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瓦格纳《韦森东克》声乐套曲和声分析周玉洁【摘要】本文以瓦格纳《韦森东克歌曲》声乐套曲为研究对象,对音乐作品的和声技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归纳和总结.这部套曲作为瓦格纳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作品,就其和声技法而言,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他不仅承袭了以大小调为核心的传统功能和声体系上进一步发展,在更为多样繁复的多声结构关系和技法风格中,使调性"漂浮"的倾向也在不断增加,推动着他的和声风格不断地完善逐渐走向成熟.【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瓦格纳;韦森东克;和声技法【作者】周玉洁【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21【正文语种】中文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戏剧家、文学批评家及思想家。
作为浪漫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瓦格纳将大小调和声功能体系发挥到极致的同时,逐渐脱离了传统和声功能的“控制”,使整个和声体系的自身内涵得以延伸与拓展。
《韦森东克歌曲》是在1857年11月-1858年5月期间,瓦格纳为玛蒂尔德·韦森东克(Mathilder Wesendonck)的五首诗歌而写的声乐套曲,由《天使》、《静止》、《在温室里》、《痛苦》和《梦》五首歌曲组成。
这部套曲奠定了瓦格纳在十九世纪艺术歌曲领域的一席之地。
本文以瓦格纳的《韦森东克歌曲》声乐套曲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瓦格纳在这五首短小的艺术歌曲中的作曲技法应用,着重对其和声技法的大胆尝试和创新进行剖析。
(一)第一首《天使》1.总体结构2.主题句三个主题动机构成:①同音重复弱起;②级进;③四度跳进。
例1:《天使》主题句第一段主题句:第二段主题句:《天使》这首歌曲中共出现五个主题,虽然各旋律形态不尽相同,但其中的片段材料因素都源自《天使》主题句,并且,低音声部的旋律走向,对以上主题动机因素也多有照应,从而使全曲的统一性得以增强。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套曲由五首由瓦格纳改编的歌曲组成,是瓦格纳音乐创作的经典之作之一。
本文将对这部套曲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分析进行详细介绍。
一、艺术特征分析1. 音乐结构紧凑《魏森东克之歌》是由五首独立的歌曲组成的,每首歌曲都有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整个套曲的音乐结构非常紧凑,每一首歌曲都通过旋律和和声巧妙地连接在一起。
瓦格纳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手法来实现这种音乐结构的紧凑性,比如通过巧妙的旋律变化和和声变化来实现歌曲之间的过渡和连接。
2. 情感表达深刻瓦格纳是一位擅长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总是充满了深刻的情感。
《魏森东克之歌》也不例外,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深刻的情感,从宁静温柔到激情澎湃,瓦格纳通过音乐巧妙地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让人听后感慨万千。
3. 对声乐的要求高《魏森东克之歌》是一部专为男高音和钢琴伴奏而写的作品,对歌手的声音要求非常高。
瓦格纳在这部套曲中充分展现了对声乐的深刻理解和对声乐表达技巧的要求,包括高低音的跨度、气息控制、音色变化等方面。
演唱这部套曲需要歌手具备极高的声乐技巧和表演能力。
4. 音乐主题丰富多彩每一首歌曲都有独特的音乐主题,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瓦格纳在这部套曲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语言,包括旋律的变化、和声的变化、节奏的变化等,表现了不同的音乐主题,从而构成了整个套曲的丰富多彩。
二、演唱分析2. 要求歌者把握好音乐情感《魏森东克之歌》的每一首歌曲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演唱者需要能够很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要求,通过声音和表演来很好地传达这种情感。
对于那些充满悲伤的歌曲,演唱者要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悲伤的情感,而对于那些充满激情的歌曲,则需要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激情的情感。
3. 需要很好的音乐感和表现力演唱《魏森东克之歌》需要很好的音乐感和表现力,歌手需要能够很好地理解并表现瓦格纳的音乐语言,把握好歌曲的旋律、和声和节奏,能够很好地驾驭歌曲的情感,让听众在听歌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浅析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中的和声手法作者:邹红云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主要探析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瓦格纳在《魏森东克歌曲》中和声手法的运用,体现在半音化的声部进行和属七和弦功能的扩大上。
关键词:魏森东克歌曲;半音化;属七和弦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62-02《魏森东克歌曲》是在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这位被称为歌剧改革者的作曲家在歌剧中大胆地提出了新的观念和创作手法,如:综合艺术,无终旋律,半音和声等。
而这套歌曲是在创作最具改革意义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期间完成的,此时瓦格纳和声风格达到完全成熟,由于“半音”与“不协和和弦”的大量运用,导致以和声功能为前提的稳定的调性和声基础被削弱,并且瓦解。
