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完美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完美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完美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完美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烟----翠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山

?水画面:夕阳西垂想起

?斜阳芳草萋萋家

?芳草

九、品读下片,试讨论回答

1、本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

明确:(1)、一种说法是:妻子说的第一句,作者说的第二句。(妻子追丈夫,丈夫梦妻子)另一说法是:作者思念家乡,黯然销魂。妻子好梦相随,别感凄恻。

(2)、这两句无论如何理解都体现出一种思念家乡,渴望亲人之情。

2、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明月

高楼赏析:

酒倚楼之孤影,带酒之泪痕,刻画出思乡之旅人,

相思泪愁肠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

十、再次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1、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

2、具体分析: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

3、手法独到之处: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十一、请回顾本课所学,品味咀嚼,将不清楚的问题提出讨论。背诵本文。

十二、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试说说文中的“芳草”“斜阳”的意象与想家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典故?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2、试将本词上片改写成写景片段。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祐四年(1052 年)吴县(今属江苏)人。

他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

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二.理解赏析词文:

1.云为什么是碧的?

秋天的天空格外晴朗,一片碧蓝,只有几许薄薄的云彩飘荡在蓝天上,在碧蓝天幕的背景中,云彩也成了碧色的了。

2.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

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3.“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景角度的变化。

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

4.“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

“碧云天”“黄叶地”。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5.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层层深入的手法(层深)。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6.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7.理解“黯乡魂,追旅思”互文的手法。

思乡羁旅之情缠绕不止,使人黯然销魂。

8.赏析“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抒情婉曲的特点。

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

9.如何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的表达的感情。

“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10.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赏析:

苏幕遮①【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上诗解释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

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苏幕遮范仲淹 教学目标:1、了解范仲淹的基本情况。 2、学习并背诵《苏幕遮》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词,从语言方面品评该词的妙处。 教学难点:领会词人在诗词中抒发的委婉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名言?或由典故导入。(范 仲淹)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词《苏幕遮》。 2、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3、写作背景: 他当时被朝廷委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的防务前线,当秋寒肃杀之际,将士们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于是就有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千古绝唱。 4、典故:划粥割齑( huàzhōu gējī)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 页脚内容1

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页脚内容2

《秋思》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

课题名称:天净沙?秋思 执教者:代璐 时间:2013年12月10日 地点:重庆市实验中学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2、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 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 怀旧》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苏幕遮·怀旧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

周邦彦《苏幕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周邦彥《苏幕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 析 周邦彥《苏幕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幕遮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 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 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14.这首词上片主要写_____,下片主要写_____,联系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是_____。(3分) 15.写相思的古诗词中有一种常用的写法:以想象对方思念的情境来表达自身柔肠似断的思念。这首词有这 种写法吗?试作分析。(3分) 14.写景抒情风荷 15.“五月渔郞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我的在故 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可非常想念 你们,在梦中划着小船,和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这样,更突出了词人的乡愁。 赏析 此词上片记景。起头描写的静景,焚沉香以消溽暑,

这二句的环境安静非常。三四句出现鸟叫,并点出昨夜 下雨,并有动景——鸟雀的动作,表示晴天到来,气氛 轻松愉快。五六句清秀的工笔细描,极具形态又仿若音 乐在耳。以荷花形态动作的轻快结束上阙。 下阙抒情相对上阙缠绵倍至。又用词白话,大不同 他精工细腻的风格。一二句点出现在住的地点非家乡。 三四句思乡之情溢于纸外。五句低问家乡渔郎是否思念 自己以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后两句就进入 梦中。层次分明,分工细致,线条流畅。从实地荷忆旧 曰友,又梦入旧地荷,变幻莫测。前人评周邦彦写词 “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张炎《词源》)。吴世昌也曾说“清真长调小令,有时有故事,脉络可循,组织严密,以事用字时出之, 不浪费笔墨,亦增结构之美、韵调之精。”(《词林新话》吴世昌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10月一版一印;第179页)。这首小词深证其是。 从上面的分析,在我们的面前可以出现这样一个情景:五月盛夏的汴京的一个早晨,昨夜刚下过雨,闷热 非常,很潮湿,主人刚醒;嗅到昨夜消溽用的沉香残味,听到周围的鸟叫,更显静寂,并起身看鸟儿那可爱的动作。屋外荷花雨后正盛,在曰出之后,荷叶上的雨珠渐 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

《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范仲淹的故事 4

16.范仲淹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2.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1.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2.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1)出示: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①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②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③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④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 他( )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①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②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③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④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教学反思:

《苏幕遮》导学案

通道一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 课 题 《苏幕遮》主备人吴学菊备课组成员邦桂学菊丽群晓英掌兰 课型新 授 课 时 一课时总课时一课时授课人 集体备课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3、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教法 学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学案二次备课(修改)导入新课: “人穷则返本”、“落叶归根”等熟语说明中国人烙印在骨子里的 就有思乡情结。如: 苏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 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 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说的是: 蔚蓝的天空下,黄叶铺满了大地。一望无边的秋色与湖水、远天相 连,水上泛起迷茫苍翠的雾气。在水天相连的地方,远山衔着夕阳。无 情的芳草,一直伸展到了斜阳之外的天边。 思念故乡的忧伤,追忆旅途的愁苦,彻夜难眠,除非夜夜做一宿好梦, 才能使人安睡。月儿高高的挂在天上,映照这高楼,(我)独自倚在栏 杆上。想喝杯酒儿解解愁,酒入愁肠,都化为点点相思泪。 无巧不成书,同样是北宋,同样是表现思乡之情,而且是同样词牌 名《苏幕遮》则出自另一位伟大此人之手,他就是——周邦彦!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新课讲授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见“教辅资料”) 江南名人之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 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 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 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 已佚。

范仲淹的故事的教案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岳阳楼记》朗诵欣赏,谈话导课: 1.孩子们,这期我们国学才背诵的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范仲淹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不仅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 课:《范仲淹的故事》。进一步去感悟范仲淹的故事。(板书:范仲淹的故事) 二、速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2.划粥割齑3.谢绝佳肴4.闭门不出 三、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1.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去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请看大屏幕: 2.教师出示学习提示:快速默读课文2——7 自然段,想想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为什么要刻苦读书?画出文中使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品味后与同桌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4.汇报交流: (一)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的哪些言行使你深受感动? 交流第一个故事:只身苦学 1.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1)引导:这句话是对范仲淹的什么描写?(行为),从他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精神深受感动) (2)谁能将这种感动读出来? 2.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引导理解“废寝忘食” :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文中指范仲淹刻苦读书,非常专心努力。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精神。) 交流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 1.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 的由来。 (1)句子对比训练: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 他的生活艰苦,每天煮一锅米粥。 (不要这个“只”可以吗?不可以。因为有“只”说明生活艰苦的程度更深。) (2)引导学生感悟范仲淹的生活的艰苦程度。 2.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引导学生从“从凌晨” 到“夜半” ,从“和衣而眠” ,“五年未解衣就寝” 等重点词句中感悟范仲淹的读书刻苦、用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交流第三个故事:谢绝佳肴 1.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1)这段话是对范仲淹的语言的描写。 (2)引导学生借助范仲淹的语言来体会他艰苦奋斗,生活俭朴的高尚品德。 交流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 1.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2.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引导理解:这个故事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其他师生和范仲淹对见皇帝的不同表现,体会范仲淹的自信、刻苦。 师生与范仲淹的闭门不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反映他读书刻苦的优秀品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自信。他坚持、踏实、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丝毫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二)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1.指名学生汇报: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苏幕遮 范仲淹 导学案

苏幕遮 ——范仲淹 【教学目标】 1、体味写景抒情词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在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2、掌握分析意境型和赏析思想感情型的答题方法,学以致用。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分析意境型和赏析思想感情型的答题方法,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祐四年(1052 年)吴县(今属江苏)人。 他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二、背景链接 范仲淹是北宋前期的一代名臣,作此词时正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对边塞生活非常了解。 三、知识拓展: 羁旅怀乡诗常见意象 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常暗指故乡。 2.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也可表现游子思乡。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月亮: [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5.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6.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7.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8.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9.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10.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相关高考常见类型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 答题步骤: (1)景:先用一个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图景,如夕阳秋景图之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详细概说画面;(2)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思想感情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于本诗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 答题步骤:(1)概括: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感情。(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如果遇到多个情感情况最好分点作答) 【课前预习】 一、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1、重点字词: 黯追 旅思思 2、诗文翻译: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由《长亭送别》导人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参考示例: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然而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妻萎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然而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妻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

《渔家傲秋思》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渔家傲秋思》 1课时 复习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2.背景介绍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二、品读《渔家傲》 (一)读 1.展示读,正字音 两位学生展示,点评、正音。根据刚才同学的朗诵,老师提示大家注意这些字音。塞下sài嶂zhàng浊酒zhuó燕然未勒yān lè羌管qiāng寐mèi 2.听范读,做指导 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3.自由读,悟感情 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感受到的情感基调,自由地放声朗诵这首词。 4.分组读,解词意 下面我们分为两大组,分别朗诵上下阕。(学生分组齐读上下阕) (二)译 1、在理解词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看课文下注解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这首词内容。 2、再读译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首词主要写了什麽? 这首词主要写了塞下秋景,抒发了思乡忧国之情。 (2)、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麽? 这首词主要写了塞下秋景,抒发了思乡忧国之情。 (三)、品:品析上阕景物描写 1、上篇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异”在何处?(课件逐句打出并分析) (1)、雁为何无无留意?人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异寒) (2)、边塞之声和号角声混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异声) (3)、千嶂、长烟、落日构成了一副诗情画意,而“孤城闭”有暗示我什么,渲染了怎样一种气氛?(异势)

