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排队系统分析全

排队系统分析全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

程序文件 标题: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控制程序文件编号: 版本: 页数: 生效日期: 拟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分发编号:受控印章: 分发日期:

1 目的 通过MSA,了解测量变差的来源,测量系统能否被接受,测量系统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并针对问题适时采取纠正措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产品质量控制计划中列出的测量系统。 3职责 3.1 品管部计量室负责编制MSA计划并组织实施。 3.2各相关部门配合品管部计量室做好MSA工作。 4工作程序 4.1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时机 4.1.1 初次分析应在试生产中且在正式提交PPAP之前进行。 4.1.2 一般每间隔一年要实施一次MSA。 4.1.3 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适当增加分析频次和重新分析: (1)量具进行了较大的维修; (2)量具失准时; (3)顾客需要时; (4)重新提交PPAP时; (5)测量系统发生变化时。 4.2测量系统分析(MSA)的准备要求 4.2.1 制定MSA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需分析的测量系统; (2)确定用于分析的待测参数/尺寸或质量特性; (3)确定分析方法:对计量型测量系统,可采用极差法和均极差法;对计数型测量系统,可采用小样法。 (4)确定测试环境:应尽可能与测量实际使用的环境条件相一致。 (5)对于破坏性测量,对于不能进行重复测量,可采用模拟的方法并尽可能使其接近真实分析(如不可行,可不做MSA分析); (6)确定分析人员和测量人员; (7)确定样品数量和重复读数次数。 4.2.2 量具准备 (1)应针对具体尺寸/特性选择有关作业指导书指定的量具,如有关作业指导书未明确规定某种编号的量具,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场使用的一个或多个量具作 MSA分析; (2)确保要分析的量具是经校准合格的; (3)仪器的分辨力I一般应小于被测参数允许差T的1/10,既I 小于T/10。在仪器读数中,如果可能,读数应取最小刻度的一半。 4.2.3 测试操人员和分析人员的选择 (1)在MSA分析时,测试操作人员和分析人员不能是同一个人,测试操作人员实施测量并读数,分析人员作记录彬变完成随后的分析工作。 (2)应优先选择通常情况下实际使用所选定的量具实施测试的操作工/检验员作为测试操作人员,以确保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与日后的正式生产或过程更改的实 际情况相符; (3)应选择熟悉测试和MSA分析方法的人员作为分析人员。

高等电力系统分析第二章

1. 什么是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和可观察性。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对给定的系统结构及量测配置,在量测量有误差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得到可靠地并且位数最少的状态变量值----各母线上的电压相角与模值及各元件上的潮流。 当收集到的量测量通过量测方程能够覆盖所有母线的电压幅值和相角时,则通过状态估计可以得到这些值,称该系统是可观测的,每一时刻的测量量维数至少应该与状态量的维数相等。 2.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的作用。 提高数据精度,去除不良数据 计算出难以测量的电气量,相当于补充了量测量。 状态估计为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提供数据信息,以便于进一步实现在线潮流、安全分析及经济调度等功能。 3. 运行状态估计必须具备什么基本条件? 实现状态估计需要的条件: 1.量测冗余度:量测冗余度是指量测量个数m 与待估计的状态量个数n 之间的比值m/n 。系统冗余度越高,对状态估计采用一定的估计方法排除不良数据以及消除误差影响就越好。冗余量测的存在是状态估计可以实现提高数据精度的基础。 2. 分析系统可观性:当收集到的量测量通过量测方程能够覆盖所有母线的电压幅值和相角时,则通过状态估计可以得到这些值,称该系统是可观测的。 4. 状态估计与常规潮流计算的区别和联系? 潮流计算方程式的数目等于未知数的数目。而状态估计的测量向量的维数一般大于未知状态向量的维数,即方程数的个数多于未知数的个数。其中,测量向量可以是节点电压、节点注入功率、线路潮流等测量量的任意组合。 两者求解的数学方法也不同。潮流计算一般用牛顿-拉夫逊法求解 个非线性方程组。而状态估计则是根据一定的估计准则,按估计理论的方法求解方程组 状态估计中的“估计”不意味着不准确,相反,对于实际运行的系统来说,不能认为潮流计算是绝对准确的,而状态估计的值显然更准确。 状态估计可认为是一种广义潮流,而常规潮流计算是一种狭义潮流,及状态估计中m=n 的特例。 5. 数学期望,测量误差,状态估计误差和残差的概念? 数学期望:统计数据的平均值。 状态估计误差:状态量的估计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 ? 状态估计的误差为,可得?-x x []1?()()()T --=-∑-x x x H x R z h x ?测量误差:v = z -h (x ) ? 残差:量测量与量测估计值之差。?-z z 6. 电力系统的配置。