在同时期的歌曲创作中,作曲家很自然地会将这些手法运用其中,致使两部作品在形式上也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显示出瓦格纳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一、半音化的声部进行作曲家本人将五首歌曲中的两首贴上与《特里斯坦》相关的标签,而事实上也是如此。
在五首歌曲中,《在温室里》和《梦》两首歌曲半音化声部进行表现的尤为明显。
《在温室里》半音化的运用方式有旋律性半音化、和声性半音化和整体半音化。
首先是旋律性半音化的使用,即半音进行出现在旋律线条中(见例1、例2)。
《在温室里》第8—12小节旋律中主要是半音进行,夹杂着同音反复和一个下行的纯四度。
旋律的方向以上行为主,但以下行小二度结尾。
第16—20小节的旋律中的半音进行也扩展为上下行大二度以及同音异名的变化音的转换,如第18小节中bB与#A的等音变化(见例2)。
大量变化音的使用,使歌曲的旋律线条变得摇曳而不稳定,也难以演唱。
瓦格纳在歌曲的旋律中大量使用半音,是为了揭示了爱与死的矛盾,半音化是最好的手段,通过温室里植物的悲剧性命运来隐喻自己的内心世界。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1. 引言1.1 介绍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一部重要音乐作品。
这部套曲由多首歌曲组成,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了瓦格纳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理念。
《魏森东克之歌》被认为是瓦格纳创作的最佳歌曲之一,它融合了戏剧性的旋律、情感丰富的歌词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瓦格纳作为作曲家和音乐家的独特魅力。
这部套曲的音乐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特点,旋律优美动人,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歌词内容涉及了爱情、生命、自然等深刻的主题,反映了瓦格纳对人类存在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思考。
由于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深刻的内涵,《魏森东克之歌》一直受到音乐界和观众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瓦格纳音乐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魏森东克之歌》的研究和演唱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瓦格纳音乐的魅力和深度,还可以为今后的演唱和表演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详细解析《魏森东克之歌》的音乐特征、歌词意义、表演方式、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以期能更全面地了解这部重要的艺术作品。
1.2 提出分析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的目的和意义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是瓦格纳在19世纪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对于这部套曲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瓦格纳的音乐语言和创作风格,更能够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意义。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反映了瓦格纳对德国民族精神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通过对这部套曲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视瓦格纳作为作曲家和音乐家的丰富内心世界,感受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的演唱和表演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其演唱方式、表现技巧以及情感表达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瓦格纳音乐的独特魅力和魔力所在。
对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作品,更可以拓展我们对音乐艺术的视野和认识,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创作的一部重要音乐作品。
这部套曲包含了八首歌曲,以其深刻的音乐表达和精致的旋律而闻名。
《魏森东克之歌》中融合了瓦格纳作品的传统元素,展现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魏森东克之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进行深入分析。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魏森东克之歌》的背景。
这部套曲是瓦格纳在19世纪中期创作的作品,是他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它是瓦格纳对德国民族精神和维也纳文化的赞美,展现了浪漫主义的风采和瓦格纳对祖国和音乐的热爱。
在艺术特征方面,《魏森东克之歌》融合了瓦格纳的音乐创作理念和技巧,展现了他在旋律、和声和节奏方面的精湛功力。
首先是旋律的特点,瓦格纳在《魏森东克之歌》中构思了许多动人的旋律,既有激昂奔放的旋律,也有细腻柔和的旋律,表现了作曲家对音乐表达的丰富想象力。
其次是和声的特点,瓦格纳在这部套曲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通过和声的变化营造了不同情感的氛围,使整个曲目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是节奏的特点,瓦格纳在《魏森东克之歌》中运用了多样化的节奏手法,通过快慢变化、起伏跌宕的节奏来表现不同情感和场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魏森东克之歌》在表达和情感上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瓦格纳在这部套曲中深刻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德国文化的赞美,展现了一种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宏大的情感。
