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合龙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2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6、7的加减法》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也就是学生掌握了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加法算式或者一个减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有以下3个方面:①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关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②掌握6、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③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为了学生后续的学习,我把课的设计重点放在: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算式上以及加法交换律的渗透和加减法的关系上。
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课进行认真的设计。
回顾课堂,几个小点还是有点值得回味的。
一、创设情境,引导操作,感受“一图两式”。
为了学生能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我安排了一次四人小组活动,组长按老师的要求摆好小棒。
(把小棒按照5根和1根分成两堆)在学生根据小棒图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要求全组小朋友按从左往右的观察顺序,列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为什么一个小棒图会有算式。
反馈中板演:1+5=6 5+1=6两个不同的算式?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感受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从而感知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二、再次操作,形成概念,渗透加法定律。
教师在黑板上摆圆片,学生根据图快速的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
再一个目的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摆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让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了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在学生能正确列出算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当学生得出两道题的加数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的情况后,形成算式:你认为在这两个算式的中间填上什么符号?齐读算式。
那这样的算式5+11+5=你还能找几个吗?教师说一个算式,学生对一个算式。
从而达到清晰建构: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本节课还有一些要改进的地方:1.对于加减法的关系的渗透上,明显存在时间不够。
《5以内的减法》教学反思今天,我讲授了《5以内的减法》一课,本节课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我在讲授本课时,注重遵循这样一个教学思路,即由演示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完成教学目标,并且知识点的安排由低到高,由点到面,步步深入,使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了解决减法问题的学习方法。
另外,我还根据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注重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我还注重把本节课的重点即减法的意义让学生多说、多练、多写来突破此重点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减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授手指游戏时,没有向学生详细说明游戏的做法,导致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题意,致使算式出现错误。
要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优点,改进教学方法,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个车间进行改革后,人员减少了20%,产量比原来增加了20%,则工作效率().A.提高了50%B.提高了40%C.提高了30%D.与原来一样2.小华双休日帮妈妈做事:用洗衣机洗衣服用20分钟;扫地用6分钟;擦家具用10分钟;晾衣服用5分钟。
经过合理安排,做完这些事至少要用( )分钟。
A.21 B.25 C.26 D.413.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扩大3倍,它的体积扩大()倍.A.3B.6C.9D.274.长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既可能成批比例,又可能成正比例5.把20克糖放入100克水中,糖与糖水的比是()。
A.1∶6 B.1∶5 C.6∶16.一个长方形,它的宽度是12米,比长短,这个长方形的长是()A.10米B.3米C.48米D.16米7.如图所示,大正方形与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差是50cm2,则黑色部分的面积为()cm2。
A.33.5πB.37.5πC.40πD.47.5π8.把下面各数中的“0”去掉后,大小不变的是( )。
教后记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解简易方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在解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上完后,感觉有不少问题存在。
教学时,我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读题观察,理解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定要深入,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教法、学法,还要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这样才能备好一节课,要吸取教训。
然后让学生依据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这时学生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性,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两个不同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
