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9
英美文学中批评文学的多元化探讨摘要:文学批评是整个文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就是对某些具体的文学现象做出的具体并且深入的分析。
在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批评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就英美文学中的批评文学的类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批评文学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关键词:英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类型前言:文学批评从文学实践出发,把文学鉴赏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能够对文学的实践活动产生一定的作用,并且也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文学批评包括的方面很广泛:不仅是对某一具体的作家的作品或者某一具体的文学现象的评价和阐释,也是对文学现象的本质以及规律的探讨。
所以,对文学批评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
英美文学中包含的文学批评涉及的方面很广,批评文学在推动英美文学作品的传播,推动其文学理论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批评文学需要进行全位的分析探讨。
一.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类型1.英美文学中新批评理论新批评是英美文学活动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批评。
它是由美国的学者提出来的,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新批评最基本的主张是文学本体论,它认为文学作品就自身而言就存在价值,主体论主张对文学作品本身做出科学的客观的研究[1]。
另外,新批评中尤其重视对文学语言含义的挖掘,对作品的语言方面进行语义的分析。
在分析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这里的语境主要包括:作品的上下文、当时的写作环境以及历史的积累。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关键词[2],例如:隐喻、张力、悖论。
例如英国诗人蒲伯在《论人》这首诗中就采用了悖论的手法。
2.英美文学中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社会历史批评强调的是对文学批评是否有价值做出评判,它要求对作品要从真实性、倾向性及社会效果上多个方面做出评判[3]。
具体来说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的生活画面、艺术形象以及表达的情感要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符。
并且在作品中要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种评价,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并且这种观点和立场还要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韦勒克韦勒克〔Wellek,1903—1992〕著名文学理论家,祖籍捷克。
1903年出生于维也纳,在布拉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
1930年重返布拉格,参与“布拉格语言学派〞的活动。
1939年正式移居美国,1946年担任耶鲁大学比拟文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批评的诸种概念?、?近代文学批评史?等。
在?文学理论?中,韦勒克区分了文学研究的两种根本方法——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前者是对作家的个人经历、创作心理、创作过程以及作品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研究,后者是对文学作品自身的形式结构的研究。
韦勒克认为,外部研究有以下四种最根本的研究策略:一、把作品看作作者个人的独创,从作者的生平和心理入手进行文学研究。
二、探索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与影响作用。
三、从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一般特性出发来探索文学艺术的起因。
四、以时代精神来阐释文学。
在揭示了外部研究的根本策略后,韦勒克指出了外部研究的重大缺陷:只满足于对于文学艺术的外部因素与外部决定机制的探索,对文学艺术自身特性的解释不够;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原因和动力机制,而不能有效说明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究竟来自何处。
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文学活动具有专属于自己、的为人类其他活动所不具备的特性;文学作品与人类一般产品有相似性,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本质。
简言之,外部研究的致命缺陷是不能对文学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给予令人满意的答复。
文学艺术拥有专属于自己的不为人类其他精神产品所具备的本质属性,韦勒克将这种本质属性称作“文学性〞。
“文学性〞是使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的根本标志,是一部作品之为文学作品的充分的和必要的条件。
“文学性〞的探讨在文学研究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正视文学性问题,它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和艺术的本质〞。
受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也即文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它的独特的形式结构和语言风格。
瑞恰兹瑞恰兹〔Richards,1893—1980〕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诗人,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
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讲师,1926年晋升研究员。
1939年来到中国清华大学短期授课。
