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新批评 ,以艾略特为例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29
张楠关键词:T.S.艾略特新批评历史意识传统文学创作新批评的直接开拓者是美国-英国诗人和批评家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和英国美学家、批评家I.A.瑞恰慈(I.A. Richards,1893-1979)。
1915年至1925年是艾略特在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上最活跃的时期,尤其是他于1917年发表的第一本文学评论集《圣林》,其中有几篇文章成为新批评的一些重要思想的源头。
作为新批评主义的先驱,在新批评派兴起之后,艾略特从来没有赞同过新批评派的形式主义。
这一点,从1927年后其批评方式越来越倾向于从宗教正统出发进行道德文学式批评就可以看出。
然而,艾略特对新批评的产生仍然功不可没,从他早期的作品上可以了解,艾略特激发了新批评派的潮流,而且他的诗作成为新批评理论付诸实践的样板。
艾略特的历史意识可以从其对经典的评价以及对传统的态度得到。
一.对经典的评价:经典作品的创造和形成与历史传统息息相关在阐释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艾略特经常运用到他的历史知识。
针对这一点,兰色姆曾经在其作品《新批评》中称:“艾略特将他的历史学研究用于文学解读…将自己的学问恰如其分地用到了批评上”。
他通常自称自己努力寻求的是一种规范的诗歌创作,这种规范源自英国诗歌的主流或者“传统”---或者更大更权威的欧洲诗歌主流。
对于这种诗歌创作是否符合这些“主流”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历史判断。
由此,T.S.艾略特的历史意识首先就体现在他对古典这一概念的判断上。
1944年在《什么是经典作品?》这篇文章中艾略特发表了自己对经典的看法。
在他看来,一个成功与成熟的文学作品后必然存在一个成熟与有序的历史。
这个历史不仅是一摞手稿与著作,同样也是语言在其自身范围内一种无意识但有序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的产生非常复杂。
现代理论家倾向于从教育、社会机制、权利分配等其他方面解释这一过程。
福克曼认为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学经典的结构和作用是对等的。
从英美“新批评”学派的“细读批评”说起作者:刘芳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7期一、“新批评”——文学内部研究的开启“新批评”学派发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是英美文学批评界影响较大的一支批评流派,它得名于美国现代文学批评家约·兰色姆在1941年写的论文集《新批评》。
在这本著作中,兰色姆论述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批评理论,赞扬艾略特等人的批评见解和以文字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称之为“新批评”,以别于十九世纪以来学院派的传统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初英国作家休姆和美国作家庞德提出的强调准确的意象和语言艺术的主张是新批评派理论的开端。
从“新批评”学派的理论层面来看,它提出了比俄国形式主义更系统的文本理论。
在二十世纪初,文学批评的新纪元开启,文学理论家们认为以文学的“外部研究”为主的批评观念都以实证主义的方法,或注重作家的传记考察,将其社会语境与文本做外部联系;或从作家的情感体验角度去探讨文本的内在思想,过分重视作家的主体作用。
类似种种如直觉主义、表现主义、精神分析学等理论都不约而同地把文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作家的心理或意识等层面,而忽略了文学文本内部地研究。
这样的文学研究在根本上是文学“工具论”和文学“他律论”的理论延伸,这种文学观念随着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内部研究浪潮的来临而逐步土崩瓦解。
在这样的理论趋势下,西方文论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反驳传统理论的浪潮。
英美“新批评”借助于二十世纪初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文学性”的探究为核心,促使了文学研究的“本体论转换”。
从理论方法上看,“新批评”学派仍然延续着俄国形式主义的“本体论批评”的理论轨迹,完成了文学“内部研究”的转折,也深化了文学自律论的观念。
兰色姆的学生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在新批评学派的理论建构过程中提出了“本体论批评”的方法,强调借助语言之途“回到文学本身”,并引领了欧美学界在二十世纪60年代之前的文学研究。
艾略特的批评理论及作品《荒原》的艺术特色1.批评理论(1)他强调作为个体的作家必然从属于某一个文学传统,一个人的作品只有置于传统中才能显示出完整的意义;作家的个人才能在于以自己的创作去影响、丰富和改变传统。
(2)艾略特主张诗人在创作中应使思想感性化,要求诗人去寻找“客观对应物”,即通过诗歌中的各种意象、情景、事件、典故的有机组合构成一幅图景,以造成特定的感性*经验,达到情与理的统一,并引发读者的同样情绪。
此观点后来成为英美“新批评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3)艾略特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双重标准,一部作品是否具有诗意取决于文学标准,而它是否伟大则取决于高于文学标准的宗J和哲学标准。
2.《荒原》(1)作品评价《荒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在20世纪西方诗坛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不仅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高峰,而且为欧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诗中涉及6种语言,引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和多部文学作品中的名句,通过严谨的结构,借助象征、暗示和联想,构成一部完整、博大、文情和谐的诗篇。
(2)所受影响艾略特在诗的注解中说,《荒原》的创作曾受到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和韦斯顿小姐的《从仪式到传奇》两书的启发。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主要是从它们中汲取了“死而再生”和“寻找圣杯”两个神话原型,这二者是构成诗歌各章意象群的象征意义和作品主题的基础。
(3)“荒原”意象“荒原”的意象既是西方文明没落的象征,也是现代西方人精神衰败的象征。
诗中那座“缥缈的城市”伦敦,正是西方现代社会的缩影。
