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岳麓版必修3

2020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岳麓版必修3

2020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岳麓版必修3
2020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岳麓版必修3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新中国发展战略核导弹的意义;如何深入浅出、准确地讲述所学科学知识。

一、两弹一星

1.原因

(1)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2)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一国的国际地位。

(3)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成就

(1)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2)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跨入核国家行列。

(3)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4)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5)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6)1975年11月,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易混易错]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

1.新中国成立初,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提示保障国家安全和建设。

2.美联社曾在报道中说,“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是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的最新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什么?

提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二、“东方魔稻”

1.发展概况

(1)理论:突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经典遗传理论禁区。

(2)实践: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意义

(1)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正在世界各地推广。

(2)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3.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提示(1)邓小平领导制定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经济权益得到了保障。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1)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2)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意义

我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我国跨入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世界先进行列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银河-Ⅲ”巨型机诞生。

四、“神舟”号飞船

1.载人航天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地送入太空,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意义

(1)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2)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未来的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3)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轻巧识记] 编诗句记忆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逞国威,东方魔稻救粮荒。

银河系列信息化,神舟飞船飞上苍。

5.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开始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什么?

提示“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

主题一“两弹一星”的研制

史料一①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②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史料二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③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当时研制原子弹的目的,①指1964年10月16日;②说明了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史料二揭示了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性,③从国家地位、民族兴旺方面予以说明。

[问题思考]

结合史料一、二指出,中国领导人在当时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什么?依据当时形势说明理由。答案(1)决策:发展“两弹一星”。

(2)理由: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④为了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历史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我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鼓舞了我国人民的志气。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增强了国防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3)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科技骨干,为我国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题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史料一2005年10月17日中国“神六”载人航天飞船成功返回地面。航天人说:“古代五千年文化给我们留下值得骄傲的遗产;中国近代……没有值得骄傲的,没有给后代留下一定的遗产;新中国成立后,①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给后代留下值得骄傲的遗产。”

史料二②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你读史]

①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前提;②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所起的积极作用。

[问题思考]

(1)“中国近代……没有值得骄傲的,没有给后代留下一定的遗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给后代留下值得骄傲的遗产。”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与列强的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

答案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原因:国内:①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②改革开放不断深入;③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②美、中、苏关系缓和;③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6)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两弹一星”成功研制,使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杂交品种“南优2号”,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3.1983年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国家的信息化发展。

4.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顺利升空,这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1.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果断地做出的决策是( )

A.实施“863”计划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发展“两弹一星”

D.发展载人航天工程

答案 C

解析从“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20世纪50年代中期”等信息可判断,C 项正确。

2.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

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B.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

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中国农业的发展,一要感谢邓小平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二要感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3.我国首次在巨型计算机研制方面取得的突破是( )

A.“银河-Ⅰ”型机研制成功

B.“银河-Ⅱ”型机研制成功

C.“银河-Ⅲ”型机研制成功

D.“银河-Ⅳ”型机研制成功

答案 A

解析1983年“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这是我国首次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4.“飞天”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梦想。21世纪初,人们欢庆中国人“飞天”梦的实现,是因为(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 D

解析据时间“21世纪初”,可排除A、B、C三项。

5.标志着中国的航天技术在 21世纪已经走到欧洲和日本前面的事件是( )

A.“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B.“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

C.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

D.人造卫星的成功回收

答案 B

解析“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课中思考题

想一想:“载人航天工程”将带动我国哪些领域的发展?

