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第十章 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第十章 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第十章 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第十章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第一节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是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莫斯科和彼得堡的一种重视文本形式分析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它极力强调文艺的独立自足性,主张从文艺内部的语言、结构、功能等方面来研究文艺的独特规律,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由作者中心研究模式向作品中心研究模式的转移,由外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向内部本体论、语言论研究模式的转移。由于它对传统文论予以颠覆性的打击,也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揭开了新的篇章。

一、历史发展

●俄国形式主义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批评流派的源头,出现于俄国十月革命前两个自发的研究群体,即1915年成立的莫斯科语言学会和1916年成立的诗歌语言研究会。前者以罗曼·雅各布逊(Roman Jakobson , 1892-1982)和波格蒂莱夫为代表,后者以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1893-1984)、坦尼亚诺夫为代表。十月革命后,形式主义继续发展,但从1923年托洛茨基在《文学与革命》一书中开始批判形式主义开始,它一直受到攻击,到1930年在外界政治压力下,什克洛夫斯基发表声明放弃其文学主张,形式主义开始销声匿迹。

托洛茨基

1、索绪尔的语言学

●索绪尔:20世纪最著名和

●最有影响的语言学家。

●1906-1911年在日内瓦

●大学讲授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

●他的学生根据听课笔记和

●手稿在他死后整理的。

●言语是个人的语言行为;

●语言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词汇系统和语法规则。

●历时语言学研究言语的历时性发展;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符号系统,对构成这一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研究。

2、胡塞尔的现象学

●“回到事实本身”。胡塞尔批评两种思维态度,

●其一,自然的态度,即“存在的悬置”。

●其二,历史的态度,即“历史的悬置”。

●俄国形式主义要求把文学与作者,文学与现实生活,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悬置起来。)

二、文学是一种独立自足性的存在

●19世纪下半叶的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主义的,这种方法着重研究传记、历史和思想史在文学中所起的作用,忽略了文学本身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奥西普·布里克把这些人称作“疯子”,因为他们“一味寻求普希金抽没抽过烟这个问题的答案”。

●俄国形式主义宣称,文学是一个独立有序的自主体。它独立于作者和欣赏者之外,独立于政治、道德等意识形态之外,甚至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我的文学理论研究的是文学的内部规律。如果用工厂作比喻,那么,我感兴趣的不是世界棉纱市场的行情,不是托拉斯的政策,而只是棉纱的支数和纺织的方法。”“艺术永远独立于生活,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

三、陌生化的理论

●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

第二节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Anglo-American New Criticism)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50年代繁盛于美国,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其代表人物有: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888-1974)、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 1906-1994)、韦勒克(Rene Wellek,1903-1995)等。兰色姆

布鲁克斯:新批评派主将

韦勒克

一、新批评的先驱

●(一)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在他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了著名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艾略特认为浪漫主义所说的文学是作家个性的表现,这其实只是一种假相,诗歌写作是非个人化的。

●首先,从诗人与传统的关系来看,任何诗人都不能脱离诗的传统而单独具有他的完全意义。诗人隶属于诗的传统,他的作品在整个诗歌有机链条之中存在,即使其中最个人的部分也包含着他的前辈诗人的痕迹。

●其次,诗人的创作过程具有非个性化的特点。诗人的心灵

是一种贮藏器,收藏着无数种感觉、词句、意象,搁在那儿,直等到能组合成新化合物的各分子到齐了,心灵的催化作用则开始发生作用,诗于是就产生了,诗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冶炼、化合的非个性化过程。

(二)瑞恰兹的语义学理论

●①瑞恰兹在其名著《文学批评原理》:认为科学语言是“指称性的”,而诗歌语言是“感情性的”。

●②瑞恰兹在其“语义学”中提出了对新批评有着重大影响的语境理论,文学作品中的复义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复义的语言恰恰是诗歌语言的魅力所在。

