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字母表示数的集体备课[1]

用字母表示数的集体备课[1]

用字母表示数的集体备课[1]
用字母表示数的集体备课[1]

用字母表示数一节的集体备课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部分内容是学习代数知识的起步,在算术里,人们只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研究就又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可以说,学习代数就是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的。

本节教材共编了四道例题。四道例题不仅层层递进,而且各有重点,处理得相当细腻。

例1,着重有符号表示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

例2,在教学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同时,介绍含有字母式子中省略乘号的书写方法。

例3,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同时,介绍平方的书写方法以及字母相乘的书写习惯,进而教学代入求值。例4,着重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并继续学习代入求值。

1、重难点剖析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以及把具体的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它的值是重点学习的内容。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方程的基础,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而且代入求值的技能不仅是代入各种公式计算时要用,在后面的解方程验算时也用,所以是学习的重

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是学生从具体数量抽象到数再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上的两次飞跃,用字母表示数量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对学生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它又是后面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基础。所以说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2、突破重难点: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寻找现实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如扑克牌字母所代表的数字等。通过例1,2,3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以及意义。

如何突破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这一难点,可以采用如下教学设计,用猜老师年龄来导入。通过猜老师的年龄这个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明白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老师的年龄这个数量,也表示老师和学生年龄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明白只要学生的年龄确定了,就可以代入式子求老师的年龄。表示成倍数关系的数量可以用游戏魔术盒的形式进行。

3、突破重难点练习的设计:

每个练习的题目大部分都是基础练习,教师应该有选择的去做。拓展练习的设计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 a方与2a的区别。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分三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具体的说一

下每一节的教学目的,重难点,以及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

教学内容:教材P44-P46例1-例3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1.例1。

编写意图

例1由三道题组成。第(1)题是找出每行图中各组数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用图形、用字母表示的数。

第(2)题根据已知的条件(一个等式)求出用图形、用字母表示的数,相当于解方程。

第(3)题是根据给出的数列,找出它的规律,再确定数列中用字母表示的那个数。

三道题作为正式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开始,承接学生的已有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由符号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其共同点是这里的符号或字母都表示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数,如第(3)

题中的m表示8。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三题同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规律,写出未知数的值,再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审题后,用自己的话语叙述每小题的规律或已知条件的含义,如:

(1)左右两数的和等于中间的数;或中间的数减去左边的数就是右边的数。

(2)三个●相加的和是12;或者●的3倍是12。

然后各自算出图形或字母所表示的数,再作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或怎样想的。

小结时,可以提问:这三道题都是用图形或字母表示什么?然后指出: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进而,让学生考虑课本提出的问题:你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由此引出例2。

2.例2。

编写意图

(1)例2要求学生把学过的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出来。课本以乘法交换律为例,说明用字母表示的优点,并介绍字母相乘的习惯写法。然后提出要求: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写出其他运算定律。(2)“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列表介绍了用字母表示常用的长度、面积和质量单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字母的多种用途,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教学建议

(1)教学例2时,可以让学生先看课本自学,再按课本要求写出其他运算定律。也可以先让学生说出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先用语言叙述,再用字母表示,并完成下表。

然后看书了解省略乘号的写法,把表中可以省略乘号的地方改过来。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体会同样一条运算定律,用文字语言叙述比较麻烦,有时还不容易说清楚,如用字母表示,则一目了然,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为此,可以适当加以板书。比如,以乘法分配律为例。用语言表达: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这样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学生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优势。

还应当提出问题: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使学生明确,这三个字母可以分别表示我们已经学过的任何数。

对于书写的规定,这里可以只介绍: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记作“〃”同时强调字母中间的其他运算符号不能省略。至于其他书写规定,待后面出现时再介绍。

(2)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也可适当让学生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比如,米用m表示,克用g表示,千米、千克在m、g前面加k。分米、厘米、毫米则分别在m前面加d、c、m。至于“平方”的表示,等学了例3再说。教师可以指出,表中这些计量单位的字母表示方法是国际通用的。