运筹学与系统分析

《运筹学与系统分析》课程习题集【说明】:本课程《运筹学与系统分析》(编号为02627)共有单选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判断题等多种试题类型 一、单选题 1.一个线性规划问题(P)与它的对偶问题(D)不存在哪一个关系【】 A.(P)可行(D)无解,则(P)无有限最优解 B.(P)、(D)均有可行解,则都有最优解 C.(P)有可行解,则(D)有最优解 D.(P)(D)互为对偶 2.当线性规划问题的一个基本解满足下列哪项要求时称之为一个基本可行解 【】 A.大于0 B.小于0 C.非负 D.非正 3.在用对偶单纯形法解最大化线性规划问题时,每次迭代要求单纯形表中 【】 A.b列元素不小于零 B.检验数都大于零 C.检验数都不小于零 D.检验数都不大于零 4.若运输问题已求得最优解,此时所求出的检验数一定是全部【】 A.大于或等于零 B.大于零 C.小于零 D.小于或等于零 5.在线性规划模型中,没有非负约束的变量称为【】

A.多余变量 B.松弛变量 C.自由变量 D.人工变量 6.在产销平衡运输问题中,设产地为m个,销地为n个,那么解中非零变量的个数【】 A.不能大于(m+n-1) B.不能小于(m+n-1) C.等于(m+n-1) D.不确定 7.箭线式网络图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活动、线路和结点 B.结点、活动和工序 C.工序、活动和线路 D.虚活动、结点和线路 8.在系统工程方法分析方法中,霍尔三维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 A.定量分析 B.优化分析 C.比较学习 D.认识问题 9.若原问题中x i为自由变量,那么对偶问题中的第i个约束一定为【】 A.等式约束 B.“≤”型约束 C.“≥”约束 D.无法确定 10.线性规划一般模型中,自由变量可以代换为两个非负变量的【】 A.和 B.差 C.积 D.商 11.总运输费用最小的运输问题,若已得最优运输方案,则其中所有空格的改进指数【】 A.大于或等于0 B.小于或等于0 C.大于0 D.小于0 12.下列不属于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的是【】 A.问题 B.模型 C.方案 D.技术

测量系统分析(MSA)2

一.稳定性: 1.定义:稳定性——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2.使用均值和极差控制图,该控制图可提供方法以分离影响所有测量结果的原因产生的变差(普通变差)和特殊条件产生的变差(特殊 原因变差)。凡信号出现在控制值外点均表现“失控”或“不稳定”。 3.研究:绘出标准(样件)重复读数X或R,图中失控信号即为需核准测量系统的标志。 4.操作要领:必须仔细策划控制图技术(如取样时间、环境等),以防样本容量、频率等导致失误信号。 5.稳定性改进 ①从过程中排除特殊原因——由超出的点反应。 ②减少控制限宽度——排除普通原因造成的变差。 图2测量系统特性图

二.偏倚 1.定义:偏倚——测量结果的观察平均值与基准的差值。 2.操作方式: ①对一件样件进行精密测量。 ②由同一评价人用被评价单个量具测量同一零件至少十次。 ③计算读数平均值。 ④偏倚=基准值-平均值 3.产生较大偏倚的原因 ①基准误差 ②磨损的零件 ③制造的仪器尺寸不对 ④测量错误的特性 ⑤仪表未正确校准 ⑥评价人使用仪器不正确。 三.重复性 1.定义: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器具,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差值。 2.测量过程的重复性意味着测量系统自身的变异是一致的。重复性可用极差图显示测量过程的一致性。 3.重复性或量具变差的估计: σe=5.15×R/d2 d2——常数(查表得)与零件数量、试验次数有关。

5.15——代表正态分布的90%的测量结果。 四.再现性 1.定义:再现性——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测量器具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2.测量过程的再现性表明评价人的差异性是一致的。若评价人变异存在,则每位评价人所有平均值将会不同,可采用均值图来显示。 3.估计评价人标准偏差 σo=5.15×R o/d2 d2——常数(查表得)与零件数量、试验次数有关。 5.15——代表正态分布的90%的测量结果。 R o=R MAX-R MIN 由于量具变差影响该估计值,必须通过减去重复性来纠正 校正过的再现值=√〔5.15×R o/d2〕-〔(5.15σe)2/nr〕n—零件数量 r—试验次数 五.线性 1.定义: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2.非线性的原因: ①测量系统上限和下限没有正确校准。 ②最大和最小值校准量具的误差 ③磨损的仪器 ④仪器固有的设计特性

