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靖《出师颂》
- 格式:pdf
- 大小:4.12 MB
- 文档页数:7
[转载]汉索靖《出师颂》注释翻译原文地址:汉索靖《出师颂》注释翻译原文作者:暮山秋茫茫上天降祚为汉法力无边的上苍啊,赶快给我们汉朝降下福祚来吧!作基开业人神攸赞想我大汉奠基开业之初,天上人间都是赞声一片哪。
五曜宵映素灵夜叹天空五星通宵辉映,地上白蛇彻夜忧叹。
(五曜: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素灵:白蛇的精灵。
指汉高祖斩白蛇有老妪夜哭之事。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彤云昼聚,素灵夜哭。
”《南史·梁纪下·元帝》:“陛下日角龙颜之姿,表於徇齐之日;彤云素灵之瑞,基於应物之初。
” 金·宇文虚中《古剑行为刘善长作》:“公家祖皇提三尺,素灵中断开王迹。
” ).皇运未授万宝增焕想那汉室未立之时,皇家的鸿运尚未得到上天的授予;世间万物只是自然增删改换。
(万宝:犹言万物。
)历纪十二天命中易吾朝高祖立汉建国以来,历经十二世;不料到此时,天授的皇命到中途被迫移易。
历纪:经历的世代。
《文选》李善注此条:“《汉书》曰,汉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也。
”西戎不顺东夷构逆吾国周边的那些小国啊,时时窥视着掠劫中原。
(西戎、东夷的称谓最早来自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西戎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乃命上将授以雄戟于是授命上将军,披挂出阵;剑戟所指,威风凛凛。
桓桓上将实天所启上将军的威武雄姿,实在是上天所赐予啊!(桓桓:勇武、威武貌。
《书·牧誓》:“勗哉夫子!尚桓桓。
” 孔传:“桓桓,武貌。
” 晋陶潜《命子》诗:“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 唐杜甫《北征》诗:“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 仇兆鳌注:“桓桓,武勇貌。
” 林伯渠《和朱总司令诗》:“桓桓虎贲士,中华好男子。
”允文允武明诗阅礼既能文能武,又知书识礼。
(允:文言语首助词。
)宪章百揆为世作楷他公正地处理各项政务,成为世人的楷模。
源流·理念·认知——章草临摹解析(上)章草是书体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品类。
书法发展至今时今日,多种不同风格的同一书体乃至多种不同书体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总的来说,行草书锤炼过程虽然是可控的,结果却是不可预料的,大可不必刻意设计个人风格——其实也无法设计。
章草的特殊性在于,写今草需学章草,知其源流,若在今草中糅合一二笔章草,则不属章草范畴。
更不用说专门取法章草了,最终要回到章草固有的“范式”中。
也就是说,符合一定的特征才是章草,由此注定章草成为有一定难度的书体。
伴随着新资料尤其是简牍的不断发掘,对于章草的理解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厘清章草发展脉络,高低起伏非常明显。
针对章草的临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行草书。
这就是说,先要有个人理念。
章草萌生于汉代。
在汉简发掘之前,最初的理解是,章草发展阶段中分别有“隶草”或“草隶”之分,不管如何,与隶书密切相关。
王曾:“解散隶体,粗书之”。
张怀罐《书断》中亦言:“存隶之梗慨,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救。
”盛熙明《法书考》云:“章草草具隶字,八分谨严如真,用其一趯二波也。
”这些观点阐释了章草书的体势规范,章草被理解为在隶书之基础上的快写、草化、减省。
孙过庭《书谱》强调:“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检”者,有“定检、检柙、法度、约束”之意,“便”者,“便利”耳——孙过庭明确指出章草中存在笔画省略简化的特征。
相比之下,章草不仅具有隶书波磔的装饰美,意趣占朴典雅,而且多半使用俯仰呼应的点画和牵连映带的用笔,增加了字形的流动活泼,正如张怀瓘所说:“史游制草,始务急救,婉若回鸾,攫如搏兽,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并功惜日,学者为宜。
”章草和隶书虽然密切相关,却又截然不同。
书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任何变化都不是突发式的,除了主要的五种书体之外,尚有许多衍变和过渡性书体,为书家求变带来新的灵感。
毫无疑问,隶变一个分水岭,占文和今文有了清晰的界限。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一、先秦书法(一)殷商时期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辞》、《鹿顶骨纪事刻辞》、《宰丰骨刻辞》金文:《司母辛鼎》、《戌嗣子鼎》、《小臣艅尊》(二)西周时期的金文1、西周前期:《利簋》、《何尊》、《康侯簋》、《大盂鼎》2、西周中期:《大克鼎》、《询簋》、《墙盘》、《卫鼎》3、西周晚期:《(害夫)簋》、《散氏盘》、《毛公鼎》、《颂鼎》、《虢季子白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春秋早期秦系文字:《秦公钟》、《秦公鎛》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石》战国中晚期秦系文字:《商鞅方升》、《新郪虎符》、《秦封宗邑瓦书》秦篆隶变:《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二、秦汉书法(一)秦代书家李斯、程邈、赵高、胡毋敬(二)秦代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三)汉代简牍江淮汉简、西北汉简(四)汉金文1、挺拔、峻险、爽利一类:《上林共府铜升铭》、《上林共府鼎铭》;2、柔韧、浑厚、圆转一类:《光和斛铭》、《镜鉴铭》。
