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新编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18
成语故事新编作文800字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它通过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点出了具体的情境和生活状态,所以成语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成语故事的编排,通常是依托于一些有名的传奇故事、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通过这些故事来阐释成语的含义,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使用背后蕴藏的那一份韵味、修辞和智慧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编排一些成语故事,用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成语。
一、亡羊补牢从前,有一个养羊的人,每天都带着一群羊到山上吃草。
有一天,他在山上休息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只羊,他当时没仔细找,就算了。
过了几天,他又掉了一只,结果发现原来是一只狼一只一只地把他的羊吃掉了。
他悔恨不已,结果这一次他将山上的羊数了一遍,发现确实有羊掉了一只。
于是他赶紧回去修理围栏,从此再也没有丢过一只羊。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它告诉我们,失误了,虽然不能挽回,但是可以做一些弥补的措施,这就是“亡羊补牢”的含义。
二、纸上谈兵从前,有一个张嘴就说自己学过很多武艺的壮汉。
每天都躲在家里读武术书,跟着书里的图画学招式。
有一天,他遇上了一个真正的武林高手。
这个壮汉却因为一时之间用不上书上的武艺,最后还是被打败了。
这个故事里面的“纸上谈兵”指的是指在纸上写大得天花乱坠,实际却不能做到。
这就如同书本中一再读过,但真的要用到实际中,可能会遍打不着一样。
三、画蛇添足从前,有一个人正在画一条蛇,觉得少了些什么。
于是他就给画上了一只脚。
没想到,这只脚画上去以后,蛇就动起来了。
这让画蛇的人吓了一跳,最后画上另外3只脚。
这个故事揭示了“画蛇添足”的含义,就是指做多余的事情,反而会使原来的事情弄得复杂了。
比喻办事时添油加醋,反而产生了反效果。
四、问鼎中原从前,有个人非常贪心,他非常想把中原一统,因此四处寻找精钢打造了一把标有“问鼎中原”的大刀,一直想要拥有权力。
结果,这个人四处征战,结果却一次次失败。
故事告诉人们,问鼎中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新编成语故事新编成语故事(15篇)新编成语故事1 亡⽺补牢,顾名思义,就是丢失⼀只⽺后,再把⽺圈修补好。
⽽在故事中,⽺圈是早已经围好的,只是中间破了⼀个洞,⽺从洞⾥跑出来就丢失了。
联系学习,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现象。
⽐如某同学犯了错误,认识到错误就得⽴刻分析错误的原因,从根源上改正错误。
考试题有的不会做,得认真思考,或请教⽼师,不然⼀题不会,最后题题都不会。
如果考试考砸了,也要找出原因并改正,关键是让⾃⼰变得乐观、积极地⾯对学习,争取下次考试取得好的成绩。
在学习中,亡就好⽐考试考砸,牢就是对待学习的态度,补就是分析⾃⼰的原因。
所以,在学习中经常会有亡⽺补牢的现象。
⼯作⽅⾯就更多了。
产品出现问题,公司要及时对它进⾏补救,集合员⼯开会,或对产品进⾏召回,或对顾客进⾏赔偿,或对内部员⼯进⾏培训等。
如果对出现的问题不加理睬,那公司的市场信誉就会丢失,长期以往公司就会倒闭。
⽐如医院也经常会发⽣医疗事故的应急处理。
这也是亡⽺补牢的现象。
亡⽺补牢,改正的是错误,补救的是⼈⼼,是信誉,是诚信。
学习上亡⽺补牢,能让⾃⼰⼀直处于进步的状态中。
⼯作上的亡⽺补牢,能赢得更好的社会声誉,将来发展的更好……敢于亡⽺补牢,⽽不是讳疾忌医,就⼀定能使⾃⼰不断进步,最后能未⾬绸缪,将错误消灭在摇篮中,成为各⽅⾯的赢家。
新编成语故事2 ⼤家都听说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吧,今天我就来给⼤家讲⼀讲新编的坐井观天。
⾃从青蛙和⼩鸟聊过天,听⼩鸟说外⾯的天地很⼤,⼼⾥半信半疑,直到有⼀天,那只鸟⼜落到井边喝⽔,青蛙忍不住问道,“⼩鸟⼩鸟,外⾯的世界很⼤很美,是真的吗?”,⼩鸟翻翻⽩眼,没好⽓的嗯了⼀声。
青蛙就跃跃欲试的说,“要不我出去,你带我去看看好吗?”⼩鸟说,“没问题!”于是,青蛙离开了曾经⾃豪的井底。
看到外⾯宽阔⽆边的天空,看到⾼⾼的⼤树,轻轻的⼩草,⼀栋栋房⼦,别提多兴奋了,⼩鸟责骄傲的说,“⾛吧,带你我常去的农夫家先美餐⼀顿。
”到了农夫家,看到了那么多的美⾷,青蛙觉得外⾯的世界太美好了,⾃顾⾃的享受起来,正在这时,农夫回来了,看到了吃的肚⼦⿎⿎的肥青蛙,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哈哈……今天有⾁吃啦!”青蛙听到农夫的话,吓了⼀⼤跳,刚想逃⾛,可农夫已把门和窗户关的⼀只蚊⼦也飞不出去,青蛙绝望了。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故事新编【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铁杵成针成语的来源和意义2.故事新编:讲述一位年轻人在李白的指导下,通过不懈努力将铁杵磨成针的过程3.故事寓意:强调毅力和恒心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4.结论:倡导人们学习铁杵成针的精神,勇往直前,追求梦想正文(篇1)【引言】铁杵成针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传奇故事。
