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访谈:柳州篇】柳州,后工业时代的遗产与精神(上)
- 格式:pdf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6
柳州工业发展史总结
柳州市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柳州工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步建设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
1950年代初,柳州市开始建设工业基础设施,建成了炼钢厂、电厂、纸厂、纺织厂等,逐步建立了起步式的工业体系。
2. 拓展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柳州市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重点产业从传统的钢铁、纺织、电力向石化、化工、汽车等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此时期的重要标志是柳州汽车厂的建设。
3. 转型升级阶段(1990年代-今)
进入1990年代,柳州市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的技术装备升级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重点投入新型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领域。
同时,还鼓励外资企业进入柳州市,实现产业集群的发展。
目前,柳州市的工业已形成了以汽车、石化化工、轻工食品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汽车产业成为柳州市最具核心竞争力和代表性的产业之一。
我谈柳州精神在全市上下万众一心、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向着建设“五美五好”柳州、建设现代化超大城市不断迈进的进程中,柳州市“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必将为凝聚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之力,推动柳州的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
那么,如何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来理解“柳州精神”、准确把握“柳州精神”的具体内涵,以及如何落实好“柳州精神”,本文就这几个方面内容尝试作一下探讨。
一、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理解“柳州精神”“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柳州精神不是一句时髦的语言,而是柳州的城市之魂,是柳州社会经济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柳州几代人为实现既定目标而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柳州精神”既展示了柳州的城市形象,又是柳州城市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高度概括。
1.“柳州精神”是柳州的城市之魂。
“柳州精神”是柳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历史实践的高度升化,是对全市人民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的概括和凝练,具有凝聚人心、统领行动、唤起斗志、催人奋进等不可替代的作用。
“柳州精神”展示了柳州各族儿女的时代风貌,必将为柳州的“二次创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柳州发展的精神向导。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柳州60多年的发展史,证实了柳州每次大的发展,都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路线。
今天柳州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市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面对新的征程,在各项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凝凝练和营造一种能够激发全市人民为之献身的城市精神,必定是柳州文化之精髓、柳州城市之魂魄。
2.“柳州精神”是柳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历史积淀。
“柳州精神”不是哪个人突发奇想,也不是谁独出心裁,而是一个城市长期的、历史的积淀。
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城市、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需要一种精神的激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奋斗不息的精神使华夏文明延续了5000年。
柳州,从蛮荒向重工业市的转变广西柳州人提及自己家乡柳州,都会洋溢一种自豪感。
柳州在广西与全国也算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柳州有山有水有紫荆花,不仅城市环境优美,也是著名的文化名城、交通枢纽与重工业强市,文化气息与工业品牌在全国也是响当当。
如在文化上,柳州以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为出名,市中心的柳侯祠就是纪念柳宗元的衣冠墓。
柳州驾鹤山下的驾鹤书院,乃是宋朝文学家兴建的,柳州白莲洞的柳江人原始人遗骨。
此外,柳州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址。
在工业上,柳州五菱神车、柳钢、柳工都是令柳州人自豪的工业品牌。
这几年来,柳州螺蛳粉也是响遍全国令柳州人自豪的食品品牌。
由于工业的发达,为广西GDP做出的贡献,使柳州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
所以,柳州也被称为“中国的柳州”。
但柳州的繁华,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居住在柳州的柳州人在几千年历史心血结晶奋斗的结果。
古代的柳州,远离中原地区,是一个热带雨林密集、瘴疫疾病流行、毒蛇猛兽横行,令人闻风丧胆的流放犯之地。
就是为柳州带来文化名气的柳宗元,也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触怒了皇帝,被贬谪在荒凉之地永州待了十年。
之后,又被贬在比永州更加蛮荒之地——柳州。