3.例3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3以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为例,教学怎样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怎样把已知数据代入公式求值。

就思维过程而言,由具体的数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字母的式子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而把具体的数代入含字母的式子求它的值,则与上述过程相反,是从一般到个别的具体化过程。因此求含字母式子的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而且代入求值的技能不仅在代入各种公式计算时有用,在解方程验算时也要用到,需要在开始接触字母公式时就进行练习,所以它是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教材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上没有出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这两个术语。

将数据代入公式求值时,要注意提醒学生,省略的乘号要还原。如当a=6时,4a=4×6。

(2)“做一做”安排了两道题,与例3的两小题相配合。第1题练习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第2题练习代入公式求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建议

(1)教学例3第(1)题时,可让学生先用语言叙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引进字母,即通常用S表示面积,用C

表示周长,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用b表示长方形的宽。让学生先自己尝试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再翻书看课本是怎样表示的。当然也可以由教师讲解有关的书写习惯。

(2)关于“平方”的表示方法,教师应强调a2的含义,它与2a的区别。即

a2表示两个a相乘,是a×a

2a表示两个a相加,是a+a

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口算练习,如32、 52、62等,以帮助学生理解。但在本单元中,只要求学生在书写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运用,代入求值时,可与课本一样写成6×6。

(3)教学例3第(2)题时,可以先出示题目,让学生试着口述写出字母式子再代入求值的递等计算过程,然后看书并完成例题中的填空。也可以先由教师板演示范正方形面积的代入计算过程:先写出公式,再代入计算,写答句。这里有必要指出,计算得数的单位名称只要写在答句里就行了。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正方形周长的代入计算。(4)“做一做”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二)

教学内容:教材P47-P48例4做一做,练习十第4-6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编写意图

(1)例4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包括两个例子。前一个是加减数量关系的例子,后一个是乘除数量关系的例子。两个例子都是采用归纳的思路展开教学,即先列出用具体的数表示的式子,让学生看到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个别现象,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怎样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一般情况呢?由此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前一个例子首先引导学生完成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得出a+30表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然后再让学生代入求值,由一般到个别,进一步理解当a是一个具体的岁数时,a+30也是一个具体的岁数。从而通过正反两个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真正理解,a+30确实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龄。后一个例子也有类似的处理。

(2)“做一做”给出了用文字表达的标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式,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并用它来算出自己父亲的标准体重。这既是例4的配套练习,又能让学生看到数学在生理卫生方面的应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建议

(1)教学例4第(1)小题时,可以给出条件,让学生列式表示当小红1岁、2岁、3岁时,爸爸的岁数。教师指出:再写下去,每个都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然后提问:怎样才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呢?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有了前面三个例题的学习基础,多数学生会想到“请字母帮忙”。可以由学生任选一个字母表示小红的年龄,并写出表示父亲年龄的式

子。交流时,可以把学生想到的其他表示方法,如用文字表示的方法,板书出来,加以比较,使学生看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更简单明了。

接下去,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a能是200吗?通过回答,使学生明确,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然后让学生思考:当小红和我们多数同学一样大,也是11岁时,她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可以要求学生把代入计算的过程填写在课本上。

(2)教学例4第(2)小题时,给出条件后要让学生说出题意,并对为什么人到月球上,能举起的物体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作出解释。通常,一个班上总会有一些学生知道这是由于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引力小的缘故。在学生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可以比第(1)小题更放手地展开教学过程。

写一写: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算一算:课本插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多重?