二、文学本体论

●1946年和1948年,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两篇论文《意图缪见》和《感受缪见》发表,分别对研究作者写作意图和研究读者阅读感受的批评模式进行了批判,成为新批评的宣言书。

●①“意图缪见”的矛头主要指向传统的传记批评、社会批评和心理批评,这些批评方式都极为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意识、心理状态、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研究,他们坚信一个批评家如果能充分地研究作者个人背景和写作背景,

他就能充分地阐释作品。

●②感受缪见将分析重点从作者转向了读者,它批评的对象是感受式批评和印象式批评,

三、新批评的主要理论术语

●1、复义:

●如“女人是水做的” 这一句话;

●李商隐的《无题》系列组诗;

2、张力

●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中提出了张力的概念,意谓紧张关系。诗歌语言既要有内涵,也要有外延,既要有明晰的意义,也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是两种的统一体构成的张力。诗的张力指诗歌中各种意义的统一体,即在诗歌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它是各种相反相成的因素共存于一体的存在状态。

例子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再如约翰·多恩的诗句:“因此我们两个灵魂是一体,/虽然我必须离去,然而不能忍受/破裂,只能延展/就像黄金被捶打成薄片”。空间上的矛盾与黄金具有的内在意义:珍贵、坚韧和永恒形成一种张力。

3、悖论

●①李商隐《安定城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②再如下面一首诗也体现出明显的悖论:

●“犹豫不决,要灵还是要肉/生下只为死亡,思索只为犯错/他的理智如此,不管是/想多想少,一样是无知。创造出来半是升华,半是堕落;/万物之灵长,又被万物捕食;/唯一的真理法官陷入无穷的错误里/是荣耀,是笑柄,是世界之谜。”

4、反讽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再如华兹华斯笔下的诗句:“睡意席卷了我的心神,/我没有世人的恐惧;/她仿佛不能再感应/世间岁月的推移。如今她没有力气,不能动,/听不见也看不到;/在大地的昼夜中旋转,/和石头树木一道。”

5、隐喻

●维姆萨特提出两种隐喻方式:

●异中之同——同中之异

●(新批评推崇第二种,强调类比事物的矛盾性)

●狗像野兽般嗥叫;

●人像野兽般嗥叫;

●大海像野兽般咆哮;

四、细读法

●“细读法”是一种立足于文本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用隐喻、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在阐明每首诗中各种因素的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把握这首诗的有机统一。“细读法”的步骤:选择作品——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发现结构上的统一或和谐。

●为回到祖国遥远的岸/你告别异国的土地/在那难忘的时刻,悲伤的时刻/我久久地对你哭泣/我那冰冷的双手/企图把你阻挡;/我的呻吟在企求,/不要打断这离别的哀伤。

●而你移开自己的唇/打断这苦涩的吻;/唤我奔向他洲,/不再作悲惨放诼的人。/你说,当我们重逢的时候,/天空是永远的蓝,在橄榄树荫里,我的朋友,/再接起爱的吻。

●可在那里啊,在那里,天穹/泛着蔚蓝的光,/你永远的睡去/伴着礁石在浪里。/你的痛苦,你的美丽,/一齐被埋葬——连同那重逢热火吻的希望/而我在等,等着吻你。

●①倒序:为回到祖国遥远的岸/你告别异国的土地/在那难忘的时刻,悲伤的时刻/我的呻吟在企求,/不要打断这离别的哀伤。

●②反衬:祖国遥远的岸、苦涩的吻,这些词语的反衬与全诗的基本主题相联系:离别与欢聚,爱与死等等。

●③换喻性代用法:祖国遥远的岸;唤我奔向他洲;我那冰冷的双手/企图把你阻挡;/也是一种换喻性的借代,诗人将一种抽象的情感化为一种具体的形象,使人仿佛看见情人伸届双手揪住准备离去的情人的衣裳,“双手”与岸一样,在使用中获得了扩大与抽象的意义,类似的情况还有“我的呻吟在企求”中的呻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说我在企求,呻吟二字体现了痛苦地苦苦哀求的情形,增强了情感表现力,拉长了读者的感受性。

