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案5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8课咬文嚼字朱光潜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理据关系;(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效果;(3)鉴赏本文作为随笔的行文艺术。
激趣导入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
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
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
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咬文嚼字》一文,而它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一个人。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①贾岛吟诗②套板反应③达到艺术完美微任务活动一理解作者观点,把握理据关系1.“咬文嚼字”的常用义是什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常用义: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2)作者笔下的新含义: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作者在论述“咬文嚼字”时运用了哪几个实例?各说明了什么?答案3.文章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情感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学习目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重点难点】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学法指导】品尝实例比较阅读绝知躬行【知识链接】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当然,这里用的是他的本义和原义,然而,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二、解题:何谓咬文嚼字呢?《现代汉语词典》里,“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有三个含义: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从以上三个释义而言,“咬文嚼字显然是贬义词。
”一提到这个词,人们往往会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什么积极意义。
那么这个词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么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他作为标题,大抒特抒。
他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关于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清代桐城出了以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之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
朱光潜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西方美学发展的专著,朱光潜自己说其在美学上的发展是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基础的)三、思考分析文中几个咬文嚼字的例子(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咬文嚼字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第八课:咬文嚼字【本节要点】1.划分文章的结构。
2.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方式。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婵娟(:::)茗烟(:::)::胸襟(:::):::斟酌(:::)::::尺牍(::)::::焚香(:::)清沁(:::)::::付梓(:::)::::蕴藉(:::)::咬文嚼字(:::)::锱铢必较(:::):深恶痛绝(:::)岑寂(:::):2.分别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澡::藻::燥::躁::噪:::::::::镞::簇::族::::::婵::蝉::殚::肆::::::辑::揖::缉::楫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咬文嚼字:(2)锱铢必较:(3)援例:(4)学富五车:(5)推陈翻新:(6)不即不离:(7)点铁成金:【反馈矫正】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婵娟(chán)茗烟(míng)::胸襟(jīn):::斟酌(zhēn:zhuó)::::尺牍(dú)::::焚香(fén)清沁(qìn)::::付梓(zǐ)::::蕴藉(yùn:jiè)::咬文嚼字(jiáo)::锱铢必较(zī:zhū):深恶痛绝(wù)岑寂(cén):2.分别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洗澡/辞藻/枯燥/急躁/噪音:::箭镞/簇拥/民族::::婵娟/蝉联/殚精竭虑/肆无忌惮::编辑/揖让/通缉/舟楫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现在多用于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有时用于讽刺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2)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援例:引用成例。
援,引用。
(4)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五车:书多。
(5)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咬文嚼字》【学习目标】1、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2、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3、体会在文学创作、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培养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观点,通过实例品味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学习难点】分析重点语句所阐明的道理。
【知识链接】1、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能取代它的地位。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2、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严密的结构。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3、文艺评论文艺评论也叫文艺批评,是一种带有一定理论性的文艺评判活动。
它以文艺欣赏活动为基础,通过理性的分析和评价,揭示出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进而论及作者及其文艺运动、思潮、流派,探讨文艺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推动创作水平的提高。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咬文嚼.(jiáo)字茗.(míng)烟锱铢..(zī zhū)必较中石没镞.(zú)清沁.(qìn)肺腑岑.(cén)寂蕴藉..(yùn jiè)付梓.(zǐ)尺牍.(dú)涎.( xián )2、积累下列词语: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情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金句银段1.谨慎即细心慎重,也就是对外界事物或自身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谨慎是钻石,不谨慎自己的细小行为,最终会损害大的德行。
办事前要调查论证,周密思考,才能成功。
谨慎是进步之根,是和谐之本,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
谨慎是保家之本,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严谨慎重,是智慧之母。
人生的许多遗憾,都是由一个个的疏忽相加而成的。
“诸葛一生惟谨慎”,故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世人称之神机妙算。
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由于不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结果“小不谨,则大事去矣”,终而付诸东流、不可收拾,甚至落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可悲下场。
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时文快递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理念。
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这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
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
王津钟表要花上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
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1.深切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紧密的关系”的主张。
2.培育学生正确明白得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适应,培育“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评判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术(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路论诗,相互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得相当不错的,是颇合原句的意境的。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她说:“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无味。
”换句话说,即缺乏诗句应有的含蓄和诗味。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由托掌称妙。
“轻风”缓缓,假设有假设无,“扶”字恰如其分地刻画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彼此融合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黯然失色了。
如此,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彼此融合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足见,在古代诗词中,一个字的变更,整首诗的意境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