(3)为在课堂上完成“做一做”,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家了解自己父亲的身高与体重。课堂上先让学生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成年男子的标准体重公式,然后代入了解到的父亲身高厘米数,算出标准体重的千克数,再和父亲实际体重作一比较,就可看出父亲体重是否合适,是偏胖,还是偏瘦。

如果学生感兴趣,还可以介绍成年女子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身高用厘米数,体重用千克数)

标准体重=身高-110

练习时,也可以由教师报出自己的身高,让学生选择相应计算方法算出标准体重。教师再报出自己的体重,请学生比较、判断,教师的体重是否符合标准。

第三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三)

教学内容:练习课,教材P51-P52练习十

教学目的: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

3、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运用字母表示数。

关于练习十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省略乘号的书写练习。四道小题,分别对应四种书写习惯。即a×x,只要省略乘号;x×x,用平方表示;b×8,省略乘号,并把8写在前面;b×1,1可省略,讲评时应提醒学生注意。

第2题,平方意义的巩固练习。上下两行的式子并排一一对应,其中a2与a×2,62与6×2不能连线。讲解时可让学生分别写出一个可与a2、a×2连线的式子。

第3题,运算定律及书写的巩固练习。其中第三小题有一个脚注,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完成填空,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至此,有关含字母式子的书写习惯,都已先后出现。因此,教师

可引导学生作出小结。如:

第4题,看图写代数式的练习,要求根据图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指定的数量。四幅图,分别对应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第5题,根据文字叙述写代数式的练习,四道小题,同样分别对应四则运算,但比上一题更抽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练习时,应提醒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后再动笔填空。

第6、7题,是用字母表示常见数量关系并代入求值的练习。第6题是关于路程与速度、时间的关系,插图中的填空能起提示、铺垫的作用,应提醒学生先完成插图中的填空,再概括关系式。第7题是关于商品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要求先写出求总价的式子,再利用乘除法的关系,将公式变形,写出求单价、求数量的式子,然后选择一个式子代入求值。

第8、9题的练习思路与前面第4、5题正好相反。要求根据题意,对给出的代数式作出解释,即说出含有字母式子的实际含义。这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第10~12题,要求根据题意写出代数式并代入求值。题中数量关系的综合程度略有提高,练习时教师可酌情给予适当的指导。

第13*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实际上是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几何

模型,即通过面积计算,对乘法分配律作出直观解释。

《用字母表示数》,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用字母表示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枯燥的。因此,刚学习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例如,在三角形中,如果底用a表示,那么高应换下个字母,用h表示,要不然,就会引起混乱,要注意的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些字母表示的内容有特定的意义,例如,在行程问题中常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2、用字母表示数时,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记作“.”或者不写。在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字母一般也要按顺序写,例如m*5*n要写成5*m*n或

5mn。1和字母相乘,1可以省略不写,如1*6写作6,但当字母与数字相加,相减或相除时,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如x+8不能写成8x,b/15不能写成15b。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用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一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关注有具体事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既要发挥具体事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字母代数的乐趣。

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 集体备课

认识钟表集体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2、在认识时针、分针,拨一个具体的时刻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几时来表述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4、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单元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数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2)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3)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4)能估计运算结果。符号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第四特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个特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具:实物钟、钟表模型。 学具:学具钟、练习纸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今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今天猜,请同学们认真听: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好朋友是谁? 2、猜出钟表。钟表里面有许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通过一年级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来引出本课要学习的钟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自主探索,体验感悟) 课件展示钟表的图片,虽然钟表的种类很多,但却有着相同的地方,课件展示钟面 (一)认识钟面: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学生进行交流) 2、交流汇报: (1)钟面上有数字。 引导:请小朋友指自己学具钟上的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起读一读。 指着没写数字的地方让学生说一说是数字几。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钟面上的数字,让学生掌握数字的位置,并了解生活中有好多是数字不全甚至是没有数字的,从而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钟面上有针。 引导:你的钟面上有几根针? 比较一下这两根针。引出时针,分针。 在同一个钟面上长的针叫分针,短的叫时针。(板书时针,分针)这根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走的?小手比画一下。 同桌互相在学具钟上指一下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 (3)钟面上有12个格子。 说明:这些格子是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来看时间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进一步学到。 (设计意图:对于钟面上有些什么的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课堂上实现在有一定的预设的状态下动