这也就是说柳宗元是身为流放官员身份被贬谪在柳州的。
因为当时柳州的蛮荒,柳宗元在临死之前也不愿意自己灵魂安葬在这里。
所以,柳州也只留下了柳宗元的衣冠,固然柳侯祠坐落就是柳宗元的衣冠墓。
从柳宗元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古代柳州的蛮荒。
现在,我们看看,柳州如何从夷蛮山区向重工业强市的华丽转变,以及柳江河孕育的柳州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推动柳州从蛮荒之地走向繁荣。
柳州历史,可以分为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先秦时期柳州,位于(东经108°32'—110°28',北纬23°54'—26°03'),也就是处在“岭南”与“西南”两大地域文化的边缘——柳江流域。
柳江河流经柳州,乃珠江水系西江(秦汉时候称郁水)左岸的重要支流。
柳州:当工业遇上旅游作者:冯慧宁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2020年第11期当侗族大歌响彻国际时,全世界的目光都注意到了小县城三江;当苗寨的自然风光盛情迎客时,小县城融水也变得游人如织……提及柳州旅游,那些藏在山水间的民族风情早已闻名天下。
而就在这山清水秀的柳州城里,要想找到真正属于柳州旅游的乐趣,“工业”二字更是其中的精髓。
作为西南的工业重镇,这座城山清水秀得令人意外。
人们将此地形容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的城市。
谁曾想,曾经的柳州,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付出了酸雨频率高达98.7%的代价,是著名的“酸雨之都”。
灰蒙蒙的天不会一日之间变蓝,数年里,柳州人坚持的生态宜居建设让这座城实现了老工业基地的新生。
当青山环绕、水抱城流、紫荆花再次开满城时,城市风貌俨然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工业+旅游”也逐渐成为了柳州旅游不断在探索中发展的新模式。
工业旅游:在历史与品牌中发芽一百多年的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上万件工业文物遗存,如画般的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使得柳州具备有良好的工业旅游发展的先天条件。
柳州的工业历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民国初期作为广西新首府备选城市,桂系军阀在柳州建立起了大量的现代军工及配套民用工业企业,从而形成了柳州工业独特的产业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十大工业项目在柳州落户,产业涵盖冶金、机械、化工三大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柳州经过不懈的努力,形成汽车、机械、化工、日化、新能源环保等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
其中便包括有柳工、两面针、五菱、螺蛳粉等一系列在中国乃至海外都知名的品牌。
品牌夯实基础,工业旅游早早地在此地扎根发芽。
“起步早、发展快、后劲足”是不少旅游从业者对柳州工业旅游状态的评价,柳州工业旅游起步有多早?2004年时,就成功获得国家旅游局授予的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的柳州钢铁厂和柳州卷烟厂是最好的答案。
21世纪初期,中国工业旅游业刚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但工业旅游项目十分有限,平均每个省区的工业旅游项目数只有2项,并且这些项目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
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一、概述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是我国当今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产业布局、类型、结构的重构和转型,大量产业类历史建筑与地段成为城市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
这些建筑和地段正面临着被拆毁废弃和改造再利用两种不同的命运,其中以拆毁废弃的情况较为普遍,导致我国的产业遗产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和毁灭。
对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进行研究,提出具有现实技术针对性的改造设计方法、评估原则和技术规范要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与特点后工业时代,通常指的是工业化进程完成后,以服务业、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发展阶段。
这一时代的特点在于,经济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生产方式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向灵活多变的小批量生产,社会结构和文化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的后工业时代发展具有其独特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的深入,中国逐渐从以制造业为主导转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这一过程中,许多传统工业区逐渐衰退,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
后工业时代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传统工业区的衰退导致了城市空间的重组,许多工业建筑和设施被闲置或废弃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工业遗产的价值,将其视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合理规划和创新设计,这些工业遗产可以转化为新的文化、商业或居住空间,从而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后工业时代的中国,面对着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挑战和机遇。
这一时期的背景和特点,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城市面貌,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柳州至今的发展历程
