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生平及创作年表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作曲家瓦格纳的爱情故事音乐:瓦格纳《婚礼进行曲》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瓦格纳(1813-1883),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高潮和衰落时期的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
他是继贝多芬,韦伯以后,德国歌剧舞台上最伟大的一个人物。
瓦格纳的一生十分曲折,时而颠沛流离,时而飞黄腾达。
▪除了歌剧外,他还创作了22部歌曲(包括声乐套曲),现存完整的15部中,《威森东克歌曲集》最为出名,传唱度也最广。
▪写于1857-1858年的《威森东克歌曲集》,是瓦格纳在苏黎世根据玛蒂尔德.威森东克的诗篇写成的一组声乐套曲,包括《天使》《静止》《在温室里》《痛苦》和《梦》。
玛蒂尔德.威森东克是德国的一位女诗人和剧作家,一位富商的妻子,十分美貌,人们曾这样形容她:“美丽而严肃,纤纤弱弱的她,看起来很有圣母玛利亚的味道”。
玛蒂尔德.威森东克瓦格纳对这位女士的爱慕是产生这部作品的感情基础,他们很快便成为恋人。
玛蒂尔德和她的孩子玛蒂尔德曾向瓦格纳说:“我愿意为你奉献一生直到死去”。
在这种艺术共鸣的感召下,玛蒂尔德写下了五首动情的诗歌,瓦格纳随即为它们谱上了音乐,这便是他们俩艺术上的结晶:《威森东克歌曲集》。
但他们最终未能走到一起。
瓦格纳和马蒂尔德这部套曲虽然成于爱情的甜蜜时刻,但却表现着绝望与苦涩,这不仅反映出两人对于这段感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所持的消极态度,也反映出他们对待人生的哲学观念-悲观主义。
▪《天使》作为开篇是五首歌曲中最为甜蜜的一首。
▪《梦》是整个套曲中最能表明瓦格纳心态的,所以他曾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心爱的玛蒂尔德。
下面是诗歌《梦》的全文。
玛蒂尔德放弃吧,多么美好的梦啊!控制我理性的蔓延。
因为她不像空虚的泡沫堆,在漫无边际的虚无中消褪;梦,在每时每日美丽地绽放。
带来的情话,把幸福放入我的心房。
梦,像那刺眼的闪光,射向我的灵魂,留给我永远的印象。
忘记一切吧!梦,如骄阳般的亲吻,在雪中吻出一簇簇花朵;这突如其来的感受,也许会迎来新的一天。
瓦格纳作曲家介绍瓦格纳作曲家介绍一、瓦格纳的生平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年-1883年)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之一,被誉为歌剧之父。
他出生于德国莱比锡,在德国音乐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瓦格纳的音乐风格瓦格纳的音乐风格独特,它融合了德国古典音乐和浪漫主义的精华。
他的音乐常常深邃厚重,在交响乐和歌剧中巧妙地结合了旋律和和声,给人一种强烈而激动人心的感觉。
他最著名的作品有《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罗恩格林》等。
三、瓦格纳的创作理念瓦格纳追求音乐与剧本的完美结合,他创立了“音乐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
他认为音乐应该贯彻整个剧情,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他还提出了“综合艺术”的概念,认为音乐应该与舞台设计、舞蹈和表演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验。
四、瓦格纳的影响瓦格纳对后来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理念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他的音乐风格对于后来的作曲家和音乐家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参照。
他的歌剧作品影响了整个音乐界,成为了许多歌剧演绎的经典。
五、瓦格纳的争议瓦格纳的作品和言论也曾引起过一些争议。
他的一些政治观点被指责为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
他的歌剧曾在德国的纳粹政权时期被滥用。
然而,尽管这些争议,瓦格纳作为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仍然被广泛认可和尊重。
六、瓦格纳的成就瓦格纳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丰富多样,风靡全球。