A.偶数B.质数C.合数2.“一箱苹果吃了48%”,作为单位“1”的量是( )。
A.吃了的苹果的质量 B.剩下的苹果的质量 C.这箱苹果原来的质量3.下面三组直线,()组的两条线互相垂直。
A.B.C.4.不改变0.8的值,改写成以千分之一为单位的小数,写作()。
A.0.800 B.0.008 C.0.080 D.80005.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4倍,比值就()A.扩大2倍 B.缩小4倍 C.缩小2倍 D.扩大8倍6.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到3倍,要让体积体积不变,则高要缩小到原来的()A.3倍B.27倍C.1 9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5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2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4天还余下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正确的解答是()A.B.C.D.8.甲数的45等于乙数的23(甲数、乙数不为0),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算盘的认识》教学反思我首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1.初步认识算盘,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算盘表示数。
3.会读写算盘上的数。
4.了解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知道计算工具的发展简史,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就认真设计了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告诉了学生用什么指法后,多数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指法拨算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不熟练,乱用指法,导致拨算珠速度较慢。
2、拨数字5时,有部分学生老想拨5个下珠,多次需要老师和同学提醒。
3、拨三位数时,因为位数较多,个别学生又迷糊了,原因还是不熟练。
我想,至少还需要一节课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算盘,熟练用算盘表示数,再过一节课,多数学生一定能熟练掌握用算盘表示数。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已知a 、b 是有理数,且a>b,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1.a - l>b - 1 B. 1 - a>l - b C. a^Kb - 1 D. - Aa> -乌2 2A.2)A.1:2B. 2:1C. 1:3D. 3:1()4.要反映果园里各种果树的棵数与总棵树之间的关系,应选用(统计图。
A.条形B.折线C.扇形5.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比例.)6.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的比是()A. 1: nB. 1: 2 nC.n :1D. 2 n :17.选择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括号里.一辆小汽车6分行驶9千米.行驶1千米要用()分.A.R 1B. 9C.D.8.一台碾米机亲小时碾米=吨,每小时碾米()吨。
A.3572R 7B - IoC.9.一个三角形最小的角是50° ,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A.锐角B.直角C.钝角D.无法确定16232710.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则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A. 3倍B. 6倍C. 9倍二、填空题11. 一个底面积为12. 56平方厘米,高为9厘米的圆柱铅块,可以熔铸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每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算盘的认识》教学反思我首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1.初步认识算盘,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算盘表示数。
3.会读写算盘上的数。
4. 了解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知道计算工具的发展简史,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就认真设计了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告诉了学生用什么指法后,多数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指法拨算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不熟练,乱用指法,导致拨算珠速度较慢。
2、拨数字5时,有部分学生老想拨5个下珠,多次需要老师和同学提醒。
3、拨三位数时,因为位数较多,个别学生又迷糊了,原因还是不熟练。
我想,至少还需要一节课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算盘,熟练用算盘表示数,再过一节课,多数学生一定能熟练掌握用算盘表示数。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已知a、b是有理数,且a>b,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A.a﹣1>b﹣1 B.1﹣a>1﹣b C.a≈1<b﹣1 D.﹣a>﹣ b2.如图,用8块相同的长方形地砖拼成一个矩形,则每个长方形地砖的面积是()A.200cm2B.300cm2C.600cm2D.2400cm23.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与圆锥体积的比是()A.1:2 B.2:1 C.1:3 D.3:14.要反映果园里各种果树的棵数与总棵树之间的关系,应选用()统计图。
A.条形B.折线C.扇形5.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_____比例.6.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的比是()A.1:πB.1:2πC.π:1D.2π:17.选择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括号里.一辆小汽车6分行驶9千米.行驶1千米要用( )分.A.B.C.D.8.一台碾米机小时碾米吨,每小时碾米()吨。
