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美术思潮概略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八五新潮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八五新潮不?这可不是什么潮流穿搭或者流行音乐哦!八五新潮啊,那可是中国艺术界的一场超级大风暴呢!就好比一场疯狂的派对,只不过这个派对是艺术家们的思想盛宴!
在那个时候啊,艺术家们就像一群充满激情的探险家,勇敢地冲向未知的艺术领域。
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而是大胆地尝试各种新奇的手法和观念。
比如说,以前画画可能就是规规矩矩地画个山水、人物啥的,可八五新潮一来,有人就开始用各种奇怪的材料、夸张的色彩来创作啦!这就好像原本大家都走在一条直直的路上,突然有人就拐进了一条满是荆棘但又充满惊喜的小道。
那些艺术家们啊,天天凑在一起讨论、争辩,就像一群小伙伴为了争一个玩具而闹得不可开交。
“嘿,我觉得这样才够酷!”“哎呀,你那不行,得像我这样!”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简直爆棚!你能想象吗?那场面热闹得很呢!
八五新潮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那可太大啦!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艺术的新大门,让无数的可能性涌了进来。
它让中国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而是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这难道不厉害吗?
八五新潮,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中国
艺术的天空。
所以啊,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八五新潮,它可是有着大意义的呢!。
毛旭辉 《圭山系列》布面油画 1982“西南艺术群体”“西南艺术群体”作为85新潮美术时期中国艺术启蒙主义运动的一股力量,充当着时代先锋的角色。
地处于西南地区的这些艺术家在“生命流”意识的启示下,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结合中国本土化的经验,形成了极具地方区域特征和生存经验的“西南艺术群体”,群体里的艺术家根据自身的生命经历和感悟结合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性在不同的阶段创作出了不同艺术语言的作品,在整个西南地区的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毛旭辉 《圭山组画·红土的恩赐——春天的绿树枝》布面油画 1987“西南艺术群体”是85新潮美术时期最重要的艺术群体之一,作为西南地区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毛旭辉、张晓刚、叶永青、潘德海等为代表的艺术家,他们以自身的生存体验,利用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并结合中国本土经验组织了85新潮时期最著名且影响最深远的艺术群体。
柏格森、弗洛伊德、萨特等西方哲学家的理论则是“西南艺术群体”艺术观念的直接来源。
80年代中期,“西南艺术群体”以“新具象”展览开启了群体发声的开端,并以“生命流”这种艺术形式成为影响西南艺术格局的一股力量,奠定了“西南艺术群体”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也为而后群体潘德海《彩色玉米》布面油画 1989中的艺术家个人的发展打下基础,并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时代褶皱处的生命力量“西南艺术群体”作为85新潮美术时期中国艺术启蒙主义运动的一股力量,充当着时代先锋的角色。
地处于西南地区的这些艺术家在“生命流”意识的启示下,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结合中国本土化的经验,形成了极具地方区域特征和生存经验的“西南艺术群体”,群体里的艺术家根据自身的生命经历和感悟结合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性在不同的阶段创作出了不同艺术语言的作品,在整个西南地区的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西南艺术群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80年代初期到85新潮美术前期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西南艺术群体”的成员仍处在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语言的探索和题材的直觉选择时期;85新潮美术到1993年“中国经验”展览是第二个阶段,这个时期是“西南艺术群体”成员艺术语言全面成熟的时期,作品普遍呈现出对“生命”“宇宙”“存在”等哲学问题思毛旭辉《喝茶》 纸本油画 1981托。
