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怀旧》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3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幕遮·怀旧》,使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宋代词人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苏幕遮·怀旧》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怀旧》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苏幕遮·怀旧》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幕遮·怀旧》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宋代的政治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苏幕遮·怀旧》的创作背景。
2. 初读诗词: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怀旧》,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3. 字词解释:针对诗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翻译诗句:让学生翻译诗词,理解其意思。
5.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理解其寓意。
6. 意境解析:讨论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通过意象营造的氛围。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对仗、用典等。
8. 情感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理解诗人的情感。
10.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赏析其他范仲淹的诗词,提高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组织学生探讨《苏幕遮·怀旧》与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怀旧”为主题的短诗或小令,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苏幕遮·怀旧》中的意象和意境,每组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进行分享。
苏幕遮·怀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诗句的含义。
(3)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了解宋词的格律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词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幕遮·怀旧》的原文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介绍词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筝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学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词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词(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苏幕遮·怀旧》,注意停顿和韵律。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词的韵味。
3. 讲解词意(1)教师解释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
(2)教师指出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感受词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感受词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朗读和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
7. 课堂小结(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词意。
(3)分析词人的情感和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词的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词人的情感和写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词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全文、注释、译文、背景介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词全文,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
(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3)教师讲解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人的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0分钟)(1)学生分享自己对词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 作业布置(1)背诵《苏幕遮·怀旧》。
(2)写一篇关于词人情感的分析短文。
7. 板书设计词牌:苏幕遮词题:怀旧作者:范仲淹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苏幕遮·怀旧》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注重词的背诵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其他描写怀旧主题的诗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清照的《如梦令》等,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幕遮·怀旧》的艺术特色。
《苏幕遮怀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领会诗意。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引读等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2)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及翻译。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3. 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幕遮怀旧》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苏幕遮怀旧》,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把握。
3. 翻译诗句: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分析诗歌:从词语、句式、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感受作者情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怀旧》。
2. 结合诗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如《如梦令》、《声声慢》等,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美景,鼓励学生创作以家乡为主题的诗歌。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怀旧》的朗读、翻译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参与、积极互动?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九、教学资源:1.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资料。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了解范仲淹的词风,欣赏古典诗词。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2)词风的把握;(3)古典诗词的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范仲淹的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3)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思考题目,初步感知诗文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欣赏词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比较其词风特点;(2)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词风,提高欣赏能力;(3)教师总结范仲淹的词风,强调其文学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文意象和词风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苏幕遮·怀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怀旧》,并做好笔记;2. 分析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总结其词风特点;3.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怀旧》的鉴赏文章。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词的基本概念,了解词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在词坛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怀旧》。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理解怀旧的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怀念故乡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词的基本概念和词的发展趋势。
2. 《苏幕遮·怀旧》的诗歌内容、词牌特点和意境。
3. 范仲淹的词风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苏幕遮·怀旧》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范仲淹词风的特点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幕遮·怀旧》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范仲淹的生平介绍、词的发展历程等。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词人的身份。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范仲淹吗?他的哪首词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学习词的基本概念:(1)教师讲解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词的基本概念。
3.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苏幕遮·怀旧》,感受词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背诵,体会词的意境。
4. 翻译与解释:(1)教师讲解《苏幕遮·怀旧》中的生僻字词。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和解释诗句。
5. 分析与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和意境。
(2)学生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在词坛的地位。
6.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怀旧经历,珍惜友情和怀念故乡的情感。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基本概念、词的发展趋势和范仲淹的词风。
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
其主要特色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二、教学重点1.朗读指导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四、教学设想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五、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余光中的《乡愁》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一)诵读初步感知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二)细读理解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三)美读体会情感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己体会)明确:沉闷欢快欣喜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三、延伸拓展《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四、作业:背诵《苏幕遮》五、板书设计:苏上片:写景 (风荷) 幕见景生情遮下片:抒情 (思乡) 内容仅供参考。
