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古声母研究的主要成就

上古声母研究的主要成就

上古声母研究的主要成就
上古声母研究的主要成就

上古声母研究的主要成就

1.古无轻唇音

这是清代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的《古无轻唇音》一文提出的。钱大昕发现“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意思是说在上古唇音无轻重唇之分,没有中古以后产生的轻唇音,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读如“帮、滂、并、明”。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上古只有b、p,没有f,今天读f的声母,在上古读b、p,是中古才从b、p中分化出来的。

证明材料如:

以“非”为声符的形声字有两组,“扉、蜚、诽、菲、匪、翡”等今音声母读f,“悲、辈、裴、排、徘”今音声母读b或p;以“分”为声符的形声字也有两组,“芬、纷、氛、忿、粉、份”今音声母读f,“颁、贫、盆、邠、攽”今音声母读b、p;以“甫”为声符的形声字也有两组,“辅、脯、黼、麱”今音声母读f,“捕、補、哺、逋、匍、晡、铺、圃、埔、脯”今音声母读b、p 。用相同声符的形声字今音声母有重唇和轻唇两种读音,说明古音中二者不分。

对音,是历史上的音译词,也就是古书里用汉字记录的外语词汇,或者非汉族文字记录的汉语词汇。东汉后的佛教中,把梵文的buddha一词译作“浮图”“浮屠”,表明南北朝以前“浮”的声母是b,后来才演变成f的。这也说明古音中重唇音与轻唇音不分。

唐代守温三十字母中无轻唇音,只有重唇音,“非、敷、奉、微”四钮是宋人三十六字母中才加上去的,这说明轻唇音是唐代以后才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的。

][pui],则是进一步的证明。 现代闽方言里没有f,厦门话里把“房”和“肥”分别读为[p

2.古无舌上音,古人多舌音

这也是钱大昕提出来的,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卷五的《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一文中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也。”“古人多舌音(按:即d、t、n),后代多变为齿音(按:即今读zh、ch、sh的齿音),不独知澄彻三母为然也。”

认为先秦两汉没有舌上音(知彻澄),舌上音是后来从舌头音(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中古的齿音有很多是由上古的舌头音变来的,所以上古的舌头音很多。

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上古没有zh、ch、sh,这类声母上古读d、t,今读zh、ch、sh

的声母是中古才从d、t中分化演变出来的。

证明材料如:

“兆”中古是澄母字,以它为声符的形声字“窕、佻、挑、跳、桃、咷”是定母字。“占”是知母字,以它为声符的形声字“沾、站、霑”是知母字,“点、玷、店”是端母字。用相同的声符的形声字今音声母有舌上音和舌头音两种读法。

以上事实表明在上古确无舌头舌上之分。

对音材料中,“印度”这个国名,汉代译作“身毒”是梵文sindu的音译;南北朝时译作“天竺”,是从波斯语hindu中音译而来。两种译法证明南北朝以前“毒”“竺”两字有相同的声母,都是d,后来才演变分别为d、zh的。这一事实也表明在上古确无舌头舌上之分。

现代方言中闽北方言和闽南方言都强烈地反映着端知两系合一的原始情况,未象中古其他地区的汉语方言一样分化开,是“语言化石”,如一些知系字,今读为[t]、[t‘]:

知母知[ti] 致[ti] 猪[tu] 追[tui]

彻母耻[t‘i] 抽[tiou] ] 畅[t‘io

这两种方言所保留的上古音声母情况,说明古无舌上音,古多舌头音,舌音是古合今分的。

证明材料如:

“周”中古是照母三等字,从“周”的形声字“輖、週、赒” 是照母三等字,“凋、雕、鲷”是端母字,“调、蜩”是定母字;“真”中古是照母三等字,从“真”的形声字“滇、颠”是定母字;“兑”中古属定母字,从“兑”的表声字“税、说”是审母三等字;“单”中古属端母字,从“单”的形声字“弹、惮”属定母字,“郸、殚、箪”属端母字,“鱓、禅、蝉、婵”属禅母字。可证今读zh、ch、sh的照系三等字在上古与读d、t的端组不分。