在演唱方面,歌手需要通过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表现力来诠释瓦格纳的音乐,在演唱时要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角色的刻画,使整个曲目更加动人和感人。
接下来,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魏森东克之歌》的演唱特点。
在演唱这部套曲时,歌手需要具备一定的声乐功底和表演技巧,因为这部套曲对歌手的要求非常高。
首先是音域的要求,瓦格纳在这部套曲中设置了丰富多彩的音域,从低沉浑厚的男中音到高亢明亮的女高音,要求歌手在不同音域上都能够自如地演唱。
论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的艺术价值作者:邹红云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瓦格纳的五首《魏森东克歌曲》是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领域的精品,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曲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一直被他的歌剧光环所遮盖。
本文立足于瓦格纳的《魏森东克歌曲》,通过对歌曲艺术价值的探讨,再现他在艺术歌曲这一创作领域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瓦格纳;艺术歌曲;诗歌;伴奏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070-01《魏森东克歌曲》是瓦格纳在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流亡苏黎士期间世界观和爱情观的一份历史见证,同时又是他在音乐艺术领域中推行革命性变革的一个重要范例,是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一、作曲家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在歌曲中的体现作曲家经历了革命的失败以及自己婚姻关系的破裂,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的生命哲学,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且很容易地接纳了与他可以在艺术和精神上完全沟通的玛蒂尔德。
《魏森东克歌曲》体现了他在苏黎士期间由于肉体与精神两方面爱恋的难以取舍而造成的情感上的矛盾。
对于爱情,瓦格纳也持一种悲观主义的信念,他将爱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认为死亡才是救赎爱情的唯一途径。
《特里斯坦》一剧中最著名的那段咏叹调不就被命名为“爱与死”吗?而五首诗歌里面也包含了“只有走过死亡才能唤起新生,表象的世界终究会消失,但爱却会继续存在”的理念,这正是瓦格纳与玛蒂尔德共同的世界观和爱情观在《魏森东克歌曲》中的显现。
但是,颓废的世界观并没有影响到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在瓦格纳世界观发生改变而走下坡路的时候,对艺术上的革新是难能可贵的。
悲观主义的世界观没有导致他在艺术上的保守。
他把较为成熟的歌剧改革观念带进了艺术歌曲的创作中:核心动机的使用、半音化的声部进行、词曲的紧密结合、器乐声部的突出作用等等,这些都是他浪漫主义“整体艺术”的艺术观在歌曲中的显现。
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的曲式结构探析本文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探讨作曲家瓦格纳在《魏森冬克歌曲》中诗歌段落的处理方式和该作品所运用的曲式结构。
标签:《魏森冬克歌曲》;曲式结构;段落;处理方式曲式结构是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的整体表现手段,根据作曲家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运用相对应的结构类型。
19世纪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是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作为歌剧改革者,他继承了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又开启了后浪漫主义的歌剧潮流,他的作曲手法,也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
五首《魏森东克歌曲》是他乐剧思想成熟时期的歌曲创作,他认为真正的戏剧性的旋律是诗人和音乐家共同努力的交接点。
瓦格纳说:“诗人是在音乐波浪动荡的水面上展开他的画面,诗的形象就反映在其中,而这种变幻不定、色彩鲜明的反映就是旋律……乐队就好像古代悲剧中的合唱队一样,一直在场,解说每一件事情;它保证了作品各部分的持续和联系,而作品本身自始至终只是一个‘无休止的旋律’”。
这五首诗歌的结构上反映出歌词与曲式结构的完美结合,正是诗人和音乐家内心的共鸣,也是他们共同的情感世界在艺术上的映射。
一、段落的处理方式从五首诗歌的原文歌词来看,首先,这些诗歌都有明显的分段,一般来说由四个诗节组成,如《天使》《静止》和《痛苦》,但也有五个诗节的,如《梦》,只有《在温室里》由六个诗节组成;再次,诗歌有明显的韵脚,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在一个诗节中一、二句和三、四句的押韵,在前两首诗歌即《天使》和《静止》中韵脚属于此类;但另一类是一个诗节中一、三句和二、四句的押韵,后三首歌曲都如此。
诗人为了迁就韵脚,甚至不顾句子的语法和语序,这些是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为了与诗歌的韵脚相一致,作曲家还运用了特殊的手法,在韵脚中大多数使用下行二度,既有大二度,也有下二度。
五首歌曲的音乐创作中,瓦格纳以诗歌本身的段落为基础,但却没有传统的乐段处理方式,即终止式。
作曲家在每一诗节的结束时,多用七和弦的延续来减少音乐的段落感。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瓦格纳(Richard Wagner)是19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著名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罗恩格林》等作品深受世人喜爱。