1939年起长期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瑞恰兹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美学根底?、?意义的意义?、?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歌?、?实用批评?、?柯勒律治论想象?、?修辞哲学?等。
由于长期在剑桥学习和工作,瑞恰兹深受罗素和维特根斯坦领衔的剑桥语言分析学派的影响,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对语言分析尤其是语义分析方法的重视。
瑞恰兹的文学批评被称作语义学批评,语义分析是瑞恰兹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而这也使得他的文学批评带有了浓重的科学主义倾向。
在?意义的意义?中瑞恰兹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品的意义,文学作品的意义是靠文学语言来表现的,因此要进行有效的批评,就必须首先探究文学语言的性质、功能和作用。
瑞恰兹通过将文学/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相对照,来揭示文学/诗歌语言的特性。
瑞恰兹认为,人类语言有两大功能——陈述事实和唤起情感,科学语言集中表达了第一种功能,而诗歌语言那么集中表达了第二种功能。
科学语言中,每个词都对应一个相应的客体对象,词与词的结合即命题那么对应一个客观的事实;而在诗歌语言中,词语并不对应一个明确的指称物,词与词的结合即句子也并不指向客观事实而是唤起一种感情或态度。
诗歌语言一方面表现诗人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试图唤醒读者的情感体验,情感是诗歌语言意义指向的核心。
科学语言是可以用事实来加以验证的,其标准是真;诗歌语言那么无所谓真假,因为它所陈述的并非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情绪,情感与情绪的传达只能用有效性,而不能用真假性来衡量。
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不同特点,构成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本质差异。
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除了在意义发生模式上不同——前者激发情感而后者陈述事实——之外,还存在意义数量结构上的不同:在科学语言中,每个词对应一个相对确定的意义,而在诗歌语言中,词语的意义却有多重性,也就是说同一个词可能兼具多个不同的意义。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Structuralist Literary Criticism)是20世纪中叶以来文学批评领域的一个新兴趋势。
它主要研究文本内部的结构和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系,强调语言、符号和文本的物质性。
美国的塞缪尔·贝克特和法国的法尔科尼和巴特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
的核心理论是结构主义,这一理论认为一个系统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各个部分,而且还取决于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这些部分是语言和符号,它们和文本内部的结构紧密相连。
因此,主张研究文本结构,以此揭示文本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在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语言"和"符号"。
"语言"被视为一个符号系统,可以通过规则和约定来解释和理解。
因此,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符号系统,需要研究符号的意义以及符号之间的关系。
"符号"是一种能够代表某些事物、概念或想法的符号,可以通过符号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文本内部和外部的意义。
在中,语言被视为一种符号系统,而这种符号系统的意义取决于符号之间的关系。
因此,主张研究文本结构,以此揭示文本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另外,文学作品被视为一种符号系统,需要研究符号的意义以及符号之间的关系。
主张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文本,这个文本是一个系统,由各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认为文本应该被视为一个系统,需要探究文本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的方法是关注文本的文本内部的结构和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系。
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揭示文本内部的结构和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系,同时可以防止研究者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投射到文本中。
总之,是研究文本内部的结构和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系的一个新兴趋势。
它强调研究文本的语言和符号,以此揭示文本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的研究方法是关注文本的文本内部的结构和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系。
它的优点是可以揭示文本内部的结构和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系,同时可以防止研究者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投射到文本中。
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文学批评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关注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强调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标准,并要求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谱写妇女作家的传统。
本文着重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解构男性中心文学的框架与建立女性主义诗学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富有的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新军。
