馆:回顾尘封的艺术展览、艺术往事和人物;9)沉默的大多数:书写普通艺术家和他们的生活;10)艺外秀:通过对世界不同地区艺术家生活和艺术的描述,展示当代艺术的纷繁视野。
11)影像馆:展示和解读影像资料;12)专题:包括《声音的艺术》、《陈箴回顾》两个专题;13)DV影像手册:包括DV人与事、作品案例、DV工作站、动手DV和DV 平台等子栏目。
5.新潮新闻联播2001年6月28日,《新潮•艺术现场档案》在北京藏酷新媒体空间举行发刊式“新潮新闻联播”。
通过众多艺术家的策划和参与,发布活动本身不仅成为一个重要的当代艺术事件,同时也成为一件当代艺术作品。
“新潮新闻联播”是对大众传播媒体中的新闻报道栏目的滑稽模仿,严格套用了新闻栏目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国际新闻、天气预报之类的板块次序,将常规内容置换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真实新闻和杜撰的新闻,这些内容由不同的艺术家分别完成制作。
预制的“新潮新闻”与实时发生和拍摄的现场事件相互组合,构成了一个综合了录像报道、录像艺术作品、戏剧、行为艺术和真实事件的混合媒介事件,这些组合过的因素成为酷似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录像,作为投影出现在现场中,从而把杂志的发布会融合其中。
6.贝森新文化空间贝森新文化空间位于北京798,是《新潮》杂志社的所在地。
贝森新文化空间是贝森集团与著名文化学者栗宪庭共同合作的,第一个进驻北京798的综合文化艺术空间。
空间由著名建筑师张永和设计和改造,长期举办架上绘画、雕塑、装置艺术、小剧场演出等展览和活动。
贝森新文化空间的进驻和成功运营使计划拆迁的798厂区逐渐演化成为国内最大的文化创意园区和北京市文化地标。
798内大量的苏联风格的建筑因此得以保留,延续了城市记忆和文化生态,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版《新潮》杂志1.创刊背景《新潮·艺术现场档案》杂志停刊后,经过半年的策划和准备,新版《新潮》杂志于2002年6月正式出刊。
新版《新潮》主要面向青年群体,关注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2.刊物理念杂志秉承“生产者即消费者”的核心理念,将编辑部设在目标受众群体中,由他们自己负责撰稿、编辑乃至设计,完成杂志的文本生产过程。
在发行期间,杂志与全国高校上百个知名社团合作建立了工作站,收集和发表学生群体的作品,积极支持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对鼓励青年群体自由表达思想,积累传媒经验起了推动作用。
3.办刊宗旨为青年人提供发声平台,培养新一代传媒力量。
4.读者群体在校大学生、青年传媒者等青年群体。
5.杂志栏目1)新圈阅:触目惊“新”三人谈;2)大学·释:想象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3)男生·男人:大学男生的生活状态;4)女生·女人:大学女生的生活状态;5)涩·色:情感故事;6)新游嬉:旅行、运动与游戏;7)新影音:影视及音乐相关;8)新像限:视觉文化相关;9)新写作:原创文学作品;10)未名·诗歌(特别企划):第三届北京大学诗歌节;11)城市·大学:青岛12)传媒·地理(新潮传媒特别企划)6.第三届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2002年4月3日到4月27日,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和《新潮》杂志社在北京大学合作举办了第三届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
《新潮》杂志作为诗歌节的主办单位之一,除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外,还深度介入诗歌节的策划工作。
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拉开了《新潮》杂志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序幕。
在“双重眼界”的主题下,第三届诗歌节在活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所突破,除保留传统的朗诵、讲座交流外,还展开“诗歌与电影”的系列活动,展映了《邮差》、《死亡诗社》等多部诗歌、诗人有关的优秀艺术电影,穿插朗诵,展开自由讨论交流。
