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技能形成三个阶段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动作技能的分类_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的、合理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对于动作技能的考察主要是以客观题为主,考察对于概念、分类、特点及培养和形成阶段的理解和把握。
本文主要围绕分类来进行介绍。
对于动作技能的分类,一般从三个维度进行划分:动作的精确性、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连续性和环境的稳定性。
(一)粗大动作技能和精细动作技能根据动作的精确性可以把动作技能分成粗大动作技能和精细动作技能两种。
粗大的动作技能是指在较大空间范围内进行并要求做大幅度动作的技能,如跑步、游泳、打球等。
其特点是需要整个躯体和大块肌肉群的运动才能完成活动。
成功完成这种活动对动作精确性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动作的流畅、协调则是必须的。
精细动作技能是指在狭小空间范围内进行并要求动作协调、精致、幅度小地展开的技能,如打字、刺绣和雕刻等。
其特点是仅仅靠身体或四肢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活动,通常涉及手眼的协调,对动作的精确性有较高要求。
但有些技能区分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如骑自行车,它既涉及大块肌肉的运动,同时又对动作的精确性有较高要求。
实际上,粗大与精细只是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它们的区分只是相对的,骑自行车就更多地靠近粗大动作技能的一端,因此,属于粗大动作技能。
(二)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划分动作技能的第二种方法是根据如何定义动作技能的开始与结束进行划分,如果一种动作技能可以很清楚地定义开始点与结束点,那这种动作技能就是非连续性动作技能,如果可以任意定义一个动作技能的开始点与结束点,那这种动作技能就是连续性动作技能。
非连续性的动作技能只包含较短的序列,可以进行精确计数,并对一个特定的外部刺激作出一个特定的反应。
它是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的。
如射箭、举重、投篮等。
其特点是动作延续时间短,动作与动作间可以直接感觉到始点和终点,动作突然爆发等。
连续性的动作技能需要完成的动作序列较长,而且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复杂的内外刺激连续、不间断地调节和校正的动作技能。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技能的形成阶段,历来是我们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高频考点。
技能根据其性质和特点,通常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无论是操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技能的形成都是分阶段的,在我们考试中,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的名称及其特点。
那么今天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以及理解的小技巧。
希望通过本文,大家能对操作技能的阶段及其特征有更好的理解。
操作技能主要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肉的操作活动,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
如骑车、绘画、体操、跳舞等都属于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是借助于肌肉、骨骼的动作及相应的神经系统活动来进行的,其技能的形成分为如下四个阶段:一、操作定向这个阶段也可以叫做操作认知阶段,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通常在这阶段中,老师给学生做出准确的示范与讲解,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将要学习的技能是什么。
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学生还没有开始做动作,而是对动作的认知,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即了解动作的一个阶段。
二、操作模仿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再现出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学生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而在模仿阶段则尝试做出某种动作。
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这阶段学生的动作有如下几个特点:(1)稳定性、灵活性较差;(2)常有多余动作产生;(3)主要靠视觉控制;(4)比标准速度要慢。
因为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主要考观察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因此,动作控制上以视觉控制为主,且这个阶段,学生的疲劳感和紧张感最为强烈。
三、操作整合操作整合是学生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在这阶段学生的动作有如下几个特点:(1)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2)多余动作减少;(3)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4)疲劳感、紧张感降低。
从摇篮到巅峰:运动技能的四个阶段运动技能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婴儿时期的不稳定动作到运动员的卓越表现,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了解这些阶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运动员的技能,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和运动技能。
第一阶段:初步反应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神经系统正在发育,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还不够成熟。
孩子会做出一些凭借本能反应的动作,如抓住东西、追逐移动的物体等。
为了帮助孩子进一步发展,家长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简单的玩具和机会,如让他们摸索和感知各种形状的东西。
第二阶段:快速学习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逐渐稳固,开始发展出运动技能。
他们可以迈开腿跑步,跳跃等。
此时,孩子可以通过不断重复练习来加强自己的技能。
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如带他们去游泳、骑车、做瑜伽等。