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个人色彩。
之所以把英美文学合在一起,是因为二者不约而同地对女性理由中的社会历史因素给予格外关注。
另外,同为英语国家,女性主义批评者致力找寻的文学传统和艺术形象都集中在相仿的经典之中。
一、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层背景和理由以往所谓的文学传统一律以男性为中心,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也都被父权主义意识所统治。
面对这种情况,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要具备普遍作用和有效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将女性意识包括在内,坚决动摇和解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对现存的文化和制度进行总批判,整理提供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化革命。
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是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而开始的。
这主要是通过考察、分析、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
在男性本位创造的神话故事中,女性总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的。
她们是象牙女郎、安德洛美达、夏娃、潘多拉,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是一种被动、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体。
在《性别政治》一书中,米勒特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奈特等男性作家的思想意识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和分析,指出这些作家的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都把女性给非人化了。
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0年代发端于英国,20年代形成于美国,40至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60年代虽然逐渐衰落,但在今天的欧美理论界仍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在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理论中无出其右。
一、艾略特艾略特“无个性理论”是其对新批评的主要贡献。
艾略特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这就将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使得文学文本在理论研究中占据了中心地位。
同时,诗人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还要在和前人的比较过程中、在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对诗人的客观评价。
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是一切诗的有机整体。
在创作中,诗人需要不断地放弃自己,“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
”诗人应当避免吧作品当做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用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来暗示自身的情感和心境。
这种意象便是“工具”,即“客观对应物”,只能在文本中才能找到。
因而是文本本身而不是诗人才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
所以,诗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低于文本本身的。
这种“无个性论”将文学理论研究中心转移到作品,只有文本才是读者批评和鉴赏的中心,也只用通过文本,才能找到作者意义参照的基点。
二、瑞恰兹如果说艾略特为新批评派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话,那么瑞恰兹则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1、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在瑞恰兹看来,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各种机会,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
信仰在科学的发张中缺失。
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承担了重新组织人们心灵的重任。
诗歌对事物的陈述是“伪”的,但却使我们面对人性和心灵,拓宽了人们的感受力,进而使人们重新面对世界,恢复它的诗性。
2、语境理论瑞恰兹通过语义学分析找到诗歌语言的特征、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对于意义的分析应当从思想、语词符号以及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浅析英美文学中多元化文学批评研究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对特定的文学现象进行的深入分析。
在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针对英美文学中多元化文学批评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多元化表现类型,最后分析了英美文学中多元化文学批判的特点,以期推动英文文学的发展。
文学批评是立足于文学实践开展的一种文学鉴赏活动,其涵盖的范围也较为广泛。
纵观整个过程,它不仅是针对特定文学作品或文字现象进行的深入评价和详细阐述,也是对文字现象下蕴含的本质及规律开展的讨论活动。
所以,在实施文学评价时,仅仅从单方面着手是显然不够的,需要从多角度、全面地看待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是多元化文学评价的重要代表,是推动文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就英美文学中多元化文学批评进行研究。
一、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据了解,文学教育理论课程是当下许多院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英美文学教学来讲,文学批判与文学教学是相互促进、互相依存的关系。