另外,从谐声偏旁看,照系二等与精组“精、清、崇、心、邪”互谐的字很多,如“则(精)”与“侧(照二)”、“朿(清)”与“策(穿二)”、“才(从)”与“豺(床二)”、“相(心)”与“霜(审二)”、“宗(精)”与“崇(床二)”、“衰(审二)”与“簑(心)”、“刍(穿二)”与“趋(清)”,都说明照系二等与精系关系密切。

3.娘日归泥

这是章炳麟在《国故论衡》上卷中提出来的。章炳麟在《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中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这就是说,上古声母中没有“娘”、“日”二母,后世的“娘”、“日”二母是从“泥”母分化出来的,上古都读“泥”母。“娘”母是舌面鼻音[¤],“泥”母是舌尖鼻音[n],“日”今读r或er,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上古没有中古以后才有的[¤]、r和er,它们在上古都读n。

证明材料如:

形声字“泥、屔”中古在泥母,“尼、昵”在娘母;“扔、仍”中古在日母,“乃、鼐”在泥母;“腻”中古在泥母,“贰”在日母;“女”中古在泥母,“如、汝”在日母;“若、箬、偌、鰙”中古在日母,“诺、喏、锘、逽”在泥母;“兒(儿)、唲”中古在日母,“倪、霓、猊、鲵、睨”在泥母;“弱、鰯、蒻”中古在日母,“搦、糑、榒、溺”在泥母。

上述材料都能说明上古娘日泥三母不分,中古以后才一分为三。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这是曾运乾在《喻母古读考》中提出来的。曾运乾说:“喻于二母(近人分喻母三等为于母)本非影母浊音。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母。部件秩然,不相陵犯。”

由于喻母只有三等和四等两等字,这就是说喻母三等字(曾氏所称“于”母)上古隶属于匣母,喻母四等字(曾氏所称“喻”母)上古隶属定母。换一句话说就是中古以后的喻母字有两个来源,一部分(喻三)是由上古匣母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喻四)是由上古定母分化出来的。

用现代汉语音对照,即上古没有中古以后才有的零声母y,它一部分在上古读h,一部分在上古读[d](今分化为d和t)。

证明材料如:

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字在《切韵》系韵书的反切中严格地分为两类,互不相涉,后来的等韵学家在韵图中把它们分列在三四两格,称为喻三和喻四。

同谐声的字中古分属喻母三等和匣母很多,如形声字“域”中古是喻母三等字,其声符“或”是匣母字;“魂”中古是匣母字,其声符“云”是喻母三等字;“讳”中古是匣母字,其声符“韦”是喻母三等字;“贿”中古是匣母字,其声符“有”是喻母三等字。

这些都证明“喻三归匣”的论断正确。

此外形声字与声符字如“代”与“弋”、“荼”与“余”、“桶”与“甬”、“谈”与“炎”、“他”与“也”、“多”与“移”、“笛”与“由” 、“踢”与“易”等,中古一为喻母四等字,一为定母字。

这些都证明“喻四归定”的论断不误。

三十六字母教学教材

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字母"即声母。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母(见《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宋朝时候的语音系统 中文名称 三十六字母 代表 中古汉语的声类 出自 宋朝韵图 性质 字母系统 简介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浊 唇音 重唇音 帮 滂 并 明 轻唇音 非 敷 奉 微 展开表格 所谓"守温三十六字母",是南北朝时代梁朝的汉僧守温选定用来代表汉语语音中一定辅音(声母)的代表字,在前人的音韵学著作中又称"纽"。按理,既然是辅音的代表字,那就是凡属同一辅音的任何一个字都可作代表字,所以我们在前人的音韵学著作中又常见到一些与上述三十六字不同的字作代表,只是上述三十六字一经选定,又为我国的音韵学界所认同,大家也就习用了。 分类