七年级上册集体备课Unit5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U n i t5教学案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 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七年级上正式篇第五单元。本单元分为四个部分:Section A、Grammar Focus、Section B 和Self check。在这一单元中,学生要学会就有关人与物之间所属关系进行问答的句子。本单元大量引入有关运动的名词,要求学生彼此询问有关此类物品,并作出相应的回答。同时学习表示建议的句型Let’s 及表示评价各种运动的形容词。 本单元所选用的话题来自于学生所喜爱的生活片段,在教学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会更融洽,会促进师生彼此间的了解,成功的教学还会让部分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收藏习惯。 Period 1: Section A (1a-2c) I.双向细目表 II.教学过程

IV、练题 一.根据句意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The___________(dictionary) are in the bookcase. 2.Does your father________(like) sports 3.Can you help _______(I)

4.Let’s_______(play) soccer ball. 5.They have two__________(computer) 二.单项选择。 1.-Does your brother ______any baseballs -Yes, he ____some. A.has, has , have , has 2.--Do you have any erasers ---No, we ______. A.aren’t ’t ’t 3.The music is like it. A.well 4.Peter likes sports very much,_______he doesn’t like soccer. A.and 5.Many people _______TV in the evening. A.look at 三.根据所给单词及标点提示连词成句。 1.doesn’t, Alice, sports, pl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lay, games, computer, le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ave, a , hat, collection, I , grea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is, have, mother, uncle, an, do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Only, them, I, on, TV, day, watch, ever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eriod 2 : Section A (2d-3c) I.双向细目表 II.教学过程

二年级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

二年级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 1、会认本单元47个生字,会写3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与段落。 3、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句子。过程与方法学会并掌握多种识字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 1、体会春天美景,表达热爱春天之情,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2、能从课文的故事情节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3、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懂得为别人创造幸福,快乐自己。重点1、会认47个生字,正确书写39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3、会收集描写春天的词句,理解课文,会背诵古诗。 难点1、指导学生写好本单元难写的字。如:解、烧、喊等字。2、体会春天美景,激发学生热爱春天,投身大自然的情趣。3、理解古诗的意思;能把春天里的发现写一写。单元课时安排《找春天》2课时《古诗两首》2课时《笋芽儿》2课时《小鹿的玫瑰花》2课时《语文园地一》3课时3 笋芽儿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学习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1、预习课文,画出生字。 2、搜集有关笋芽生长的资料。 二、课内导学(一)谜语导入(出示课件) 1、“小时层层包,大时节节高,初生当菜吃,长大成材料”。猜猜看这是什么?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 2、(出示笋芽儿、竹子的画面)认识他们吗?小小的笋芽儿不到2个月就能长成健壮的竹子,多么奇妙啊!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课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强调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3、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认读。黑糊糊阻拦感冒照射轰隆隆抛下滋润爱抚暖烘烘自豪山冈笋芽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的方法,再全班共同交流。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拦、烘”等字,结合词句大致理解字义。调动生活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濛江镇中心校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修改完善后的教案︶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度通顺的困难。 四、研读探究,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五、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2.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六、再读课文,总结学法。 1.自由读课文,试着背诵。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总结: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全文----明道理 七、作业超市。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品读名句,激趣导入。 1.出示孔子名句:“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交流共议。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②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英语集体备课教案《Unit1Myclassroom》