●④陌生化手法:可在那里啊,在那里,天穹/泛着蔚蓝的光,/你永远的睡去/伴着礁石在浪里。/

●/你的痛苦,你的美丽,/一齐被埋葬

●⑤暗喻:而你移开自己的唇/打断这苦涩的吻;

●⑥反复:在那难忘的时刻,悲伤的时刻/可在那里啊,在那里,而我在等,等着吻你

●⑦修饰语的抽象:不要打断这离别的哀伤。你的痛苦,你的美丽,

新批评

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新批评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文学本体论 这一观念由新批评的主将兰色姆提出。他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 新批评则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持有同样观点的文萨特和比尔兹利则从另外的角度来阐述他们的主张,为此他们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其一是意图谬误。其二是感受谬误。文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同时他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是一种感受谬误。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作品本体论。 结构—肌质论 这一主张由兰色姆提出。他认为,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所谓结构是一首诗的逻辑线索和概要,它是一首诗可以用散文转述的部分,它给予一系列感性资料以秩序和方向。诗始终把握着具体事物的形象,这些具体事物和形象就是诗歌的肌质。诗的结构—肌质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有机整体,正像一个活人的肉体和精神不可分离一样,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 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这一理论由瑞恰兹提出,后来得到新批评派的赞同和运用。 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瑞恰兹进一步扩展了语境的范围。一是当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里词语蕴含了历史的积淀,一个词可能暗含着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某种强烈的情感。由此可见,新批评的语境理论具有十分开阔的视野,体现了新批评对文学语言的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 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 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艾略特、I. A.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 40 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 年代末延续到50 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 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

英美新批评分析唐诗 作业

新批评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qīn)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 )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首先,照诗歌的文本含义大致可以理解如下: 北风迅猛的刮着大地,连地上的草大都刮折了,胡地的八月就开始下雪了,就像一个晚上春风吹过后,众多的树木都开花了。雪花飘散进了用珠子做的帘幕,让人感到衣服和被窝都非常的薄,将军控制不了角弓了,都护穿着铠甲冷的睡不着。浩瀚的大海成了百丈冰,将士们的忧愁凝聚成了万里云。中军拜访酒席招待将要回去的客人,用胡琴琵琶羌笛演奏,傍晚的雪继续下着,风刮着军旗,这时在东门送别客人,客人走的时候漫山遍野都被雪覆盖,山路崎岖很快就看不见客人了,能看到的只有地上客人所骑的马留下的脚印。 再了解本文的文本含义时,可以发现本诗歌采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和含混、悖论、隐喻、张力的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以万里云喻忧愁)行路难之意。 含混手法的运用:含混手法的运用首先体现在诗歌的第一联,“卷”与“折”字既可以用于表示人的主观行为,也可以表示物的被动行为,而这里用被动表主动,给北风赋予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更能突出北风的迅疾猛烈,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为下面的描写做了铺垫。其次表现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联,“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百丈厚的冰的,但他却实实在在的刻画出了当时天气的奇寒,这也是一种悖论,以云来暗喻忧愁,也暗喻行路难之意,这一联诗歌至少有两层含义, 所以含混手法的运用也比较突出。 诗歌的张力则主要体现在隐喻和夸张手法的运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以及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使得一个意象不仅有本身的意义,还具有了被修饰后的喻体的意义,还有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意象的自由组合,都给读者的阅读以足够的自由想象的空间。 总之,诗歌通过先对风雪、珠帘罗幕、狐裘锦衾等普通事物的描写,再用夸张和隐喻的修辞手法对于寒冷的环境以渲染,诗歌构建起一副在寒冷中送别的美丽画卷,使得极其恶劣的寒冷环境中的送别更具深远的意义,使帐外之寒与帐内送别情景之热相互映衬,让诗歌所表达的送别之情更加的真挚感人。 邓云刚汉语言文学6班40902290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 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在英国,以I.A.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C.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K.维姆塞特、R.P.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C.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世纪40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