第三阶段:归纳与分析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能够独立分析和总结运动技能的知识点,建立自己的技术技能框架。
他们可以更加关注细节和技能的流程,而不是简单地完成动作。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不断探索和尝试,让孩子在自己完成技能的同时,探索不同的技能组合和方法。
第四阶段:达到卓越水平在这个阶段,运动员已经非常出色了,他们的卓越表现体现了他们多年的练习和实践。
他们已经可以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对技能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
如果你想把一个孩子的运动技能提升到这个水平,关键是要帮助他们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前进,不断实践不断尝试。
同时,及时给他们反馈和指导,让他们更快速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总之,运动技能的形成涉及到很多的因素。
了解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技能水平,并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技能。
简述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摘要:学习的基本理论中,提出了学习的概念和学习的分类,并对学习的过程做出了描述。
其中,学习的过程指的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新经验而达到目标的过程,具体包括感知、注意、保持、回忆、动作再造等五个阶段。
下面就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特点进行详细说明。
1.1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在训练中通过感知、模仿和尝试错误与纠正的过程来逐渐建立和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
学习是按照信息加工理论来组织实施的,学习者先获取和编码信息,然后根据一定的目标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储存,最终表现出来以供他人观察。
技能的学习过程一般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感知→注意→保持→回忆→动作重复。
1.2动作技能的分类动作技能分为两大类即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动作技能的种类很多,如走、跑、跳跃、投掷、攀登、钻爬、负重、支撑、平衡、协调等。
2.1身体活动的变化规律任何一种动作技能都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身体机能系统发生的能量代谢和物质变化的结果。
不同动作技能在完成动作时身体活动的方式是有区别的,但它们都是由许多动作单位(包括运动单位和非运动单位)构成的,动作单位是指完成一个运动动作所必须具备的最小单位。
2.1身体活动的变化规律任何一种动作技能都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身体机能系统发生的能量代谢和物质变化的结果。
不同动作技能在完成动作时身体活动的方式是有区别的,但它们都是由许多动作单位(包括运动单位和非运动单位)构成的,动作单位是指完成一个运动动作所必须具备的最小单位。
例如:一个人在跳远时就需要各种各样的运动单位,包括肌肉收缩、肌肉伸展、关节弯曲、骨骼弯曲、心脏跳动、呼吸加快等,也就是说每一次跳远时身体所做的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些活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些身体活动方式,便无法顺利地完成一个跳远动作。
运动技能由运动技能形成和表现动作时所借助的身体活动方式组成,并受各种因素制约,因此,我们要从身体活动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
动作技能形成三个阶段的特点
阶 段 神经活动过程和动作结构的特点 动作的速度品质和动作的调节 教学的主要任务与教学注意事项
粗略地 掌握动 作阶段 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过程呈现扩散状态,出现泛化现象,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因而表现出动作吃力、不协调,动作间有干扰现象,并伴随着一些多余动作,肌肉紧张,容易疲劳。 动作速度慢,常发生错误。 注意范围小,整个练习过程主要借助视觉控制和调节,视觉与动觉不协调。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建立动作的正确表象和概念,防止和排除错误与多余动作,要求学生在重复练习过程中粗略地掌握动作。
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不要太快,尽可能是注意力指
向于动作的技术结构、要领和完成方法。对技术细节
可不提什么要求,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重复次
数,使他们逐步粗略地掌握动作。
改进和
提高动
作阶段
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由泛化进入分化,因而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完成完整动作技术。动作间干扰现象和多余动作减少,但交替部分有时停顿。 动作速度加快,开始能自己发现和改正错误。 注意的范围扩大,指向于改进动作技能的各个成分,并开始把动作联合成完整的动作系统。肌肉运动感觉变得比较明晰精确,视觉与动作逐步建立协调关系,视觉控制减少。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粗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进一
步消除错误和多余动作,加深理解动作结构之间的内
在联系,提高动作质量,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
教师在重复示范、讲解动作时,应着重分析每个动
作的特点,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和掌握
完成动作的技术关键,并引导学生把个别要素概括为
完整的动作系统。
动作的 巩固与 运用自 如阶段 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过程高度集中,内抑制相当稳固,接通机制稳定,形成了牢固的动力定型,因而动作协调完善,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地完成动作,并能随机应变、灵活自如地运用。 动作快速、准确、近乎自动化。 注意范围扩大、肌肉运动表象更加清晰稳定,动觉控制代替视觉控制,形成动作的联锁,意识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有高度适应性,自我感觉良好。 主要任务是巩固发展己形成的动力定型,使学生能熟练、省力、轻快地完成动作,并能在各种条件下灵
活自如地运用。
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地进行反复练习,严格要求
动作技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并把各种练习法有机地
结合运用,使动作更加熟练、准确和完善。
干扰与多余动作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