“载人航天工程”将带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发展。可从这些方面考虑,

如:载人航天活动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空间材料科学方面,也可以取得更多令人鼓舞的成果,通过转移这些高新技术成果,必将带动相关空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改进军事航天系统,带动军事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可以促进卫星技术的发展,带动环境科学、气象学等科技领域的进步。

解析与探究

“863”计划的主要特点是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向,以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研究发展的重点。实施这一计划一方面是面临着高新技术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自我测评

1.成就

(1)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2)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3)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

(5)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等;

(6)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7)2003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作用: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实现了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使各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也更为直接。信息网络化直接导致了军事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空前提高了军队的信息战、网络战能力,数字化部队建设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军队建设的重点,信息网络化还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

[基础达标]

1.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人曾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西方记者称中国“有弹无枪”。打破这一预言的是中国( )

A.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 A

解析导弹的发射必须由火箭运载才能完成。中国的近程导弹和中程导弹都是在1969年之前完成的,这就打破了美国“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的预言。

2.“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是为了( ) A.加强国防力量 B.提高国际地位

C.建立科研体系

D.服务生产发展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

3.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

A.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B.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C.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A

解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符合“20世纪60年代”“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的时代背景,故A项正确。

4.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重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答案 C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据材料“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5.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一颗卫星,它通过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下面这首乐曲的前八小节,在这一乐曲响彻宇宙的同时也宣告中国进入了( )

A.“航天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核能时代”

答案 A

解析1970年成功发射卫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6.2000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发布5至7天中期数值天气预报(通过海量数据统计出来)的国家之一。此成就与下列哪项科学成就密切相关( )

A.“南优2号”

B.“银河”计算机

C.“神舟”飞船

D.“长征”火箭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通过海量数据统计出来”可知此项技术与数据运算有关。A项属于农业方面的成就;C、D两项属于航天领域的成就,三者均排除。

7.《中国人进入太空——人类对宇宙的激情再次燃起》,2003年法新社记者理查德·英厄姆在报道中用了这样的标题。你认为这是对我国哪一项成就发表的评论(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自行设计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答案 D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关键信息“中国人进入太空”“2003年”,据此可判断这是对“神舟”五号的评价。

8.“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是对谁的最高褒奖( )

A.钱学森

B.杨利伟

C.郭沫若

D.袁隆平

答案 D

解析材料反映的人物与农业发展有关,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D正确。

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下列各项新中国科技成就符合“世界之最”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南优2号”杂交水稻

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答案 C

解析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中国是第五个爆炸原子弹的国家,中国是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中国是第三个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国家。

10.在一次科技博览会上,大家首次看到“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模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推测一下,这次博览会最早可能举行的时间是( )

A.1980年

B.1970年

C.1990年

D.1973年

答案 D

解析“东方红-1”号卫星于1970年成功发射,“南优2号”于1973年培育成功,因此,时间最早只能是1973年。

[能力提升]

11.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究其原因是( )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

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

答案 C

解析1964年至1970年,中国与美苏两国交恶,面对美苏的威胁,尽管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不好,仍然积极研发国防科技,体现了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故C项正确。

12.国外新闻媒体曾指出,“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这些评议出现的背景可能是( )

A.中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58年“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

D.“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 D

解析A、B、C三项均不涉及题目材料的关键信息“宇宙开发”。而“东方红-1”号是于1970年发射成功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是在“先进火箭技术”和“大型火箭”推动下发射成功的,故答案为D项。

13.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布拉马·切拉尼教授曾说:“毛泽东的‘两弹一星’使得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也使中国赢得了大国地位。”这表明( )

A.“两弹一星”的影响是深远的、重大的

B.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军事科技的竞争

C.“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改变了中国的外交原则

D.“两弹一星”使中国走在世界科技的前列

答案 A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两弹一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故A项正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B项错误;中国的外交原则始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14.美国普渡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这反映了( )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

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也有助于解决世界饥荒问题,故C项正确。

15.时代精神凝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答案 D

解析从“大庆精神”到“航天精神”跨越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史,A、B、C三项都不能全面涵盖这一历程,D项最符合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1)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答案(1)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解析第(1)问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概括。第(2)问要结合时代背景、世界形势的变化来分析作答。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 Word版含解析