运筹学--第十三章 排队论

328 习题十三 13.1 某市消费者协会一年365天接受顾客对产品质量的申诉。设申诉以λ=4件/天的普阿松流到达,该协会每天可以处理申诉5件,当天处理不完的将移交专门小组处理,不影响每天业务。试求: (1)一年内有多少天无一件申诉; (2)一年内多少天处理不完当天的申诉。 13.2 来到某餐厅的顾客流服从普阿松分布,平均每小时20人。餐厅于上午11:00开始营业,试求: (1)当上午11:07有18名顾客在餐厅时,于11:12恰好有20名顾客的概率(假定该时间段内无顾客离去); (2)前一名顾客于11:25到达,下一名顾客在11:28至11:30之间到达的概率。 13.3 某银行有三个出纳员,顾客以平均速度为4人/分钟的泊松流到达,所有的顾客排成一队,服务时间服从均值为0.5分钟的负指数分布,试求: (1) 银行内空闲时间的概率; (2) 银行内顾客数为n 时的稳态概率; (3) 平均队列长Lq ; (4) 银行内的顾客平均数Ls ; (5) 平均逗留时间Ws ; (6) 平均等待时间Wq 。 13.4 某加油站有一台油泵。来加油的汽车按普阿松分布到达,平均每小时20辆,但当加油站中已有n 辆汽车时,新来汽车中将有一部分不愿等待而离去,离去概率为4 n (n =0,1,2,3,4)。油泵给一辆汽车加油所需时间为具有均值3分钟的负指数分布。 (1)画出此排队系统的速率图; (2)导出其平衡方程式; (3)求出加油站中汽车数的稳态概率分布; (4)求那些在加油站的汽车的平均逗留时间。 13.5 某无线电修理商店保证每件送到的电器在一小时内修完取货,如超过一小时则分文不取。已知该商店每修理一件平均收费10元,其成本平均每件5.50元。已知送来修理的电器按普阿松分布到达,平均每小时6件,每维修一件的时间平均为7.5分钟,服从负指数分布。试问: (1)该商店在此条件下能否盈利; (2)当每小时送达的电器为多少件时该商店的经营处于盈亏平衡点。 13.6 某企业有5台车运货,已知每台车每运行100小时平均需维修2次,每次需时20分钟,以上分别服从普阿松及负指数分布。求该企业全部车辆正常运

顺丰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pdf版

物流系统分析、规化设 计 韩啟松13251100 2015/10/24

目录 顺丰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 (1) 1顺丰速递公司企业简介 (1) 2物流系统分析 (1) 2.1系统组成 (2) 2.1.1物流节点分析(包括货站、货场、仓库,公路、铁路、水运等港口站点等) (2) 2.1.2物流装备 (3) 2.1.3信息技术 (3) 2.1.4业务流程 (3) 2.2系统结构 (4) 3运营现状 (5) 3.1现状 (5) 3.2运营结构 (5) 4顺丰物流存在的问题 (6) 4.1运输区域及枢纽设置 (6) 4.2时效性 (7) 4.3运输成本 (7) 5优化方案 (8) 5.1枢纽选择 (8) 5.2充分利用其他运输方式 (10) 6总结 (11) 参考文献 (11)

顺丰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 摘要:现在,快递行业已经发展的越来越成熟,我国也已经出现了很多快递企业,像顺丰、申通、圆通等大型快递企业。快递企业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物流角度来看,缩短企业物流系统各要素流程时间,提高效率,最大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运输、仓储和配送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何及最大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快递企业物流系统优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本文结合物流相关理论分析顺丰系统组成、结构与特点、运营现状、以及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案。 关键词:顺丰;物流系统;组织结构;分析评价;优化设计 1顺丰速递公司企业简介 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总部设在深圳。作为一家主要经营国际、国内快递业务的港资快递企业,为广大客户提供快速、准确、安全、经济、优质的专业快递服务。顺丰以“成就客户,推动经济,发展民族速递业”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探索客户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为客户的产品提供快速、安全的流通渠道。顺丰速运网络全部采用自建、自营的方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顺丰已经拥有6万多名员工和4000多台自有营运车辆,30多家一级分公司,2000多个自建的营业网点,服务网络覆盖20多个省、直辖市和香港、台湾地区,100多个地级市。顺丰快递的一个战略指导思想是由区域性快递公司发展成全国性快递公司。顺丰快递从广东起家,在夯实了珠三角地区密集的快递网络之后,向长三角地区复制了其业务模式,进而再向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不断扩张。目前,顺丰在全国网络覆盖19个省、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攻击282个城市。其中广东、福建共有网点114个,覆盖非常的密集。顺丰快递网点完全自营,没有建设代理网点或采取加盟连锁的方式,其网络策略是“自然延伸”。即: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程度,哪里有市场就将网络铺设到哪里。在经济发达地区建设密集网点的,放弃经济不发达地区——如在珠三角地区的广东省几乎每个县都有顺丰的快递站点;华南的附件、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江苏、浙江,顺丰的网点也相当的密集;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广西、云南、贵州、江西、青海等省,顺丰一个站点也没有建设。 2物流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计划流程

程序名称:测量系统分析操纵程序 文件编号:MSA-01001 版本:A 生效日期: 2002-10-04

编写人:日期: (副治理者代表) 审批人:日期: (厂长) 如此印章并非红色<受

<受控文件>印章 1.0目的 1.1了解测量器具量测的性能,是否能满足测量要求。 1.2 对新进或维修后的量测设备,能提供一个客观正确的变异分析及评价量测质量。 1.3 应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测量系统之再现性及重复性,作为下列各项事项之参考: 1.3.1试验设备是否需要校验; 1.3.2是否可供使用; 1.3.3是否有人为因素造成之失准; 1.3.4是否需要修正校验的周期及频率。 2.0适用范围 2.1适用于公司车载产品量测设备及量具的统计变差分析。 3.0定义 3.1测量仪器:任一用来量测产品特性之仪器皆称为测量