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1929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曹葆华译本《科学与诗》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瑞恰兹1929-1931年应邀来清华大学讲学,燕卜荪于1937年和1947-1952年间先后来北京大学任教。 艾·阿·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人,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早年在剑桥大学主修道德学,1918年获硕士学位后,继续学习心理学。1922年任剑桥大学讲师,四年后晋升为研究员。由于他并非“科班出身”,所以他在语言学和文学研究方面与传统路数很不相同,并常有惊人的创新之举正如特里·伊格尔顿所指出的,他所幸的是没有受到“纯文学教育”,从而“避免了偏狭的缺点”,使他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常常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瑞恰兹既是一位语义文学家又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把语义学引入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原理》(The Principles ofLiterary Criticism,1925)里,他强调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他认为,文学文本是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大异其趣。科学语言依靠其本意,即辞典意义(denotation),目的在于指称其欲表示的事物或 概念,并不求美或带有情感;文学语言正相反,

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形式主义与新批评理论之我见 从我自己的阅读经验来说,我认为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式的文本阅读都只是“阅读”的一个层面,或者说是阅读过程中的一部分。阅读(文本)的意义,我认为,对读者来说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调动我们的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激发我们的情感体验,这是感性的方面;二是文本的内涵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或者增长我们的见识,文本会对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认知产生影响,这也是我们增长人生经验的一种途径;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并加以学习,可以提高我们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都强调以本为本,但又各有侧重点。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形式,形式为自己创造内容,内容不能决定和创造形式;形式有不受内容支配的独立自主性,形式可以支配内容,内容是形式的形式;内容是不定的,可变的,随着阐释者不同的解释而有不同的意义;而形式是固定的、不变的。因而从内容研究,文学就可能变成社会学、政治学、思想史等学科的阐释者,只有从形式入手才可以达到科学高度。他们认为文学的特质是“文学性”,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诸如强化、凝聚、扭曲、拉长、缩短、颠倒位置等)使日常实用语言“变形”,将熟悉的事物变得不熟悉,以此加大感受的难度,延长感受的时间,从而给人带来新鲜感。对日常实用语言的“变形”,形式主义者称之为“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就是各种手段的总和,” [1] “从狭义上讲,我们所谓的艺术品指的是那些用特殊手法创造出来的作品,而这些手法的目的就是要使作品尽可能地被感受为艺术作品。” [2] 也就是说,文学形式的创造主要依靠各种手法,即上文提到的诸如强化、凝聚、扭曲、拉长、缩短、颠倒位置等,由此可见,形式主义注重的是文学表达技巧。我认为,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性”的肯定了文学的独立地位,而且强调阅读感受的过程,强调阅读带来的新鲜感,这就突出了读者意识,突出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享受。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主要从语言范畴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无疑是不全面的。但是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注重表达技巧分析,却很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此外,形式主义过分注重形式,忽视文本内涵意蕴,缺少对文学作品的价值评判,因而显得残缺不全。 英美新批评可以说是对形式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它注重对文本内涵意蕴的理解,认为文本内涵意蕴无需借助外部研究,通过对文本内部的研究就能获得,文本是自给自足的。新批评注重文本词语及其相互关系,倡导文本细读,以此来获得文本深层次的意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过咬文嚼字,发现言语背后的深意,让我们不被文字表层所迷惑,从而达到对文本更深次的理解。当然,新批评注重对细节的研读,并非是肢解文本,而是通过上下语境以及文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达到整体性、有机性的意义解读。这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严密的逻辑推理活动,小心翼翼地从文本语言文字中收集证据,然后将各种证据有机联系在一起,推导,从而拨开表面层层迷雾,发现最后的真相(即文本内涵)。这样的文本细读对于我们把握文本内涵无疑有借鉴意义,而且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品读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语感,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奥秘,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但是我认为这并非是阅读的全部,这样的阅读太过理性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仿佛一名侦探,要以完全冷静客观的态度看待文字,不能有感性的参与,这就忽视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体验。文字在文本环境中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因而阅读过程中除了有对文本语义的理解,还有伴随着一种感发的力量,感染着读者的心,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以阅读不应当只止于作冷静客观的内涵分析。此外,就对文本内涵意蕴的理解而言,完全割裂文学与作者、现实生活、社会历史的联系也是不科学的。从哲学角度来说,文学作品是作者的主观产物,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里面必然蕴含着着作者的主观思想。在你阅读文字的时候,你的思想已经在受作者思想的影响了,你依据文本展开思考,你的思考起点是作者思想的具象化,所以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作者、作品交流的过程,缺少任何一部分阅读都是不完整的。更何况很多作品的内涵理解根本无法离开作者的生平经历、人格修养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等因素,比如

