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0.72 KB
- 文档页数:1
【中华道医】人有三宝:精气神【中华道医】人有三宝:精气神知道这么一句老话:“人身三宝精气神。
”我们平常也经常提到“精气神”。
精气神是维持人生命的三大要素,这种说法开始是道家的,后来医家也这么说,最终成为中国人对生命要素的最典型说法。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所有的养生活动都是在养精、养气、养神。
中国人认为,精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气是维持生命的物质能量,神是生命的主宰和生命活力的体现。
这三者密不可分,精足了气就旺,气旺了神也就旺了,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滋生。
精是生命的基础什么是精?我们先看这个字。
它是米字旁加一个青字,青代表读音,米就代表了意思,表明精代表了一种米。
什么米呢?它最早的意思是指一种精细的米,对应的词是“粗”。
那么在人体上,这个精指什么呢?就是指非常精微的、维持人生命活力的一种基本物质。
它不仅包括血液和精液这样的东西,还包括我们吃进去的粮食。
有一个词语叫“水谷精微”,就是说我们吃的粮食和喝的水里都有一种营养成分,这也可以叫做“精”。
所以这个精是广义的。
狭义的精,是指维持人的最基本活力的一种物质,主管生殖生育和人的生长发育,我们把它叫做“肾精”,就是中医讲的五脏中肾脏所藏的这个精。
我们重点来讲这个狭义的精。
中医以及道家,都认为精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件法宝。
人一生下来精就开始旺了,就像前面讲到的,婴儿阶段是精气最足的阶段。
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精气也开始生长了,到了女子14岁、男子16岁的时候,精气非常充盈之后就带来一个东西,叫做“天癸”,有了这个物质就可以生育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到了女子49岁、男子64岁时,天癸基本就尽了。
中医还说,一般人到了50岁左右的时候,肾气开始衰了,五脏之气也就跟着衰了,衰退的最大表现就是肾精的衰少。
所以古人特别重视养精,可以说养精是养生的基础。
气是生命的能量气是什么呢?我们先看甲骨文的写法,它实际上就像三横,代表的是空中的云气、雾气、露气,就是外在的那些气体。
后来这个字的下面又写着个火字,再后来又写个米字。
精气神漫谈精气神漫谈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又能驭气统精。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说:“夫心主血而藏神者也,肾主志而藏精者也。
以先天生成之体质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
”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及精气血等物质的新陈代谢,都必须受神的调控和主宰。
形是神之宅,但是神乃形之主,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
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
精神意识活动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这一辩证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总之,精、气与神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推测病势的重要理论依据。
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人身之气,源于两肾之间的命门之元气,培养于中焦之脾胃,布散于上焦,随三焦之气输布于周身。
其气宜舒畅条达,不宜抑郁郁结。
调畅则为少火,少火生气;气郁结不舒,则化为壮火,壮火食气。
少火生气,则人身中气机生生不息;壮火食气,则人身中气逐渐被消逝而命必不久。
人身之气,随肝气自命门之中,由左而升发至颠顶;随肺气自人身之右而降至九泉之下。
左升右降,如环无端,升降不息。
可以说,两肾之间,命门之中,元气之属,犹如一个大的压缩罐子,人身之元气,被收纳于此。
而肝就犹如这个压力罐的活塞和调度,元气的输出与输布方向,位置,由肝来控制。
所以肝主疏泄,宜条达畅通,不宜抑郁郁结。
肝气郁结,则元气的输布就会成问题,元气郁结于何处,何处就会发生不良的反应,进一步影响到元气的输布。
先说生发之气。
朱丹溪说,人身上升之气自肝而出。
肝气主升发。
然而肝气需与脾气一同升发。
也就是说,肝气自命门上升,至于中焦,中焦中水谷之精气,助力于肝气,中焦犹如加油站,肝气至中焦受到水谷之气的资助,升发至头颠。
再说肃降。
中医认为,肺主肃降,肺主气。
然而主下降者,肺胃也。
中焦之上,气分,肺主之;气至于中焦,胃中水谷精华之气,被是吸收之后,糟粕之物,是有形的东西,他的排出,要靠胃气的下降的能力。
人体“精气神”的秘密中医认为,人体有“三宝”,即精、气、神。
精气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那么,中医如何养足精气神,有什么好的方法呢?何为精气神?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
“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过程。
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
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
“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
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如何养足精气神?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
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明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
”有医家认为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
所以要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
气功中的静养功法,就是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养足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
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静心宁神,摒除杂念,放松全身,达到万念皆空,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保护性抑制状态。
人生有三宝——精、气、神精化气,气生神,...