仪器。 3.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 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3.3测量系统分析:应用统计方法,基于实际之制程选择 适当之作业人数,样本数及重复测试次数,以研究分析要紧变差缘故。 3.4再现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测量平均值变差。 3. 5重复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一位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的变差。 4.0职责 4.1计量室:负责制定并实施测量仪器校验打算。 4.2各使用部门负责使用仪器之变差分析(要紧指重复性、再现性)及送校。 4.3设备维修部负责测量设备(不包括工具)之维护保养; 各使用部门负责测量工具之维护保养。 5.0内容 4. 1 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流程图

常用量具测量系统分析周期(参考操纵打算): 5.2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 5.2.1量测仪器、量测物及人员选择 5.2.1.1对用于测量产品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被测物公 差的1/10,报告采纳附录中MSA-01001-03B;对 用于测量过程变差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过程 变差的1/10。报告采纳附录中MSA-01001-04B。 5.2.1.2测量仪器必须校验合格,并贴有“计量合格”标识。 5.2.1.3随机选取几个有资格使用测量仪器的操作员,评估

电路分析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2-1 试用网孔电流法求图题2-1所示电路中电流i 和电压ab u 。 图题2-1 / 解:设网孔电流为123,,i i i ,列网孔方程: 1231231 2332783923512i i i i i i i i i --=??-+-=??--+=?解得123211i i i =??=??=-?,故133i i i A =-=,233()93ab u i i V =--=-。 2-2 图题2-2所示电路中若123121,3,4,0,8,24s s S R R R i i A u V =Ω=Ω=Ω=== 试求各网孔电流。 【 解:由于10s i =,故网孔电流M20i =。可列出网孔电流方程: M1M1M3M13M3M1M331 247244A (34)4A 88M M M i u i i i i u i i i i i =-?+==-???+=?????=-+=???-=? 2-6电路图如图题2-4所示,用网孔分析求1u 。已知:124535,1,2,2S u V R R R R R μ=====Ω=Ω=。 解:列网孔方程如下:

123123212 342022245i i i i i i u i i i --=??-+-=-??--+=-?, 再加上2132()u i i =-。解得:11113.75, 3.75i A u R i V =-=-= 2-12 电路如图题2-10所示,试用节点分析求各支路电流。 \ 解:标出节点编号,列出节点方程 — 121111()27212211120()422227a a b a b b u V u u u u u V ??=++-=?????????-++=-=???? ,用欧姆定律即可求得各节点电流。 2-17电路如图题2-14所示,试用节点分析求12,i i 。 ; 解:把受控电流源暂作为独立电流源,列出节点方程 12121 (11)4(11)2u u u u i +-=??-++=-? 控制量与节点电压关系为:111u i =Ω ,代入上式,解得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1 目的 明确测量系统的评价方法,从而确定测量系统变差,并利用研究结果采取措施,减少测量系统的变差,确保测量系统始终处于可接受状态。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対产品控制计划所渋及到的测量系统的分析、评定的管理。 3 基本职责 3.1品管部门负责测量系统稳定性、偏倚、线性、重复性、再现性数据的采集、分析、评 定。 4 工作程序 4.1测量系统分析対象范围 4.1.1在如下情况下须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新产品的试生产阶段、采用了新的量具的分析。 4.2 测量系统必须具备以下统计特性 a)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変差只能由普通原因产生而不是特殊原因产生; b)测量系统的変异小于制造过程的変异,并小于制品公差带(设定界限値); c)测量系统精度是过程変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的十分之一; d)测量系统的最大変差是小于过程変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的较小者。 4.3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的要求 4.3.1能正确反映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偏倚、稳定性、线性、重复性和再现性。 4.3.2评定并确认测量系统是否在测量正确的変量。 4.4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4.4.1偏倚:

4.4.1.1 在精密测量设备上获得被测样件或标准器件的基准値。 4.4.1.2 使用被研究的测量系统测量该样件或标准器件,次数应≧10,求出观测平均値。 4.4.1.3 计算公式: 偏倚=观测平均値-基准値 偏倚占过程変差百分比= ×100% 4.4.1.4 如果偏倚相对比较大,应分析其可能原因并作相应措施,可参考以下几方面: a) 标准或基准值误差,应检讨校准程序; b) 仪器磨损,应制定维护或重新修理计划; c) 制造的仪器尺寸不対时,应更换仪器; d) 测量了错误的特性时,应变更测量对象; e) 仪器校准不正确时,应复查校准方法; f) 评价人操作不当时,应复查检验说明书; g) 仪器修正计算不正确时,应重新计算。 4.4.1.5 偏倚分析结果记入《量具的偏倚分析》(FM-6-1102-06)。 4.4.2 稳定性 4.4.2.1由同一评价人在不同的时间内(时间间隔由品管部主管根据不同的测量系统而定) 测量同一标准或标准样件来获取平均值和极差值。 4.4.2.2 应用X-R 控制图技朮画出标准或标准样件重复读数的平均值和极差图,看其是否有 失去控制的信号,并通过估计测量过程随时间的变差,定量表示过程的稳定性。 4.4.2.3 若X-R 图失控则表明测量系统不稳定,其原因可能是:量具松动、磨损,这时,须 対量具进行修理、校准。 4.4.2.4 穏定性分析结果记入《量具的穏定性分析》(FM-6-1102-05)。 4.4.3 线性 4.4.3.1 在量具的工作范围内选择一组(5个以上)标准或标准样件,用此量具测每个标准 或标准样件(10次以上)得均值,均值与标准或标准样件值(基准值X1、X2...Xn ) 之差为相应的偏移(Y1、Y2、...Yn ),拟合方程式为:y=b+ax ,在用偏移与不同基 准值所求得的拟合直线斜率乘以标准或标准样件的过程变差代表量具的线性指数, 线性指数=斜率a ×过程变差,显然斜率a 越小,量具的线性越好。 4.4.3.2 若出现线性过大或非线性,其原因可能为:在工作范围上限和下限内量具没正 偏倚 过程変差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之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2章作业参考答案 2-1 为何要对同步发电机的基本电压方程组及磁链方程组进行派克变换? 答:由于同步发电机的定子、转子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定转子各个绕组的磁路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故其电感系数(自感和互感)或为1倍或为2倍转子角θ的周期函数(θ本身是时间的三角周期函数),故磁链电压方程是一组变系数的微分方程,求解非常困难。因此,通过对同步发电机基本的电压及磁链方程组进行派克变换,可把变系数微分方程变换为常系数微分方程。 2-2 无阻尼绕组同步发电机突然三相短路时,定子和转子电流中出现了哪些分量?其中哪些部分是衰减的?各按什么时间常数衰减?试用磁链守恒原理说明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答:无阻尼绕组同步发电机突然三相短路时,定子电流中出现的分量包含:a)基频交流分量(含强制分量和自由分量),基频自由分量的衰减时间常数’。 为T d b)直流分量(自由分量),其衰减时间常数为T a。 c)倍频交流分量(若d、q磁阻相等,无此量),其衰减时间常数为T a。 转子电流中出现的分量包含: a)直流分量(含强制分量和自由分量),自由分量的衰减时间常数为T d’。 b)基频分量(自由分量),其衰减时间常数为T a。 产生原因简要说明: 1)三相短路瞬间,由于定子回路阻抗减小,定子电流突然增大,电枢反应 使得转子f绕组中磁链突然增大,f绕组为保持磁链守恒,将增加一个自由直流分量,并在定子回路中感应基频交流,最后定子基频分量与转子 直流分量达到相对平衡(其中的自由分量要衰减为0).

2) 同样,定子绕组为保持磁链守恒,将产生一脉动直流分量(脉动是由于d 、 q 不对称),该脉动直流可分解为恒定直流以及倍频交流,并在转子中感应出基频交流分量。这些量均为自由分量,最后衰减为0。 2-3 有阻尼绕组同步发电机突然三相短路时,定子和转子电流中出现了哪些分量?其中哪些部分是衰减的?各按什么时间常数衰减? 答:有阻尼绕组同步发电机突然三相短路时,定子电流和转子电流中出现的分量与无阻尼绕组的情况相同。衰减时间常数如下: a) 定子基频自由分量的衰减时间常数有3个: ' d T 、 " d T 、 " q T ,分别对应于f 绕组、D 绕组和Q 绕组。 b) 定子直流分量和倍频分量(自由分量),其衰减时间常数均为Ta 。 c ) 转子自由直流分量的衰减时间常数为 " d T 、 ' d T 。 d ) 转子基频分量(自由分量),其衰减时间常数为T a 。 产生原因说明:f 绕组与无阻尼绕组的情况相同。另外增加了D 绕组和Q 绕组,这两个绕组中与f 绕组类似,同样要产生直流分量和基频交流分量(f 绕组与D 绕组间要相互感应自由直流分量),但全部为自由分量,最后衰减为0。定子绕组中也有相应分量与之对应。 2-4 为什么要引入暂态电势E q ’ 、E q ” 、E d ” 、E ” ? 答:不计阻尼回路时,E q ’为暂态电动势,它与励磁绕组磁链Ψf 有关,故在扰动前后瞬间不变,可用来计算短路后瞬间的基频交流分量。当计及阻尼回路时,E q ”为q 轴次暂态电动势,由于其正比于f 绕组磁链和D 绕组磁链的线性组合,可用来计算短路后瞬间基频d 轴次暂态电流初始值,E d ”为d 轴次暂态电动势, 用来计算基频q 轴次暂态电流初始值,2 " 2 ""d q E E E +=。 解: cos 0.8?=; 036.87?= 2 5 : 1.2, 0.8, '0.29, "0.25, "0.35 1,1, cos 0.8'"""d q d d q Q q q q d x x x x x U I E E E E E E ?-========已知同步发电机的参数为。发电机在额定运行时,。试计算额定运行状态下同步发电机的、、、、和的值。