诗人在此触及20世纪西方世界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一个丧失了价值标准的社会里,人的生存意义必然受到怀疑,人的出路也必然成为一个难以索解的困惑谜题。
(4)内容简介《荒原》是表现现代西方人精神崩溃的史诗,它高度概括了一战之后的西方社会生活,浸透了诗人的忧虑和绝望,蕴涵着深刻的悲剧性。
全诗由5章构成。
第1章《死者葬仪》、第2章《对弈》、第3章《火戒》、第4章《水淹之死》、第5章《雷霆的话》。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0年代发端于英国,20年代形成于美国,40至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60年代虽然逐渐衰落,但在今天的欧美理论界仍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在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理论中无出其右。
一、艾略特艾略特“无个性理论”是其对新批评的主要贡献。
艾略特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这就将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使得文学文本在理论研究中占据了中心地位。
同时,诗人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还要在和前人的比较过程中、在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对诗人的客观评价。
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是一切诗的有机整体。
在创作中,诗人需要不断地放弃自己,“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
”诗人应当避免吧作品当做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用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来暗示自身的情感和心境。
这种意象便是“工具”,即“客观对应物”,只能在文本中才能找到。
因而是文本本身而不是诗人才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
所以,诗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低于文本本身的。
这种“无个性论”将文学理论研究中心转移到作品,只有文本才是读者批评和鉴赏的中心,也只用通过文本,才能找到作者意义参照的基点。
二、瑞恰兹如果说艾略特为新批评派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话,那么瑞恰兹则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1、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在瑞恰兹看来,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各种机会,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
信仰在科学的发张中缺失。
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承担了重新组织人们心灵的重任。
诗歌对事物的陈述是“伪”的,但却使我们面对人性和心灵,拓宽了人们的感受力,进而使人们重新面对世界,恢复它的诗性。
2、语境理论瑞恰兹通过语义学分析找到诗歌语言的特征、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对于意义的分析应当从思想、语词符号以及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英美新批评的文学研究观念研究-文学研究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笔者通过阅读研究新批评的几部经典著作,结合印象批评、社会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对新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生发的文学研究观念、倡导的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辩证客观的评价,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批评文本;细读;印象主义;批评一、新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新批评于20世纪20年代发端于英国,30年代形成于美国。
新批评派元祖是英国美学家休姆,1909至1912年间的文学活动帮助形成了英美现代诗歌的第一个诗派———意象派,但其文学思想远远超过意象派的实践所能体现的程度,而直指新批评派休姆的代表性文章《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宣布了浪漫主义已结束。
其对浪漫主义的批判中,关于以为新古典主义时代需要以原罪说为基础,以秩序自律,给整个新批评定下了思想倾向的基调。
訛譹新批评的另一元祖,是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他对诗歌语言技巧的极端关注和自称取法自中国的象形文字论,造成英美现代文论中对语言研究的重视。
新批评的直接开拓者,是英美诗人、批评家艾略特和英国美学家瑞恰慈。
前者于1917年发表的文学论文集《圣林》,有几篇文章成为新批评一些重要思想的源头,其在文学理论上的巨大影响主要是由于他激发了新批评潮流。
后者的几本著作,如《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实用批评》《修辞哲学》对新批评派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新批评派可以说正是早期艾略特与瑞恰慈结合的产物,前者提供了思想倾向和一部分重要论点,后者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
自美国新诗运动后,兰色姆与他三个学生———阿伦退特、克林斯布鲁克斯与罗伯特潘沃伦的一系列著作———《诗歌:本体论笔记》《世界的肉体》《论诗的张力》《关于诗和思想的反动文集》《疯狂中的理智》,尤其是《怎样读诗》,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特点明显的文学理论系统,关于新批评派的主要观点基本上都已被提出,被称为南方批评派,是新批评派的前身。
第一篇:“新批评”讲稿英美新批评派一、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英美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它对于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批评派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英国,30年代在美国最终形成,到50、60年代成为美国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主流,直到60年代后才渐渐衰亡。