同时还在万圣书店的咖啡屋举办了“小范围交流”的社内沙龙和“私人化party和多媒体朗诵”的颜峻专场。
翟永明、王家新、孙文波、臧棣等著名诗人和朱大可、唐晓渡等评论家,以及青年诗人和新一代的北大写作者都参与了诗会现场,使之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闹的诗歌大聚会。
7.新潮传媒稿件站为了收集、聆听和发表青年群体的声音,共建城市青年知识大众的文化互动平台新版,《新潮》杂志与全国高校各类社团建立了新潮传媒稿件站,向国内高校的学生群体广泛征集文本、图片、影像、艺术和试听作品,为高校品牌战略和校园文化积淀提供了强有力的公共媒体平台。
截止到2002年4月24日,《新潮》杂志与全国各大高校139个社团共建了新潮传媒稿件站,第一期杂志收到了来自高校的上万封稿件,成为青年群体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附录1:《新潮·艺术现场档案》版权页信息附录2:新版《新潮》版权页信息附录1《新潮·艺术现场档案》版权页信息主管:四川省新闻出版局主办:四川画报社、成都贝森集团编辑出版:新潮杂志社运营:成都贝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社长:杜坚总编:王达军总策划:栗宪庭/吴文光/邱志杰顾问:王明贤/樊纲/吉凌运营总监:徐维良主编:邓序波视觉总监:石青本期责编:舒阳编辑:舒阳/石青/印洋子特约记者:张臻(昆明)、王健(西安)、杨勇(深圳)、鲁毅(阳江)、徐震(上海)、杨振中(上海)、陈晓云(杭州)、佟飙(杭州)、冰逸(纽约)、方振宁(日本)美术编辑:林哲美编助理:徐志校对:李南编务:郭昱市场部:廖亮/张毅/付强/毛雪峰/幸定全/陈小颖行政经理:周成喜行政部:邓兰/易琳/许岳峥国外发行: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国外发行代号:8941M境外网上订购:《新潮》社址:中国成都贝森路19号邮编:610091电话:86-28-7337958传真:86-28-7338013E-mail:nextwave@北京联络站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东里23号锦湖园公寓B座5C 邮编:610091电话:86-10-65901633/4/5传真:86-28-7338013上海联络处首席代表:张文进电话:86-21-64363155国内统一刊号:CN51-1579/GO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9841邮发代号:62-122广告经营许可证:(川工商)临广许第(2001)088号发行范围:国内外发行发行日期:每月一日国内零售价:人民币20元制版印刷:北京印刷学院实习工厂印刷质量投诉电话:86-10-63101415/16/17联系人:张淑芳附录2新版《新潮》版权页信息主管:四川省新闻出版局主办:四川画报社、成都贝森集团运营:成都贝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社长兼理事会总裁:杜坚总编:王达军媒体运营部总监:张文进主管:张毅、付强、邓兰、黄刚、李川江、郑文博内勤:徐晟电话:86-10-64314834/35-1006媒体资源整合部主编:邓序波编辑部主任:肖伊绯编辑:印洋子、周文翰记者:刘菲、刘瑞编务:杜晓鸥电话:86-10-64314834/35-1182电子邮箱:editor@媒体支持部总监:徐维良经理:罗朝晖主管:肖祎、杨莲、谷涛电话:86-10-64314834/35-1120社址中国成都贝森路19号电话:86-28-87337958传真:86-2887338013北京工作站北京朝阳区酒仙桥2号新潮·新文化空间通信地址:北京市8504-18信箱邮政编码:100015电话:86-10-64314834/35-1003传真:86-10-64315724新潮网站:国内统一刊号:CN51-1579/GO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9841广告经营许可证:(川工商)临广许第(2001)088号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日期:每月一日国内零售价:人民币8元设计:北京汉典美质企划电话:(010)64716655/64750423设计总监/孔勇平面设计/杨真、凌厉、魏三又、刘垒印刷:北京国彩印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