它寓意着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今天,我们将这个古老的故事进行新编,以期激励更多的人勇往直前,追求梦想。
【故事新编】很久以前,在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名叫小明的年轻人。
他一直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但写出来的诗总是差强人意,难以得到他人的认可。
有一天,他听说村子里来了一位神秘的老人,据说这位老人就是大诗人李白。
于是,小明决定向李白请教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
李白见到小明后,并未直接传授诗歌创作的技巧,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李白告诉小明,自己年轻时也曾遇到过类似的困扰,无法写出令人满意的诗篇。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杵。
李白好奇地问老妇人磨铁杵做什么,老妇人回答说:“我想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针。
”李白深受感动,决定向老妇人学习,坚定了追求诗歌创作的信念。
在李白的指导下,小明开始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诗歌水平。
他每天都认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用心去体会诗歌的韵味。
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后,小明终于创作出了一首首令人称赞的诗篇。
【故事寓意】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都需要学习铁杵成针的精神,勇敢面对挑战,不断超越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结论】总之,铁杵成针这个成语故事新编,旨在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追求梦想。
目录(篇2)1.引言:介绍铁杵成针成语的来源和意义2.故事新编:讲述一位现代青年科学家继承并发展铁杵成针精神的故事3.故事结局:青年科学家成功研发新型材料,实现铁杵成针的现实化4.结论:强调铁杵成针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正文(篇2)一、引言铁杵成针,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宋代祝穆的《方玉堂全集·笔谈·卷六》。
成语故事新编的例文
守株待兔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他每天都在自己的田地里辛勤劳作,但是收成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一天,他在田地里看到了一只兔子突然跑出来撞到了一棵树桩上,他跑过去一看,发现那只兔子已经死了。
他心里想:“如果每天都有一只兔子撞死在这棵树桩上,那我就不用每天这么辛苦地工作了。
”于是,他每天就在那棵树桩旁边等待兔子再次撞死。
时间一天天过去,农夫一直都没有等到兔子再次撞死。
他的田地荒芜了,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困难。
最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愚蠢,他开始重新耕种自己的田地。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他明白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收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努力去争取和创造机会,只是侥幸地等待机会的到来,最终只会让自己错失机会。
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一下,让农夫在等待兔子的时候开始研究种田的技术,提高自己的耕种能力,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农业专家,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帮助其他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样的改编不仅保留了原故事的含义,还让我们看到了通过努力和奋斗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成语故事新编5个成语的使用讲究日积月累,每天坚持学习5个成语,对于写作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的背后故事,帮助大家学习成语,供大家参考精选成语一:牛蹄中鱼战国时期,宋国庄周家贫,一次向他的朋友监河侯借粮食时,朋友推说等收了租再借给他。
他给朋友讲:路上遇到一条牛蹄印里水快干的鲫鱼向他求助,他答应鲫鱼说到要去吴国越国去给他借水,鲫鱼说等你回来时,我已经挂在鱼肆了。
成语意思:比喻死期迫近。
精选成语二:卷土重来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相争”。