文学批评可以从独特化角度为着手点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与解读,以此获得小众化、新颖化的观点,从而更好地掌握与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蕴藏的历史意义和深刻内涵。
同时,文学批评也为英美文学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为学生实现多维度审视英美文学创造了机会,推动了英美文学的发展。
另外,将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渗透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相关作品时,打破传统的、印象式的解读方法,使其深入文学作品中充分挖掘其中传达的观点、情感以及写作手法等,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学生还能充分领会文学的艺术魅力,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积极意义。
二、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多元化表现类型(一)英美文学中的新批评理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兰色姆、威姆塞特为代表的新批评理论逐渐形成。
。 -可编辑修改- 一、英美新批评派
英美新批评派是 3 o一 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 代表, 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前后经历三 代批评家, 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 , 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 T· S· 艾略特; 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 燕 卜荪, 美国的兰色姆, 泰特, 布鲁克斯等; 而第三代 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 学者, 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 品为本体, 着重研究文学作品。新批评派认为2 0世 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 起因研究法”, 因 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 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 归是“ 隔靴搔痒” , 不得要领。文学作品自身的特 点. 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 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 能忽视的。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 文论家没 有必要左顾右盼, 文学的本体是作品, 忽视作品研究 的评论家, 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 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 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 的《 文学理论》 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 研究和内部研究。认为文学和传记, 文学和心理学, 文学和社会. 文学和思想。 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 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 学和历史, 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而在此 之前, 历史批评. 道德批评、 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 论坛占据主流地位。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 学作品的“ 本体” 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 “ 本体论” 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新批评提倡本体 的研究, 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作品本身是文学 活动的本源与目的, 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 又回到 作品中去, 文学作品是一个 自存自足的实体, 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 平实录. 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 不是研究作品的 历史背景, 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 不是评价作品的 道德内容. 更不是一般的书评, 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 诗的“ 艺术技巧” 。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 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 品以外的历史背景, 作 家生平, 作品的故事梗概等, 移到了作品本身。但是 这些恰恰正好是新批评的缺陷之所在, 因为它把文 学中许许多多同样值得读者关心的因素排斥殆尽。 除了“ 本体论” 之外, 新批评还提出“ 张力论” “ 反讽论” “ 细读阐释” “ 含混” 和“ 悖论” 。。 -可编辑修改- 认为在处 理诗的结构方面, 应把握“ 反讽” 和“ 张力“, 在处理 诗的语言方面, 应把握“ 含混” 和“ 悖