柳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其发展历程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整体发展历程紧密相连。
以下将简要介绍柳州至今的发展历程。
柳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朝时期。
在秦朝时,柳州是边防要塞,起初称为柳林县,后来逐渐发展为柳州。
20世纪初,柳州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主要种植稻谷、甘蔗等作物。
此时期,柳州的发展受到交通不便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州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建立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发展了纺织、化工等产业。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柳州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开始注重发展轻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
1990年代以后,柳州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引进。
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给柳州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IT、电子等新兴产业逐渐壮大。
近年来,柳州继续加强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柳州也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汽车、电子、机械制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柳汽(广西柳州客车股份有限公
司)是柳州市的龙头企业之一,被誉为“中国大型客车之都”。
总之,柳州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柳州的不断发展壮大,相信它的未来会更加繁荣昌盛。
柳州是一座和祖国历史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城市。
它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近现代工业文明贯穿了柳州的百年历史:奠基于民国,成型于解放初期,辉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新世纪初,又在二次创业、升级转型中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名城。
工业发展的历程,见证了柳州百年兴衰的沧桑巨变和从柳州制造到柳州创造的辉煌;工业文化的浸染,赋予了柳州阳刚豪迈的气质和开明开放、敢为人先的精神气概;百年路上的坎坷和荣光,更凝聚着柳州人民的汗水和艰辛、智慧和奉献。
工业,铺垫了柳州独特的文化底蕴,沉淀了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情感体验,成就了我们共同的财富、共同的骄傲。
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工业都是柳州的基石所在、发力所在、荣耀所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发岭南百越民族,令史禄监工“凿渠运粮”,修筑灵渠运河沟通湘江与漓江。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打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第一次大规模的引进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因此,先秦时期,柳州出现了青铜铸造业和冶金业。
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开凿古桂柳运河,又名相思埭,位于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雁山区良丰乡、临桂县会仙乡、永福县苏桥乡境内。
运河发源于会仙狮子岩,汇入分水塘后,一条东流至桂林南郊相思江,入漓江;另一条西折于永福江、洛清江,汇入柳江,全长15公里。
唐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二十七日,柳宗元以重病之躯恪尽柳州刺史职守,为民办实事:修孔庙、办学校、亲自授课、惠民教化、解放奴婢、促农浚河、栽柑植柳、饲养牲畜、修路打井、寻医问药……这些都为柳州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唐宋至明清时期,柳州路河交通枢纽的形成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柳州“桂中商埠”的地位。
清末民初,受洋务运动的影响,柳州亦相继出现了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实体。
1925年新桂系统一广西之后,把发展新式工业作为其振兴经济、加强军事实力的重要举措,并于1931年提出“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
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大力发展广西的交通建设,特别是公路建设。
柳州市委书记陈刚:重工业城市如何山清水秀 2010年03月08日20:45 中国网柳州市市委书记陈刚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网联合新浪新闻推出特别系列访谈节目《决策》,邀请高层官员解读决策背景,对话网友感受网络互动。
本期节目由中国网联合新浪网邀请柳州市市委书记陈刚介绍柳州工业与生态并行发展决策。
以下为内容实录:中国网供新浪网专稿,请勿转载柳州工业文化深入百姓内心主持人廖晶:各位网友朋友们下午好,感谢您走进中国网和新浪网两会特别访谈节目《决策》,今天邀请到的嘉宾是柳州市市委书记陈刚。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我们一个机会跟您做线上交流,今天请您来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柳州市工业和生态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我们一个机会跟您做线上交流,今天请您来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柳州市工业和生态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柳州做得非常好。
柳州我没有去过,非常抱歉。
陈刚:希望我今天介绍一下柳州,能够吸引你去柳州。
主持人廖晶:谢谢。