他不仅是歌剧大师,还对艺术歌曲领域有着丰富的创作和探索。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是其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唱要求。
一、《魏森东克之歌》简介《魏森东克之歌》是瓦格纳的一部艺术歌曲套曲,由五首不同的艺术歌曲组成,分别是《初恋》、《失望》、《新爱情》、《家庭》和《魏森东克之歌》。
这五首歌曲以共同主题为纽带,共同构成了这部套曲。
二、艺术特征分析1. 传神的情感描写《魏森东克之歌》套曲的歌词多由瓦格纳本人撰写,其深刻的情感描写是该套曲的一大特点。
每一首歌曲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爱情、家庭、失望等主题的深刻诠释,让人们在听歌时能够感同身受,深入感受到作曲家的用心和情感。
2. 复杂的旋律与和声瓦格纳一向以其复杂的音乐结构和和声著称,而《魏森东克之歌》套曲同样不例外。
每一首歌曲都有着独特的旋律和和声,通过对旋律和和声的丰富运用,展现了作曲家高超的音乐技巧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3. 对声乐的倾心创作瓦格纳对声乐的倾心和热爱在《魏森东克之歌》套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每一首歌曲都对声乐部分有着高要求,需要歌手有着扎实的唱功基础,能够准确地表达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展现出音乐中的美妙。
三、演唱分析1. 对歌者的要求《魏森东克之歌》的演唱对歌者的要求非常高,首先是对声乐技巧的要求,需要歌者具备广阔的音域和扎实的唱功基础;其次是情感的表达,歌者需要能够深入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并通过声音的表达将这些情感真实地传递给听众;最后是对德语的要求,由于这些歌曲的歌词都是德语,歌者需要对德语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2. 舞台表现力《魏森东克之歌》的演唱还需要歌者具备出色的舞台表现力,能够将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真实地展现出来,与音乐相互配合,达到更加出色的演出效果。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摘要】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作品。
本文将对该套曲的创作过程进行探讨,分析作品的音乐特征和歌词内涵。
演唱技巧与要点也将得到详细展示。
结合艺术魅力、歌唱者的挑战与要求以及音乐爱好者的欣赏价值,将全面展现这部套曲的魅力与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的独特魅力,并对其音乐艺术价值有更深刻的体会。
【关键词】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演唱分析、历史背景、创作背景、音乐特征、歌词分析、演唱技巧、艺术魅力、挑战与要求、欣赏价值。
1. 引言1.1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独特音乐特征的作品。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瓦格纳作为作曲家的精湛技艺,还体现了他对文学和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在这部套曲中,瓦格纳巧妙地结合了德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元素,为听众呈现了一场充满深情和悲壮气氛的音乐盛宴。
《魏森东克之歌》的音乐特征极具瓦格纳风格,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作品中的旋律优美动人,旋律线条清晰流畅,展现出瓦格纳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深刻理解。
作品的和声编配丰富多彩,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激越的世界之中。
在演唱方面,歌唱者需要具备极高的技巧和表现力。
他们不仅需准确把握作品的音乐节奏和情感走向,还要能够通过声音表达出作品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
演唱这部作品对歌唱者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他们具备扎实的唱功和情感表达能力。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部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瓦格纳作为音乐大师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品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
2. 正文2.1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的历史背景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源自19世纪末德国音乐浪潮,是将小型音乐形式与歌唱艺术结合的产物。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作者:陆丽荣
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6期
【摘要】瓦格纳是浪漫主义时期影响巨大的歌剧改革家,一生创作大量作品,他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改革精神,他顽强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他的艺术歌曲不像歌剧作品那样流传广泛,但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中体现了不一样的瓦格纳。
【关键词】艺术歌曲;乐剧;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80-02
【本文著录格式】陆丽荣.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J].北方音乐,2020,03(06):80-81.