当时,由项羽和其叔叔项梁在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组织的八千子弟兵是最精锐、最值得信赖的部队。
这八千精兵勇敢善战,逐渐发展为一支强大的队伍。
当时的形势本来对项羽有利。
然而由于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结果在垓下中了刘邦大将韩信的圈套,吃了败仗,只剩下八千江东子弟兵。
项羽带着江东子弟兵突围,逃到了乌江。
这时,前有乌江,后有追兵,情况非常危急。
乌江亭长对他说:“江东虽小,但仍有千里之地,还可以在那里称王。
现在你坐我的船过江,汉军也没有办法。
”可项羽拒绝了他,说:“这是老天叫我死,我怎能渡江而走?况且我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西进,如今一人回去,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说完,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又杀了数十个汉军后,于乌江自刎而死,年仅三十一岁。
成语意思:形容众多人马奔腾的样子。
这则成语是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猛扑过来。
精选成语三:作舍道边曹褒,字叔通,鲁国薛县(今山东胜县东南)人,其父专门研究过周期的礼仪制度,曹褒十几岁就跟着父亲研究礼仪一类的学问。
他仰慕叔孙通为汉高祖制定礼仪的功业,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常常忘记自己在什么地方。
曹褒初举孝廉,不久被授任图(今河南妃县南)令。
在任期间,以礼仪管理县政,以恩德影响民俗,治理得非常出色。
有一年,五个小偷在困县作案被衙役捕获。
太守马严非常痛恨偷盗行业,暗示曹褒立即杀掉五个小偷。
曹褒说:“小偷罪不至死,如果无原则地服从上级指令,杀掉不该杀的人,有造我的处世准则。
2023年成语的故事(15篇)成语的故事11、千金一笑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
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
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
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
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
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
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
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 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
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
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
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
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
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
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
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
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
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
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
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
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
成语故事改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们既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又能够传达深刻的含义。
而成语故事,则是将成语融入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使得成语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记忆。
下面,我将为大家改编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乐趣和启发。
第一个成语故事是“亡羊补牢”。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农夫养了一群羊,他非常喜爱这些羊。
一天,他不小心忘记了关羊圈的门,结果一只羊逃了出去。
农夫急忙追赶,但是羊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