英语集体备课教案《Unit1Myclassroom》Unit 1 class room

英语集体备课教案《Unit1Myclassroom》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英语作为在许多国际组织或者会议上都是必需语言,几乎所有学校 选择英语作为其主要或唯一的外语必修课。英语教学涉及多种专业理论知识,包括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词汇学、句法学、文体学、语料库理论、认知心理学等内容。本教案根据 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 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英语集体备课教案《unit 1 my classroom》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并会书写大小写aa, bb, cc, dd, ee.能听懂、会说单词:beef, doctor, bed 2.能根据单词的发音,判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和所含的元 音字母。 3.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书写英文字母aa, bb, cc, dd, ee的大小写,学习单词beef, doctor, bed。 教学难点:大写c和d, 小写b和d易混淆;大写b和e的笔顺 教具准备: 1.写有大小写aa, bb, cc, dd., ee的字母卡

2.写有本课单词的单词卡 3.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4.自制课件(见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教师播放“chant”,师生共同随着录音带边打节奏边说歌谣。(使用第二册教材unit 6,let’s chant/b)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now you can say your a b c’s. it’s as easy as 1 2 3 ! 2.让学生背诵字母表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播放教学课件(字母a)

最新译林版五年级下册英语电子教案 Unit 3 集体备课

__五___年级组_英语_学科集体备课(总9 课时) 第一部分:主备人研读教材初备 第单元解读本单元谈论如何问路,学习cinema, hospital, shop, zoo等地点和How do I get to …? Go along this street. Turn left/ righ t at the traffic lights. Get on/ off … at …Station. You can see the … on the left/ right等问路句型,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感知并掌握。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Story time 说教材课题Asking the way第 1 课时主讲稿 教材简析 本部分的场景和话题是unit 2 story time的延续。Yangling 想去 Suhai 的新家看一看,但是不知道怎么走。课文由两个场景组成, 场景一是yangling在电话里询问suhai 去她家的路线,场景二是 yangling 在途中迷路了,向警察问路。 教学 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cinema, hospital, shop, zoo等地点类单词. 2、能初步运用句型How do I get to …? 及回答:Go along … Get on/ off … Turn left/ right …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理解故事. 4、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合作朗读故事. 教学 重难点 1、能听懂,会读,会说,会用How do I get to …? 及回答:Go along this street. Turn left/ right at the traffic lights. Get on/ off … at …Station. You can see the … on the left/ right.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理解故事. 说教法教学策略 (教法设 计) 游戏教学法、模仿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媒体 使用 单词卡片,人物图片,多媒体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精品】

第一单元数一数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这一单元的内容很少也很简单,但却很重要,“数一数”是义务教材“准备课”中的内容,咱们都知道,义务教材的准备课中包括:数数、认数、分类、比多少和写字的准备等一些内容,由于课程标准中强调比一比和分类两部分内容,在实验教材中把它们作为单独的单元进行编写,那么数数、认数的内容也就独立成一个单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材说明 1.教科书的第2~3页,是这一单元的主题图“美丽的校园”。 我们认为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质的变化。作为开学的第一课,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爱学校,爱集体的良好情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一幅校园情境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在学生观察图,描述图意时,老师可掌握其数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为学生正式学习数学知识作准备。 2.教材的第4~5页给出了1~10各数,并且配合出现了相应数量的人物和事物的集合圈,与义务教材不同的是,这些集合圈中的人和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使学生看到知识前后的联系,将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教学建议 那么老师不要急于让学生数,可以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说一说。在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老师再引导他们数一数。 另外,在充分利用了主题图以后,还让学生们数一数身边的事物,例如数一数教室里黑板、门窗、灯管的数量,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数量等。 第二单元比一比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认识钟表》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认识钟表》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认识钟面认识整时 (钟面和电子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单元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数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2)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3)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4)能估计运算结果。符号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第四特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个特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X Kb 1.C om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

第七单元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整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对比中学会认、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3、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按时作息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表、学具钟表,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表。 课前预习 w W w .x K b 1.c o M 教学过程 使 用 者 再 创 及 反 思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二、 导入新课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2.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3.出示教科书第84页上的学生起床图,提问:这位同学在做什么呢?你们早晨都在什么时间起床?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听到闹钟响了就要马上起床,不要睡懒觉。那么你们自己会看钟表吗? 教学新课 1.初步认识钟面。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教师: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钟面。 教师拿着实物钟表,边演示边说: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第91页最上面的 (在起床) 仔细观察钟面 学生讨论回答。