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出生于莱比锡,成长于他母亲与他继父的家庭,他们是一个戏剧家庭,因此,瓦格纳自幼就对德累斯顿和莱比锡的舞台有所认知。
1831年进入莱比锡大学正式学习音乐,写作了一系列早期作品。
1832年,瓦格纳开始了音乐职业生涯。
他的歌剧创作生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瓦格纳最成功的歌剧作品为《黎恩济》,它是一部典型的法国大歌剧,1842年上演于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
19世纪40年代,瓦格纳相继完成三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分别是《漂泊的荷兰人》《汤豪塞》和《罗恩格林》。
中期,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瓦格纳因参与德累斯顿暴动,被迫流亡瑞士,动手写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包括《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四部歌剧,是音乐史中罕有的“四联剧”。
悲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完成标志着瓦格纳的“乐剧”理想的实现。
“乐剧”是瓦格纳伟大的创作,他认为完美的歌剧应当像古希腊悲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紧密地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将这种新型乐剧称为“乐剧”。
晚期,喜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充满了明朗的朝气、自信和幽默。
在《特里斯坦》的创作早期,恰逢瓦格纳与马蒂尔德·维森东克的著名恋情。
维森东克是瓦格纳在苏黎世的赞助人奥托·维森东克的妻子,他在这一时期提供了瓦格纳大部分的物质支
持,《魏森东克之歌》就是根据维森东克的诗而创作,而音乐则运用了《特》剧的元素,所以,也可以说这五首歌曲是瓦格纳在创作《特》时用来练手的作品,作为以下五首:
(1)DerEngel《天使》,作于1857年;
(2)Stehestill《站着不动》,作于1858年;
(3)ImTreibhaus《在温室里》,作于1857年;
(4)Schmerzen《痛苦》,作于1857年;
(5)Tr?ume《梦》,作于1857年。
第一曲“天使DerEngel”G大调4/4。
玛蒂德期盼能在天堂与亲爱的瓦格纳结成连理的内容。
简短的前奏之后,开始温和地歌唱。
“自孩提时代就经常听到有关天使的故事。
那里有天使崇高的喜悦,天使的话变成地上的光。
当我心乱如麻,流着血泪但愿死去时,天使从天而降,将我的灵魂引领到天堂”。
音乐充满着沉静的热情,洋溢出清纯之美流动而去。
第二曲“停住吧SteheStill!”降E大调6/8。
在不停转动的宇宙洪流中,述说着自己内心明白的苦恼。
独唱随着慌张的伴奏开始歌唱。
“吵杂喧闹的时光之车,请停住吧!请慢慢呼吸,保持沉默吧!请结束永恒之日的希望吧!”。
旋律稍微改变后,暗示出内心的烦恼更加激烈,然后再唱出“我想要一切的喜悦……但所有的希望己经落空,嘴唇在惊悚中沉默下来,内心已没有任何希望。
”不久后乐曲平靜下来,唱出了知道烦恼之后内心空虚渺茫的憧憬。
“人类明白永远的去路。
请解开我的迷团,神圣的大自然啊!。
”后奏逐渐安定下来,以宁静的和弦结束本曲。
第三曲“在温室ImTreibhaus”d小调6/8。
本曲中重要的乐思,也被当作名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动机使用,所以,又被称为“特里斯坦的习作”。
歌词内容是对着温室里的植物,歌唱出要放弃没有结果的爱情。
前奏就象征着此种寂寞的憧憬与郁闷的苦恼。