农夫非常后悔,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立刻修补了羊圈的门。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丢掉过一只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不要等到事情变得不可收拾才后悔莫及。
第二个成语故事是“画蛇添足”。
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里,村子里的孩子们都很喜欢画画。
有一天,他们决定一起画一条大蛇,每个人画一段。
结果,当他们把各自的部分连接在一起时,发现蛇的身体变得非常奇怪,有的地方太长,有的地方太短,整条蛇看起来非常怪异。
孩子们反思之后明白了“画蛇添足”的含义,意识到有时候过度的追求完美反而会破坏整体的美感。
第三个成语故事是“班门弄斧”。
故事发生在一个木匠的工坊里,有一天,有位名叫张三的客人来到木匠铺子,自称是一位非常擅长用斧子的大师。
他拿起木匠的斧子,摆出一副高手的样子,却没想到在张三的眼皮子底下斧子掉在了地上。
张三看了看,说,“这把斧子不好,我来给你换一把。
”张三接过了另一把斧子,却又在手里一摆,斧子掉在了地上。
这时,张三笑了笑说,“我是来学艺的,却没想到在你这里班门弄斧了。
”木匠听了非常感动,他明白了张三的谦虚和自知之明,决定收他为徒。
通过这些改编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意义。
成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哲理。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成语,通过成语故事的方式来传播和理解这些经典的语言表达,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和深刻。
常用成语故事改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包括一段或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常用成语故事改编。
常用成语故事改编1:亡羊补牢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大臣名叫庄辛。
他见朝中有几个大臣整天围在楚襄王身边,与楚襄王一起纵情淫乐,就对楚襄王说:“您那些心爱的臣子,奢侈浪费,如果不果断地处置他们,必然要遭殃!”襄王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我看你是老糊涂了吧,要不然就是存心造谣。
”庄辛说:“如果大王您继续宠信这些奸臣,那么楚国很快就要灭亡了!”由于楚襄王不听劝告,庄辛便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了。
后来楚国果然遭到了秦国的进攻。
由于楚国内部空虚,很快就失去了一大片国土。
楚王被迫逃到城阳(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时他才想起庄辛的话,连忙派人去把庄辛请来。
庄辛回到楚国之后,襄王内疚地对他说:“现在事情已经弄成这个样子,你看怎么办才好呢?”庄辛回答说:“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
(原文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我听说从前商汤王、周武王只有方圆百里的国土,但是却建成了强大的国家;夏桀王、商纣王虽占有整个天下,却最终亡了国。
大王您要牢牢记住这个教训:重用奸臣,一定会导致灾难的!”楚襄王听了庄辛的这番话后,觉得很对,于是马上封他为阳陵君,不久就收复了大片的土地。
成语“亡羊补牢”由“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缩略而来,比喻出了差错或者遭遇之后,要吸取教训,及时补救,还不算迟。
常用成语故事改编2:掩耳盗铃有个人要偷一口钟。
钟很大,他抱也抱不动,背也背不走。
怎么办呢?他想不如把大钟砸碎了,把碎铜一块一块搬回家去,于是举起铁锤就砸。
没想到大钟“当”地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
他只怕让别人听见,急忙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钟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钟声了。
“掩耳盗铃”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盗”就是“偷”。
故事说的“偷钟”,成语说的“偷铃”,意思是一样的。
有人干了坏事,想尽办法遮盖,自以为遮盖得很巧妙,可是别人决不会不知道,这种想瞒过别人结果只是骗了自己的做法,可以说是“掩耳盗铃”。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故事新编(最新版3篇)篇1 目录1.铁杵成针成语的来源和意义2.故事新编的背景和主题3.新编故事的主要情节和角色4.新编故事的结局和寓意篇1正文铁杵成针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将这个古老的故事进行新编,以一种新的方式讲述这个经典的故事。
新编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科技和现代化的设施,但人们却忘记了许多古老的智慧。
在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叫小明的少年,他是一个科技迷,每天都沉迷于各种科技产品中,对学习却毫无兴趣。
有一天,小明看到了一个古老的铁杵,他非常好奇,于是开始研究这个铁杵。
在研究的过程中,他无意中触发了一个机关,铁杵突然开始说话了。
