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归纳、类比与假说
- 格式:ppt
- 大小:233.50 KB
- 文档页数:85
《逻辑思维哲学》7:假说篇假说,顾名思义就是虚假的说法,它大致分为两种不同类型:1)尚未被验证的猜想假设。
例如科学假说、管理假说、军事假说等等,这类假说是基于现实界面对未来和未知的可能性探索。
如果被验证是对的,那么假说就变成真理或真实,如果被证明是错的,则需要提出新的猜想假设。
2)不存在于客观现实中的幻想虚拟。
例如童话故事、宗教鬼神、科幻电影等等,这类假说是超越现实界面的自由想象,它们是无需证真或证伪的,只是满足了人们做“白日梦”的精神需求。
假说的思维基石是人类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过去想象的思维机制让人们觉得很神秘,被视为不可捉摸的灵感,但今天脑科学的一些前沿研究成果正在逐渐揭开想象的神秘面纱。
科学家们发现属于高级智能的想象力竟然与属于初级智能的记忆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就像是一枚金币的两面,不过想象力的职能是负责动态的信息重组,而记忆力的职能是负责静态的信息存储。
当人们闭上双眼在脑海中浮现周围环境细节的时候,实际上既是在记忆也是在想象,所不同的是想象力还可以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分裂、整合、扭曲、夸张、变形等思维加工,最后创造出脑海中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新信息。
逻辑的假说想象是人类头脑的翅膀,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
哲学家狄德罗曾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
没有它,一个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
”英国动物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认为:科学家必须具备想象力,这样才能想象出肉眼观察不到的事物如何发生,如何作用,并构思出假说。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高度评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一般人看来自由奔放的想象与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应当是天然对立的矛盾关系,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
逻辑思维是指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规律的思维方式,既然想象也是一种思维活动,那它必然也有其内在的思维规律性,不管这种规律性是受自外在客观的制约,还是来自内在主观的发散,它们的本质都是一种道理,即逻辑。
归纳问题名词解释归纳问题是指为了证明一个命题,根据某些规则推导出一个以上的命题。
而问题归纳就是在已有的命题基础上寻找其他的可能性,它常用来验证或修正命题的正确性。
归纳问题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归纳问题的名词解释。
1。
归纳问题:对一类事物所进行的不止一次的或反复的发现和发展,以及随着这种发现和发展所作出的总结、概括,称为归纳问题。
2。
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3。
一般问题:即命题或推理的陈述具有真值条件、结论等明显的或必须明确陈述的事项的问题。
4。
归纳的实质:归纳是由一个或一类事物得出另一类或另一些事物的一种推理方法,它使人们看到的是许多看似独立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内在本质。
也就是说,它认识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5。
原理:是那些看来正确地决定着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却又超出特殊性范围的东西。
6。
类比:指两个或两类事物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或相关性,并把它们看成是同一事物的一种假设或推测。
7。
穷举法:是通过大量举例来判断事物的方法。
8。
归纳假说:是运用归纳推理得出的科学假说。
9。
归纳问题的解决步骤: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注意事物的异同点;分析各种可能性;一般到特殊,逐步求精,排除错误答案。
10。
归纳法的逻辑形式:在给出归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后,不一定都从这里开始归纳,而是可先假设每种情况都是合乎要求的,并依据归纳的规则去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11。
归纳的三个主要步骤:①正确地提出问题;②收集事实材料;③对材料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即运用归纳推理的规则,检验假设与事实的符合程度。
12。
方法论:从总体上把握研究对象的一种认识方法。
13。
反归纳法:即为排除错误答案,而把某一推理结论中的假设全部否定的归纳方法。
14。
先验论:又称先天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15。
无矛盾律:认为如果矛盾双方没有同一性,则不可能存在冲突,也不会发生任何现象。
16。
矛盾律:认为如果矛盾双方有同一性,就必定存在冲突,一定要发生一定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