新批评

新批评 《新诗的终结》(魏)等相关研究资料和目录索引中找到,这也为爱好诗歌的朋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爱情是件好事。!穆旦以一幅悲观的画面开场: 你的眼睛看到了这团火,你看不见我,尽管我为你点燃了它;唉,燃烧只是一个成熟的时代。你的屁股,我的屁股我们像山一样遥远!,无数才子佳人唱出的美妙爱情,成为穆旦作品中的一场灾难和一把火。“火”的形象很巧妙。它是“欲望”的象征,也是大自然的灾难。穆旦通过“火”的形象告诉我们,爱情是欲望煽动的灾难。现在,一个幸存下来的诗人将会来给我们详细地讲述它。整首诗的基调就这样奠定了:悲观、冷漠、绝望和难忘。穆旦, ,说:你和我,这两个情人,被自然欲望的火焰弄得盲目而困惑,无法认出对方的真面目,也无法看透情人的“本质”。因为“只有成熟的年龄才会燃烧”,我对你的爱是物质的、生理的和自然的,与“真正的”自我无关。在这方面,你和我相距半重,所以我们不能真正沟通,“我们像山一样分开”! 不仅如此,穆旦还斩钉截铁地说:从这个自然的底层蜕变程序,/但我爱一个暂时的你/即使我哭泣,变成灰色,变成灰色,拥有新的生活,/女孩,这只是上帝在玩弄自己什么意思?如果第一节是《齐城传》中的“齐国”,那么这一节就是“齐国”,也就是说,烂字到底穆丹说,你盲目而愚蠢的爱是一个“自然的转变过程”。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燃烧的感觉会变成一堆灰烬。然而,荒谬的是,尽管如此,我仍然“爱”你和

“暂时”爱你!你也需要改变,没有人知道你想成为什么!穆旦似乎被爱情的火焰带走了,他不会回头,直到他杀死了南墙。——感谢上帝,穆旦有过如此令人心碎和肺裂的经历,以至于他实际上足够健康,能够在他来的时候冷冷地看着路:你和我是多么荒谬!诗人清楚地看到,哦,我的上帝,我曾经如此渴望生活,以至于它与我的真实自我毫无关系。这只是上帝在捉弄他你曾被我的眼泪感动过吗?你被欺骗了,你被那只在黑暗中控制一切的大手玩弄了! 男生女生激动得一塌糊涂,原来是这样一种美德,并不悲惨穆丹只是想让那个大家伙睁开眼睛!这是现代主义文学残酷的一面! 描述了一个令鸳鸯悲伤的悲观现象。穆旦在第二节分析了原因。他从哲学角度讨论了这个问题。诗歌语言: 你和我沉淀在水和岩石之间, 我们在死者的子宫中成长。在无数的可能性中,畸形的生命永远无法完成自己。 很明显,穆旦说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悲伤和绝望是我们的命运,因为我们的生存以死亡为起点,以死亡为终点。此外,个人的生活(身体、情感、思想)充满变数,无法稳定(除非被死亡打击)在这样一个悲观的舞台上,什么样的美丽和乐观的戏剧能让爱情上演? 因此,穆旦又回到了爱情的话题上: 我与你交谈,相信你,爱你。这时,我听到我的主人暗笑。他不断地添加另一个你和我,使我们富有和危险。 不是吗,我们不能独立的生活自始至终都是一场危险的“主”游戏,