他的歌剧作品被广泛演唱和演出,并且仍然受到许多舞台剧院和歌剧团体的热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七、总结瓦格纳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不仅蕴含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感,而且在音乐形式和创作理念上也具有独创性。
他对于音乐界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受到世人的喜爱和赞誉。
无论是其伟大的创作成就还是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瓦格纳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曲家。
70瓦格纳和他的乐剧文/朱茜摘要:瓦格纳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歌剧大师,他改革歌剧创立“乐剧”,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
音乐和戏剧相结合,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使用“主导动机”和“无终旋律”,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大大提高管弦乐队的作用。
创作经典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將浪漫主义歌剧推至巅峰。
关键词:乐剧;歌剧改革;主导动机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歌剧大师,作曲家,乐器发明家。
是歌剧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前承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浪漫主义歌剧风格,确立德国民族主义歌剧,并且將浪漫主义歌剧推至巅峰。
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学过钢琴,少年时喜爱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的作品。
音乐上受德国作曲家贝多芬(Beethoven ,1770-1827)和韦伯(C ·M ·von ·Weber ,1785-1826) 影响。
在莱比锡音乐大学听美学和哲学课,同时从圣托马斯学校的韦恩利希学习和声和对位,开始写作钢琴曲和管弦乐曲。
之后在维尔茨堡、里加等地歌剧院工作,为日后的歌剧创作打下结实的根基。
早期作品有《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舍》、《罗恩格林》,并且获得很高的声誉。
1848-1849年受欧洲革命及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影响,將自己对于欧洲歌剧的见解写成论著,主要有《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歌剧与戏剧》等等。
他又受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影响,主张改革歌剧,包括戏剧与音乐须组成有机的整体,交响乐式的发展是戏剧表现的主要手段,运用连续不断的音乐结构来主导动机的手法、半音和声体系和配器效果,丰富歌剧的艺术表现力。
瓦格纳指出,戏剧诗歌的特点在于把人类的感情描绘出来,但并不直接通过戏剧诗歌,而是借助语言媒介,先理性,再感性。
换言之,音乐才是感情的直接表达,并且与诗歌完美的相融合,诗歌应摒弃其内在的理性成分,即无感情的事情叙述,和不能用感情表达的外界事件。
瓦格纳(音乐)—搜狗百科为了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瓦格纳于1831年随托玛斯教堂的音乐家梯沃多·魏利格学习和声、对位。
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促使他在非常短的时期内就掌握了这些理论,并且用之于实践。
1832年,瓦格纳创作了《C大调交响曲》由于这部作品在莱比锡上演获得成功,使瓦格纳在音乐界的地位有所改善。
紧接而来的机遇,又使他在音乐的道路上出现新的转变。
1833年,瓦格纳应威尔茨堡剧院的邀请,担任了该剧院的合唱指挥。
不久又先后在柯尼堡和里加歌剧院担任指挥。
这使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各种各样的歌剧作品,并通过演出实践,逐渐地摸索到歌剧艺术的特殊规律和当时流行的不同流派歌剧的艺术风格。
歌剧院的工作,使瓦格纳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不但提高了指挥能力,而且在歌剧创作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