第4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考点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考点二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①原子弹②原子弹③“东方红一号”④“神舟五号”⑤“南优2号”⑥“银河-Ⅰ号”⑦结晶牛胰岛素 考点二①“百花齐放”②“百家争鸣”③《茶馆》④阶级斗争⑤社会主义⑥“伤痕文学”⑦广大工农⑧全面发展⑨国民教育⑩“工农兵学员”?高考制度?“三个面向”?科教兴国 考法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考题1】(2016·湖南四大名校联考)美国总统约翰逊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突发消息”是()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 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答案 A 『方法突破』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是在1964年,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可以排除。 『史论链接』“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考法2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考题2】(2016·山西太原模拟)“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心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答案 B 『方法突破』由“1978年春天”“科学的春天”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邓小平复出后,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众多青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的情形。『史论链接』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1)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3)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立法,先后制订《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逐步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4)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5)2006年,重新修订《义务教育法》。 考法3正确认识“双百”方针 史料一这一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习题岳麓版必修3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在他的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其中的“两弹”是指( ) A.原子弹、氢弹B.原子弹、导弹 C.氢弹、导弹D.原子弹、核弹 解析:“两弹一星”应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B 2.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 A.网络技术B.籼型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D.火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 答案:B 3.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解析:题干中“1970年”是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 答案:B 4.在“世界因你而美丽——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成为本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 A.航天技术领域的贡献 B.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 C.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 D.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 解析:袁隆平是著名的水稻专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农业科技领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 答案:B 5.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习题

第1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 一、选择题 1.邓小平指出:“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是在( ) A.“一五”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后 【答案】 C 【解析】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是在1975年,是“文革”时期。 2.“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 B 【解析】注意考查的是空间技术。A项不是;B、C项同属于卫星,但C项在B项之后;D 项是第二个里程碑。 3.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没能赶上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①“两弹一星”②“万能蒸汽机” ③杂交水稻“南优2号”④有轨电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万能蒸汽机”和有轨电车在近代就已经有了,故排除②④。 4.1979~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优二号”的广泛种植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经济特区的创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粮食产粮和农业总产值大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二、生物医药科技 (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 (1) 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简言之,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议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信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学案(含答案)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含答案) 第第27课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导航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难点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新中国发展战略核导弹的意义;如何深入浅出.准确地讲述所学科学知识。 一.两弹一星1原因1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2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一国的国际地位。 3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判断正误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提示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是客观目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成就1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2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跨入核国家行列。

3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4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5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61975年11月,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问题思考思考美联社曾在报道中说,“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是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的最新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什么提示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二.“东方魔稻”1发展概况1理论突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经典遗传理论禁区。 2实践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意义1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正在世界各地推广。 2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问题思考思考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中国农民为什么会这么说提示1邓小平领导制定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经济权益得到了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和文化竞争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民族存在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相互之间角逐,被置于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广阔和开放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这种竞争和发展的共存使各个国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空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各个领域,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与磨合,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巨大作用被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实力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这个世界历史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处的地位。 当今的世界大舞台无疑是全球化的,从有形的人口、产品、资本到无形的理念、文化、意识形态,这些介质在世界范围内无比自由的得以流通。这种流通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物理概念的消失,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在这里,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受到了冲击,每一个个体与世界整体无比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人类面临着的是全球问题,接触到的是全球资讯。而这样的世界地球村的形成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伴生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指数函数速度的增长,把人类从记忆中的农耕劳作、手工经济、祭天祈福、兵车马行的古代社会带入到了如今的现代化大生产、电子化生活、交通便利的全球社会。 然而,国家仍然是民族的存在主体,仍然是国际活动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仍然是各个国家民族不变的主题。各国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武器强大自己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同样成了各个民族用作保护自己的特色化发展、抵制全球化浪潮的另一件武器,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了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两把利器。 传统的国家主权主要是指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肆虐、大国关系的新的变化,国家主权问题更涉及到信息主权、生态主权、文化主权等更广阔的范围。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共同的保障。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都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历史总是有章可寻,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强者生存有着可以比照的相同历史痕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潮流中仍然具有普适性。 各个国家只有在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硬实力提升的同时,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适者生存的国家丛林中立足。 二、不平衡发展下的文化侵略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存在于国际交往中的仍然是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各国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不同的形式依旧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弱肉强食”在经济繁荣、世界大同的面具下悄然进行。 文化帝国主义成了让世人担忧的新的名词,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