光明乳业物流配送系统分析与优化

物流网络规划与设计 题目:光明乳业物流配送系统分析与优化 姓名: 学号: 学院:八方物流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年级:2010级 成绩: 授课教师:(签名) 2013年1月13日 目录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居民的乳品消费水平有了较快的增长。乳品从过去的营养滋补品转变为日常消费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并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在过去几年里,我国不断出现乳业问题,如三聚氰胺事件、蒙牛伊利菌超标和过期奶事件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乳业的发展。而这些问题与乳品的供应链息息相关。提高乳品的质量,特别是改良乳制品脆弱的供应链成了国内乳业的当务之急。而作为国内乳业的领头羊之一,光明乳业在供应链方面同样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配送系统存在弊端等。本方案将针对光明乳业物流配送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优化。 首先,本方案分析了光明乳业的市场分布及配送体系,并对比分析了其主要竞争者,即蒙牛和伊利的配送战略,由此提出了光明乳业配送系统存在的问题;其次,基于谨慎严密性原则和科学化原则,在对光明乳业配送系统进行优化之前,本方案设置一定的前提假设分析;紧接着,重点分析和优化了光明乳业在东北地区的配送系统,以此来阐述本方案的分析和优化思路;最后,分别对光明乳业的其余四大市场,即华东地区、西北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四大市场的配送系统进行分析与优化。 本方案的主要立足点不是规划出一份光明乳业物流配送系统的优化方案,而是尽可能地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光明乳业配送系统现存问题的解决思路,以及创新方式。 关键词:供应链,牛奶配送,配送优化 一、公司概况及现存问题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国资、外资、民营资本组成的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乳和乳制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奶牛和公牛的饲养、培育,物流配送,营养保健食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乳品研发中心、乳品加工设备以及先进的乳品加工工艺,形成了消毒奶、保鲜奶、酸奶、

排队系统_系统分析

自动排队系统设计 需求分析 由于银行业务往来繁多,顾客无法得到良好的服务,为了更好的解决银行办理业务排队难的问题 软硬件功能划分 ?软件方面 实现系统与客户之间的交互,实现支配硬件 ?硬件方面 实现显示,语言提示,自动叫号,等功能; 系统的体系结构 ?软件体系结构 整个系统将有三部分组成:人机交互界面以及按钮,内部即时消息处理,硬件支配?硬件体系结构 触摸显示屏,电子显示牌,小型打印机,语音设备(扩音器),数据线,数据存储器 详细设计 ?软件部分 提供给用户交互的三个按钮:普通客户按钮,VIP客户按钮,公司客户按钮 每个客户一次按钮系统将按照递增的顺序提供相应的标号比如PT001 VIP客户或公司客户按下按钮时将产生标号如VIP0001和 QI0001 VIP客户比普通客户的优先级高,比企业级客户优先级低 保存正在处理的客户标号以及下一个客户的标号 当长时间没有新的客户时,系统所有数据回归初始化状态,计数重新开始; ?硬件部分 触摸显示屏接受客户消息 将软件提供的标号打印出一张小票。 将正在办理和下一个办理的客户通过数据线发送到电子显示牌 在柜台显示正在办理业务客户的标号以及显示下一位客户的标号。 发声器呼叫客户标号 ?软硬件协调部分 驱动硬件打印相应的标号,驱动数据线将正在办理业务以及下一个办理的客户及时发送电子显示牌。有软件发出语音命令由扩音器发声。 数据存储器及时存储已将产生的队列信息; 功能模块图

电子显示牌 发声器 服 务 器 触屏显示 屏 系统测试 首先在模拟环境中重复做简单的功能测试,以及模块测试。各个模块之间的耦合性 分析本系统占用内存的情况,以及速度更新的速度。 图形用户交互界面响应时间比; 存储器数据的压缩与恢复 最后在开发板上做一次整体的模拟测试; 系统集成与实现 将硬件进行裁剪将软件烧至硬件中作出相应的测试整个系统开发完成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

1 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接受准则。通过了解变差的来源,判断测量系统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计量、计数型测量装置。指通过分析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所用的测量系统对每个零件能重复读数或能判断合格/不合格,但不包括非工业界的测量系统。 3 术语和定义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值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重复性:是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再现性:是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量具:指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一般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偏倚(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如:计量实验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4 职责 品保部质量工程师负责年度的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的制定、结果评价和审查、核准。 品保部检验员负责测量系统分析所需涉及到的产品测量工作进行和其数据的收集。 品保部质量工程师负责数据收集后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

6 程序

6.2 过程描述

7 相关文件 QP M0301 纠正预防措施8 质量记录 10 编制说明 11 发布/更改审批

电路分析十三章

第十三章非正 13—1 求图示波形的傅里叶级数的系数。 解:f(t) 在第一个周期(πω21=T )内的表达式为 题13-1图 ?????????---+--=) ()() ()(1 11πωα πωαπωαπt E t E t E t f m m m πωααωααωπ≤≤≤≤--≤≤-t t t 111 显然,f(t)为奇函数 f(t)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为 ∑∞ =++ =1 110)cos cos ()(k k k t k b t k a a t f ωω 由于f(t)为奇函数 , 所以 , 有0,00==k a a 。 而 b k =)()sin()()()]sin()([ 2 1111110 t d t k t a E t d t k t a E a m a m ωωπωπ ωωωπ π --+ ? ? = ???+--++-?? ?a t k k t k k t t k k a E a t k k t k k t a E m m πωωωωππωωωπ)]sin(1)cos()cos([0)]sin(1)cos([2121111211 = ka a a k E m sin ) (22 -π (k=1,2,3…….)