A.B.C.9.一个三角形最小的角是50°,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A.锐角B.直角C.钝角D.无法确定10.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则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末尾是0)的除法教后反思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末尾是0)的除法教后反思这部分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末尾是0)的除法,关键是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够商1时,为什么一定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
在设计教案时,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动了不少脑筋,最后决定采用“试算存疑——操作解疑——交流释疑”这样一个流程,通过对画面的观察和实际操作,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供形象支撑,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感悟,在交流中逐渐明理”。
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中我侧重的是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课堂实施时,大部分的学生是具备这样的能力的。
对于个别学生我也及时给于指导,特别是在竖式的写法上做了强调,主要是强调0的问题。
从学生课堂练习的情况看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名题之一,《孙子算经》是这样记载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你认为结果是()A.鸡23只兔12只B.鸡12只兔23只C.鸡14只兔21只2.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无法确定3.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港距离为12厘米,一艘货轮于上午7时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从A港开向B港,到达B港的时间是()A.16点B.18点C.20点D.22点4.学校种了100棵树,死了10棵,又补种了10棵,全部成活,成活率约是()。
A.110%B.100%C.90. 9%D.90%5.下图中()是圆柱.A.B.C.6.把米长的铁丝锯成相等的4段,每段是原长的()。
A.米B.米C.D.7.一个比的比值是1,后项是3.5,前项是()A.1 B.C.D.0.358.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两个三角形是5根,摆9个三角形要()根小棒.A.15 B.17 C.199.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面积相等,那么周长最长的是()A.长方形B.正方形C.圆10.57.1%、 0.57、0.5四个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有关“0”的运算》教学反思关于0的运算孩子们平常还是接触挺多也比较熟悉,看似简单却包含很多知识,特别是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要做到充分的理解不是很容易。
在听取了同组杨老师的课后,我又作了部分梳理,尤其是在板书上进行了规整。
黑板的左半边是0在加法、减法、乘法中的特性,单独留出黑板的右边解决除法的问题,板书也进行了简化。
如:0+5=0 0+任何数=任何数在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时,先请孩子根据“0÷5=0”说说0在除法中的特性,有的孩子就提到“0除以任何数都得0”,接着就有孩子提出了反对意见,学生讲完后,我把他们的意见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板书“找不到商、确定不了商”来解释为何“0不能做除数”。
学生看似明白了,做题也能作对,不过我感觉还有部分孩子不是很理解。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把一个圆柱形木头截成相等的三段,表面积()A.不变B.增加2个底面C.增加3个底面D.增加4个底面2.下面是圆柱的是()。
A.B.C.3.下面是小明分别从一个物体上面、左面和正面看到的图形,他看的是( )号物体。
4.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5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2天完成.甲队做3天,乙队做5天共完成了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正确的解答是()A.B.C.D.5.六年级一班40名同学共植树120棵,则植树棵数与植树人数的比是(),化成最简整数比是(),两个括号里应填()A.40∶120,1∶2B.140∶60,4∶1 C.10∶300,1∶3 D.120∶40,3∶16.a、b和c是三个非零自然数,在a=b×c中,能够成立的说法是( )。
A.b和c是互质数B.b和c都是a的质因数C.b和c都是a的因数D.b一定是c的倍数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5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2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4天还余下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正确的解答是()A.B.C.D.8.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内容:教科书P59例5、练习九3、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3、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引入新课:象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
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①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
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12.88=χ10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掌握了笔算方法,可以进行正确计算,并理解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法和算理。
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一、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
计算教学的引课一般比较平淡,几乎都是以旧引新的方式。
但稍微改变一下,变成学生自己编成本节课要探究的题目,这样比较能调动学生想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二、通过知识迁移,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法算理,引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注重知识的迁移类推作用,这样不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三、注重口算、估算和笔算的联系,培养计算意识。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这节课三位数乘两位数由于数字较大口算较困难,所以学生会想到估算一下它的值,然后我们再引出笔算,得到它的准确结果,并且还可以利用估算验证笔算结果。