人教版二上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识字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感悟言语中包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在读中感悟谚语的意思,并联系实际深化对谚语的理解。 2、鼓励学生永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积累谚语的兴趣。2、懂得与人团结合作。教学重点:在熟读谚语的基础上,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积累谚语。 教学难点:感悟谚语所包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自主预习,有效内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读谚语,积累谚语;自主识记生字,理解谚语,感悟谚语中包含的道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趣诱思) 二、自主探究(检测预习,发现问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带拼音生字,小老师领读。 3、去拼音,自由读,开火车读。 4、记住字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三、合作交流(合作探究,分层提高) 1、自读谚语:想想每个谚语的意思。 2、小组里说说自己对每个谚语的理解, 3、选择你喜欢的一条谚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条谚语? 4、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5、师生、生生对读:体会谚语前半句和后半句的对应关系。 6、全班齐读。 四、写字指导,掌握结构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描红练习,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写的字: 4.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五、总结评价(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背诵谚语;正确书写生字。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探究(检测预习,发现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识字。 2、齐读课本中的谚语。 三、合作交流(合作探究,分层提高) 1.读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什么?让学生自由议论。 2.组内说自己对每一句谚语的理解,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 如:(1)“人心齐,泰山移”图片抗洪,加深对谚语的理解。 (2)“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理解“计谋”的意思。 (3)“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指导学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了解容易的反义词是困难。 (4)“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5)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示春天的画面 师:春天是怎样的景象?(百花盛开),出示画面 3.选择自己喜欢的谚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4.四、拓展提升(适度提升,有效延伸) 1.师生对读,体会每句谚语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之间的联系,再齐读全文 2.小组学习,让小组与组对口令。 3.背5句谚语。 五、总结评价(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 教材 分析力吗》;《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八个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设定科学概念: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整体构思与建第1课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开始。首先涉及到的是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整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没有关系,只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在这里埋下一个伏 笔。

议第2~3课研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的关系。相同体积下,重的物体容易沉;相同重量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教学整体构思与建议第4课是沉浮的应用,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第5~6课,从另一个角度,即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第7~8课,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的沉浮影响,最终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影响它们的沉浮。 教学资源与开发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课时 安排 共8课时 课时备课 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 浮 课型新授 总课 时 1 授课日 期

unit5themepark集体备课教案

Unit 5 Theme Parks 集体备课教案 辉云辉艳 Knowledge aims: 1.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 2.Let the students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parks and theme parks. 3.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in reading and speaking English. 4.Get some knowledge about word-formation. Ability aims: 1.Learn to retell th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notes. 2.Get some knowledge about word-formation , try to use it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a new word. Emotion aims: 1.Get some knowledge about parks and theme parks, and get to know that theme parks can offer us not only amusement, but also kinds of knowledge and exciting experiences. 2.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first period: Warming-up& word study. Step1. Warming up Boys and girls, summer holiday is approaching, right? Do you have any plans? Do you want to visit some places of interest. Now I will show you some famous parks. Step 2.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theme parks and other kinds of parks. Here are some questions on page 33. Discuss these questions with your partner. 1. What is a park? (Park is a large public area of land with grass and trees etc, where people can go in order to relax or enjoy themselves.) What is a park for?(for relaxation and entertainment) 2. Do you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theme park and an ordinary park? Give the students several minutes to discuss then ask 2-3 students to state their ideas. Referring answers: Traditional parks: little activities Cost little or no money Theme parks: provide entertainment (enjoy unusual experience) a variety of things to see and do (broaden horizen) charge money for admission. (make profits) After knowing this, let’s come to the vocabularies. Step 3 .Vocabularies List some new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nd give the explanation to students. Step4 Homework 1.周报词汇地带。 2.预习课文:Reading task。 Period 2&3 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载