形式主义新批评

形式主义新批评

形式主义—新批评是指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和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流派的统称。 一、形式主义批评 首先,我们要理解形式主义批评,就要先知道它的定义,什么形式主义批评?形式主义的定义,其就是一种专注于分析作品自身的美学结构、形式特点和文学风格的文学批评,它要研究的是文学的语言形式问题,在文学自身的形式中寻找文学。 俄国形式主义发端于20世纪初,以什克洛夫斯基于1914年发表的《词语的复活》为诞生的标志。同时,以什克洛夫斯基于1930年发表的《学术错误志》而宣告结束。1915年成立的以雅各布森为代表的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及1916年以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诗歌语言研究会”,是形式主义的两大研究群体。从思想来源方面来分析,俄国形式主义深受索绪尔的结构语言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象征主义和未来派的影响。 俄国批评主义在思想上的形成来源于以上三者,那么他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呢? 一、文学性。雅各布森说:“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其文学性”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审美产品的特殊性、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气、语言、技巧、结构、布局等因素中。 二、陌生化。陌生化的诗歌语言给读者带来了新异的审美体验。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张爱玲?她的《倾城之恋》讲述的是传统家族白家小姐白流苏在婚姻失败后,在亲戚邻居的冷嘲热讽后遇到了范柳原,并为爱情出走的故事。从形式主义批评的角度,白流苏的为爱出走,在那个传统的观念年代就是一个陌生化的表现。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范柳原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她以为他在那里讽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医我的药”。从语言上看,绿色雨衣像药瓶,这就是一种陌生化语言的表现。 三、文学形式观。文学形式观是对传统的“内容决定一切”的一种攻击,从而进行对形式主义的新的界定。也就是关注形式主义的形式决定一切。 二、新批评

第十章 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第十章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第一节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是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莫斯科和彼得堡的一种重视文本形式分析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它极力强调文艺的独立自足性,主张从文艺内部的语言、结构、功能等方面来研究文艺的独特规律,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由作者中心研究模式向作品中心研究模式的转移,由外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向内部本体论、语言论研究模式的转移。由于它对传统文论予以颠覆性的打击,也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揭开了新的篇章。 一、历史发展 ●俄国形式主义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批评流派的源头,出现于俄国十月革命前两个自发的研究群体,即1915年成立的莫斯科语言学会和1916年成立的诗歌语言研究会。前者以罗曼·雅各布逊(Roman Jakobson , 1892-1982)和波格蒂莱夫为代表,后者以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1893-1984)、坦尼亚诺夫为代表。十月革命后,形式主义继续发展,但从1923年托洛茨基在《文学与革命》一书中开始批判形式主义开始,它一直受到攻击,到1930年在外界政治压力下,什克洛夫斯基发表声明放弃其文学主张,形式主义开始销声匿迹。

托洛茨基 1、索绪尔的语言学 ●索绪尔:20世纪最著名和 ●最有影响的语言学家。 ●1906-1911年在日内瓦 ●大学讲授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 ●他的学生根据听课笔记和 ●手稿在他死后整理的。 ●言语是个人的语言行为; ●语言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词汇系统和语法规则。 ●历时语言学研究言语的历时性发展;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符号系统,对构成这一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研究。 2、胡塞尔的现象学 ●“回到事实本身”。胡塞尔批评两种思维态度, ●其一,自然的态度,即“存在的悬置”。