艺术家何赛邦在八五艺术新潮中的作品八五艺术新潮是中国艺术界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艺术家都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思考与追求。
其中,艺术家何赛邦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一位重要代表。
何赛邦的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又融入了浓郁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
他的作品常常以油画形式呈现,色彩鲜艳而丰富,构图独特而富有韵律感。
他的作品主题涉及生活、人性、历史和自然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主题的审视和思考,他试图揭示社会的矛盾和人类的命运。
在八五艺术新潮中,何赛邦的作品《沙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幅作品以沙漠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饱满的色彩,表现了沙漠中的寂寥和孤独。
画面中的人物被描绘得非常小,仿佛在无边的沙海中迷失了方向。
这幅作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以及对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迷茫和无助的关注。
另外一幅作品《城市的记忆》也是何赛邦在八五艺术新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作品以城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层次感的处理,展现了城市中的繁忙和喧嚣。
画面中的人物被描绘得非常细致,每一个细节都给人一种真实感。
这幅作品通过对城市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状态的思考,以及对城市文明与个体情感的关注。
除了油画作品,何赛邦还尝试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如雕塑和装置艺术。
他的雕塑作品《自由的翅膀》以自由的象征形象,通过对线条和空间的处理,表达了对自由和人权的关注。
这幅作品通过对人体形象的塑造和对空间的运用,给人一种自由和奔放的感觉。
何赛邦的装置艺术作品《迷宫》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装置艺术以迷宫为主题,通过对空间的设置和光线的运用,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迷失和困惑。
这个作品通过对空间的处理和观众的互动,引发了对迷失和寻找的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中人们心灵迷茫的关注。
通过对何赛邦在八五艺术新潮中的作品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艺术创作风格独特而多样,主题内涵深刻而丰富。
谈“85新潮美术”以来中国画艺术市场的变化作者:尹星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12期摘要:“85新潮”发生以来,中国画的发展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无处不在。
当下中国画的创作,应该从创作手法、观念、材质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断寻求新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市场;当代艺术;“85新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85新潮”为标志,中国现代美术开始摆脱意识形态的辖制,在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又开启了新一轮的现代美术启蒙。
“85新潮”的启蒙性就在于全面否定传统绘画,表现出一种激进的反传统倾向和西化倾向。
而这,也从根本上导致了中国画“艺术市场”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们的思想在经历了长期极度的压抑之后,达到了瞬间的强力爆发。
然而,在精神获得解放,思想获得自由之余,人们的思想陷入了一种真空状态,正如西方著名的哲学命题所表达的状态:“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人们的内心在不停地追问着,也在不停地困惑。
这是一个兴奋与惶惑并存的年代,也是一个被理想和混乱充斥的年代。
历史的经验显示,当一个社会出现变革的时期,也是这个社会思潮涌动、精神勃发的时期,而作为文化意识形态集中体现的艺术,也必然会在第一时间做出最强烈的回应。
“85”新潮美术运动,实质上就是20世纪80年代生在中国文化界的人文思潮在美术界的反映。
应该说“85”新潮美术运动最初的起源在于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状态的反拨,但随后,在80年代整个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它偏离了自身的轨道,而卷入民族精神解放和文化革新运动,并且充当了这场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85”新潮美术运动得以兴起和蓬勃开展。