四年级数学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载 年级:四年级 课型:集体备课 课题:数学第一单元 活动记载: 一、主备人说课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准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难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准备:课件或者课本挂图。 学习课时:4课时 学法提示:小组合作,教师引导 二、备课成员发言: 朱雪: 1、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实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例1加减混合运算,例2乘除混合运算),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例3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例5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运算试题),相关0的运算。 2、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本单元在整理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实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3、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

部编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 1 春夏秋冬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 个词语,8 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

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5)教师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 4.教学词串: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认识钟表集体备课

《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掌握钟表上几时和大约几时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认钟表上的几时和大约几时。 2.能力目标:(1)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实践等能力,鼓励合作学习。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认钟面、认识几时和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理解大约几时的含义,会认大约几时。 教学具准备:每人一个钟面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赏钟表,引发兴趣: 1、演示:各式钟表,观察自己的钟面。 2、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钟表有什么用?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认识钟面 刚才我们欣赏了许多钟,看,老师这儿的一面钟,请你想一想,这个钟面还缺什么? 1、数钟面上有哪些数?12在哪儿?1呢?后面的数请大家一起报出来。 喔!原来1~12这些数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钟面上的? 补上了数,还缺吗? 2、针、生:还有分针和时针。师: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3、小结:有针、有数,这个钟面就完整了,就可以告诉我们时间了。 三、认识整时 1、看,是几时?(7点、7时)生活中说7点,数学上说7时(板书:7点7时)会说吗?再说一遍。今天我们就比一比,看谁会用上这个新本领。 你怎么知道是7时的?(指名3人说,互相说)喔!原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2、认一认: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面钟,4时1时11时,问: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分别请学生说一说 观察:请小朋友观察这3个钟面,分针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互相说一说) 3、说一说:小朋友们都很棒。看,这是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安排,你能用这样的一句话“什么时间在做什么?”来说一说吗?先自己说说,再说给同桌听。(学生说) 4、拨一拨 (1)老师今天时上午6时起床的。你能在钟面上拨一拨吗?(学生拨) 反馈:请你说说,你拨的6时,分针、时针分别指着几? (2)我们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下午3时开始的。拨个3时。(反馈:说说你拨的3时分针、时针分别指着几?) (3)还想拨吗?再拨一个7时。 四、游戏、巩固 1.老师这儿有一些钟的针坏了,帮我补一下好吗? 第1个,你说应该补什么针?(时针)那你挑的针比这根针长些,还是短些?那你画的时候可要注意了。请你打开书到第85页,把这几面钟上缺的针补好。 2、同学们帮老师修好了钟,你看这个钟针倒不缺,你能看出是几时吗? 这面呢?看来钟面上的针作用可真大啊!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备课集体备课修订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备课集体 备课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单元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本课讲述了大青树下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重点是能够抓住关键句子,产生民族团结的自豪感。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借助图片、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花的学校》以诗歌的语言描述了雨中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重点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语言。多元认字,能够借助图片、关键句、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 《不懂就要问》讲了孙中山对待学问不懂就问,不怕挨打。重点是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会和同学交流。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我的暑假生活”为交际内容。重点是选择别人感兴趣的内容讲清楚,恰当使用图片和实物。 本次习作以《猜猜他是谁》为题目,重点是抓住人物的显着特征去

写。 本次学习园地主要内容是学会积累词句,学习成语,练习感情朗读,创造名字,理解积累古诗《所见》。重点是积累词句、成语、古诗,会感情朗读。 单元重难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 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单元课时安排: 《大青树下的小学》2课时《花的学校》2课时《不懂就要问》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