在此期间他写了两部歌剧:《女奴》和《恋禁》。
尽管这两部作品还比较幼稚,但它们却打开了瓦格纳毕生从事的歌剧创作的大门。
在柯尼堡剧院工作期间,瓦格纳与女歌剧家米娜·普兰纳结成夫妻。
1839年瓦格纳来到巴黎。
巴黎是当时欧洲文化的中心之一,瓦格纳久已仰慕这块土地。
并希望能在这里施展自己的艺术才能。
但事与愿违,他完全被人才济济的“海洋”所湮没了。
瓦格纳没有获得上演自己作品的权利,只能以抄谱来糊口求生。
在巴黎的三年,是瓦格纳一生中最贫困的时期。
他曾因鞋底破洞,买不起新鞋而无法外出。
他甚至连最便宜的剃刀也买不起,并常常饥肠辘辘。
在他的自传《我的生涯》中,瓦格纳曾写过下面一段令人伤心的回忆:“有一天,我走到贫乏的尖端。
由于真的身无分文,很早我就奔出屋子,一直步行到巴黎。
因为我根本没有钱可以买票坐车。
我一直盼望着,即使能弄到五个法郎也是好的。
于是我整天在巴黎街头游荡着,直到黄昏。
最后我的使命还是落空,不能不照原来那样,再步行回到缪顿”。
贫困的生活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挫败瓦格纳的创作决心。
他日以继夜地工作,在短短的三年时间中,以惊人的毅力写完了两部歌剧,一部序曲和数首歌曲。
瓦格纳,出色的“愤青”作者:肖复兴来源:《档案天地》2012年第10期在我的眼睛里,瓦格纳(1813—1883年)有点像是一个现在所说的“愤青”,或者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翻着跟头的小资产阶级”。
在所有的音乐家中,大概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他更富有激情的了,只是那激情来也如风,去也如风。
1849年“五月革命”时期,他和柏辽茲、李斯特一样激情澎湃,爬上克罗伊茨塔楼散发传单,遭通缉而不得不投奔李斯特,在李斯特的帮助下逃到国外,流亡了13年。
1862年他被赦,虽然到处指挥演出,却收入寥寥,濒于绝境,险些自杀之际,又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巴伐利亚二世召他去慕尼黑,他成为了宫廷乐长,在他人到中年之后,给予他实现音乐伟大梦想的一切物质条件,让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就是在那段时间里,他住在那里的一座湖滨别墅里,和李斯特的女儿、著名指挥家彪罗(1830—1894年)的妻子柯西玛,堕入爱河,一发而不可收,最后在那里结婚生子,为儿子取名叫做齐格弗里德,他所创作的歌剧《齐格弗里德》就是为纪念儿子的出生。
瓦格纳,他一生都绝不满足于音乐,而希望超越音乐而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博览群书,13岁时就已经翻译过荷马诗史的前12卷。
他希望集音乐、文学、哲学、历史等于一身,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尽管保罗·亨利·朗格在《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中,称他和尼采是19世纪精神方面最强大的思想家。
在我看来,他无法和尼采相比,他的性格注定他成为不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家,就连那个时代最反对他的尼采那样的哲学家都成不了。
他的激情澎湃、想入非非,不甘心屈人之后,总想花样翻新,又总是翻着跟头动摇着、水银一样动荡着的,艺术大概是他最好的去处和归宿,在音乐里,他可以神游八极,呼风唤雨。
(一)26岁叩响巴黎音乐之门回顾一下瓦格纳的创作过程,的确很有意思。
因为他不是那种奉公守法的人,他的创作不是一条清浅平静的小溪,而是一条波澜起伏的大河,恣肆放荡,常常会莽撞得冲破了河床而导致洪水泛滥。
简析瓦格纳的“乐剧”思想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德国作曲家、剧作家。
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1883年2月13日卒于威尼斯。
生父早亡,继父L.盖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话剧演员、文学家和肖像画家。
瓦格纳在家庭影响下,从小就热爱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戏剧,14岁时曾尝试写作一部五幕的大悲剧。
瓦格纳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艺术才赋从童年开始便已显露,八岁时学会弹奏韦伯的《自由射手》,十四岁写悲剧,十五岁时瓦格纳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感受极为深刻,立下了毕生为音乐而献身的决心。
从1831年起,他一面在莱比锡大学读书,一面师从C.T.魏因利希学习作曲理论。
早年的创作有少量的钢琴曲、几首管弦乐序曲、7首为歌德的《浮士德》谱写的歌曲(1831)、《C大调交响曲》(1832)以及几首有标题的序曲。