高中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总结培训讲学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世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帕特里莫尼托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线索说明:⑴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地球进化形成的自然遗产和人类生存而产生的文化遗产,以及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与上述有形物质遗产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的四种基本形态。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直接关联,登录标准又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件,故不单独列入类型。 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关于“主要内容”需掌握四个要点: ①确立了在人类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思想的指导原则 ②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与合作 ③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保护的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提供经费与技术援助。 ⑶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登录《世界文化名录》的文化遗此,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创新设计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习总结岳麓版必修3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 习总结岳麓版必修3 一、20世纪以来的中外科技 1.20世纪,量子论和相对论掀起了科学革命 (1)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已经达到高峰,但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经典物理学面临危机。 (2)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为基本原理的相对论,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3)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之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形成了物理学的分支——量子力学,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20世纪以来出现的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1)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已历五代,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网络技术的发明使计算机如虎添翼,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

(2)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探索生命奥秘的步伐加快。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实践,遗传工程取得突破。 (3)苏联发射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实现了人类飞天梦想,之后美国登月成功,航天飞机遨游太空,中国载人航天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天地。3.新中国建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 (1)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反映了我国的高科技发展水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3)我国“银河”系列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实现了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神舟”号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使我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先进国家行列。 二、现代中国的教育文化 1.新中国教育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经历的曲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各项举措开展扫盲教育,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2)国家通过教育立法、“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措施加强普及义务教育,改变了中国命运。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曲折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和民办高校获得较大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双百”方针成为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涌现出了像《青春之歌》等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2)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文艺发展遭遇曲折,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双百”方针的指导地位,文学、戏剧、小说、影视等呈现出繁荣景象,中国科学文化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例题】(2011·安徽文综·T21)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高中历史第6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岳麓版必修3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 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 重大作用。 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新中国大力发展科 技事业的原因及背景,掌握取得的主要科技成 就的内容。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正确认识新中 国科技发展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的关系。 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新中国取得的重大科 技成就的地位及意义。 一、两弹一星 1.背景 (1)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2)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3)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中共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在一些尖端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战略决策。 2.成就 时间重大成就 1964年6月中国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我国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6年10月27日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 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二、“东方魔稻”与青蒿素 1.“东方魔稻” (1)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广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

(3)西方媒体因此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2.青蒿素 (1)1972年,屠呦呦等研究人员在青蒿中成功提取到一种无色结晶体,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可以有效治疗各型疟疾。 (2)青蒿素为治疗人类疟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为人类治疗和控制这一传染病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三、超级计算机 1.成就 (1)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2)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3)21世纪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的相继问世,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2.意义:我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航天工程 1.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地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神舟”飞天,“嫦娥”奔月,成为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标志。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的太空技术,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两弹一星”的研制 ①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 中国发展核武器,②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史料二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③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世界文化遗产知识梳理(教师版)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复习资料汇编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1、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的因素:难以抵御的自然灾难、频繁发生的战争、近代以来特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使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 2、世界遗产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遗产。 3、为保护世界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 1972 年,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公约规定,个缔约国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公约还规定,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要对这些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和经费的援助。 4、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中央的正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活动,外面的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象征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整个图案呈圆形,既象征全人类,也象征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 5、世界遗产委员会,负责审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单;监测各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确定受到严重威胁的世界遗产项目,把他们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管理世界遗产基金,为保护遗产而申请援助的国家实施技术和财力援助。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设立了一个常设的执行秘书处,称为世界遗产中心,负责公约的日常工作。 6、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自然遗产是指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双重遗产是指既有突出文化价值价值又具有突出自然价值的景观,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必须具有 真实性性和完整性,并且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的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损坏;⑥与具特殊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5、《世界遗产名录》的审议和公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无形的的保护相对滞后。2003年,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推动非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 6、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1)它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 (2)它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3)它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高二历史《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 识点归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二十五:现代科学技术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2、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另一支柱——德国普朗克提出来。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3、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二十六: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开放性,产生了巨大影响。 2、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登月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已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3、1997年人类第一次一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 4、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得到实现。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5、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6、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7、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二十七: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2、1964年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3、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4、1970年“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5、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6、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7、1983年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8、XX年中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二十八: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XX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

