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象征主义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高中语文3.8《拿来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尽管“象征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但波德莱尔和爱伦·坡早在19世纪中叶的创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理念。
1857年,法国年轻诗人波德莱尔发表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
《恶之花》象怪物似的出现在法国诗坛上,成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
波德莱尔成为文坛泰斗后,以他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也迅速形成。
而且,由于他的重要追随者魏尔伦、兰波和玛拉美的出现,这个新的流派在19世末;即1886—1891年左右达到昌盛时期。
如果、再细看一下,前期象征主义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波德莱尔以前为萌芽期象征主义。
这个时期里,有法国第一散文诗人贝尔特朗;散文家奈瓦尔、诗人洛特雷亚蒙和美国著名诗人和作家爱伦·坡。
他俩的诗和诗歌理论都曾对波德莱尔以及后来的一大批象征派诗人的创作发生过作用,但还算不上真正的’象征主义诗歌。
第二个阶段是波德莱尔时期。
波德莱尔不但是象征主义的鼻祖;也是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先驱,我们把他这一个阶段称为先驱期象征主义。
第三个阶段是继波德莱尔之后出朝的3个重要诗人:兰波、魏尔伦、玛拉美时期。
我们称这个时期为正统的前期象征主义时期。
由于他们3个人的努力,象征主义到19世纪末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
法国的拉弗格、歇尼埃和上面提到的莫雷亚斯等诗人都先后加入到象征主义行列。
用象征主义手法创作了大量诗歌,形成了一种要淹没已基本解体的浪漫主义的声势和与还在流行的帕尔纳斯派相对抗的格局。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象征主义简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象征主义简介
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
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
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
是当时欧洲一局部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
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梦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
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
象征派在艺术上受英国拉斐尔前派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波特莱尔,音乐家瓦格纳及尼采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
在形式上那么追求华美堆砌和装饰的效果。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于法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巴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并对20世纪美学的开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该运动主要在法国,欧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随者,如德国,比利时等。
《拿来主义》与选言证明——对《拿来主义》论证思路的全新思考《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其实并不复杂,不过是“选言证明”的反复使用而已。
所谓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论证论题的方法。
这种证明的步骤是:将论证的论题作为有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然后找出根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公式是:论题:A论证:或A,或B,或C,或D(穷尽有关可能)非B,非C,非D————————————————————所以,A。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
一个新鲜而独特的概念的提出,必须包含着“它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两个内容。
“拿来主义”这个命题就包含着“为什么要‘拿来’”和“怎样才是‘拿来’”两个部分。
文章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中国一向是所谓的‘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提出了第一个选言肢,并加以否定:“被枪炮打开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
”然后矛头指向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欺世惑众的事实:“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着‘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道去欧洲传道。
”作者指出:“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交往原则;随后,作者联系历史上有人自诩地大物博、盲目自大的可笑心理进行分析批判,尖锐地指出实行“送去主义”的危害:必将使“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必将导致被奴役,甚至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告戒人们要正视历史的逻辑。
拿来主义一、嬉笑怒骂,文采斐然评论家们历来认为《拿来主义》一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
其实,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形象描绘。
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碜可怜的程度。
“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
“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练、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文章在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时这样写道:“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象征主义简介
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
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
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
是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
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
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
象征派在艺术上受英国拉斐尔前派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波特莱尔,音乐家瓦格纳及尼采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
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于法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巴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并对20世纪美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该运动主要在法国,欧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随者,如德国,比利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