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2、感受词中营造的清新淡远的意境,品味诗意,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吟咏,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获得审美体验。

4、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涵咏写景佳句,把握本词的意境。

2、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品读、讨论、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本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然意境深远。词人将荷花的风姿与思乡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境界。描写景物,清新优美;抒发的乡愁,如薄雾轻烟。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这一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动词的妙用以及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把握本词的意境也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因为它淡淡的清香、美妙的形态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而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他们留下了很多吟咏荷花的诗篇。同学们也已经学了不少,其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哪些。(学生回答,展示图片,提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由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经久不衰。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荷花的名作《苏幕遮》。

二、了解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中之冠”、“词中老杜”之称。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荷花的风姿与思乡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佳作。作品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全词,说说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上阕写景,下阕抒发怀乡之情。)

2、诵读指导:

上阕写景,格调活泼,应读出欢快之感。一、二句低沉,稍慢;

三、四句转为欢快;五、六、七句连贯,中速;“风荷举”三字重读。

下阕抒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前四句慢速,读出喃喃自语的感觉;后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读出梦幻的感觉。

3、放录音,范读。

4、学生齐读,读准节奏;再读,把握情感,读出韵味。

四、品味鉴赏

1、上阕写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先写室内活动,再写檐间鸟雀的叫声,最后描绘荷塘美景。按照由室内到室外,由所闻到所见,由近景、特写到远观全景的顺序来写。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动静结合,静中有动。

2、开头两句写词人的室内活动,暗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燎沉香,消溽暑。”连绵的阴雨,使得房间里又潮湿又闷热,人的心情也是沉闷的,焚香既是为了消暑,也是为了驱散心中的烦闷。这两句暗示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写久客思乡伏下了一笔。

3、品味动词,赏析名句

(学生品味、讨论,得出结论)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其中动词的运用有何妙处?

这两句写作者所闻,静中有噪。词人在室内就听到屋檐间传来

鸟儿清脆的叫声,叽叽喳喳,非常欢快,好象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一“呼”字,极为传神,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一“窥”字,则把鸟儿们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生动而有风致。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描绘了怎

样的画面?能令你想起谁的诗句?

参考:这三句描写词人信步走到室外,看到的荷塘美景。“叶

上初阳干宿雨”,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珠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地被晒干,这是近景,特写镜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形象地描绘出水面上的荷叶像玉盘一样清新润泽,出水的荷叶,则一片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轻轻摇摆的美妙风姿。清新美丽,动态可拘,有着鲜明的画面感和简约的构图美。在写法上与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不同。前者清新活泼,后者雄浑苍凉),其中“一一”写出荷叶在水面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风”勾勒出荷花随风轻摇的姿态。“举”表现出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

4、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景与情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哪个意象?又有哪个意象与之照应?

下片抒发思乡之情。景与情联系的纽带是“风荷”这个意象。

词人触景生情,眼前的荷花令他想起有荷的故乡想起故乡的“芙蓉浦”。

5、下阕抒情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故乡遥,何日去”言离家之远,归乡无期;“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久客京华,身不由己,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读至此,才发现,首句的“燎沉香”就暗含着久客他乡的羁旅愁思了。“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说自己

思念家乡朋友,却写家乡的旧友是否思念自己,使抒情有层次。

这种抒情的方法你还在哪些古诗中见过?如杜甫的《月夜》诗

中用过。杜甫在长安望月思家,却不写自己在长安思念妻儿,而设想妻子在富州独自望月思念自己,以及小儿女不懂得思念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细腻复杂的感情。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也是用这种抒情手法。“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就是诗人通过想象家人深夜谈论离家在外的自己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着一叶轻舟驶入莲花塘中。梦中飞度,可见思乡情切。“芙蓉浦”的梦境与上片中“风荷”的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全词以如梦似幻的乡愁乡梦做结,余韵袅袅。

整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阕,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目眩。”(《宋四家词选》)

【小结】这首《苏幕遮》清新雅淡,浑若天成,于周词中别具

一格。全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并由此引入故乡归梦。上下阕连成

一片,融情入景,不着痕迹。而写荷数语和轻舟归梦处,更是全词的神来之笔。

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远,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园,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以虚构的梦景作结,余韵无穷。

五、熟读成诵。

学生反复诵读,用心体会,并背诵。

六、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咏荷诗,说说他们各描绘了荷花怎样的形态,比较它们在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何异同。(姿态、颜色、香气;比喻、对比、衬托)

多叶红莲莲花

洪适杨万里

步有凌波袜,掌为承露盘。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尚嫌花片少,千叶映朱栏。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七、课外作业