铁杵告诉小明,只要他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将铁杵磨成针。
小明被铁杵的话打动,决定尝试一下。
于是,他开始了磨铁杵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都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磨下去。
在他的坚持下,铁杵终于被磨成了针。
小明看着手中的针,感到非常惊讶和自豪。
他明白了铁杵成针的寓意,也明白了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
从此,小明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开始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人。
新编的故事结局和原来的故事一样,都是通过铁杵成针的寓言,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篇2 目录1.引言:介绍铁杵成针成语的来源及其启示2.故事新编:描述一位年轻母亲用铁杵成针的故事教育孩子3.故事寓意:强调毅力和耐心的重要性4.结论:倡导人们学习铁杵成针的精神,努力实现目标篇2正文铁杵成针,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李白的故事。
相传李白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杵,准备将其磨成针。
李白好奇地问:“铁杵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妇人回答:“只要有恒心,铁杵也能磨成针。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有毅力和耐心,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
今天,我们讲述一个年轻母亲用铁杵成针的故事教育孩子的新编。
2023年新编成语故事2023年新编成语故事1从前有个富人,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每次做生意只赚不赔,所以他家有很多钱。
有一个的小偷儿,看中了他家的金元宝,所以打算去这个富人家偷金元宝。
因为这个富人家没有看守钱的人,所以第一天小偷成功偷到很多金元宝。
第二天,这个富人准备去买一个大房子住。
在他拿钱的时候,感觉钱少了很多,仔细一查,发现少了20个金元宝,聊天的时候,他给另一个富人说了这件事,那个富人劝他说:“你雇一个守护钱的人,这样就不会被小偷偷金元宝了”。
可富人不听,他说:“雇一个人还花钱。
而且还浪费时间,有这时间,还不如不如去赚钱呢〞。
那个富人说:“怪不得你那么懒,现在还是个光棍”。
今天晚上那个小偷又来了,又偷走了很多金元宝。
这下富人可急坏了,马上把那个富人找回来,问那个富人怎么办。
那个富人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了才去找猎犬。
这还不晚。
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你雇一个守钱的人,但是他的功夫必须得很厉害”。
那个富人照做了,结果金元宝再也没丢过。
2023年新编成语故事2“见贤思齐”这个成语出自一个故事。
故事主人公南先生是一位坚守自己原则和本分的人,他是为了坚持“君子”本分而拒绝吃娃娃鱼的。
成为一个坚守原则的人,这往往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遵守自己本分,才不会有贪图钱财的想法,才不会因酿成大错而走进监狱,误了终生。
从古至今,有多少位榜样为我们示范去怎样做一位真正遵守原则的人。
祁黄羊,曾是中军尉的他,为了国家的未来,竟举荐自己的杀父仇人懈狐接替自己,处处为国着想。
他,也是一名“君子”。
如果说能够坚持原则就能被大家称作“君子”的话,那现实生活中的“君子”还可真不少呢。
保安,一个平常不过去又很少引人注目的职业,但是他们不管刮风下雨,一直都坚守在岗位上,密切关注任何一个人的安危。
虽然你可能会说:这是他们的职业,很正常。
但你换一个方式想想,坚守岗位是保安叔叔的本分,如果他不想坚守本分,干什么要在炎炎夏日里辛苦的工作呢?所以,保安叔叔是一名“君子”。
编写者的话这部新编成语故事是为少年儿童编写的。
所选的大多是他们在阅读中可能遇到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理解。
此外也选了一些故事颇有意思的比较生僻的成语。
书中的五十个成语故事都是属于寓言性质的。
排列次序以成语第一个字的笔画为准,少的在前,多的在后。
书后附有检索表,以成语第一个字的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
如果有选材不恰当和解说不妥贴的地方,希望各位家长和教师提出批评,以便在修订的时候改正。
内容提要这部《新编成语故事》,是老教育家、作家叶至善先生专门为儿童少年编写的。
全书收寓言性的常见常用成语故事50 (实则85)个。
故事的排列和检索表分别以成语第一个字的笔画和拼音字母为序,便于读者按需查阅。
对带拼音的每个成语,先用生动准确、形象逼真、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故事,指出出自这个故事的全部成语,比如“两虎相斗”“两虎相争”“一举两得”都是从“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来的;接着是成语释义,先解字词意义,后说明比喻意义和具体用法,比如“病入膏肓”——病重得没法医治,事情糟到没法挽救,人的品德坏到没法教育,都可以说是病入膏肓;有的还指出与本成语相同(相近)或相关的成语,并释其义,比如跟“杀鸡取蛋” 意思相似的成语有“竭泽而渔”,等等;有的还要特别加以提示说明,比如“按图索骥”,以前用来比喻不会实际运用书本上的知识,现在用来依照已有线索就很容易把所要寻找的事物找到,意思和原意相反了;行文中不仅对生僻字词加注音,而且对所用的成语也都加注音,并用黑体标明,文后还要加以注释,指出用法,比如在讲述“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又使用并解释了“目无全牛”和“游刃有余”;书中故事大都配了相应的画图……以上六点,都是区别于同类图书之处。