我知道柳州也称为龙城,是广西的工业中心城市,同时柳州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这个城市有很多吸引我们的地方,其实把您请来,还是想听一听您作为市委书记对这个城市有哪些独特的看法。
陈刚:温家宝总理评价柳州7个字,“山清水秀地干净”,山清水秀是指柳州的风景宜人,风景好,气候宜人。
地干净是表示我们生态保护得好。
最近又有人补了一个下联,叫做“人杰地灵天明朗”。
因为我接待了一些朋友,也有一些领导,看了柳州,无一不跟我说“哦,原来你们柳州是这样”。
也就是说他来之前对柳州的印象可能不是太好。
因为柳州过去是以工业著称,工业进入人们的头脑中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可能有空气污染。
但其实柳州既是工业发达的一个城市,而且也把工业发展跟生态保护处理得非常好。
上个月我们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光荣称号,柳江的治理获得了“中国人居范例奖”。
这就足以说明我们在处理工业与环境保护方面获得了一些成功,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走出了一条柳州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柳州城市发展及其形态演进(唐~民国)柳州城市发展及其形态演进(唐~民国)柳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城市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
从唐代到民国时期,柳州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进,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形态。
唐代是柳州城市发展的起点。
唐代初期,柳州是一个小村落,规模很小。
随着唐朝政权巩固,柳州开始发展壮大。
唐代中期,柳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贸城市。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柳州成为南方和北方的贸易枢纽,吸引了大量商人、手工业者和移民。
柳州的城市规模扩大,形成了鳌江两岸的城区和市中心。
宋代是柳州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
柳州成为了广西地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在这个时期,柳州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形态开始规范化。
柳州城市的周围出现了高墙和护城河,城市内部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是贵族和商人的居住区,外城是市区,有各种商铺、客栈和市场。
宋代晚期,柳州的城市规模达到了顶峰,繁荣繁华的市区让人们称之为"东南繁华"。
明代是柳州城市发展的低谷期。
明代初期,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柳州的商业繁荣受到了很大影响。
很多商人逃离柳州,市区逐渐萎缩。
明代中期,随着社会稳定的恢复,柳州的城市发展重新启动。
柳州重新恢复了商贸活动和手工业发展,市区逐渐恢复繁荣。
明代晚期,柳州的商业繁荣达到了明朝时期的巅峰。
清代是柳州城市发展的再次兴盛时期。
清代初期,柳州成为了广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清朝政府大力发展柳州的商业和手工业,进一步提升了柳州的城市地位。
柳州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
柳州的市区由繁忙的商业街、瓦房、官府和学堂等组成,形成了典型的清代城市形态。
民国时期是柳州城市发展的最后阶段。
民国时期,柳州城市面貌开始接受现代化的影响。
街道宽阔化,现代建筑开始出现。
柳州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便利、商业繁荣。
然而,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争影响了柳州的城市进程,柳州的城市发展出现了停滞。
总结来看,柳州城市的发展与演进受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广西柳州:一座工业城市奏响的和谐文化交响曲广西柳州,自古交通便捷,商贸活跃,享有“桂中商埠”的美誉,是一座中国南方边陲的工业重镇,也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魅力之城。
多年来,柳州在取得工业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蒸蒸日上,居民幸福指数年年攀升,工业发展成就与文化发展繁荣并驾齐驱,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发展“柳州模式”。
文化惠民:优秀剧目月月看群众文化周周演“柳州的市民,只要花30元,就可以欣赏到在北京的票价为1800元的世界级的精品文化表演。
”6月18日,柳州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刘子林告诉记者。
刘子林表示,这是一个非常优惠的价格,真正体现出了文化惠民。
仅仅花费30元,为什么就可以欣赏到价值1800元的精品节目?原来,早在2009年,柳州市就启动了以为民惠民为宗旨的“文化建设十大工程”,实施以工程建设促文化繁荣的战略思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建设文化强市。
在这样的战略思路的指引下,为了最大程度地让广大市民低成本欣赏到好节目,柳州每个月在引进精品剧目的时候,给予每个剧目补贴10万元。
正因为有了财政上的大力支持,精品剧目真正做到了“票价卖得低、表演水平高”。
据了解,柳州实施的“文化建设十大工程”,即水上大舞台、柳州工业博物馆、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电视剧《刘三姐》、军事博物园、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重建文庙工程、动漫电视剧《心灵之窗》、工业题材大剧。
截至2010年底,水上大舞台、重建文庙工程、电视剧《刘三姐》、工业题材大剧、动漫电视剧《心灵之窗》等五个项目已完成。
其中,水上大舞台仅用110天建成并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上浮动舞台,是集山水、山歌、实景演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文化设施精品工程。
6月18日晚,记者来到柳江边的“水上大舞台”,一台名为“六月龙城竞芬芳”周末电声音乐晚会正在激情上演。
记者在现场看到,“水上大舞台”浮船静静地停靠在柳江岸边,巨大的水上舞台华灯璀璨。
来自柳州各界的文艺爱好者依次登台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