这样口算、估算和笔算三者有机结合,互相验证,不但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培养了计算意识。
四、利用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活数学相联系。
知识的获得不能只是纯粹的为了“获得”而“获得”,而应该是通过知识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所以在本节课中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在学生的作业中,反映出许多的问题。
主要是计算能力不过关,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材分得过散也是一方面原因,一学期四五节课,学生还没掌握内化为自己的技能,一单元结束了。
所以在新授之前,一定要对已有知识复习,掌握要领,其次加强训练强度,使之形成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但是这节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思路可以再简洁清晰一些,可能是我讲的太多,或者是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所以课堂没放开。
其次是在练习用时太多,可以再紧凑一些。
另外在面向学生群体方面不够宽广,最后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锻炼教学机智,才能足以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情况发生。
20以内不退位减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数学组进行了推门听课,这次推门听课我的讲授内容是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竖式计算的写法和计算法则。
这节课是基于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新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竖式计算和计算顺序。
所以这节课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是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和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由礼物盒和奖励的小星星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开始的时候复习了数数、手指认数、计算等内容,以小棒图示作为新课讲授的例题,让学生根据图示列出算式并且列出竖式然后计算。
在新授结束之后有两个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A/B组做练习一,C组做练习二,最后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数学组成员针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组评价,具体如下:1、教学过程中分层不明显,C组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
2、在讲授竖式计算时,十位上应该说是0,然后1- 0=1,在十位上写1。
(这一部分讲授有错误)3、在练习的时候,练习题出示的方式不及时,没有给学生正确地引导。
(练习题分组不明显,要求不明确)4、板书设计不充足,格式太过随意。
通过这次的随堂课,我了解到自己上课时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对学习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了更多的上课技巧,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两个不同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
A.偶数B.质数C.合数2.“一箱苹果吃了48%”,作为单位“1”的量是( )。
A.吃了的苹果的质量 B.剩下的苹果的质量 C.这箱苹果原来的质量3.下面三组直线,()组的两条线互相垂直。
A.B.C.4.不改变0.8的值,改写成以千分之一为单位的小数,写作()。
A.0.800 B.0.008 C.0.080 D.80005.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4倍,比值就()A.扩大2倍 B.缩小4倍 C.缩小2倍 D.扩大8倍6.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到3倍,要让体积体积不变,则高要缩小到原来的()A.3倍B.27倍C.1 9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5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2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4天还余下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正确的解答是()A.B.C.D.8.甲数的45等于乙数的23(甲数、乙数不为0),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教学反思《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有两点成功之处:1.唤起学生的原有知识检验。
课的一开始,通过读数和回答每个数位中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再次唤起对整数数位顺序表的回忆,为进一步学习小数数位顺序表进行了铺设。
2.在自主学习与探究情景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对例3的教学,让学生涂色后回答:你为什么这样涂色?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计数单位的含义。
接着出示学习菜单,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到0.1与0.01是小数的计数单位。
再次通过学生的自学,及对相应问题的思考,初步在学生脑中形成小数数位顺序表表象。
最后通过学生对例4的自主学习,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数位顺序表。
存在问题:1.练习量明显不足。
没有形成及时巩固。
2.作业的错误较多,主要体现在数位的顺序与计数单位的互相转变上。
3.学生的作业习惯较差。
主要表现在作业时态度不认真,完成后不仔细检查等。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个车间进行改革后,人员减少了20%,产量比原来增加了20%,则工作效率().A.提高了50%B.提高了40%C.提高了30%D.与原来一样2.小华双休日帮妈妈做事:用洗衣机洗衣服用20分钟;扫地用6分钟;擦家具用10分钟;晾衣服用5分钟。
经过合理安排,做完这些事至少要用( )分钟。