这就是“新编”所在,实用性、针对性极强,广大儿童少年得此书,定会“爱不释手”。
yì míng jīng rén一鸣惊人楚庄王即位了三年,没管理过国家大事。
大臣伍举很着急,进宫去对楚庄王说:“大王,我有个谜解不开,想请您猜一猜。
”楚庄王说:“您就说吧!”伍举说:“有一只鸟停在南山上,三年来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缘故呢?”楚庄王笑笑说:“三年不飞,为了让翅膀长得坚强些;三年不叫,为了看看周围的情形。
它虽然不飞,一飞起来就直冲云霄[yún-xiāo];虽然不叫,一叫出声就让人吃惊(一鸣惊人)。
您放心吧,我知道您的意思了。
”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亲自管理起国家大事来。
他废除了不合理的法令,制定了新的法令;罢免了不称职的大臣,请有学问的人来帮他办事。
楚庄王把楚国治理得很好,后来成了各国君主的首领。
“一鸣惊人”用来比喻一个一向默默无闻的人,忽然有了使人吃惊的表现。
sān rén chéng hǔ三人成虎魏王[wèi-wáng]和赵王订了和好的条约,要把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hán-dān]去作抵押,派大臣庞葱[páng-cōng]陪去。
庞葱临走之前,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报告大王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
大王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
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庞葱接着问:“如果有两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
大王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说:“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倒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问:“如果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
大王还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说:“大家都这么说,我只有相信了。
”庞葱说:“老虎不会跑到大街上来,这是谁都知道的。
只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的老虎就成了真的了。
我想邯郸跟大梁(魏国的都城)比宫里跟大街远得多,只怕背后议论我的人还不止三个,请大王仔细考查才好。
”魏王点头说:“我知道了,您放心去吧!”庞葱于是陪着魏王的儿子上赵国去了。
后来果然有许多人说庞葱的坏话,魏王听了果然相信了,就不让庞葱再去见他。
“三人成虎”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一个谣言因为说的人多了,听的人就信以为真,可以用“三人成虎”来比喻。
wéi hǔ zuò chāng为虎作伥有个人被老虎吃掉了,变成了鬼。
他做了鬼还非常怕老虎,自己愿意给老虎当差。
老虎捉人吃的时候,他就跑在前头,挡住人的去路。
老虎把人咬死了,他就把死人的衣服脱掉,让老虎吃起来又方便,又痛快,他就这样一心一意地帮助老虎杀人。
“为虎作伥”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伥”是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的鬼。
故事当然是迷信传说,这个成语可经常有人用,用来比喻有人把坏人当作主子,专门帮助他干坏事儿。
跟“为虎作伥”意思相同的成语有“助纣为虐[zhù-zhòu-wéi-nüè]”。
“纣”是商代最后一个王,是一个暴君。
“为虐”是残害百姓的意思。
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五十步笑百步孟轲[mèng-kē]就是孟子,是战国时候人。
孟轲来到魏国[wèi-guó],魏惠王常常请他进宫去谈话。
有一回,魏惠王对孟轲说:“我治理国家,真是费尽了心力。
河内(在现在河南省济源县一带)的年成不好,我就让河内的百姓搬一部分到河东(在现在山西省安邑县[ān- yì-xiàn]一带)去,又把河东的粮食运一部分到河内去。
河东的年成不好,我也这么办。
我看邻国的国君,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操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魏国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轲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来打个比方吧。
战鼓咚咚地敲起来,双方的刀枪一接触,一些兵士丢了盔甲[kuī-jiǎ],倒拖着兵器就逃,有跑了一百步站住的,也有跑了五十步站住的。