在新批评的形成过程中,T·S·艾略特和I·A·瑞恰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略特《圣林》(1917)中的一系列论文为新批评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诗的“非个性化”理论,他对文学史中的“感觉性解体”现象的检讨,以及他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尊崇,为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提供了基本要点。
瑞恰慈则致力于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研究,他的心理学方法被新批评派所抛弃,而语义学方法所造成的科学式批评和文本中心批评则成为新批评派方法论的主要基石。
概括的说,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是从语言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它的特征。
瑞恰兹认为,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符号功能”和“情感功能”。
诗歌是对语言情感功能最典型的使用。
他指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在陈述上是完全不同的。
诗歌语言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它的许多陈述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能用经验事实加以核实,故可视为一种“伪陈述”。
瑞恰兹说,当人们对语言进行情感的使用时,“重要的是态度而非指称”,“在这些情况中指称是真是假根本无关紧要”。
(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P.243)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关注语言的基本性质,但更关注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关注语言在应用中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瑞恰兹不仅重视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征,而且还多次论述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
他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除了表现为不同的用法外,还表现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瑞恰兹强调,科学语言尽可能地做到表述准确,所以它们总是意义单一,没有歧义;而文学语言则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
点刊物)向低端刊物(即所谓一般刊物)过渡,也就是说该课题的研究已经“大众化”了,不再具有“精英性”。
这些现象都说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思想已经被中国学界广泛接受,其观念、价值对于我们已经有了恒常性,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成为我们自己观念的一部分。
这也正是该理论对我们最深刻的影响。
统观俄国形式主义在中国的接受、研究过程,我们发现,对俄国形式主义由不知到知之,到研究到为我所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中,有不同思想的交锋,有不同论争的对话,有沟通彼此的努力。
我们的“形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裂变着,但始终存在着两种“形式”观的对立、碰撞,最复杂的是它们交叉、混合,甚至难解难分。
我们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依然存在着问题:一是翻译的不足,包括整个学派的所有成员的论著和单个成员的所有论著。
二是与此相关,对核心成员什克洛夫斯基和雅各布森研究相对较多,对其他成员相对较少且不够系统。
三是人物译名不同,虽不是大问题,但可能造成不便,如同一人物均有多种译法。
四是仍然是翻译问题,但这些翻译会影响到对形式主义理论的理解,如приём一词译为程序、手段、技巧、方法。
在汉语中可不可以互通,可不可以通到俄语词的所指,这都会带来相应的问题。
与此相关的是,不同成员对相同内涵概念的不同命名或不同内涵概念的相同命名给我们造成混乱,我们对此还研究不够。
五是对俄国形式主义内部的一些问题及本文叙述过程中所提到的一些其他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澄清和拓展,尽管接受的程度已经相当普及化,但正是普及化使我们不再对一些理论细节问题穷追不舍。
英美“新批评”在中国“新时期”———历史、研究和影响回顾赵毅衡,姜 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收稿日期:2009-06-01作者简介:赵毅衡(1948-),男,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西方文论研究。
新批评(T h e N e wC r i t i c i s m )是20世纪前半期英美一些学者———从瑞恰慈(I .A .R i c h a r d s )、艾略特(T .S .E l i o t )到布鲁克斯(C .B r o o k s )、韦勒克(R .W e l l e k )等———关于文学理解和文学批评的观念、方法的总和,是他们的文论思想的交集。
第16章 文学批评论述题1.请选择一个你熟悉的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进行简介,说明其产生时间、主要代表人物并对其著作进行介绍。
[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以英美新批评流派为例。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中一个影响深远的批评流派。
(1)产生时间及发展阶段“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英美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代表人物英美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略特、瑞恰兹、燕卜逊、兰色姆、韦勒克等。