A.21 B.25 C.26 D.413.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扩大3倍,它的体积扩大()倍.A.3B.6C.9D.274.长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既可能成批比例,又可能成正比例5.把20克糖放入100克水中,糖与糖水的比是()。
A.1∶6 B.1∶5 C.6∶16.一个长方形,它的宽度是12米,比长短,这个长方形的长是()A.10米B.3米C.48米D.16米7.如图所示,大正方形与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差是50cm2,则黑色部分的面积为()cm2。
A.33.5πB.37.5πC.40πD.47.5π8.把下面各数中的“0”去掉后,大小不变的是( )。
玩转《七巧板》教学反思《七巧板》是一节实践活动课。
利用七巧板拼图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数学游戏。
教材安排这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本节课结合学生爱说、爱动,注意力短的特点。
在教学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必须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多层次的练习活动来吸引他们,让他们乐学、爱学。
教材先引导学生认识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每一种图形有几个?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然后从简单到复杂,放手让学生尝试两块、三块的拼塔,再是四块、五块、六块的拼搭,最后是七块的拼搭。
让学生认识七巧板,并说出七巧板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基本的平面图形。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拼一拼生活中的物体。
本课还安排了一个“守株待兔”的小故事,通过课件展示,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而且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这时再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最后,让孩子们用七巧板拼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充分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
让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给了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在一张圆片上画出6条直线,将一张圆片可最多分成的块数是()A.19 B.20 C.21 D.222.用15克盐配制成含盐率为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正确的列式是()A.(15﹣155%)5% B.15×5%﹣15 C.15÷5%+15D.15÷5%﹣153.要比较淘气和奇思两人小学6年身高变化趋势,使用( )比较合适。
A.扇形统计图B.条形统计图C.复式条形统计图D.复式折线统计图4.小明向东走了150米,然后又向西走了80米;如果小明向东走记作+150米,向西记作-80米,这时小明离原地多少米用正负数表示为( )。
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教学反思《过河》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教材通过“过河”这一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是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引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如何让学生体会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我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从图中知道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独立试做。
学生很快列出了分步算式,有部分学生列出了29+25÷9,有极少数学生列出了(29+25)÷9,我把几种情况都列举的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很快29+25÷9引起了学生的异议,有学生提出按运算顺序,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而根据题意则应该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我抓住时机及时提出问题,按题意我们应该先算加再算除,但根据所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应先算除再算加,由此矛盾产生了,那么如何打破运算顺序先算加再算乘呢?由此顺利引入了小括号,让学生明白了要改变运算顺序就必须添加小括号。
接下来在解决第二题很多学生就能够用小括号来解决问题了。
本节课不足之处:学生出现的错误应作为很好的教育资源因势利导重点强调,让学生真正明白小括号的含义,充分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去算一算,这样就不会在作业中出现那么多错误了。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图中能作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有( )个A .1B .2C .3D .42.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6,最小公倍数是90,已知一个数是18,另一个数是( ).A .90B .15C .18D .303.500克盐水中含有50克盐,那么盐和水的重量比是( )A .1:9B .1:10C .1:11D .1:124.小明家10月份用点80千瓦时,比上月节约了20千瓦时,比上月节约了( )。
A .25%B .20%C .40%5.一辆汽车 小时行驶了84千米,1小时行驶了________千米?( )A .150千米B .105千米C .50千米D .100千米6.两根绳子,第一根用去它的,第二根用去它的,两根绳子剩下的长度相比,( )。
第一名湖北四渡河特大桥560米NO.2 贵州关兴公路北盘江大桥486米这跨度超大啊直接多了80+都格北盘江大桥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都格镇,是杭瑞高速贵州省毕节至都格(黔滇界)公路的三座大桥之一。
大桥跨越云贵两省交界的北盘江大峡谷,与云南省在建的杭瑞高速普立至宣威段相接。
擦北盘江太牛逼了出了这么多有名的桥、、、、、、、NO.3湖南张家界澧水特大桥400米张家界澧水特大桥地处张家界市永定区和湘西自治州永顺县交界处,是目前湖南在建高速公路唯一一座悬索桥,也是张花高速公路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
大桥横跨澧水河大峡谷,谷底宽约50米,谷顶宽约420米,谷底与桥面高差达400米,由路桥集团国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承建。
钢桁梁架设是悬索桥施工中的关键工序,钢桁梁全长1194.2米,共分为72个节段,标准节段重量约为101吨,最大节段重量约117吨。