13—2 以知某信号半周期的波形如图所示。试在下列各不同条件下画出整个周期的波形: (1)a 0=0; (2) 对所有k,b k =0;(3)对所有 k,a k =0;(4)a k 和b k 为零,当k为 偶数时。 解:(1)当a =0时,在后半个周期上,只要画出f(t)的负波形与横轴(t轴)所围面积与已给出的前半个周期波形所围面积相等即可。以下题解12—2 图中的(b),(c)图均满足此条件。 题13-2图 (a)(b) (c) 题解13-2图 (2)对所有k,b k =0,f(t)应为偶函数,即有f(t)=f(-t),波形如题解12—2图(a)所示,波形对称于纵轴。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 1目的 本规定具体明确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恰当的统计特性,并根据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来评估所使用的量具或设备的测量能力是否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由控制计划规定的量具或测试设备并指出其相对应的关键特性。 3 术语或缩语 3.1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用一个评价人,使用相同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上的同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所得到的测量变差。 3.2再现性Reproducibility:是用不同的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上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得的平均值的变差。 3.3重复性和再现性(GRR):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联合估计值。 3.4Cg:检具能力指数。 4 程序 4.1流程图

4.2 职责 4.2.1 质量保证部负责对本工作规定的建立,保持和归口管理。 4.2.2 使用部门按控制计划要求,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上报质量保证部批准,使用部门准备样件,实施,提供报告。质量保证部负责结果评价。 4.2.3 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员培训。 4.2.4 量具使用部门归档保存相应记录。 5 测量系统分析: 5.1 根据客户的要求来确定MSA,现场使用的计量器具,用于大众产品用Cg值来评估,用于通用的产品的用GRR来评估,其余的产品根据客户要求来定,客户无要求的采用GRR分析。 5.2 计量仪器的MSA,采用GRR来分析。测量仪器按对应的测量产品来做评估,但对同一大类的产品,同一种工艺允许只选取一种零件作为代表性的来做GRR分析。 5.2.1 CMM的MSA,可从控制计划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零件进行,项目包括位置尺寸、几何尺寸进行GRR分析。 5.2.2 齿轮测量中心的MSA,可根据齿轮加工特性,选取对最终的齿轮精度有影响加工工艺(如插齿、剃齿、珩齿、磨齿、成品)进行GRR分析。项目选取:周节累积误差、相邻齿距误差、平均齿向角度误差、平均齿形角度误差。 5.2.3 圆柱度仪的MSA,在控制计划中涉及到使用圆柱度仪的根据加工特性可分为车加工、磨加工和零件特性分为轴类和盘类,对其分别进行圆度、圆柱度和母线平行度的GRR分析。 5.2.4 轮廓仪的MSA,根据加工特性,可在控制计划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如倒角、R圆角、距离等进行GRR分析。 5.2.5 粗糙度仪的MSA,按控制计划中规定的项目(Ra、Rz、Rt),每一类评定标准选一种公差小的,分别进行GRR分析。 5.2.6 卡板的MSA,进行GRR分析。 5.3对在控制计划中出现的万能量具,由使用部门按控制计划组织MSA,对同一类万能量具用于同一大类的产品、同一工艺、同一精度允许只选取一种作为代表性的来做GRR分析分析方法,根据客户要求分为GRR和Cg。 5.4 对带表检具全部实施MSA,但对一台多参数专用检具,允许只对最小公差的检测项进行MSA。分析方法根据客户要求分为GRR和Cg。周期为检具六个月。 5.5对卡板、塞规等专用量具,首次使用前由使用部门按控制计划组织MSA,分析方法为计数型。对同一大类的产品、同一工艺、同一精度允许只选取一种作为代表性的来做GRR分析评估。 5.6专用量检具首次使用前应进行MSA。对用于SPC过程控制点的专用量检具需定期做MSA,原则上参照检定周期。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MSA,了解测量变差的来源,测量系统能否被接受,测量系统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并针对问题适时采取纠正措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产品质量控制计划中列出的测量系统。 3.职责 3.1 品管部计量室负责编制MSA计划并组织实施。 3.2 各相关部门配合品管部计量室做好MSA工作。 4.工作程序 4.1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时机 4.1.1 初次分析应在试生产中且在正式提交PPAP之前进行。 4.1.2 一般每间隔一年要实施一次MSA。 4.1.3 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适当增加分析频次和重新分析: (1)量具进行了较大的维修; (2)量具失准时; (3)顾客需要时; (4)重新提交PPAP时。 (5)测量系统发生变化时。