"牙音"对应于现代语音学中的软腭塞音,"舌头"为齿龈塞音,"舌上"为龈-腭塞音,"重唇"为双唇音,"轻唇"为唇齿音,"齿头"为齿龈塞擦音与擦音,"正齿"为龈-腭塞擦音与擦音,"喉音"则包含喉塞音与软腭擦音、舌面通音,"半舌"为齿龈边通音,"半齿"为卷舌闪音;"清浊"概念与今同,其中,全清表示不送气清音及清擦音,次清表示送气清音,全浊表示送气浊音(擦音,塞音,塞擦音),次浊表示鼻化塞浊音及其他浊音。 各组内部声母的排列也不是随意的。除齿音外,每种音都由四母组成。这四母的排列正好是按照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来排列的。齿音略有不同,因为齿音没有次浊,排列方式为全清,次清,全浊,全清,全浊。 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音韵学家把三十六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大类。清音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再根据气流的强弱或浊化的程度,古人又把清、浊各分为全清和次清全浊和次浊全浊。全清是指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是指发音时送气而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和塞擦音。全浊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拟音 现按照王力先生的拟音系统。 三十六字母 发音部位 全清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三十六字母与上古声母

三十六字母 所谓字母,就是汉语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汉语的声母系统。 五音: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字母)分为五类,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称为“五音”。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合称“七音”。 浊音、清音:音韵学家把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声纽(声类)叫做“浊音”,把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声纽叫做“清音”。(声纽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声母)

(上表录自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辞典》) 三十六字母,唐以前未有言之者。相传出于僧守温,温亦唐末沙门也。司马温公《切韵指掌图》,言字母详矣,初不言出于梵学。至郑樵作《七音略》,谓华人知四声而不知七音,乃始尊其学为天竺之传。今考《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与三十六母多寡迥异。四十二母,梵音也;三十六母,华音也。华音疑非敷奉诸母,《华严》皆无之。而《华严》所谓二合三合者,又非华人所解。则谓见溪群疑之谱出于《华严》者非也。(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九八页,上海书店出版,1983年)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南史·陆厥传) 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

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梁书·庾肩吾传) 《康熙字典》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上古声母 字母后“h”送气音。“ng”是鼻音。 教材为三十二声母。王力《汉语语音史》、《同源字典》均为三十三个,多一个“俟”母。山母亦写作“生”。 声母亦称“纽”。同纽为双声。同类同直行,或舌齿同直行者为准双声。同类同横行者为旁纽。同类不同横行者为准旁纽。喉与牙、舌与齿为邻纽。参考书:王力《汉语语音史》34页、王力《同源字典》13、18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其词性,在句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26个字母、23个声母、24个韵母表、16个整体认读音节、首写字母大写汇总

26个字母、23个声母、24个韵母表、16个整体认读音节、首写字母大写汇总 大写字母书写: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小写字母书写分四种类型: (1)占中格的有13个字母,是:ɑ c e m n o r s u v w x z ( 2) 占中上格的有8个字母,是:b d f h i k l t (3) 占中下格的有4个字母,是:ɡp q y (4)占全格的有1个字母,是:j

zhi(织)chi(吃)shi(狮)ri(日)zi(字)ci(刺)si(丝)yi(衣)wu(乌)yu(鱼)ye(爷)yue(月)yuan(圆)yin(因)yun(云)ying(鹰) 其中汉语拼音的声调标注规律:a o e i u ü 标调按顺序,‘i、u并排标后头’,小ü 碰到j q x y 就脱帽(去掉点)。a母出现不放过,(即韵母中凡是有a的,标在a上。如lao,标在a上)没有a母找 o e ,(没有a,但有o 或e的,标在 o 或e 上。如lou标在o上,lei标在e上);i u并列标在后,(i和 u并列时,标在后面。比如liu,标在u 上,gui,标在i 上)单个韵母不必说。(单个的韵母,当然就标它上面了) 五、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有时要大写,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1. 汉语人名。姓的第一个字母和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Zhang Hui(张辉)Z和H要大写。姓和职务、称呼等组成词语时,姓的开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其余字母小写。如Wang laoshi(王老师)W要大写。但“老”“小”“大”“阿”等称号,开头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如Xiao Liu(小刘)X、L要大写。