2020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考试专用)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选择题 1.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 ) ①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③体现了“一五”计划的成果④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分析,①②④正确,“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排除③。 2. “文革”时期,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取得的成就包括( ) ①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②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③“银河—I” 巨型计算机诞生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②④B.①②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关键是时间:“文革”时期。①是在1964年;③是在1983年,故排除①③。 3.巨型计算机的研究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2009年10月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1983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银河—Ⅰ”巨型计算机( ) A.是中国首次制成每秒运算10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B.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取得新突破 C.标志着中国在计算机技术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D.是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银河—Ⅰ”是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亿次/秒的巨型计算机。 4.2012年6月16日,中国“神舟”九号飞船顺利升空,并在18日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次进步。中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历史信息的记忆能力。A项不属于航天领域;B项发生于1970年,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由此进入航天时代,选B项。C、D两项晚于B项,排除。 5.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 (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 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巩固练06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原卷版)2020年衔接教材新高三历史(人教版)

巩固练06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美国学生学习图。这样的画面应该最早出现于() A.手工工场时期B.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2.如图选自2015年12月IT网行业资讯。图片的主旨是() A.社会不重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 B.互联网成为社会交际的必备工具 C.科技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D.互联网更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 3.20世纪,他以其关于弯曲空间的稀奇思想抓住了公众的想象,他成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美国以隆重的仪式欢迎了他,为他独行侠式的创造所倾倒,“思辨威力的一个最美妙的例证”,“遮掩真理的墙已被推倒”,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他的贡献() A.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B.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C.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D.充满了个性的浪漫主义 4.1948年,英国科学家约翰?巴丁、威廉?肖克利和瓦尔特。布拉顿发现用很小的电流和功率就能有效地工作,而且可以将尺寸做得很小,为晶体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晶体管出现后迅速取代了笨重、昂贵的真空管,这是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论的实践。这表明()

A.互联网反战开创了信息时代B.相对论运用推动物质空间重构 C.量子理论运用推动技术进步D.经典力学有益于现代技术突破 5.在19世纪中期,受过教育的人虽然对牛顿宇宙说的起源及其验证知之甚少,但其理论却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因为普通人仅仅在原理及逻辑层面上接受了牛顿惊人的伟大成就,并且宇宙说支持而非违背了人们所习惯的常识。这种现象表明() A.只有大众接受的科学才有价值B.牛顿经典力学遭受学术界抵制 C.政治民主化是科学发展的前提D.实用功能助推科学成果的普及 6.下表为一部世界伟人传记的部分目录。该传记的主人公是() A.伽利略B.牛顿C.普朗克D.爱因斯坦 7.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如钢铁采矿)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原子能、生物工程等“朝阳工业”迅猛发展。它充分说明这次科技革命() A.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B.使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C.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使科技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8.“这位奠定经典物理学大厦的绝世天才,这位冷酷无情的理性主义者,这位最后的炼金术士,不管他行为有多么怪僻,是他让我们明了宇宙的运行轨迹,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光明……”材料中所述的这个“绝世天才”() A.童年时期正值英国伟大的“不流血革命”发生,代议制逐渐确立 B.在光学、力学、天文学和微观高速运动粒子领域都有突破性理论贡献 C.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并据此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 D.一反当时流行的“归纳﹣﹣演绎”法研究方法,倡导并实践观察法验证科学概念 9.理性与科学带来西方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和残酷战争,导致人们对理性与科学的幻想破灭。《等待戈多》的荒诞意识正是产生于这种破灭造成的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和信仰危机之中。据此分析,该作品()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2007-2014年广东题分类汇编之(二十)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2009·广东历史·2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2)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9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2010·广东文综·17)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2.(2008·广东文基·26)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 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 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 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 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