4.2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准备要求 4.2.1 制订MSA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需分析的测量系统; (2)确定用于分析的待测参数/尺寸或质量特性; (3)确定分析方法:对计量型测量系统,可采用极差法和均值极差法;对计数型测量系统,可采用小样法; (4)确定测试环境:应尽可能与测量系统实际使用的环境条件相一致; (5)对于破坏性测量,由于不能进行重复测量,可采用模拟的方法并尽可能使其接近真实分析(如不可行,可不做MSA分析); (6)确定分析人员和测量人员; (7)确定样品数量和重复读数次数。 4.2.2 量具准备 (1)应针对具体尺寸/特性选择有关作业指导书指定的量具,如有关作业指导书未明确规定某种编号的量具,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场使用的一个或多个量具作MSA分析。 (2)确保要分析的量具是经校准合格的。 (3)仪器的分辨力i一般应小于被测参数允许差T的1/10,即i<T/10。在仪器读数中,如有可能,读数应取至最小刻度的一半。 4.2.3 测试操作人员和分析人员的选择 (1)在MSA分析时,测试操作人员和分析人员不能是同一个人,测试操作人员实施测量并读数,分析人员作记录并完成随后的分析工作。

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 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 8235700 题目:SF速运集团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 ——采购管理优化设计 年级/专业/班: 学生姓名: 学号: 开始时间:2011 年 6 月13 日 完成时间:2011 年 6 月24 日 课程设计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院名称: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课程代码:_____8235700____ 专业:物流管理年级:2008级 一、设计题目 SF速运集团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采购管理优化设计 二、主要内容 根据提供的SF速运集团案例,自主确定设计的领域和方向,完成设计内容。设计内容可以包括以下项目: 企业物流战略优化设计; 物流网络优化设计; 物流系统重组优化设计; 物流增值服务项目优化设计; 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设计;

物流标准化运作流程设计; 物流各环节运作的优化设计; 三、具体要求及应提交的材料 1、系统分析的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2、设计说明书(论文)格式参照《课程设计说明书样本》及《课程设计说明书规范化要求》。 3、论文字数要求:6000字以上。 4、按时提交论文,不得抄袭,剽窃他人著作,否则以不及格处理。 5、课程设计结束后需提交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打印文档和电子文档(刻光盘)。 6、课程设计档案袋装档要求参照《课程设计说明书规范化要求》。 四、主要技术路线提示 1、阐明问题 本阶段的内容包括:提出问题的目的、问题的边界和约束条件、划分系统和环境、阐明解决问题的对策和资源、确定评价指标。其中最关键的是:系统目的、评价指标和约束条件的确定。 2、寻找备选方案 本阶段的内容包括:拟定解决问题的大纲和决定分析的方法,搜集相关的资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doc

TH--QP—25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编写: 审核: 批准: 受控标识: 修改码: A0 生效日期:2013-12-01 页码:第 1 页,共 6 页

修订履历

1.目的 为对测量过程深入了解并获得高质量的数据,有效地对制造过程及产品进行控制、分析和检验。制定本测量系统分析规则,明确测量系统的分析办法及判定准则。 2.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产品控制计划中涉及的所有测量系统。但是不可重复进行测量的测量系统(如破坏性试验)除外。 3.定义 3.1计量型计测器:通过对被测特性的测量,可定量描述其优劣程度的计测器。 3.2计数型计测器:就是把被测特性与某些指定限值相比较,如果满足限值则判断合格, 否则就判断不合格的计测器。 3.3测量系统:用来确定被测特性的操作、程序、计测器、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即 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4重复性:测量一个制品/部品的某特性时,一位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的变差。 3.5再现性:测量一个制品/部品的某特性时,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6量具R&R评价:评价计测器的重复性与再现性变差对整个测量系统的影响,通常用重 复性与再现性变差占整个测量系统总变差或公差的百分比来表示。 3.7测量系统的评价:评价测量系统重复性、再现性、偏移、稳定性和线性等变差对系统 的影响。 4.资源: 4.1参与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的制定、实施人员责任、权限、人员必需的资格等。 4.2明确测量系统分析时试验设备所处的状态、工作环境(温湿度等)等。 5.测量系统分析 5.1计划确定及责任区分 1)参照关联规程「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控制程序(APQP)」,生产部根据产品控制计划确定需 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计测器,并制定分析计划。 2)技术品质部计测器管理者、使用者负责实施测量系统分析工作,并对测量系统是否可 接受作出判断。 3)实施对象:对于汽车产品,控制计划中测量产品特殊特性用的计测器必须做测量系统 分析,其他产品所涉及的测量仪器根据部门实际生产需要及顾客要求进行判断,由生产部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5.2评价实施周期 1)一般情况下,测量系统分析周期应与该计测器的校正周期相同。 2)当?%R&R≦10%?时,若测量系统没有发生变化,可适当延长分析周期为校正周期的 1.5~2倍,具体实施周期由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顾客要求执行。 3)测量系统变差的种类 在每一个测量过程,影响测量系统输出结果的变差大致可分为下列五种: A)位置:稳定性、偏倚、线性; B)宽度或范围:重复性、再现性。 5.3测量系统评价前准备 在本规程中,评价一个测量系统前,首先应确定以下两个基本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