咱们应该学习苏小妹,在创作中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咬文嚼字,让自己的文章更上一层楼,精益求精。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和借鉴作者有关“咬文嚼字”的观点。
3.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
【学习重点】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学习难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在实践中提升炼字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诗论》《谈文学》,译有黑格尔的《美学》等。
(二)文体知识:随笔和文艺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
“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解放以后,随笔成为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和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
二、课前预习(一)字音识记剥琢.()岑.()寂憎恶..()()箭簇.()付梓.()陈词滥.()调尺牍.()(二)词义理解咬文嚼字锱铢必较索然无味清沁肺腑自鸣得意不落言筌下乘三、初读课文:给段落标明序号,概括每个段落内容要点。
明确第1段:提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第2段: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不同。
第3段: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4段:说法改变,意味改变。
第5段:更动了文字,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第6段:善用字的联想义。
第7段:误用联想义,出现“套板反应”。
第8段:总结:阅读或写作,要“咬文嚼字”。
四、课上研讨(一)纵观全文,作者关于阅读或写作的观点是什么?明确:在第3段,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创作意图2、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3、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的道理,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4、能对课文观点和材料做出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炼字如何赏析?2、研读“‘推敲’的来历”,思考: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你怎样看待朱光潜先生对推敲的评价?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
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阮阅《诗话总归》)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二、自主训练1、下列诗句哪一个字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研讨与练习四“王安石推敲诗句”,为何最终选定“绿”字?(2)红杏枝头春意“浓”红杏枝头春意“闹”2、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观点。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
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咬文嚼字》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咬文嚼字》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咬文嚼字》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咬文嚼字》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于汉语词义的探究,让学生们意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词不当可能会导致误解和误会,从而引导学生们注重词语的选择和运用能力。
一、文章导入:拓宽思维引导学生们思考“一词多义”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沟通和理解能力,从而使课堂环节更生动有趣。
二、课堂讲解:学习核心1.文章内容概述首先,引领学生们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内容以及作家文婷姐的写作背景;其次,引领学生们分析造成多义的各种语言运用方式,包括造词、演义、借义等;最后,介绍了如何使语言更加准确、恰当地表达思想的方法。
2.案列分析根据学生们的感性认知,根据生活实际案例来讲解多义词的运用。
如:情人节、家常便饭、谈天、敢爱敢恨等词的运用。
最后,让学生们互相斟酌如何使用一些多义词,从而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
三、思维拓展:词语运用游戏1.单词猜谜老师出示一些生疏的词组,让学生们去猜猜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它们的多义之所在。
2.接龙游戏老师给学生们出现一个词,学生们需围绕这个词来表达出与它有密切关系的话题,教师需要对学生们的发言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3.多义造句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词,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这个词编一个句子,和大家普遍使用这个词不同的是,让学生在句子中运用他的多义,形成一个特别的句子,并且做出语境推断。
四、总结方案:学习回顾1.作品的主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对于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也给我们的交流与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语言的学习。
我们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及上下文语境的归纳推断,将多义单词的意思理解准确,并在交流时运用技巧表达。
3.思维的培养。
我们需要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来推理及分析问题,学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好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和借鉴作者有关“咬文嚼字”的观点。
3.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
【学习重点】
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在实践中提升炼字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
《西方美学史》《诗论》《谈文学》,译有黑格尔的《美学》等。
(二)文体知识:随笔和文艺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
“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解放以后,随笔成为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和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
二、课前预习
(一)字音识记
剥琢.()岑.()寂憎恶
..()()箭簇.()付梓.()陈词滥.()调尺牍.()
(二)词义理解
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清沁肺腑
自鸣得意
不落言筌
下乘
三、初读课文:给段落标明序号,概括每个段落内容要点。
明确
第1段:提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第2段: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不同。
第3段: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4段:说法改变,意味改变。
第5段:更动了文字,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第6段:善用字的联想义。
第7段:误用联想义,出现“套板反应”。
第8段:总结:阅读或写作,要“咬文嚼字”。
四、课上研讨
(一)纵观全文,作者关于阅读或写作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在第3段,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筛选出每个段落中列举的例子,说说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填写下面的表格。
文中出现的示例与作者阐述的观点
(三)阅读第8段,思考:这段文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包含了哪些内容?
明确:是对全文的总结。
包含的内容有①强调运用文字要有谨严精神。
②咬文嚼字的意义。
③提出咬文
嚼字的要求。
④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四)结合以上的分析,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明确: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五)阅读理解,借鉴作者相关观点
1.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字的难处在于其意义的确定和控制。
字有直指的
意义和联想的意义,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明确:在第6段。
直指的意义:明显而确实;易用;固定的;偏于类型;
联想的意义:变化莫测;难用;游离的;偏于个性;意蕴丰富。
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文章适合用直指的意义?什么样的文章适合用联想的意
义?对我们有怎样的要求?
明确:科学的文字适合用直指的意义,文学的文字适合用联想的意义。
我们阅读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准确把握作品的内蕴,达到表达的最佳。
3.联想的意义可以使意蕴丰富,但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陷入“套板反应”
中,那么什么是“套板反应”?
明确:在第7段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4.“套板反应”有何危害?
明确:在第7段
①就作者来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②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
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③一个作者在用字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
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5.怎样才不滑到“套板反应”中去?
明确:在第7段
①“唯陈言之务去”。
②运用文字时做到咬文嚼字,让语言跟着思想情感
走。
五、学以致用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为何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和月,而不用“挂”“升”等词呢?
六、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