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新批评派主要有三代批评家: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3)英美新批评代表人物的著作①兰色姆《新批评》兰色姆《新批评》一书主要运用文学本体论与“结构-肌质”理论,分别对瑞恰慈、艾略特、温特斯等人的文学批评进行了批评,并在批评中更细致地丰富了他的理论。
a.文学本体论兰色姆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
新批评则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
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持有同样观点的文萨特和比尔兹利则从另外的角度来阐述他们的主张,为此他们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其一是意图谬误。
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狭义的文本细读是新批评派的发明(近一二十年翻译成中文的新批评派的经典论著已经有不少,中国学者对他们的评介也值得一读)。
英美新批评派,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个学派或流派,新批评派是别人给予的称呼,不是他们自己的命名。
被人们列入新批评派的学者,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少的和不小的分歧。
本文不是研究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暂且还是笼统地说“新批评派”,不对其中每位学者的观点作细致的区分。
新批评是在文学批评发展的转折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理论现象,他们对于在他们之前的种种文学批评进行审视和批判,这些批判往往是锋芒毕露的,能触及对方的要害。
20世纪初期,由于自然科学的巨大的进步,出现了一股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向自然科学靠拢的潮流,在研究中追求实证性,追求量化和可重复性。
新批评派不赞成实证主义的文学批评,他们努力把文学与科学加以区别。
新批评也不赞成印象主义的批评,印象主义批评家认为,天下没有、不可能有、不应该有客观的批评;新批评派与此相反,他们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具有客观性,应该有规律,有规则。
他们更不赞成社会历史批评,不赞成道德批评,不赞成把文学作品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联系起来研究。
他们中有人认为,多少年来,在英国,从菲利普•锡德尼到托•史•艾略特,文学批评一直由诗人所主持,这就必然产生很大的局限,因为创作家缺少作为独立的审美判断所应该具有的超然态度。
把文学批评看作专门的领域,企图寻找、建立文学批评的规则、规律,力图采用严密的分析方法,新批评的这种意图,是具有历史的积极意义的。
他们在“破”的方面显得生气勃勃,在“立”的方面则显得捉襟见肘,有许多的漏洞。
他们的观点引起激烈的批驳,在批驳与反批驳的论争中,推进了对于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
新批评派反对文学批评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他们认为,向作者“求援”是文学批评家无能的表现,作家的生平经历,对于文学批评没有多少参考价值,高估它的作用是非常“危险”的。
新批评派的前导者瑞恰兹,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教书,做过一种后来十分著名的实验,就是搜集一批文学作品,隐去作者姓名,不提供任何背景材料,让学生阅读并要求他们作出评价。
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0年代发端于英国,20年代形成于美国,40至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60年代虽然逐渐衰落,但在今天的欧美理论界仍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在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理论中无出其右。
一、艾略特艾略特“无个性理论”是其对新批评的主要贡献。
艾略特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这就将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使得文学文本在理论研究中占据了中心地位。
同时,诗人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还要在和前人的比较过程中、在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对诗人的客观评价。
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是一切诗的有机整体。
在创作中,诗人需要不断地放弃自己,“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
”诗人应当避免吧作品当做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用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来暗示自身的情感和心境。
这种意象便是“工具”,即“客观对应物”,只能在文本中才能找到。
因而是文本本身而不是诗人才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
所以,诗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低于文本本身的。
这种“无个性论”将文学理论研究中心转移到作品,只有文本才是读者批评和鉴赏的中心,也只用通过文本,才能找到作者意义参照的基点。
二、瑞恰兹如果说艾略特为新批评派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话,那么瑞恰兹则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1、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在瑞恰兹看来,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各种机会,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
信仰在科学的发张中缺失。
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承担了重新组织人们心灵的重任。
诗歌对事物的陈述是“伪”的,但却使我们面对人性和心灵,拓宽了人们的感受力,进而使人们重新面对世界,恢复它的诗性。
2、语境理论瑞恰兹通过语义学分析找到诗歌语言的特征、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对于意义的分析应当从思想、语词符号以及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