从1985年到1989年,西方现代艺术主流派的艺术观点和艺术形式,从最初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到野兽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再到抽象主义、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等,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几乎全部重演了一遍,中国当代艺术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便走完了西方现代艺术用100年才走完的道路,这种“畸形”的发展,对中国画的发展构成了重大冲击,使得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处在了传统与时代如何融合的风口浪尖之上。
点最后选在小区的民房,这是康宜德哥哥准备结婚用的空房,因为经费的限制,展场只能简单地布置一下,将作品钉在作为背景的黑卡纸上,“展览作品的确定,采取成员共同评议的方式,不设置明确的主题,强调入选作品必须有新面貌、要有‘冲劲’,富有探索精神”①。
1978年12月初,第一届犀牛画展开幕,共展出90多件作品,多数都受到印象派的影响,基本是户外写生,以油画、水彩、水粉为主,也有部分素描。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作品的确都做到了有新面貌,有探索精神,因为这些作品大多都采用了西方印象派和表现主义风格,追求色彩和笔触的律动与张力、个性和情感的抒发。
如王平的《秋色》是一件在技法和色彩上都比较老练的作品,还能看到苏联绘画的影子,但要比苏联绘画更为平面,更注重色彩的表现力,但比起印象派,这件作品更注重厚涂的颜料形成肌理感,使画面保留了苏联绘画的沉稳性。
另一幅作品《河岸夜色》则完全是用印象派的方法追求光与色的互动、互补色的对比而产生跳跃感和律动感,画面几乎是平面化的,河岸建筑几乎是抽象的。
这是徐州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蹄抬起、做攻击状的犀牛造型。
“犀牛画会”是徐州乃至全国最早开始反对现实主义艺术的群体,但事实上在画会成立之前,他们都是努力学习苏联绘画的,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油画技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丁雷从一堆废书堆中发现了一本约翰·雷华德撰写的《印象派画史》,这本书虽然早在1959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但看到过这本书的人并不多,也没有产生很大影响。
书中的插图都是黑白的,但是这些敏锐的艺术家一下子就感觉到了与苏联模式完全不同的艺术,并且被深深吸引。
尽管看不到色彩,但是画中笔触的表现力让他们深受触动,并依据书中的描述,开始到大自然中去捕捉光线和色彩,试图把瞬间的感受表现出来。
他们的写生作品被时任徐州群艺馆美术辅导员的李建国(后任《画刊》主编)看到,感到非常惊喜,预感到一件新的事情正在发生,他建议展出这些作品。
正是由于李建国的建议和支持,“犀牛画会”的成员们备受鼓舞,决定举办一场展览。
高名潞内容提要本文从两方面展开对“八五美术运动”的回顾和反思:一是宏观比较的当代艺术史视角,二是个人的批评实践。
基于对“文革”后美术中的现实主义、形式主义和“业余前卫”的反思,“八五美术运动”在1985年前后以群体展览方式在全国范围出现。
同时在文化现代性方面,它也是中国20世纪初启蒙文化的继续。
其人文理想主义决定了“玄想”和“天真”的叙事特点。
“玄想”并非形而上学逻辑,也不是消极解构的反讽,而是编织一个未来人文景观和拓展艺术思维的边界,也因此有意无意地把中国既有的写实、乡土和禅宗冥想等传统转化为当代艺术的资源。
尽管粗糙幼稚,但在“冷战”后东、西方阵营均极度热衷政治语言学叙事的氛围中,仍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段短暂、天真的“玄想”的艺术历史。
“八五美术运动”的“玄想”叙事———基于个人批评实践的反思无疑,“八五美术运动”的命名是因为与其相关的事件大致发生在1985年。
在这一年,全国各地突然出现了众多非常具有争议的展览,它们与此前的正统艺术风格和观念截然不同,数量多达几十个,其中绝大多数是各地自发的、独立的青年群体性展览,也有少数是为配合1985年的“国际青年年”而举办的。
这些展览大多历时不长,甚至只有三五天,而且出现了街头展览,有的还被提前关闭。
这种现象自然让我们联想到1979年的“星星美展”。
然而,1985年的那些自发的前卫展览,无论在人员、规模和全国分布的广泛性方面,都是“星星”等展览所无法比拟的①。
更重要的是,这一全国范围的当代艺术运动是在如下特殊背景中发生的:1.“八五”一代艺术家在知识结构、社会心理等方面有别于他们的前一代,即“伤痕”、“乡土绘画”,以及“无名”和“星星”的“知青一代”,更不同于“文革”后的学院风格主义的老一代。
对于这种差异性,我曾经在1985年发表的《新的一代、新的观念》、《当代绘画中的群体和个体意识》、《三个层次的比较:读四川美院毕业生油画作品》②等几篇文章中进行过描述和分析。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八五美术思潮概略