其中包括1836年完成的《波兰》序曲以及1840年写的《浮士德》序曲等(后者在1855年重新修改)。
瓦格纳的主要创作领域则是歌剧。
瓦格纳是19世纪影响最大的,也是争议最大的作曲家之一。
因为他在漫长的一生中,接受了来自文学、哲学、政治的各种影响,思想非常复杂多变。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对浪漫主义歌剧作出了大胆的改革,艺术上极有独创性。
瓦格纳的乐剧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他的生活与经历密不可分。
他早期通过自学﹑交友和具体实践来获得音乐知识及艺术修养;他也热爱文学并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对哲学的兴趣以及读书思考的习惯,瓦格纳从青年时期就养成,并贯穿了他的一生。
欧洲革命到来的1830年瓦格纳正当17岁,这位敏感的青年站在革命者一边,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当时现存的社会和意识形态,这直接影响到他早期和中期的创作。
瓦格纳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歌剧的创作领域。
自1833年起,瓦格纳开始了他动荡不安的音乐生活。
1839~1849年间瓦格纳的歌剧创作开始进入探索时期,他先后完成了《漂泊的荷兰人》(1841)、《汤豪瑟》(1843~1845)和《罗恩格林》(1845~1848)等重要作品。
1月29日
瓦格纳生平及创作年表
著名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
少年时期瓦格纳即由于身为演员的继父的引导而逐渐对戏剧和音乐发生兴趣。
当时正值第一部伟大的德意志民族自身的歌剧、韦伯的《魔弹射手》的成功演出,认识作曲家本人以及受到歌剧本身的强烈感染和震撼,对瓦格纳后来的艺术创作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
从小就开始的对德国本民族的传说、莎士比亚戏剧和古希腊神话的深刻迷恋,还有对古典主义和新兴浪漫主义音乐的同样崇拜,促使瓦格纳最终走上一条崎岖曲折、满布荆棘然而最终使他赢得曙光的艺术之路。
瓦格纳第一、二部歌剧作品《仙妖》和《爱情的禁令》并没有取得成功,正当他的艺术才华难以被承认同时生活拮据时,按照法国大歌剧创作的《黎恩济》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赞扬。
但是,瓦格纳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独立的艺术理想追求以迎合观众的“梅耶贝尔式口味”,他要继承韦伯开创的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传统,创造崭新的、真正能够反映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伟大艺术——也正是他从小的梦想: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的“完美结合”。
于是《漂泊的荷兰人》首演时,观众陷入漠然和困惑之中,他们只是因为他的《黎恩济》的作者而礼节性地鼓掌——他们甚至不相信这出自一人之手——到了《汤豪瑟》,愈趋离奇的情节、诡异的人物、充满神秘色彩的音乐,使观众们感到害怕。
甚至可以说,直到今天,《荷兰人》、《汤豪瑟》、《罗恩格林》和《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的古老传说所显示的神秘力量,还未能够被人们完全理解。
但是,瓦格纳的成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创作中奠定的。
为了寻求能够表现他的艺术理想的音乐,他努力地去“导致和声语言和管弦乐色彩的极端扩张”,创作出最复杂的、最瑰丽的、最震撼的同时也是能够深深驻留于人们心目中的音乐。
神话和史诗具有无穷的、永恒的魅力,它们常常是民族悠久历史的最贴切反映。
瓦格纳的代表作——自《漂泊的荷兰人》以来所有歌剧作品——的素材均来自描述古老传说的神话和史诗,而他总是自撰台本——他的台本代表着德国乃至欧洲十九世纪下半业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以及自行设计舞台场景,这使他能够将音乐天才和创作灵感最佳地统一起来。
正是这样的创作历程,造就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诞生——这是瓦格纳第一次以“音乐戏剧”来命名的作品,也是乐曲调性、结构上作出了最大胆创新的作品,它被认为是对推动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发展起了最大作用的作品:西方音乐史对前、后浪漫主义的划分是以瓦格纳为标志的,而最能够反映瓦格纳创作理念与哲学的作品,是《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瓦格纳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失败、破产、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总是伴随着他。