《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 一、导入作品,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继柳永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是“词中老杜”,“词家之冠”。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 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 思考: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2、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四、内容赏析,深入了解 (一)赏析上阕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哪几幅图画?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几幅图画的? 2、问题探究(语言品味) 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二)赏析下阕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哪些字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2、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思考探究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呼”和“窥”两个字有何妙处? 2、《月夜》 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积累写荷的诗句。 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荷花来比喻自己美好高洁的节操。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4、积累羁旅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案】 一、走进作者: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知识积累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燎( liáo ) 溽( rù) 楫( jí) 浦( pǔ) 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燎.沉香( 点燃) 消溽.暑( 湿润) 鸟雀呼.晴( 欢呼) ( 快天亮时) 梦入芙蓉浦.( 水边) 侵晓窥.檐语( 偷看) 侵晓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雨后天晴,鸟雀欢快的鸣叫,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我家本在吴越一带(今钱塘),长久地客居长安 ,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烦闷---欢快) ②下阕写了什么情? 【探究案】 ⑴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呼”和“语”。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苏幕遮 范仲淹

苏幕遮范仲淹 教学目标:1、了解范仲淹的基本情况。 2、学习并背诵《苏幕遮》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词,从语言方面品评该词的妙处。 教学难点:领会词人在诗词中抒发的委婉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名言?或由典故导入。(范 仲淹)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词《苏幕遮》。 2、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3、写作背景: 他当时被朝廷委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的

防务前线,当秋寒肃杀之际,将士们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于是就有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千古绝唱。 4、典故:划粥割齑( huàzhōu gējī) ——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外食非常的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

范仲淹教案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江上渔者》朗诵欣赏,谈话导课: 1.同学们,听着这首古诗,你想起了谁?(范仲淹)(板书:范仲淹 的故事) 2.关于范仲淹的知识,同学们知道哪些?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让学生欣赏《江上渔者》配乐朗诵,既使学生感受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又让学生对范仲淹产生想去了解的冲动和欲望。借助配乐朗诵,唤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期待。)二、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了课文,老师在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要考考同学们。 1.目标检测: (1)生词,(故意空出几个,师说:老师忘记几个,谁能写出来?学生上讲台,填在电子白板上,学生集体检查并且读出来。) (2)出示词语,学生结合实际作出解释。 2.读清课文: 师:还有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完成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生读课文,回答问题。 师:从这四个故事,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呢?生回答。 3.学习目标: 师:今天真正地难点在后面,同学们是愿意知难而上呢?还是知难而上呢? (让学生读出学习目标) 师:我们不仅要把课文读精,而且读的时候要带出感情,现在按照老师教你们的读课文方法。拿出笔,找出课文中关于范仲淹刻苦学习的句子,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先自学,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4.目标检测:提示 师:刚才我们从第一个小故事中找到了哪些信息?告诉老师好吗?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教学教材

《苏幕遮》(范仲淹) 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烟----翠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完整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及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要求】 1.领悟作品悲凉苍劲的特点,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2.理解这首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首词用典的艺术特色,品味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学习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时安排】2学时 【学习方法】诵读法、质疑法、归纳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词牌、作者、背景,熟悉典故,诵读并背诵全词。 一、课前学习 1.注音 舞榭.()歌台巷.()陌.() 廉.()颇.() 封狼居胥.()佛.()狸.()祠下 2.古今异义 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_ __;今义:指。 3.活用 “赢得仓皇北顾”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解释为。 “尚能饭否”中“饭”是名词用作_,解释为。 4.填空 本词作者,字,别号,(时期)著名爱国主义词人。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与(北宋)齐名,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作品集:《》。 二、课堂探究 1.解读文题,课文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 2.问题探究 (1)反复朗读课本,给本词划分节奏,找出韵脚,体会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3.巩固练习 ⑴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⑵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⑶下列典故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狼居胥(孙仲谋) B.人道寄奴曾住(刘裕) C.佛狸祠下(拓跋焘) D.元嘉草草(刘义隆) 名句填空。 ①元嘉草草,,。 ②四十三年,,。 ③凭谁问,,。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前学习 1.背诵全词(默写) 2. 本篇中刻画自然景物和摹写历史场景的句子十分形象、传神。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反复诵读。 3.典故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的,叫做语典;引用某种史实而高度概括的,叫做事典。请从本篇中任意选择一个典故,说说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课堂探究 1.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⑴孙权有何作为?⑵“舞榭歌台”指什么?⑶“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什么句式?⑷这表现词人什么情感与立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