论” 。 “ 张力” , 是指语义学意义上的外延与内涵的协 调。文学既要有内涵也要有外延, 既有丰富的联想 意义. 又有明晰的概念意义。诗应当是意义的统一 体。优秀的诗作都是联想, 暗示与明晰概念的结合 体。而文学语意的多象性、 含混性是文学语言不同 于科学语言的明显标志。文学语言的含混性具有言 外之意. 弦外之响. 像外之像的意义, 可以在较短的 语句中, 体现出丰富多样的意义。一句诗的含混意 义, 是诗本身的意义, 诗的含混是诗的固有的基本要素之一。 “ 细读” 是指对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 “ 书读百 遍, 其意自献” 。新批评主张认真、 审慎、 反复、 仔细 地研读原文, 从词、 词组、 词意及其关系中把握和解 释原文及其意义, 提倡“ 就事论事, ” 或“ 就文论文” 式的“ 纯批评” 。 新批评虽历三代批评家, 雄踞西方文坛二、 三十 年, 但因其更多注重单一作品的研究, 忽略了作品与 作品历史联系及社会联系, 把批评家自己对作品的 阐释视为作品的唯一意义, 使文学批评的范围变得 很狭窄, 这是新批评派的主要缺陷。 二、 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原本是 1 9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 伊德用来为其病人治病的一种方法, 在 2 0世纪被广 泛地应用于文学的心理研究和探讨。精神分析学派 的文学理论后来成为西方文论中贯穿整个世纪, 最 具影响力的文论流派。 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理论是潜意识. 白日梦和升 华说, 释梦以及弗氏后期提出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三个部分。认为意识来源于潜意识, 人的心理过程 主要是潜意识的, 意识仅仅是整个心理过程的分离 部分, 而潜意识是意识的主体和基础。潜意识是非理性的, 充满人的原始冲动、 本能和欲望. 是决定人 行动的内在动力。 弗洛伊德后期提出的人格结构假说, 认为人性 存在三种形态. 本我、 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 的, 潜意识的, 非理性的心理结构, 充满着本能的欲 望和强烈的冲动. 是一锅沸腾的激情. 遵循快乐的原 则, 不做道德判断. 寻求快乐, 逃避痛苦。自我是受 知觉系统影响, 经过修改来 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 表理智和常识, 按照。 -可编辑修改- 现实原则来行事. 它既以大部分 的精力来控制和压抑发 自本我的非理性的冲动, 又 迂回地给予本我以适当的满足。
超我是人格中高级 的、 道德化的、 超自我的心理结构. 是遵循道德原则 , 规范自我、 抑制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 品格、 性格决定于人的 心理结构, 当本我和自我平衡时, 则人的心理健康, 精神正常, 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当本我大于自我时, 则表现为狂想型, 精神不正常。而当超我大于自我时, 由于过分约束了自我, 则表现为忧郁症。 弗洛伊德不仅是心理学家、 精神病专家, 并且是 精神分析诗学家, 他用精神分析方法对许多作家和 作品进行了分析, 著有大量论著, 对西方文论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作家是能够窥破人的内心世界, 并描述这个世界的人。作家和诗人不同于健康的正 常人, 他们的精神、 灵魂、 神经、 性欲、 梦幻、 联想等等 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正是这种不幸的缺陷, 为他们 在创作上带来了特异之处。文学家像神经病患者一 样, 本能受到压抑 , 这种压抑把他从现实引人幻想。 文学家具有内向气质. 受着本能的强烈驱使, 想去获 得力量、 财产、 声誉和女人的爱恋。由于缺乏获取的 手段。 他就逃避眼前的环境, 转人幻想的创造性中, 用幻想创造作品, 获得他本能的潜在需要。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和文学就象孩子的游戏, 是一种崇高的 白日梦. 一付温和的麻醉剂, 一种让人从现实逃进虚 境的幻想。 艺术家采纳了自已的白日梦, 用以向他人提供一种本能快感的糟糕替代品, 这种快感本身是现实 所禁止的。艺术家通过这种迂回方式, 靠幻想赢得 他们在现实中因太虚弱而无法赢得的东西“ 荣誉、 权力和女子的爱情” 。 弗氏认为艺术是纯粹的快乐原则, “ 无言而有 益的。 它所寻求的不是别的. 而是幻觉” ——而科学 则是“ 对我的精神活动所遵循的快乐原则的完全的 克制” 。艺术家试图幻想出一个世界, 而科学家则 试图将幻想剥离这个现存世界。 弗氏在他的著名论著《 释梦》 中, 提出梦具有显梦和隐意两个层面. 显梦就象是谜语, 隐意是谜底,而释梦的过程即猜谜的过程。文学作品即包含显梦 和隐意两个层面。作家在创作中有时不能直言不 讳, 有时需要粉饰, 文学批评的方法就是释梦的过 程, 发现作品深层的含义 , 破译隐意。 弗洛伊德的文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精神分析学 说及其文学批评中。他对莎士比亚、 歌德、 陀思妥耶 夫斯基及其作品的分析, 已成为弗洛伊德主义文学 批评的代表作, 他对于批评的意见. 比他的文论影响 更大。 。 -可编辑修改- 但是由于弗氏过多地强调情节论和泛性论, 因 而使其文学理论具有浓重的唯心色彩, 有时给人以 牵强附会与生搬
硬套的印象, 这可以说是精神分析 批评的欠缺之处。 三、 神话原型批评 诺斯洛普 · 弗莱在其代表作《 批评的剖析》 中 提出了神话原型批评。 原型, 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 最基本的 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 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可以说文 学产生于神话. 神话是文学的初始形态 , 是激活艺术 家创作的原始动力。文学与神话在情节、 主题、 人物 和意象上共通, 两者探寻的都是与人类 自身的存在 关系最为密切的话题。蕴含于文学最深层的神话因 素乃是人类自身欲望的历史积淀, 因而能够引起普 遍、 久远的共鸣。 早在2 0世纪初, 英国学者弗雷泽就在其巨著 《 金枝》 中对世界各地的仪式崇拜、 巫术、 神话与人 类原始文明的源流关系进行了研究。 弗雷泽认为,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 世界在很大程 度上是受超 自然力支配的。这种超 自然力来自于神 灵, 而这些神灵像人一样很容易因为人们的乞求怜 悯或表示希望和恐惧而受到感动, 并作出相应的许 诺 , 为人的利益去影响或改变 自然的进程。这些神 灵常常化身为肉体凡胎的普通人, 这就导致了“ 人 神 概念的出现。 弗雷泽论断, 原始人最初认为, 自然界并不受人的干扰, 而是按不变的秩序演进, 一个事件总是必然地和不可避免地紧随着另外一个事件而出现。原始人认为, ①同样的因可以产生同样的果, 或者说彼此 相似的事物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 即“ 相似律” 。②物体一经互相接触, 在切断实际接触后, 仍继续远距离地互相作用. 弗雷泽称其为“ 接触律” 。巫术乃是原始人基于这两点错误认识的基础而采取的虚妄的 控制自然的办法。通过模拟实施其想做的, 这样的 模拟活动便是“ 顺势巫术” 。通过与某人接触而对其本人施加影响为“ 接触巫术” 。 弗雷泽将以上两种巫术统称为“ 交感巫术” 。 因为两者都认为物体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可以超越 时间和距离地相互作用 . 把一种物体的推动力传给 另一物体。 弗雷泽认为巫术早于宗教, 巫术是宗教的起源, 是人类文化的起源, 是文学的起源。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关于神话与意识关系的论述 对于文学批评的影响更为直接,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 揭示了神话所具有的认识, 叙述和渲泄功能, 他关于 集体潜意识的假说为神话超越时空的普遍性提供了 最令人信服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