85美术新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美术运动。当
时的年轻艺术家不满于当时美术界的左倾路线,不满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术窠臼和
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
艺术新潮。
时代背景
1979年,星星美展之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开始深刻影响中国的。年轻一代
的艺术家,经历过文革,又受过专业的学院教育,对一切新的艺术风格和形式都充满渴望。
年轻艺术家讨厌那些沿袭苏联模式的艺术风格,转而从西方现代主义的风格中寻求出路。这
些吸取了西方精华的年轻艺术家逐渐对当时流行的陈旧写实主义路线感到不满,同时也对官
僚的美展机制提出了挑战。伴随着保守的社会风气松动,一场先锋的美术运动在不断酝酿中。
随着国门的开放,创作环境相对宽松,思想比较自由,美术界的各种观念碰撞激烈,青
年艺术群体不断出现。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模仿西方行为和装置艺术的作品。这就是上世纪
80年代中期的中国美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美术界经历了一次大的思想冲击,史称“85美
术新潮”。
特征
85美术新潮时期的艺术家都是带有强烈的色彩的,西方现代主义的众多风格样式都被
拿来操练,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只考虑作品的形式、表现的观念以及反映的现实意义、哲学
含义等,而并不考虑商业、市场等因素,因此,当时的作品可以说是完全理性的,纯粹是从
自己的思考角度出发,根据艺术家自身的经验来创作作品。
过程
1984年10月1日至31日,由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六届美展,分不同画种在九
个展区同时举行,同年12月10日至次年1月10日,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
展出。尽管这一届展览较以往的全国美展,对形式美的追求以及对作品的样式构成更为重视,
对题材的限定也宽容得多,但还是招致了广大青年艺术家的不满。发表在《美术思潮》1985
年第1期上的《中央美院师生关于全国美展座谈会纪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作者介绍,
出席座谈会的师生不仅尖锐批评了六届美展重题材、轻艺术的倾向,还大胆批评了美术与社
会交流渠道单一化的问题——即“完全由政府部门组织展览会,负责出版物”的问题。有发
言者尖锐地指出“流通渠道的唯一性是不利于美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就目前情况来看,
经过层层审批的全国美展已不能反映中国美术的最新发展和真正水平,从而已失去对全国美
术的领导作用,这种情况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打破渠道的唯一性,通过多种渠道使美
术与社会发生联系,使美术风格的多样化,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事实上,类似看法已相当广泛地出现在当时的各种美术会议及美术刊物中,例如在1985
年4月下旬举行的“黄山会议”上,与会者也纷纷对由题材决定论所导致的公式化、概念化、
单一化现象提出了严肃的、有分量的学术批评。而且,会议鉴于美术界对艺术本质、功能、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
创作方法的理解还十分陈旧,提出了观念更新的问题。
广大艺术家,特别是青年人,以反思六届美展为契机,不仅极大地升华了前几年探讨的
学术问题——即从批判“题材决定论”到提倡艺术民主,从批判创作模式单一化到强调创作
个性等,还对几十年来一贯制的展览模式也表示了强烈不满。由于学术探讨激励着自由创造
的气氛,并制造了“求新求变”的集体时尚,所以,1985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和平青
年美展”率先推出了一批不迎合政治口号、摆脱文学描述、打破自然时空和手法多样化的作
品。这些作品令人们耳目一新,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批评家对展览曾经给予了高度评价,在
《绘画新潮》一文中,他写道,“它对中国青年的美术创作的深远影响为举办者始料所不及,
它像一个标杆,竖立于中国向现代化进军的美术起点;它像一篇宣言,预示了现代艺术的流
向;它又像一面旗帜,启迪着青年艺术家们施展才华。”受其鼓舞,在稍后的日子里,许多
青年艺术群体相继在各地举办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展览与学术研讨会。人数之众、作品之多,
渠道之广泛,观念之新颖,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一时间形成了波澜壮阔的青年美术新潮——
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八五思潮”,其以新生的锐气和巨大的活力猛烈地冲击着旧传统、旧
观念、旧格局、旧方法。
“北方艺术群体”、“厦门达达”、“江苏红色旅”、“浙江池社”、“湖北部落部落”
等有影响的艺术群体涌现。、、、、、,等人则是’85美术运动的主将。配合这股新潮的出现,