汉语拼音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

整体认读音节表 汉语拼音(+声母表+韵母表+) 声母韵母表汉语拼音声母韵母表拼音声母韵母表声母和韵母表拼音声母和韵母表声母及韵母表声母韵母表下载韵母表汉语拼音韵 母表游戏汉字声母韵母表 声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韵母表a o e i u v ai ei ui ao ou iu ie ve er 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 字母表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汉语拼音声母表和韵母表发音 声母表: b(玻) p(坡) m(摸) f(佛) 齿龈音(舌尖音):d(得) t(特) n(呢) l(勒) 舌根音(软腭音):g(哥) k(颗) h(喝) 舌面音(硬腭音,龈-腭音):j(机) q(七) x(西) 翘舌:(齿龈后音,舌尖后音):zh(知) ch(吃) sh(师) r(日) 平舌:z(资) c(次) s(思) 韵母表:

a啊o哦e饿i衣u屋v鱼 ai爱ei诶ui威ao袄ou偶 iu油ie也ve约er而 an安en恩in因un问vn晕 ang昂eng亨ing硬ong勇 单韵母:a o e i u ü 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ve 特殊元音韵母:er 鼻韵母:an en in un vn (前鼻韵母)ang eng ing ong(后鼻韵母)1.zhi、chi、shi、ri、zi、ci、si这7个是整体认读音节,它们发音与声母zh、ch、sh、r、z、c、s一样,只是整体认读音节发音响亮些, 而7个声母发音要轻短。 2.yi、wu、yu、ye、yue、yin、yun、ying、yuan这9个也是整体认读音节,它们和韵母i、u、ü、ie、üe、in、ün、ing、üan发音完全相 同,只是形体和作用不同。 整体认读音节共16个,它们可以直接给汉字注音。

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字母"即声母。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母(见《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宋朝时候的语音系统 中文名称 三十六字母 代表 中古汉语的声类 出自 宋朝韵图 性质 字母系统 简介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浊 唇音 重唇音 帮 滂 并 明 轻唇音 非 敷 奉 微 展开表格 所谓"守温三十六字母",是南北朝时代梁朝的汉僧守温选定用来代表汉语语音中一定辅音(声母)的代表字,在前人的音韵学著作中又称"纽"。按理,既然是辅音的代表字,那就是凡属同一辅音的任何一个字都可作代表字,所以我们在前人的音韵学著作中又常见到一些与上

述三十六字不同的字作代表,只是上述三十六字一经选定,又为我国的音韵学界所认同,大家也就习用了。 分类 "牙音"对应于现代语音学中的软腭塞音,"舌头"为齿龈塞音,"舌上"为龈-腭塞音,"重唇"为双唇音,"轻唇"为唇齿音,"齿头"为齿龈塞擦音与擦音,"正齿"为龈-腭塞擦音与擦音,"喉音"则包含喉塞音与软腭擦音、舌面通音,"半舌"为齿龈边通音,"半齿"为卷舌闪音;"清浊"概念与今同,其中,全清表示不送气清音及清擦音,次清表示送气清音,全浊表示送气浊音(擦音,塞音,塞擦音),次浊表示鼻化塞浊音及其他浊音。 各组内部声母的排列也不是随意的。除齿音外,每种音都由四母组成。这四母的排列正好是按照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来排列的。齿音略有不同,因为齿音没有次浊,排列方式为全清,次清,全浊,全清,全浊。 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音韵学家把三十六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大类。清音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再根据气流的强弱或浊化的程度,古人又把清、浊各分为全清和次清全浊和次浊全浊。全清是指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是指发音时送气而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和塞擦音。全浊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拟音 现按照王力先生的拟音系统。 三十六字母 发音部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今名 古名 双唇塞音 唇音 重唇音 帮 [p] bㄅ 滂 [p?] pㄆ 并 [b] ㄅ 明