高中历史 1.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历史 1.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教学目标识记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面临的任务理解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含义教学重点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把握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原则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引言,提问:为什么现在的北京不能整个城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而引申出世界遗产的登录条件和保护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 第二目“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要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大力保护?然后着重讲述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两个保护原则的深刻内涵。所谓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特征,即保存遗产的原貌,反对在遗产地增添新的非遗产建筑(包括宾馆、饭店、水泥路面)和改变景观面貌的设施(如铺设水泥路面、架设索道、修建公路、在空中拉电线、电缆等)。 这点只要列举一些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对完整性的内涵,可让学生先阅读有关的课文和“学思之窗” 栏目有关长城的完整性的小字,并让他们以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为例来说明文

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展开讨论,真正弄清完整性所包含的两层涵义,即有形的范围上的完整性和无形的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最后,在讲述世界遗产公约为保护遗产所作的几项规定时,要着重讲出执行这些规定何以能起到有效保护遗产的作用。 最后一目“艰巨的保护任务” 建议教师用“喜”与“忧”两个字作为基本线索进行讲述,“喜”指的是世界遗产的影响力和申遗热潮的高涨,“忧” 指的是世界遗产遭到的破坏。可结合本省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或准备申遗的项目(可从后面参考资料或报纸、网站上查找)进行讲解,以便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一)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二)泰山的地方官曾提出“把风景的泰山,改造成经济的泰山”、把“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的口号,并修建了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修建了大批宾馆、饭店、娱乐城、电影院,使非遗产的商业建筑远远超过了遗产建筑,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三)洛阳龙门石窟申遗之前曾在宾阳中洞、惠简洞、万佛洞中重塑早已遗失、毁坏的本尊佛像,在联合国专家前来评审前才匆忙撤出,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两弹一星 1.研制原因 (1)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________________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 (2)维护安全的需要:为了反对________,打破核垄断,中共中央决定发展原子弹、导弹。 2.成就 (1)______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2)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________试爆成功。 (3)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4)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号发射成功。 (5)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二、“东方魔稻” 1.现实原因:人多地少。 2.成就 打破传统观念,培育出“____________”和“超级杂交稻”。 3.意义 (1)对中国:粮食增产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 000多亿元。

(2)对世界:被西方称为“东方魔稻”、“________________”。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1)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开始于________年,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____________”型机诞生。 (2)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____________”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3)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2.影响 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____________的跨越式发展。 四、“神舟”号飞船 1.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1)________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上了太空。中国成为第______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2005年10月,“神舟”六号飞船又将聂海胜、费俊龙顺利送入太空。 2.意义 (1)中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继“____________”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2)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未来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____________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案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及教案 烟台一中历史组房静静 <一>课前系统: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提高自身参与意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2、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划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2、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问题导学,合作探究】 一组:国防科技组重点研究课题:“两弹一星” 问题1:“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原子弹、氢弹、导弹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问题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参考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建立之初,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和台湾问题上,美国总统都曾经威胁要使用原子弹。配备着核武器的美国第七舰队在中国沿海晃来晃去,美国在中国周围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核基地。

材料二: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书记赫鲁晓夫,是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三:“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5年 问题3: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你能列举出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吗?并简要介绍之。 问题4:“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材料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两弹一星”不仅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 问题5: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在核武器方面的立场是什么?中国在和平时期如何利用核能源?能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二组:现代农业组重点研究课题:杂交水稻 问题1:是什么原因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参考材料: 材料一: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材料二: 中国只拥有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世界20%以上的人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