(五)汉代刻石1、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张迁碑》碑额、《鲜于璜碑》碑额2、东汉隶书碑刻:(1)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子游残石》、《乙瑛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2)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礼器碑》、《孔宙碑》、《杨叔恭残碑》、《尹宙碑》、《曹全碑》(3)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3、东汉恣肆雄放的摩崖刻石:《石门颂》、《刘平国摩崖刻石》、《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
(“汉南三颂”:《石》、《西》、《郙》)(六)东汉中后期书法流派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崔瑗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蔡邕的隶书流派。
《出师颂》
作者:
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9年第04期
【作品概况】《出师颂》为西晋索靖书,章草。
自唐朝以来,一直流传有序,开始为唐朝太平公主收藏,后来乾隆皇帝将其收入《三希堂法帖》。
192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该卷携出宫外,1945年后失散民间。
流传墨迹本为“绍兴本”,纸本,纵21.2厘米,横127.8厘米,无款,鉴藏印记有22方。
【观典赏析】《出师颂》属较典型的早期章草书法,蚕头凤尾带有隶书遗痕,银钩虿尾具有草书特征。
书风整规而不失变化,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浓浅得度,内涵朴厚,古朴如汉
隶,转折似今草,结体险峻遒劲,气势相当雄厚。
索靖的书法,历来被书法家称为上乘。
唐张怀瓘说:“幼安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云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
”梁武帝萧衍称其字:“遒劲而峻险。
遒劲处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峻險处如雪岭孤松,冰河危石。
”黄山谷也称他的书法“笺短意长,诚不可及”。
索靖在中国书法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史评其书法“与羲(王羲之)、献(王献之)相先后也”。
《出师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索靖唯一墨迹。
(马斌选荐)。
西晋著名书法家索靖作者:封立来源:《甘肃教育》2012年第21期索靖(公元239—303年),字幼安,西晋时期敦煌龙勒(今敦煌市南湖一带)人,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书法家。
索靖出生在一个累世官宦之家,他少年时代就有“逸群之量,该博经史,兼通内纬。
州辟别驾,郡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被誉为“敦煌五龙”之首,当时著名学者傅玄、张华等人,都十分赏识他,虽仅一面之交,却都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索靖一生担任过西晋许多重要官职,先是在尚书台任尚书郎,后来出任雁门太守,继之又出守西域任酒泉太守、荡寇将军加散骑常侍等。
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河间王司马颙等举兵侵犯洛阳,索靖被任命为游击将军,率关陇义兵参加保卫洛阳之战,不幸在战斗中受伤而死,卒年65岁,被晋惠帝追赠司空,封安乐亭侯。
索靖是一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他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姐姐的孙子,书法上受张芝影响很深,以善写草书知名于世,尤精章草(隶书草化后的书体)。
晋武帝时,他和另一位大书法家卫瓘同在尚书台供职,卫瓘为尚书令,索靖为尚书郎。
由于二人在书法艺术上独具风格,当时被人们誉为“一台二妙”,说他们二人的书法与张芝有很深的师承关系。
后人评价说:“瓘得伯英(张芝字)筋,靖得伯英肉。
”索靖的书法,浓浅得度,内涵朴厚,古朴如汉隶,转折似今草,气势相当雄厚,历来被书法家称为上乘。
有人把索靖的字与张芝的字作了比较,认为“精熟至极,索不及张芝;妙有余姿,张不及索靖”。
索靖本人也很看重自己的书法,并十分形象的名其字势为“银钩虿尾”,意思是形容自己的书体字势遒劲有力,勾趯势如银钩、蝎尾。
梁武帝萧衍称誉他的字“遒劲而峻险。
遒劲处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峻险处如雪岭孤松,冰河危石。
”黄山谷也称道索靖的书法“笺短意长,诚不可及”。
就连平生最重法度、不肯轻易推许古人的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也十分推崇索靖的书法。
相传,欧阳询一次骑马经过一座山下,见路边一杂草堆中有一石碑,下马前去查看,原来是西晋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碑文,于是就站在碑前仔细观看了许久,直到腰酸腿麻才上马离开。
<章草>(上)(四)<章草>(上)(四) “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索靖俱善章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
汉末张芝善草书,论者谓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晋书本传》)。
“尝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采张芝法,取父书参之,遂至神妙。
天资特秀,若鸿雁六翮,飘繇乎清风之上,率情运用,不能为难”,“章草入神,小篆、隶、行、草入妙”(张怀瓘《书断》)。
《顿州帖》(图111),6行58字。
此贴曾刻入宋《淳化阁帖》、《大观帖》和明《宝贤堂集古法帖》、《玉烟堂帖》等。