人生有三宝——精、气、神
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
1精化气
肾气由肾精所化,又分为肾阴肾阳两部分:肾阴具有宁静和滋润、濡养的作用;肾阳具有推动、温煦、振奋的作用。
肾阴、肾阳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平衡协调,则肾气冲和。
肾阳为脏腑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推动和激发脏腑的各种功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肾阳充盛,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温煦,各种功能旺盛,精神振奋。
若肾阳虚衰,推动温煦作用减退,则脏腑功能减退,精神不振,发为虚寒性疾病。
肾阴为脏腑阴液之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宁静和抑制脏腑的各种功能,滋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滋润,其功能健旺而不止于过亢,精神内守。
若肾阴不足,抑制、宁静、滋润功能减退,则致脏腑功能虚性亢奋,精神虚性躁动,发为虚热性病证。
2气生神
精生脑髓,精足则脑髓充而神旺。
肾精充盛,则表现为意志坚定,情绪稳定,有毅力,对外界事物有较强的分析、识别判断和记忆能力,表现出足智多谋和反应灵敏,活动敏捷有力。
若肾精不足,则表现出意志消沉,情感淡漠,对外界事物分析、识别、记忆能力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神情呆滞,行动迟钝,健忘痴呆。
3神御形
人的形体和精神活动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
“形神合一”是“形神共养”养生原则的理论依据。
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
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净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
保持神气清净,加强精神修养,使寿命得以延长。
“精”、“气”、“神”——生命的源泉精、气、神,是我们生命的三宝。
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如果非要做个比喻的话,人体就像现代科学研究的自动驾驶的汽车,精是车的燃料;气则是燃料经过转化,形成车的能源动力;而神,则是一整套指挥汽车智能设备,既包括相应的智能程序,又包括信息收集设备,如摄像机等,它能把实时的图像转化为信息,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及动作。
古代的医家、道家和佛家所理解和感受到的精、气、神,便具有相应的类似功能。
从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说,“精生气”,“气生神”。
精生气,类似于燃料产生能源动力的过程;而“气生神”,能源供给给了智能系统以能量。
而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则正好相反,“神驭气”,“气驭精”。
人“神”控制着气的分配和使用;而气又能携带人体的精微物质,到达身体的各个角落。
所以无论道家还是佛家,都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的方法,以增强人体对精气的驾驭和统筹能力;而中医更强调养生治未病,以使人的精足、气充、神全,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肾精与生命人体的精分成了两种,一种称为“先天之精”,由父母的精血化生而成,它的主要功能,便是繁衍后代;而另一种则为“后天之精”,也叫做“水谷之精”,它来源于我们吃的饮食物,是维持我们生命和代谢所必不可少的物质。
人体的精形成之后,贮藏于五脏六腑之中,作为脏腑的能源供给,维持着它们正常的生理功能。
脏腑之精充足了之后,则归藏到我们的肾脏之中,以作为后备之需,并为繁育下一代做好准备。
所以,古人尤其重视养精蓄锐,特别是对肾精的保养。
特别是人到了中年以后,阳气渐弱,此时宜房事有度,一不可纵情过度,否则有灯火残尽的危险;但也不可强行抑制,不使之泄,否则精停蓄于内,必化脓血成毒。
气,人体的源动力“气”字,分作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有一气通于天,下有一气蜿蜒于地,中间一横,乃是运行于天地之间的气,能与天地之气沟通交流,化生万物。
而人体气的来源,也主要分作了三部分。
精气学说的关键是‘精’与‘气’这两个字,精是精微的含义,包含于气,既气中的精微、精华之意。
而气就是指物质,是物质的最小、最精细的形式。
重点:精气的有形与无形——聚则有形,散则无形。
精气的运动是永恒的,形与态是暂时的——气机学说。
天地的精气运动化生为人——精气的生命运动形式。
精气的阴阳学说——精气的运动形式趋向。
例题:精气学说的主要特点是指
A、气的升降运动。
B、阴阳互根。
C、宏观的人体生命学说。
D、肾的功能。
E、精神活动。
分析:正确答案为C,属于精气的运动方式之一。
A为狭义概念,其他则背离命题。
中医:精、气、血、津液、神到底是什么?一篇讲清楚精气神是一个道教内丹学术语,精、气、神,道教内丹学术语。
也指精神力气。
在人体中,精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
哲学前提:世界上的一切,从微观上讲,都是由精微物质构成的,比如基本粒子。
关于有形与无形、与主观关注点相关:当人们关注形态结构时所观察到的即为物质的有形状态;当人们关注机能变化时所观察到的即为物质的无形状态。
精,泛指有形状态之精微物质,比如粒子状态的基本粒子。
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
气,泛指无形状态之精微物质,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无形元素,常呈气体状态。
神,泛指精气之活力,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变化活力,比如: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过程,显然是由浑然天成、与生俱来的一套自组织自稳定的自动控制系统在运作。
广义的调神,泛指调整我们的这种生命活动自动控制系统,使之接近更加健康的境界。
所谓顺从神,即是顺从更加健康的生命活动自动控制系统。
狭义的调神,即是指调节心理活动。
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
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
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
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
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2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前辅导汇总
.table{border-left:1px #99CCFF
solid;border-top:1px #99CCFF solid} .table