认识时分集体备课

时间是一类常见的量。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安排时间、遵守时间,应该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小学生需要知道一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具有初步的时间观念,形成合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认、读、写整时。 钟表是计时的工具,十分普及。学生家里有,在学校和一些公共场合也能经常看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钟表,知道钟表的用途。所以,“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 例1教学两个内容:一是认识时针和分针,因为钟面上的时间主要由这两根针表示出来;二是整时的认、读、写。 (1)认识时针和分针。 学生初步观察钟面,会注意钟面上的针和数。他们知道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很自然地把长的针称为长针、短的针称为短针。以此为基础,教材指出“钟面上的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从此以后,教学中应该规范地使用针的名称。 (2)认识整时。 钟面上的整时,特点很明显。分针指着“12”,时针正好指着某个数。像这样,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教材分两步教学整时。第一步以8时为例,指出“分钟指着12,时针指着8,是8时”,具体描述了钟面上8时两根针所在的位置。同时还示范了8时的写法“8:00”。教学时应该告诉学生,“:”要写在“8”和“00”中间偏下的位置上。第二步“试一试”,让学生说出和写出钟面上的几个整时时间,概括地体会整时的分针一定指着12,时针一定指着某个数;写整时,“:”的左边是时针指的那个数,右边是“00”。教材有意把1时、6时、9时、11时依次排列,学生顺次读写这些时间,随着钟面的变化,感受时间是按顺序变化的。 2. 了解钟面上的“格”,教学1时、1分的概念。 例2教学时间单位时和分,包括时与分的概念,时与分之间的进率。 (1)认识钟面上的“格”。 钟面上的“格”是为了准确表示时间,有“大格”和“小格”之分。学生观察钟面,一般不会仔细辨认格。为此,教材问学生“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引导他们去关注钟面上的格,去数钟面上的格。 首先要区分“大格”和“小格”。钟面上两个相邻数之间都是1大格,每个大格里有若干个点,两个相邻点之间都是1小格。然后要知道大格的个数和小格的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整个钟面有60个小格。十分重要的是,学生应该熟悉从12到某个数之间,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小格,这是辨认非整时时间所需要的能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沿着钟面的12个数,在钟面图的外面,依次写出小格的个数,并联系5的乘法口诀,记住从12到1有5小格、到2有10小格、到3有15小格……到9有45小格、到10有50小格……到12有60小格。 (2)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 时、分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教学时和分,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时、分的概念,形成1时、1分的时间观念。

PEP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Unit 5 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Unit 5 Let’s eat!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食物。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孩子们在家里和在郊外用餐时发生的故事来展开的。教学重点是能够听懂、会说核心句型“I’m hungry.”“Have some…”“I’d like some…”“Here you are.”“You’re welcome.”;能够听、说、认读单词“bread, juice, egg, milk, water, cake, fish, rice”。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句型 ·能听懂、会说句型“I’m hungry.”“Have some…”“I’d like some…”“Here you are.”“You’re welcome.” 词汇 ·能听、说、认读单词“bread, juice, egg, milk, water, cake, fish, rice” 字母与语音 ·能正确听、说、读、写字母Oo, Pp, Qq, Rr, Ss, Tt并知道其在单词中的发音 能力目标: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情境的帮助下运用句型“I’d like some…”“Can I have some…?”表达想吃的食物以及用“Here you are.”“Have some…”为别人提供食物或请别人吃东西 ·能够在情境中运用句型“Thank you./Thanks.”表达感谢及用“You’re welcome.”作答 ·听到字母能说出其对应的发音 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目标: ·能够比较中西方早餐的异同,了解中西方餐具和菜谱的不同 ·能够建立单词音、义、形之间的联系,整体学习单词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Part A Let’s talk & Let’s play 第二课时: Part A Let’s learn & Let’s do 第三课时: Part A Letters and sounds 第四课时: Part B Let’s talk & Let’s play 第五课时: Part B Let’s learn & Let’s do 第六课时: Part B Start to read & Let’s check & Let’s s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