作为早期革命与自由注意的同情者(这些也反映在《黎恩济》中),他被通缉而被迫流亡国外十多年,正是在这期间他创作出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和堪称最伟大的谐歌剧之一《纽伦堡的名歌手》(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部谐歌剧,也是瓦格纳歌剧中唯一连他的“反对派”也喜爱的歌剧——虽然创作的意图中有对他们的恶意讽刺意味),而音乐创作史上最大的奇迹之一、宏编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也在此期间创作了很重要的部分。
1864年,瓦格纳得到了他的崇拜者巴伐利亚国王的资助回到了德国,结束了居留国外的生活,终于能够有安定的场所来创作了。
也许艺术家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不能被常人理解(这种思想在《罗恩格林》中得到了最深刻的反映),他与自始至终都是坚定而狂热的瓦格纳派的著名指挥家、曾指挥上演了多部瓦格纳歌剧的汉斯·冯·比洛夫(Hans von Buelow)的妻子、李斯特的私生女儿科西玛(Cosima)的恋爱,闹得慕尼黑满城风雨,也使他难以在宫廷立足——这对于崇尚独立思想的作曲家来说不是什么问题,而那优厚的金钱支助也并未减少。
但是,在1876年那看来是天方夜谭的拜罗伊特节庆剧院——可以说是瓦格纳的私人圣地——落成暨《尼伯龙根的指环》首演计划得以实现之前,瓦格纳一直生活在磨难之中,其中有
对前途的不自信、论敌的攻击、绯闻的困扰,更多的是创作的艰辛。
幸而有科西玛忠实的陪伴,使大师度过了这段岁月。
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首演成功,瓦格纳终于真正成为德国歌剧、德国音乐乃至德国艺术的象征。
对腐朽、权欲的诅咒和对英雄的讴歌,可以说,瓦格纳就是德意志精神本身。
1882年,另一部迥然不同的然而同样伟大的《帕西法尔》上演了。
当最后一幕乐声响起,瓦格纳从赫尔曼·列维手中悄然接过了指挥棒,在全场观众感动的泪光中,漂泊一生的大师终于回到了基督教博爱众生的怀抱,他写下了最后的精神遗嘱。
带着终于如愿实现的艺术理想、带着刚刚来临的幸福、带着他对德意志民族的殷切期望,70岁的老人渐渐接近了安息。
1883年2月12日,瓦格纳逝世于威尼斯;18日,下葬于拜罗伊特剧院旁的汪弗雷德花园。
附:瓦格纳歌剧及其它作品
歌剧:
结婚Die Hochzeit (1832, 莱比锡1838)
仙妖Die Feen (1833-34, 慕尼黑1888)
爱情的禁令(巴勒莫的见习修女)Das Liebesverbot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 马格德堡1836)
黎恩济,罗马的最后一个护民官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 德累斯顿1842) 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aender (1840-41, 德累斯顿1843)
汤豪瑟与瓦特堡的歌唱比赛Tannhaeuser und der Saengerkrieg auf Wartburg (1842-45, 德累斯顿1845)
罗恩格林Lohengrin (1845-48, 魏玛1850)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 (1856-59, 慕尼黑1865)
纽伦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uernberg (1845-67, 慕尼黑1868)
尼伯龙根的指环:连演三日和一个前夜Der Ring des Nibelungen (拜罗伊特1876)
前夜:莱茵的黄金* Vorabend: Das Rheingold (1851-54, 慕尼黑1869)
第一日剧:女武神* Erster Tag: Die Walkuere (1851-56, 慕尼黑1870)
第二日剧:齐格菲* Zweiter Tag: Siegfried (1851-71, 拜罗伊特1876)
第三日剧:神界的黄昏* Dritter Tag: Goetterdaemmerung (1848-1874, 拜罗伊特1876)
帕西法尔Parsifal (1865-82, 拜罗伊特1882)
其它作品:《齐格菲的牧歌》、《韦森东克之歌》五首,等等
主要音乐论著:《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歌剧与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