td{border-right:1px #99CCFF solid; border-bottom:1px #99CCFF solid; text-align:center;FONT-SIZE: 12px; COLOR: #000000; LINE-HEIGHT: 22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编辑寄语】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将于举行,笔者为大家整理了12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前辅导汇总,帮助大家更好的做好考前备考! 12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前辅导汇总 12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宗气的生理功能??? 12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元气的生理功能?? 12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人体之气的功能?? ?12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固摄作用介绍?? 12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气与精的关系》》点击查看更多信息。
中国人的精、气、神导语人有“三宝”,即精、气、神。
精气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人要:精满、气足、神旺。
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老当益壮话肾精中国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冬日里下了一场大雪,商朝末代君王纣王和妲己在鹿台上观赏雪景。
忽然看到西门外,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正在过河。
老人在冰冷的河水中光脚走得很快,一点也不怕冷;而那个年轻人却哆哆嗦嗦,不敢前进。
纣王于是问妲己:“奇怪,怎么会有这种事?”妲己说:“陛下不知,老者不怕冷,那是因为他是父母年轻精血正旺之时所生,肾精充足,体质健壮,因此虽已年老,但遇到寒冷的天气,还是能够抵抗。
至于那个年轻人怕冷,是因为他的父母生他时已经过了壮年,气血不足,他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先天之精就很弱,虽然年轻,身体却已衰弱,还不如那个老人,因此遇到寒冷就先害怕了。
”纣王不信,于是命人把老少两人带了过来,结果证明确实像妲己所说的那样。
中国古人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精,是维系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精微物质。
所以《黄帝内经》中有:“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从来源上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指中医理论中的“肾”所藏的生殖之精。
此精得之于父母,是构成人体、使人具有生命活力的原始物质。
因它来源于先天,并有繁殖后代的作用,所以称为“先天之精”或“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人们日常摄入的饮食水谷,即饮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变成为有营养的精微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中,营养五脏,灌溉六腑,维持人体日常的生命活动,保证人体继续生长发育。
这种水谷之精微是由脾胃与其他脏腑协作所化生,故称其为“后天之精”,叉称为“脏腑之精”。
后天之精输布到全身,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包含血、津液等物质。
后天之精同时又能滋养先天的生殖之精。
中医认为,人体的心、肝、脾、肺、肾都可以藏精,但统归于肾,所以肾能主藏全身之精,是生命之源泉。
精读内经:如何理解精神,精与神之间的关系怎样?我们每天都会说到“精神”这个词,比如今天精神很好、今天精神不振等等。
在这个时候,精神代表的就是一种状态。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形容某种意识形态时,会以某某精神来指代,比如指代拼搏的“女排精神”之类。
那么,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它到底是可以准确把握的,还是只可意味不能言传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在中医理论里的精神是什么。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精神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分开出现的,也就是“精”和“神”。
在内经时代,精神作为一个词语出现的机会几乎没有。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是谓五脏所藏。
其次,《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结合这两段经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心藏神、肾藏精。
精神对应的脏腑是分开的。
那么,我们说到的精神,是不是就是心肾二脏的体现呢?如果是这样,那我们说到的“女排精神”,是不是就是指的女排姑娘们的心肾二脏之功能强大呢?这么理解固然过于粗糙,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却又不能完全划等号。
中医理论里的精和神,并不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而应该利用调理和调养来实现。
比如在学习脏腑辨证的时候,其中就有一个证候叫“心肾不交”,其表现里就有心火躁动所致的失眠多梦,心悸心慌、胸闷气短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等,同时还有肾不藏精所致的遗精滑泄、腰膝酸软等问题。
这表面看上去,似乎和精与神都有关系。
如果这个状态得不到及时地调理与改善,就会导致形体和神态上的疲倦甚至衰减。
而想要改变这个问题,靠“学习”显然是做不到的,而应该通过调理去交通心肾,使得心神得养,肾精封藏,外表的精神状态也就自然振奋起来了。
那么,什么是精神呢?古文对此的解释有如下这些:《说文解字》认为:精,犹精密也。
又灵也,真气也。
《易·系辞》:精气为物。
《疏》:阴阳精灵之气,应允积聚而为万物也。
精,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如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等。这种精禀受于先天,
并受后天精气的滋养而充盈。肾精化生元气,运行全身,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并
且推动和调节全身的生理活动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同时,在生殖过程中,男女
之精交合,则产生新的生命。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是指肾精所化生之气、水谷精气
和自然界之清气,三者共同组成人体的精气。气还包括肾中所藏之精气,即肾精。有形之精
与无形之气,可以相互转化,即所谓“精气互化”。神,指一切生物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
还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历代中医学家都非常重视精气学说,把精、气、神称为人生“三宝”,创立了“精气神学说”。
所以说,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有统摄精气的作用,故
三者可分而不可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