NO.4 贵州抵母河大桥380抵母河特大桥位于水城县董地乡东北约2公里处的抵母河峡谷,是杭瑞高速贵州省毕节至都格(黔滇界)公路的三座特大桥之一,抵母河特大桥全长881.5m,主桥采用538m单跨钢桁梁悬索桥,其桥跨布置为4×40m+538m+4×40m。
2012年9月开工建设。
N0.5 贵州坝陵河大桥370米坝陵河大桥位于贵州省黔西地区高原重丘区,是沪瑞国道主干线上跨越坝陵河大峡谷的第一座特大型桥梁。
该桥为主跨1088米的单跨钢桁加劲梁悬索桥,桥梁全长2237米,桥面至坝陵河水面370米NO.6 湖南矮寨大桥350米矮寨特大悬索桥,位于湖南湘西矮寨镇境内。
矮寨悬索桥,距吉首市区约20公里,跨越矮寨镇附近的山谷,德夯河流经谷底。
桥型方案为钢桁加劲梁单跨悬索桥,全长1073.65m,悬索桥的主跨为1176m。
该桥跨越矮寨大峡谷,主跨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工程计划投入7.2亿元,占吉茶高速公路计划总投资的15%。
2012年3月底,创4项世界第一的湖南矮寨特大悬索桥正式通车N0.7 贵州镇胜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大桥于2005年10月26日开工建设,总投资约 4.7亿元,2008年7月完工。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在学习“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已经会解决求和、求剩余以及求一个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它是求剩余实际问题的逆思考,实质上是以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的求和问题。
本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注单位,口头作答。
例题是以猴子采桃的情境出现的。
通过一只小猴的自述,给出了“已经采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的信息;并提出了“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的问题。
如何来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悟出:树上原来的桃已经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被采下来的23个,一部分是仍然留在树上的5个,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能求出树上原来有的桃。
从而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算出得数后,再强调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个”,并用括号括起来。
并提醒学生要口答:“树上原来有28个桃。
”想想做做的第1、2、3题,都是有一个条件隐藏在图中,要学生自己把它找出来的。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有用信息,然后再解决问题。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一下这几题的答案,让学生从算式,答,为什么这样做三个方面来交流,以真正达到吃透题意,理解题目数量关系的用意。
想想做做第4题是对比题,在教学时,我也主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第一小题用加法计算,而第二小题用减法计算,让学生理解到: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意思来进行解答。
在学生作业中碰到了一些问题:即学生不会口答,单位名称找不到等。
等以后学生多接触题目,相信也能找得到。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个车间进行改革后,人员减少了20%,产量比原来增加了20%,则工作效率().A.提高了50%B.提高了40%C.提高了30%D.与原来一样2.小华双休日帮妈妈做事:用洗衣机洗衣服用20分钟;扫地用6分钟;擦家具用10分钟;晾衣服用5分钟。
算盘的认识教学反思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早在500多年前,它就在我国广泛使用。
后来,又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它可以帮助人们数数、记数和计算。
我上小学时学过算盘,这些年没用过,教材上也没教过,所以基本上忘光了。
算盘的认识是今年教材上新加的内容,我只能现学现教,查阅了大量资料、教学设计、课件,认真备课。
我首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1.初步认识算盘,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算盘表示数。
3.会读写算盘上的数。
4. 了解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知道计算工具的发展简史,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就认真设计了教学环节,认真制作了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告诉了学生用什么指法后,多数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指法拨算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不熟练,乱用指法,导致拨算珠速度较慢。
2.拨数字5时,有部分学生老想拨5个下珠,多次需要老师和同学提醒。
3.拨三位数时,因为位数较多,个别学生又迷糊了,一会拨错这个位,一会拨错那个位,原因还是不熟练。
我想,至少还需要一节课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算盘,熟练用算盘表示数,再过一节课,多数学生一定能熟练掌握用算盘表示数。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
A.半径B.直径C.周长D.面积2.四年级(3)班男生有30人,正好占全班的.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A.30×B.30÷C.30×(1﹣)D.30÷(1﹣)3.点A在点C的南偏西32°方向,点B在点C的北偏东75°方向,∠BCA的度数为()A.75° B.107° C.163° D.137°4.小明用一块54立方厘米的圆柱形木块削成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模型,他削去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A.18 B.36 C.27 D.255.《小学生语文报》单价一定,订阅份数与总价()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6.关于“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B.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C.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D.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7.下面四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最大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