虽是章草体段,但时出匠心之笔,收笔波势特弱,整体节奏轻重有致,行气疏朗,流美自如。
此等气象,正如上面张怀瓘所形容的“天资特秀”、“飘繇乎清风之上”。
2.杜预《岁终帖》杜预(222-284),字元凯,京兆(今西安)人。
拜镇南大将军,进爵当阳县侯,谥曰成,汉杜度六世孙,杜甫远祖,三世善草书。
张怀瓘《书断》章草能品十五人中,列有杜预。
杜预《岁终帖》(图112),与上述卫瓘《顿州帖》类似,接近今草格局,基本已脱尽章草体势,笔短意长,夸张式的“燕尾”已然敛迹;字距自由,注重行内行气,字形亦大小参差。
3.索靖《月仪章》、《七月帖》、《载妖帖》、《出师颂》等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今甘肃敦煌)人。
张芝之姊孙。
少有逸群之量,博通经史,为当时名士博玄、张华所赏。
官尚书郎、雁门太守,拜左卫将军,人称征西将军,谥庄。
著有《无行三统正验论》、《索子》、《晋诗》及书论《草书势》一文。
索靖擅章草,“传(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南史·王僧虔传》)。
与卫瓘齐名,有“一台二妙,天下为希”之称。
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誉其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
张怀瓘《书断》谓:“幼安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
《历代书法论文选》索靖《草书势》(附代表作品)索靖(239年—303年),字幼安。
敦煌龙勒(今甘肃敦煌)人。
西晋将领、著名书法家,敦煌五龙之一。
为世宦家族,历任州别驾、驸马都尉、尚书郎、雁门太守等职。
晋惠帝即位后,赐封关内侯。
又任征西大将军左司马、荡寇将军,击败反叛的西羌,迁任始平内史。
赵王司马伦篡位时,索靖响应三王举义,以左卫将军身份参与讨伐孙秀有功,担任散骑常侍,又迁任后将军。
索靖善章草,传张芝之法,其书险峻坚劲。
其章草书,自名“银钩虿尾”。
时称“卫瓘得伯英之筋,索靖得伯英之骨。
”索靖章草自成一家,唐张怀瓘评道“幼安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云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
”著有《草书状》等。
《草书势》【原文、注释和译文】原文:圣皇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是为。
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
损之隶草,以崇简易,百官毕修,事业并丽。
注释:[1]圣皇御世:圣皇,此指黄帝。
御世,治理天下。
[2]仓颉:古代传说中汉字的创造者。
《史记》据《世本》以为是黄帝时史官。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说文解字》:“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3]书契:指文字。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契就是刻,古代文字多用刀刻,故名。
一说书指文字,刻木以纪数,纪事谓之契。
[4]科斗鸟篆:科斗,古书体名,亦称科斗文、科斗书、科斗篆。
篆字(包括古、籀)手写体的俗称。
因以笔蘸墨或漆作书,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如蝌蚪,故名。
此名初见于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
”郑康成《尚书赞》称:“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
”鸟篆,篆体古文字。
形如鸟的爪迹、故称。
《后汉书·酷吏·阳球》:“或献赋一篇,或鸟篆楹筒。
”李贤注:“八体书有鸟篆,象形以为字也。
章草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今楷书,唐以前称隶)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
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
章草起源年代秦汉年间代表性书家崔瑗、张芝、皇象、索靖性质标准草书目录1简介2由来3分类4特点5重要性6临习章草7注意事项8传世名帖9章草名家1简介编辑章草李钦善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
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
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
宋刻大观帖五代皇象章草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
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
“章草”这种字体最初只称为“草书”,后“今草”出现后,为示区别,改称得“章”名。
它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
章草的得名,旧说或曰为章帝所爱、或曰用于当时奏章、或曰元帝时史游用于书写急就章。
均不确切。
从“章”字的本义来分析,它的准确含义是篇章、章法、章则,含有法度的意思。
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逐称“章草”,新体草书则称“今草”。
所以说,把当时规范化的、章法化的草书称之为“章草”,还是十分允当的。
“我们今天谈论的章草,包含了两方面意思:汉简《神乌传》一是俗体的章草,即通常所谓的原始状态,笔画简直、用笔源自篆隶,虽然在字法上已渐趋规范,但笔画意趣上仍处于不成熟的初创阶段,如“平复帖”、“济白帖”和简牍中的草书墨迹。
其最根本的用笔方法基本延续了篆隶书的平铺直叙,运笔过程中体现出拖和绞转的特点,注意点画线条的迟涩感,结字灵动和变化,纵横交错、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线条用得较多,整体上有浑朴烂漫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