跑在后头的人因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讥笑[jī-xiào]跑一百步的人(五十步笑百步)胆子太小了,您看可不可以呢?”魏惠王说:“这怎么可以呢?他也是逃跑呀,只不过没跑到一百步罢了。
”孟轲说:“大王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用希望魏国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我看魏国跟别国差不多。
猪狗在吃人吃的东西,大王不知道检点;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大王不知道开仓救济。
大王真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应该少打仗,少派差,让百姓能按时耕种,安排好农活,让他们不再挨饿,不再受冻,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跑到魏国来的。
”“五十步笑百步”就是从孟轲打的这个比方来的。
两个人犯了同样的错误,只是程度不同,其中一个以为自己的错误比较轻些,就讥笑错误比较严重的人,可以说是“五十步笑百步”。
yè gōng hào lóng叶公好龙叶公[古时念作shé-gōng]最喜欢龙。
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镶着[xiāng-zhe]龙。
他住的房子,墙壁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diāo-zhe] 龙。
这些龙都屈曲盘绕,张牙舞爪,真是又华丽,又威武。
天上的龙听说叶公喜欢龙,真下来找他了。
他的头才伸进窗口,尾巴已经甩[shuǎi]到了堂上。
这一下可把叶公的魂都吓掉了。
他脸色刷[shuà]白,回头就逃。
原来他喜欢的并不是真的龙。
“叶公好龙”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好”是“喜欢”的意思。
有人嘴上说喜欢某件事情,实际上并不这样,甚至还害怕某件事情,可以比喻作“叶公好龙”。
dōng shī xiào pín东施效颦西施是春秋时候有名的美女。
据说她就姓施,家住在若耶溪西岸,所以大家管她叫西施。
若耶溪东岸也有个姓施的姑娘,长得很难看,大家管她叫东施。
东施听人家说西施长得漂亮,一心要跟西施学,西施怎么打扮,她就怎么打扮,西施怎么走路,她就怎么走路。
有一回,西施得了心疼病,她皱紧了眉头,走起路来双手按住了胸口。
人家看见了说:“这姑娘真可怜见的。
”这句话传到东施的耳朵里。
她以为人家又在夸西施的模样儿好看,便学着西施,也皱紧了眉头,双手按住了胸口。
人家看见了可并不说她漂亮,反而说:“这姑娘干吗装模作样,看了真叫人害怕。
”“东施效颦”和“效颦”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效”是“学样”,“颦”是“皱眉头”。
从前人以为美人皱了眉头就越加俊俏。
故事本来的意思是丑人不知道自己丑,硬要学美人的模样,结果越学越丑。
这个成语的意思也是这样,如果用来说自己,就表示谦虚,说自己的根底差,学人家的长处没学到家;如果用来说别人,就讥笑别人不自量力,硬要跟人家学,结果越学越糟。
这不是对别人的善意的批评。
zài zuòféng fù再作冯妇晋国[jìn-guó]有个打虎的能手,叫冯妇。
后来,他说他要做善人了,发誓不再杀生,当然也不再打老虎了。
有一天,冯妇乘着马车来到郊外,看到许多人在追赶一只老虎。
老虎被逼到山脚下的一个角落里,没有路可以逃,回过头来,张牙舞爪对着追赶他的人。
大家看老虎还这样凶猛,都不敢近前。
有人看见打虎的冯妇来了,就跑过来请他。
冯妇卷起袖子,跳下车来,奔上前去,三拳两脚就把老虎给打死了。
大家都称赞冯妇又为人们除了一害,可是也有人讥笑冯妇,说他自己发了誓自己不遵守,“再作冯妇”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就是再做一次冯妇,也就是像冯妇那样,再干一次自己说过不再干的事情。
用这个成语来说自己,含有受人邀请或嘱托,不得不再干的意思;用这个成语来说别人,含有讥讽别人习性难改,说了话不算数的意思。
“负嵎[fù-yú]”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负”就是背靠着的意思,“嵎” 就是山的角落。
敌人被追赶到无路可逃的时候,还死不投降,有人干了坏事被揭穿了,还死不承认,都可以说是“负嵎”。
因为他们就像故事里的老虎那样,逃到了山的角落里,还要回过头来反扑追捕他的人。
为了说得清楚一些,可以把“负嵎”写成“负嵎顽抗[fù-yú-wán-kàng]”。
在这里,“顽” 是“死硬”的意思,“抗”是“抗拒”的意思。
“嵎”可以写作“隅”。
zhēng xiān kǒng hòu争先恐后王良是春秋时候有名的驾车能手。
赵襄子[zhào-xiāng-zǐ]请了他去,跟他学驾车的本领。
王良教得很仔细,赵襄子学得很用心。
赵襄子学成了,跟王良比赛驾车。
谁知道比了三次,赵襄子换了三次马,都落在了后头。
赵襄子不大高兴,对王良说:“您教我驾车,没把本领全教给我。
”王良说:“我的本领全教给大王了,可是大王没好好地运用。
驾车最要紧的是让马和车配合得很好,驾车的人要把心思全放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才能跑远路。
可是大王落在后头的时候,只怕赶不上我;跑在前头的时候,只怕让我给赶上。
本来比赛嘛,不是跑在前头就是落在后头。
大王把心思全放在我身上,还有什么心思来调理马呢?这才是大王落后的原因。
”“争先恐后”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故事原来的意思是一个人参加什么比赛,不能只担心自己的名次先后,而忘记了在比赛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