形式主义新批评

形式主义—新批评是指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和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流派的统称。 一、形式主义批评 首先,我们要理解形式主义批评,就要先知道它的定义,什么形式主义批评?形式主义的定义,其就是一种专注于分析作品自身的美学结构、形式特点和文学风格的文学批评,它要研究的是文学的语言形式问题,在文学自身的形式中寻找文学。 俄国形式主义发端于20世纪初,以什克洛夫斯基于1914年发表的《词语的复活》为诞生的标志。同时,以什克洛夫斯基于1930年发表的《学术错误志》而宣告结束。1915年成立的以雅各布森为代表的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及1916年以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诗歌语言研究会”,是形式主义的两大研究群体。从思想来源方面来分析,俄国形式主义深受索绪尔的结构语言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象征主义和未来派的影响。 俄国批评主义在思想上的形成来源于以上三者,那么他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呢? 一、文学性。雅各布森说:“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其文学性”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审美产品的特殊性、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气、语言、技巧、结构、布局等因素中。 二、陌生化。陌生化的诗歌语言给读者带来了新异的审美体验。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张爱玲?她的《倾城之恋》讲述的是传统家族白家小姐白流苏在婚姻失败后,在亲戚邻居的冷嘲热讽后遇到了范柳原,并为爱情出走的故事。从形式主义批评的角度,白流苏的为爱出走,在那个传统的观念年代就是一个陌生化的表现。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范柳原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她以为他在那里讽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医我的药”。从语言上看,绿色雨衣像药瓶,这就是一种陌生化语言的表现。 三、文学形式观。文学形式观是对传统的“内容决定一切”的一种攻击,从而进行对形式主义的新的界定。也就是关注形式主义的形式决定一切。 二、新批评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一、英美新批评派 英美新批评派是3 o一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前后经历三代批评家,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T·S·艾略特;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燕卜荪,美国的兰色姆,泰特,布鲁克斯等;而第三代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新批评派认为2 0世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起因研究法”,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归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能忽视的。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文论家没有必要左顾右盼,文学的本体是作品,忽视作品研究的评论家,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 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认为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学和历史,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而在此之前,历史批评.道德批评、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论坛占据主流地位。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本体论”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新批评提倡本体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又回到作品中去,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 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 诗的“艺术技巧”。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品以外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故事梗概等,移到了作品本身。但是这些恰恰正好是新批评的缺陷之所在,因为它把文学中许许多多同样值得读者关心的因素排斥殆尽。 除了“本体论”之外,新批评还提出“张力论”“反讽论”“细读阐释”“含混”和“悖论”。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0年代发端于英国,20年代形成于美国,40至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60年代虽然逐渐衰落,但在今天的欧美理论界仍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在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理论中无出其右。 一、艾略特 艾略特“无个性理论”是其对新批评的主要贡献。艾略特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这就将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使得文学文本在理论研究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同时,诗人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还要在和前人的比较过程中、在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对诗人的客观评价。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是一切诗的有机整体。在创作中,诗人需要不断地放弃自己,“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诗人应当避免吧作品当做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用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来暗示自身的情感和心境。这种意象便是“工具”,即“客观对应物”,只能在文本中才能找到。因而是文本本身而不是诗人才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所以,诗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低于文本本身的。 这种“无个性论”将文学理论研究中心转移到作品,只有文本才是读者批评和鉴赏的中心,也只用通过文本,才能找到作者意义参照的基点。 二、瑞恰兹 如果说艾略特为新批评派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话,那么瑞恰兹则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1、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 在瑞恰兹看来,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各种机会,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信仰在科学的发张中缺失。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承担了重新组织人们心灵的重任。 诗歌对事物的陈述是“伪”的,但却使我们面对人性和心灵,拓宽了人们的感受力,进而使人们重新面对世界,恢复它的诗性。 2、语境理论 瑞恰兹通过语义学分析找到诗歌语言的特征、功能和价值。他认为,对于意义的分析应当从思想、语词符号以及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语言符号要经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