此前奏除了成为《特里斯坦》第三幕前奏曲的素材外,也类似第一幕前奏曲开头动机中木管吹奏的旋律,给人闷闷不乐的印象。
“高耸的拱形叶冠,翡翠的天盖,从远方来的孩子们,你们为何悲叹?啊,我知道,悲哀的植物啊,我们的命运相同,都被阳光包围,但我们的故乡不在这里。
”不久后期望的夜晚来到,音乐也变得幽暗而神秘。
“告别白天虚幻的太阳光芒是多么快乐,沉默的黑夜罩着真正烦恼的人。
我看到寂静来到,沉重的水滴落到绿叶的边绿。
”
第四曲“痛楚Schmerzen”c小调4/4。
将自己爱情烦恼与痛楚寄托于西沉夕阳歌曲。
以强音下行而去的前奏,代表着黄昏的夕阳。
接着便唱出渐渐西沉夕阳之美。
“太阳啊,每当黄昏你红着眼睛哭泣沉到海洋的镜子里去时,我就想起你那么早死。
但清晨之后你又醒了过来”。
然后开始唱出自己的烦恼与痛楚:“请你看看我的内心有多么痛苦,就像是夕阳西沉。
死只是生
的开始,如果痛苦能带来快乐,我将会如何感谢”。
唱完后的后奏音乐强弱激烈交替,充分表现出焦躁不安的心情。
第五曲“梦Tr?ume”降A大调3/4。
本曲音乐也被用于《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第二幕“爱的二重唱”中,将爱情托付于梦中的虚幻之曲。
前奏以pp的和声性音型持续流动不久后,独唱便安静地唱起。
“多么美丽的梦围绕着我的心啊?这是一段时间或一天当中,让我心里充满阳光与幸福的梦。
这里百花盛开,香气四溢,点燃了你的心,不久就掉入坟墓里去”。
这首作品的整个演唱过程要慢而不拖拉,作品刚开始的前奏部分较长,伴奏部分节奏型很有规律且统一,3/4拍的节奏加上平缓的八分音符营造出一种安静、朦胧的梦境,第17小节的第二拍,演唱者正式进入,进入时以弱进入,刚好在3/4拍的第二拍弱拍上面。
歌曲中有三次“Tr?ume”一词单独出现,在不同的音高上形成了一个递进关系,层层递进,情绪一点一点变强,全曲最高音之后紧跟着情绪恢复了平静,到最后以长音和空拍慢慢结束,梦慢慢消失在了坟墓里……冗长的后奏音乐与前奏的气氛相同,慢慢镇静下来后悄悄地结束乐曲。
这套声乐套曲原来是用钢琴伴奏写成,后来才作出了管弦乐伴奏的编曲版。
首先是《梦》在1857年12月23日玛蒂德生日时,由作曲者瓦格纳亲自把它改编成管弦乐伴奏版,其余四曲是由指挥瓦格纳作品成名的菲里斯·莫特尔改编成管弦乐,因此,这五首歌曲今日一般都是用管弦乐伴奏来演唱居多。
瓦格纳的艺术歌曲虽然不多,但这部《魏森冬克之歌》,无论从作曲的背景或从作曲的手法来看,都是相当重要的作品。
对于本作品,瓦格纳本人似乎也充满自信,在他的日记中就曾这样写道:“我从未写过如此卓越的歌曲,在我的全作品中虽然属于极少数,但却是可以拿出来比较的作品。
”
这五首作品不长,但每一首歌在演唱时的演唱特点要鲜明,每一首的情绪也不一样,所以,在演唱时要注意情绪的把握,艺术歌曲虽然短,但是它的艺术处理要非常细致,这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在与伴奏的配合上要多次打磨,不能仅仅满足于节奏合上了而已。
歌词的处理上要注意德语的发音、歌唱的换气口等。
依个人演唱经验及多年学习声乐的情况总结认为:不管演唱任何语言的歌曲都要注意歌词的咬字及发音,不要字头字尾的这样咬字,而是要及时地归到元音上,但是又不能太直白,还是要注意演唱的通道,很多人误认为美声就是会出现发音不清楚,这些想法是不正确的,不管什么样的唱法让观众听清楚“你想唱什么”“你唱的歌词内容是什么”“歌曲情感是什么”都极为重要。
在正确的方法上面同样可以做到咬字清晰,这就是一个演唱者要练习的基本功。
瓦格纳是19世纪当之无愧的歌剧巨匠,歌剧作品也是被世界各地优秀的歌唱家反复演绎,但他的艺术歌曲作品却少有人去传播,不管是哪一种作品都值得我们精心研究,在艺术的学习道路上永无止境,像瓦格纳这样伟大的作曲家还有很多,他们的作品和对艺术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一生!
参考文献
[1]列昂·普兰廷加.浪漫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王丹丹.西方音乐史习题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