古代汉语期末考题

1、文言文:简称文言或古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 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在先秦时期,书面语和口语基本一致。 3、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4、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由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 为楷书。 5、六国文字主要写在竹简和繒帛上,合称简帛文字。 6、金文同甲骨文相比,形体结构变化不大。 7、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中国后的规范化字体,也属于古文字的范围。 8、汉儒第一次把《周礼》的“六书”解释为六种造字法。 9、《许慎·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按字形结构,贯彻六书条例, 说明训诂,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来编排的字典。(540个部首,9353个字) 10、六书:是前人分析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字类)——象形、指事、会意、形 声、转注、假借。 11、一般采用许慎的细目,班固的次第。 12、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P24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P25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P27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P30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P34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P34 13、象形:行、贝、瓜、果、齿、羊、吕 指事:亦、朱、刃、末、叉、寸、下、本 会意:休、取、析、牧、陂、涉、乘、美、莫(P28~29)、杲、即、有、甭、歪 形声:组、追、徒、桃、考、胡、视、题、期P43 14、圣:明达,智慧。从古字形看,甲骨文写作,金文作,夸张其口,,表示广其 听闻,以增长知识,从而通达事理。后来儒家把“圣”的概念神秘化,变成了不学而知的含义。 15、疑从人,从口,从牛,从止,从彳。 疑虑。人立于道旁,歪头张口远望,寻找目标,“牛”字于人远望之背面,以示寻牛不见因生疑虑之义。 16、形声字来源:同音分化(假借):其——箕,从竹其声。莫——暮,从日莫声。 同源分化 17、省形:所谓省形,就是由于求简或者结构匀称的要求,而省去了形声字形符的某一部分。 如:亭,从高省,丁声。星,从晶省,生声。 省声:所谓省声,就是由于同样目的,而省去了形声字声符的某一部分。如:秋,从禾,(焦)省声。珊,从玉,删省声。融,从鬲(li),蟲(chong)省声。 亦声:所谓亦声,通常叫做会意兼形声。声符一方面表音,同时还兼有表意的功能。如:仲,从人中,中亦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18、戚:兵器大斧是词的本义,悲戚、亲属等是假借义。P45 19、古今字:把分化前一字多写词时期的字称为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 称今字,合称古今字。 来源:同源分化:竟——境、益——溢、反——返、奉——捧、共——供

26个声母和韵母表图片

26个声母和韵母表图片 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 -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

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一、汉拼拼音字母表母表

汉拼拼音字母表,声母(shēng mǔ),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起构成的一个完整的音节。辅音的主要特点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要分别受到各种阻碍,因此可以说,声母发音的过程也就是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声母通常响度较低、不可任意延长、而且不用于押韵。 汉语拼音声母:23个。分别是: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 。 汉语拼音声母按发音部位分类:(发音时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部位) (一)双唇音:b、p、m; (二)唇齿音:f; (三)舌尖前音:z、c、s; (四)舌尖中音:d、t、n、l; (五)舌尖后音:zh、ch、sh、r; (六)舌面音:j、q、x; (七)舌根音:ɡ、k、h。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汉语拼音(Hànyǔ Pīnyīn),简称拼音,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作普通话(现代标准汉语)标音的方案,为中文罗马拼音的国际标准规范。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内容全面使用,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