1、阅读周邦彦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

2、搜集其他描写荷花的诗文,也写一篇吟咏荷花的作文,要求写出新意,不落窠臼。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内容仅供参考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苏幕遮范仲淹 教学目标:1、了解范仲淹的基本情况。 2、学习并背诵《苏幕遮》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词,从语言方面品评该词的妙处。 教学难点:领会词人在诗词中抒发的委婉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名言?或由典故导入。(范 仲淹)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词《苏幕遮》。 2、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3、写作背景: 他当时被朝廷委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的防务前线,当秋寒肃杀之际,将士们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于是就有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千古绝唱。 4、典故:划粥割齑( huàzhōu gējī)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 页脚内容1

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页脚内容2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 怀旧》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苏幕遮·怀旧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学习目标】 1、美读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2、学习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3、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莲花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咏赞莲花的诗篇,同学们能说出几句写荷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周敦颐。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周邦彦是如何来描绘荷花的神韵的,由赏荷寄托词人了怎么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走近作者: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着称,但这首《苏幕遮》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但却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燎liáo 溽rù楫jí浦pǔ 2、结合注释解释意思 燎沉香消溽暑侵晓窥檐语楫梦入芙蓉浦四.朗读感知 学生自读,注意把握节奏停顿。教师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师生共读。 问题一:从内容上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明确:思乡之情 问题三: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明确:风荷。 五.美读赏画 那么词人是如何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上片,找两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及时点评。 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苏幕遮》,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丹凤县商镇中学周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诵读中体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 ②深入分析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③赏析本词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能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方法体验并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深入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分析本词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法】诵读、点拨设疑导读 【学法】诵读探究讨论归纳拓展延伸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是夏日诗卷中最想收藏的清梦。雨后初晴,微风中的荷花嫣然欲语,尽情摇曳着清雅的风姿。水天相映的地方,荷花娉婷而立,翠盖红裳,点染了夏季长卷中的池塘。让我们走进宋朝的沧海桑田,品味周邦彦笔下的荷香诗韵。(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学生参看P50注释①了解词人的基本知识。了解词人的写作主题、风格,影响等情况,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要读出感情 点拨:诗歌美读大有讲究 a、要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2、学生展示自读成果并加以点评 3、播放范读视频。通过名家的朗诵进一步感知词人情感。学会吟咏词句。

《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の北宋词(一)课题《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の炼字进行鉴赏 2.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の诗词意境想像文。 3.一步了解范仲淹词风,赏析词中の意境。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の情是无法改变の,“人穷则返本”、“落叶归根”等熟语说明中国人烙印在骨子里の就有思乡情结。想想我们学过の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の思念,母亲の呼唤,亲人の期盼,今天,我们走进范仲淹の《苏幕遮》,看看又是一番怎样の思念。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の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の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の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の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の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の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の《岳阳楼记》一文中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の写照。 2.背景介绍:范仲淹是宋代の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苏幕遮》这首词抒写了羁旅相思之情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の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の范围,但是意境の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の。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1】全词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 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の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の情怀。 【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の? 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提问1】这首词の上阕被誉为“写景之典范”,你能说说它好在那里吗? ①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②突出秋景の鲜明色彩:碧蓝の天空,枯黄の落叶,绵长の水波,苍茫の远山,西下の夕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 ④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の秋色图,烘托作者の伤感之情。 【提问2】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作者是想如何排遣の? ①“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寄希望于“好梦”(梦中好景与现实虚空形成强烈对比,带给作者更大の心理落差,惆怅之情倍增) ②「明月楼高休独倚」——登高望远,但不能独倚(写月下登楼,原可倚楼怀想。此夜难眠,颇欲登楼远眺,以遣愁怀) 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浇愁愁更愁,化作相思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增相思。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の努力也归于失败。)(至此,作者思乡之情达到极致。) 【思考3】这首词中还有哪一点能看出作者思乡之久,思乡之深の,试分析. 从「斜阳」到「明月」,显示时间推移,可见凝望已久,离愁深重。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由《长亭送别》导人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参考示例: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然而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妻萎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然而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妻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教学教材

《苏幕遮》(范仲淹) 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烟----翠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幕遮》教案孟园园祥云一中 一、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2、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3 华的羁旅思乡之情。二、教学重点: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2 三、教学难点:体会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板书设计: 苏幕遮 周邦彦 羁旅之思忧愁燎香消暑沉闷 风荷 上片鸟雀呼晴欢快下片 写景(见景生情)抒情 思乡之愁伤感风荷出水欣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设计说明]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设计目的]“知人论世”[三、诵读词作,初步感知1、全班齐读(检查预习)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燎(liáo) 溽(rù) 侵(qīn) 窥(kuī) 楫(jí) 浦(pǔ) 2、教师点评,指导诵读:

周邦彦《苏幕遮》三维目标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三维 目标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幕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朗读,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重点难点】词中独到的景物描写及词中流露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节拍)3、读出情感。(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 思考: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四、合作探究 (一)、上片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 2、这些意象的前面后者后面有一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 燎呼窥举 3、这些动词很好的体现了景物的意境,请同学们赏析动词的作用。 燎、烧,点燃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呼、窥:拟人的修辞手法 呼:充满人性化,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举: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4、王国维认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1)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构造,让读者过目不忘。 (2)这两句用词精炼,“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色勾勒出来。“举”字最为人们称道,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上片小结:上片写景,词人用这些动词把它们生动的联系起来,整幅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二)、下片 1、在这么美好的景物下,作者产生什么样的情思呢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思 思乡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2、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 风荷。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看着眼前的荷塘美景,此时家乡的湖畔,必定也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景致。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自然过渡到思乡之情。 3、欣赏“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五月渔郎相忆否?”对写法,反客为主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 下片小结:全词以如梦如幻的乡愁乡梦结束。以虚写实,虚实结合。 全班有感情的齐读下片 (三)、深化主题 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苏幕遮 范仲淹

苏幕遮范仲淹 教学目标:1、了解范仲淹的基本情况。 2、学习并背诵《苏幕遮》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词,从语言方面品评该词的妙处。 教学难点:领会词人在诗词中抒发的委婉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名言?或由典故导入。(范 仲淹)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词《苏幕遮》。 2、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3、写作背景: 他当时被朝廷委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的

防务前线,当秋寒肃杀之际,将士们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于是就有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千古绝唱。 4、典故:划粥割齑( huàzhōu gējī) ——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外食非常的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

苏幕遮 教案 (周邦彦)

苏幕遮教案(周邦彦)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三、朗读课文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四、课文赏析 (一)词的上片写景: 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二)词的下片抒情 问题二 讨论: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情与情的关系: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而不着痕迹。 问题三

【范文】《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原文】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

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二.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张炎《词源》。 .“燎沉香,消溽暑”。

《苏幕遮》汇报课公开课教案

《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 一、导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ppt) 同学们一起填一下这三个空。这些诗句的描写对象有何共同点?(生:莲)对了。 我国古代诗人对“莲”情有独钟,他们用一支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关于“莲”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莲相关的宋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ppt),他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板书:苏幕遮周邦彦)同学们把书翻到50页。 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解,疏通诗词大意,看看有哪些字词不懂? (教师点拨:吴门:江南的苏州,也可以说苏杭一带,此地多莲花。所以,柳永的《望海潮》里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相忆:就是忆相,“相” 偏指一方,可翻译为“我”。)哪位同学可以朗诵下诗歌。(提示:语调语速)齐读。 三、整体感知 读过此诗,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ppt) ——思乡(板书) 从哪里看出来? ——故乡遥,何日去。久作长安旅(重复肯定) 家住江南苏州园,天涯漂泊客京城。路遥何时是归程?“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思乡之情溢于言表。通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同样可以看出他的思乡之情,下面了解下作者:周邦彦(1056-1121)是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生在仕途上辗转,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感受到漂泊的滋味,

于是羁旅愁诗成为他词作的重要题材(ppt)。(钱塘——家住吴门漂泊——久做长安旅) 四、精雕细琢 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景 (一)那大家先来看上片(齐读),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 ——沉香、鸟雀、风荷(提示:学生可能会答到“初阳”等,教师在肯定他的同时,强调那是次要意象。) (二)诗歌的魅力在于简约的语言往往能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根据三个主要意象概括一下描绘了哪三幅图画? ——燎香消暑图;鸟雀檐语图;风荷飘举图(板书) 优美又形象,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三幅画面,看看它们美在哪里? 作者在写景过程中一定有独特的关注点。我们可以从立足点的角度观察写景过程中是否存在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可以从感官的角度,调动五种感官;也可以从手法。也可以从练字角度,化腐朽为神奇。那么这三幅图片的美,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呈现的? 1、感官描写 燎沉香——嗅觉 听雀语——听觉 观荷举——视觉 调动了这样几种感官,让我们更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不但能嗅到沉香,能听到鸟欢快的叫声,还能看到荷随风摇曳的风姿。这图美不? 那除了感官描写还有哪些方面?比如练字。 2、炼字 “呼”:呼唤,写出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同时,古诗词中鸟雀呼唤还暗示着雨过天晴,所以这一句暗示昨夜有雨,今朝即将放晴。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1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 2.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 二、学习过程设计 导语: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欧词。 请打开课本P61。 (一)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 齐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 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 看似实写,实为虚写。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 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东邻女回答说”。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文笔简洁,手法巧妙。 笑何以从“双脸”生? “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 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上下两阕扣题展开。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 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长亭送别》导人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 (教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 (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然而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妻萎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烟----翠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山 ?水画面:夕阳西垂想起 ?斜阳芳草萋萋家 ?芳草 九、品读下片,试讨论回答

公选课作业--范仲淹《苏幕遮》鉴赏

苏幕遮·碧云天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品简介】 《苏幕遮·碧云天》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思乡词。作者以碧云、黄叶、寒波、翠烟、绿草、红日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下阕作一转折,用“好梦留人睡”衬托旅人夜夜难以入睡的孤苦情怀。结尾两句,构思奇妙。 【赏析】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内容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 “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追” 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 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讲解】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又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