一些具有前卫意识的学术报刊,如《美术思潮》、《美术报》、《画家》等应运而生,而资格更
老一些的学术刊物,如《美术》、《江苏画刊》、《美术研究》等则开辟了相当多的版面关注新
潮美术,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思想来源
就最宽泛的意义而言,“85美术新潮”既是中国“新启蒙时代”的产物,又是这一时
代的具体内容,“85美术新潮”的主题词依然是“”。在80年代,“人文主义”和“现代
化”这两个并非完全同一的文化主题却决定了“85新潮美术”的基本特质:首先,它是19
世纪开始的“西学东渐”和20世纪初“五四”运动等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延续;其次,
它是对长期以来艺术领域工具论创作模式的思想革命;最后,它也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
西方化的视觉社会实践。而正是这种面向西方、建立中国现代文化系统的确认目标又使这场
艺术运动染有浓厚的目的论和决定论色彩。
作为“新启蒙主义”的一个有机部分,“85美术新潮”的思想背景主要是和文化学,
它们分别从艺术本体意义和艺术文化学价值两方面为这场艺术运动提供了理论场景和语境。
以介绍各种边缘学科的新兴成果为宗旨的“走向未来”丛书,以介绍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中
国文化书院”丛书和以译介西方学术、思想史为宗旨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分别从不
同角度为“85美术新潮”这场视觉革命提供着思想方案。
在“85新潮美术”中,哲学成为最直接的思想批判和精神重建的武器。20世纪80年代
中期,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启蒙主义“理性”思想,到欧美现代哲学的各种理性和非理性学
说(从、、、的“生命哲学”到的精神分析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的存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
在主义)都开始成为“85美术新潮”的思想资源。
“85美术新潮”选择“理性”作为这种重建过程的中心词,它由艺术家提出,经理论
家的逻辑推演和倡导成为这场运动的主流性思潮,主要弥漫于内陆北方地区。“85美术新
潮”中的理性主义从理论品质上更接近于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理念”这一概念。
思想主张85新潮美术”与其说是一场艺术运动,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观念的表述和行
为过程”。在广大西南、华中和东南地区的艺术家则更趋向直接从各种非理性、反理性的“生
命哲学”、“精神分析哲学”、“存在哲学”中寻找重塑自我的精神依据。在东南地区,一
种宗教性的悲剧意识使这种关于生命的假设具有某种救世主的神秘性质。
现代主义绘画运动被后来的理论家归纳为“理性之潮”和“生命之流”。而在这些庞杂
生硬的语境中,叔本华的“意志本能”、尼采的“超人”、克尔凯戈尔、的“存在”和“自
由选择”、柏格森的“生命绵延”、弗洛伊德的“力比多”都以一种实用性、本土性的话语
方式被统合在这场艺术启蒙运动中。而从思想史逻辑看,无论是“理性”的文化建构方案还
是“非理性”的“人本重塑”理想,作为中国艺术现代化的一种理论实践都体现为一种决定
论、目的论性质的历史观和思维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为对“85美术新潮”中各种哲学运动的反思和观念艺术自
身发展的需要,分析哲学(尤其是、的现象学、的日常语言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如波普
尔的理性批判主义和库恩的“范式”理论),甚至各种具有相对主义色彩的“后学”开始成
为影响东南地区“85新潮美术”运动的主要思想资源。同时,作为对激进的西化运动的逆
动,对本土哲学(主要是庄禅哲学)的兴趣也开始成为中国现代艺术问题的思想史资源。在
“85美术新潮”后期出现的这种思想倾向首先表现为对前期运动中过度哲学化、宗教化和
人本化的不满。上述这种不满引发了来自三个方向上的反思性清理:
其一,将艺术视为一种“纯粹的”语言或文字的逻辑分析活动,从而将艺术中的泛人文
热情作为应予清除的外在意义假设。
其二,对“85美术新潮”中“表现”理论和本质主义的质疑使各种具有相对主义、解
构主义的“后学”成为这场艺术启蒙运动的直接反题,而这个反题又与西方当代艺术的观念
主义、波普主义相呼应,构成了中国由80年代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向90年代“当代主义”观
念运动转型的先声。
第三种思想清理来自于这个运动的外部,批判的武器是的“批判理性主义”与贡布里希
艺术史中的“情境逻辑”理论。以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对“85新潮美术”的思想清理
可以说是在“新启蒙主义”和“后学”之间的第三种方案:一方面它希望在情境逻辑的理论
构架下完成对艺术中历史决定论的政治批判;另一方面它力图在维护人类理性价值的前提下
完成对相对主义、解构主义艺术观念的思想和立场清理,而就这种思想的文化学旨归而言,
我们又可将它视为中国艺术领域的一种现代化的反思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