声母表和韵母表

汉语拼音字母 汉语拼音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是以北京语音系统作为语音标准的。北京近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北京音也是中国地域最辽阔、人口最多的北方方言的典型代表,历来被称为“中原雅音”、“官音”、“国音”。 解释汉语拼音用法和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拼音文字方案的国家标准,也是联合国规定用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专用词语的国际标准。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拼音方案,是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专用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并批准公布推行。 《汉语拼音方案》是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采用音素化的音节结构拼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的一种方案。 字母表(共26个) 声母表(共23个) 韵母表(共24个) 声母表和韵母表 声母表和韵母表 声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共23个) 韵母表:a o e i u v ai ei ui ao ou iu ie ve er 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 (共24个) 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共16个) 字母表: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共26个) 汉语拼音声母表和韵母表的发音 声母表发音: b(玻) p(坡) m(摸) f(佛) 齿龈音(舌尖音):d(得) t(特) n(呢) l(勒) 舌根音(软腭音):g(哥) k(颗) h(喝) 舌面音(硬腭音,龈-腭音):j(机) q(七) x(西) 平舌:z(资) c(次) s(思) 翘舌:(齿龈后音,舌尖后音):zh(知) ch(吃) sh(师) r(日) 韵母表发音: a 啊 o 哦 e 饿 i 衣 u 屋 v 鱼 ai 爱 ei 诶 ui 威 ao 袄 ou 偶 iu 油 ie 也 ve 约 er 而 an 安 en 恩 in 因 un 问 vn 晕 ang 昂 eng 亨 ing 硬 ong 勇 单韵母:a o e i u ü 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ve 特殊元音韵母:er 鼻韵母:an en in un ün(前鼻韵母),ang eng ing ong(后鼻韵母) 整体认读音节共16个,它们可以直接给汉字注音: (1)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这7个是整体认读音节,它们发音与声母zh 、ch 、sh 、r 、z 、c 、s 一样,只是整体认读音节发音响亮些,而7个声母发音要轻短。 (2)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ing 、yuan 这9个也是整体认读音节,它们和韵母i 、u 、v 、ie 、ve 、in 、ün 、ing 、üan 发音完全相同,只是形体和作用不同。 汉语拼音方案在拼写汉字时还有一些特别的规定:

小学生声母表和韵母表图片1

小学生声母表和韵母表 1、韵母(24个) a o e i u v ai ei ui ao ou iu ie ve er 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 单韵母是由单元音构成的,如:a、o、e、i、u、u(yu)。 复韵母是由复合元音构成的韵母,如:ai、ei、ao、ou、uai、uei等。 鼻韵母是由鼻辅音“n”或“ng”收尾的韵母,如:an、en、uan、ang、eng、iang等。 "单韵母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如:a、o、e单韵母都有:a.o.e.i.u.ü普通话的单韵母共有10个,都属于单元音。 复韵母是: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18个) 韵母共24个:单韵母6个,复韵母8个,鼻韵母9个,特殊韵母1个 单韵母:a o e i u ü 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鼻韵母:an en in un ang eng ing ong 特殊韵母:er 2、声母(23个)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3、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单韵母和复韵母 韵母有单韵母和复韵母之分。只包含一个元音的,叫单韵母;包含几个元音或者由元音、辅音组合而成的,叫复韵母。汉字音节的韵母,由韵头、韵腹和韵尾3个部分组成: 韵头。又称介音;韵腹,称元音;韵尾则有元音和辅音尾两种。以“卡”字而论,q是声母,ia是复韵母。i是韵头;a 是韵腹 双韵母是复韵母的特殊形式 复韵母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结合而成的韵母叫复韵母。普通话共有十三个复韵母:ai、ei、ao、ou、ia、ie、ua、uo、üe、iao、iou、uai、uei。根据主要元音所处的位置,复韵母可分为前响复韵母,中响复韵母和后响复韵母。 1、前响复韵母: 前响复韵母共有四个:ai、ei、ao、ou。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前一个元音清晰响亮,后一个元音轻短模糊,音值不太固定,只表示舌位滑动的方向。 ai发音时,先发a,这里的a舌位前,念得长而响亮,然后舌位向i移动,不到i的高度。i只表示舌位移动的方向,音短而模糊。例如“白菜”、“海带”、“买卖”的韵母。 ei发音时,先发e,比单念e时舌位前一点,这里的e是个中央元音,然后向i的方向滑动。例如“配备”、“北美”、“黑霉”的韵母。 ao发音时,先发a,这里的a舌位靠后,是个后元音,发得响亮,接着向u的方向滑动。例如“高潮”、“报道”、“吵闹”的韵母。 ou发音时,先发o,接着向u滑动,舌位不到u即停止发音。例如“后楼”、“收购”、“漏斗”的韵母。 2、后响复韵母: 后响复韵母共有五个:ia、ie、ua、uo、üe。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前面的元音发得轻短,只表示舌位从那里开始移动,后面的元音发得清晰响亮。 ia发音时,i表示舌位起始的地方,发得轻短,很快滑向前元音a,a发得长而响亮。例如“加价”、“假牙”、“压下”的韵母。 ie发音时,先发i,很快发ê,前音轻短,后音响亮。例如:“结业”、“贴切”、“趔趄”的韵母。 ua发音时,u念得轻短,很快滑向a,a念得清晰响亮。例如“花褂”、“桂花”的韵母。 uo发音时,u念得轻短,舌位很快降到o,o清晰响亮。例如“过错”、“活捉”、“阔绰”的韵母。 üe发音时,先发高元音ü,ü念得轻短,舌位很快降到ê,ê清晰响亮。例如“雀跃”、“决绝”的韵母。 后响复韵母在自成音节时,韵头i、u、ü改写成y、w、yu。 3、中响复韵母: 后响复韵母共有四个:iao、iou、uai、uei。它们共同的发音特点是前一个元音轻短,后面的元音含混,音值不太固定,只表示舌位滑动的方向,中间的元音清晰响亮。 iao发音时,先发i,紧接着发ao,使三个元音结合成一个整体。例如“巧妙”、“小鸟”、“教条”的韵母。 iou发音时,先发i紧接着发ou,紧密结合成一个复韵母。例如“优秀”、“求救”、“牛油”的韵母。 uai发音时,先发u,紧接着发ai,使三个元音结合成一个整体。例如“摔坏”、“外快”的韵母。 uei发音时,先发u,紧接着发ei,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例如“退回”、“归队”的韵母。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汇编)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一年级最新生声母表和韵母表

小学汉语拼音声母表韵母表 1、声母表(23个) b播p泼m摸f佛 d得t特n讷l勒 g哥k科h喝j鸡 q气x西zh知ch吃 sh狮r日z字c刺 s丝y医W屋 2、韵母表(24个) 单韵母(6个): ā啊o喔e鹅i衣 u乌ü迂 复韵母(8个): ai爱ei欸ui威ao熬 ou欧i u优ie耶üe约 特殊元音韵母(1个): er儿 前鼻韵母(5个): an安en恩in因un温 ün晕 后鼻韵母(4个): ang昂eng亨的韵母ing英ong轰的韵母3、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hi(织)chi(吃)shi(狮)ri(日)zi(字)ci(刺)si(丝)yi(衣)wu(乌)yu(鱼)ye(爷)yue(月)yuan(圆)yin(因)yun(云)ying(鹰) 其中汉语拼音的声调标注规律: a o e i u ü标调按顺序,‘i、u并排标后头’,小ü碰到j q x y 就脱帽(去掉点)。 a母出现不放过,(即韵母中凡是有a的,标在a上。如lao,标在a上)

没有a母找 o e ,(没有a,但有o 或e的,标在 o 或e 上。如lou标在o上,lei标在e上); i u并列标在后,(i和 u并列时,标在后面。比如liu,标在u上,gui,标在i 上) 汉语拼音方案在拼写汉字时还有一些特别的规定 ( 1 )“知,吃,诗,日,知,雌,思”等字的韵母是i .拼音分别为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 2 )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i改用y.写成yi (衣) ,ya (呀) , ye (耶) , yao (腰) ,you (忧) , yan (烟) , yin (因) , yang (央) , ying (英) , yong (雍) ( 3 )u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u改用w. 写成wu(乌) , wa (蛙) , wo (窝) ,wai (歪) ,wei (威) , wan (弯) , wen (温) , wang (汪) , weng (翁)

【免费下载】声母表和韵母表

汉语拼音声母表韵母表1、声母表(23个)

3、整体认读音节(16个)zhi (织) chi (吃) shi (狮) ri (日) zi (字) ci (刺) si (丝) yi (衣) wu (乌) yu (鱼) ye (爷) yue (月) yuan (圆) yin (因) yun (云) ying (鹰) 其中汉语拼音的声调标注规律:a o e i u ü 标调按顺序,‘i 、u 并排标后头’,小ü 碰到j q x y 就脱帽(去掉点)。 a 母出现不放过, (即韵母中凡是有a 的,标在a 上。如lao,标在a 上)没有a 母找 o e , (没有a ,但有o 或e 的,标在 o 或e 上。如lou 标在o 上,lei 标在e 上) i u 并列标在后, (i 和 u 并列时,标在后面。比如liu,标在u 上,gui,标在i 上) 单个韵母不必说。 (单个的韵母,当然就标它上面了)要讲好普通话当然是要多说,就像李阳一样,每天起来对着远处大地声喊出普通话,每天坚持十分钟,一个月后再听听你的普通话一定标准多。普通话说不好的原因还在于受家乡话的影响,用普通话的时候常常找不到词,所以你要坚持用普通话表达你的每一个想法。最好是、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声母韵母表

一年级汉语拼音知识大全(韵母+声母+标调规则+拼写规律) 一、声母 :21个辅音+零声母 唇音:b(菠)、p(沷)、m(摸)、f(扶) 舌尖音:d(得)t(梯)、n(呢)、l(乐) 舌根音:g(鸽)、k(刻)、h(喝) 舌面前音:j(鸡)、q(旗)、x(嘻) 舌尖后音:zh(蜘)、ch(吃)、sh(狮) 平舌音:z(滋)、c(刺)、s(丝)、r(日) 零声母:y(衣)、w(乌) 二、韵母:单韵母6个+复韵母9个+前鼻韵母5个+后鼻韵母4个,共24个。 01、单韵母:6个 a(阿)、o(哦)、e(鹅)、i(衣)、u(乌)、ü(鱼)。

02、复韵母:9个 ai(矮)、ei(诶)、ui(围)、ao(袄)、ou(鸥)、iu(邮)、ie(椰)üe(月)、er(耳)(注:er独立自成音节,不和任何声 母相拼。) 03、鼻韵母:(前鼻韵母有五个,后鼻韵母是四个)。 前鼻韵母:an(安)、en(摁)、in(印)、un(蚊)、ün (云)。 后鼻韵母:ang(昂)、eng(哼)、ing(鹰)、ong(喔)。 三、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hi(织)、chi(吃)、shi(狮)、ri(日)、zi(资)、ci(次)、si(丝)。 yi(衣)、wu(屋)、yu(鱼) ye(夜)、yue(月)、yuan(圆) yin(音)、yun(云)、ying(鹰)

四、声调 一声平平左到右( )、二声就像上山坡() 三声下坡又上坡( )、四声就像下山坡() 五、标调规则: 1、先标a o e (老lao 、花hua),再标 i u ü(水shui、求qiu)。 2、i、u并列标在后(求qiu),i上标调把点抹(起qi)。 3、轻声不标就空着(子zi、的de)。 六、拼写规律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 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 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 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