《苏幕遮怀旧》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苏幕遮怀旧》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3)分析《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和韵律美。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怀旧》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当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2.1 《苏幕遮怀旧》的字词理解。
2.2 《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和韵律美。
2.3 《苏幕遮怀旧》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3.1 《苏幕遮怀旧》的意境解读。
3.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李清照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词牌《苏幕遮》的特点。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怀旧》,感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中的生僻字词。
4.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怀旧》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讲解与示范(1)讲解《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和韵律美。
(2)示范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美感。
4.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5.1 熟读并背诵《苏幕遮怀旧》。
5.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怀旧的小作文。
5.3 深入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6.2 学生对《苏幕遮怀旧》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李清照有一定的了解。
6.3 学生能够分析词牌特点和韵律美,解释词中的生僻字词。
6.4 学生能够解读《苏幕遮怀旧》的意境和主题,理解作者的思念之情。
七、教学反思7.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机会。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学设计课题: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苏幕遮和范仲淹的背景和生平,掌握苏幕遮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理解范仲淹的悲壮情怀。
2.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和分析苏幕遮,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和文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苏幕遮和范仲淹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介绍苏幕遮和范仲淹的生平和背景,包括他们的成就和影响。
2. 苏幕遮的词曲《苏幕遮》:教授词曲《苏幕遮》的全文,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分析,探究其意境和艺术特色。
3. 范仲淹的故事:通过讲述范仲淹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悲壮情怀和忠诚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幕遮和范仲淹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于话题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听说过苏幕遮和范仲淹吗?他们是哪个时期的人物?他们的成就有哪些?”学生作出回答。
2. 前期活动(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幕遮和范仲淹的背景和生平,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成就和影响。
3. 音乐欣赏和分析(15分钟)教师播放《苏幕遮》的音频,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并分析词曲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教师提问:“你们听到了哪些美妙的旋律?你们感受到了哪些悲壮的情感?”学生踊跃回答。
4. 多媒体展示(2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幕遮词曲的全文,让学生一起欣赏、跟读,并通过注释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
教师提问:“你们从词曲中读到了哪些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学生回答并讨论。
5. 范仲淹的故事(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述范仲淹的故事,介绍他的忠诚精神和悲壮情怀,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教师提问:“你们对于范仲淹的故事有什么感受?你们觉得他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学生作出回答。
6. 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苏幕遮和范仲淹的意义和价值,并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思维进行诗词鉴赏和写作。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苏幕遮怀旧》的诗意和主题。
掌握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沉表达。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意理解:掌握《苏幕遮怀旧》的基本意思和深层含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文学鉴赏:学会从文学角度欣赏杜甫的这首诗。
认识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解读:诗句中的难懂词义和古代文化背景。
诗句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2 艺术特色分析:理解并分析诗中的象征、暗示等修辞技巧。
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语言魅力。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资料: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苏幕遮怀旧》的全文和相关注释。
与杜甫其他诗作比较的相关资料。
4.2 教学用具:PPT或黑板。
投影仪或白板笔。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述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朗读《苏幕遮怀旧》全文,引起学生兴趣。
5.2 诗意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解释难懂词义。
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3 文学鉴赏:分析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比较杜甫的其他诗作,突出《苏幕遮怀旧》的特点。
5.4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
选取几个重点诗句,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拓展学习。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反馈: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6.2 练习批改:批改学生对重点诗句的分析练习。
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后作业:7.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怀旧》。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练习。
7.2 作业要求:确保学生理解作业内容并按时完成。
强调作业的质量,要求字迹清楚,思路清晰。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幕遮·怀旧》,使学生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往事的感慨,引导学生珍惜当下,感恩过去。
二、教学重点1. 词牌《苏幕遮》的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理解和分析。
2. 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幕遮·怀旧》原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词牌《苏幕遮》的图片、播放相关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幕遮·怀旧》的创作背景。
2. 初读词歌:让学生自由朗读词歌,感受词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词牌《苏幕遮》:介绍词牌的特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细读词歌: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7. 课后作业:让学生书写课后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词歌的理解和启示。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描写怀旧主题的诗词,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让学生比较分析,探讨各自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怀旧为主题的诗词,可以使用词牌《苏幕遮》或其他词牌,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词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反馈,评估学生对词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创作练习:对学生的诗词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其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八、教学反思2. 调整方案: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建议,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是一篇经典作品,下面就是为您收集的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长亭送别》导人二、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
卒溢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但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老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典故理解。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感悟。
2. 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艺术特色等。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参与度。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诗歌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范仲淹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播放《苏幕遮·怀旧》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韵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讲解分析(1)讲解诗歌背景,揭示诗人内心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心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结合时事,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词解释、艺术特色和情感教育。
7. 作业布置(1)背诵《苏幕遮·怀旧》。
(2)写一篇关于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心得体会。
8. 板书设计《苏幕遮·怀旧》关键词:忧国忧民、爱国主义、意境、艺术特色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将《苏幕遮·怀旧》与其他描写怀旧、忧国忧民的诗歌进行对比,如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苏幕遮·怀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苏幕遮·怀旧》的创作背景及意境。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怀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
(2)提问:同学们能背诵《登鹳雀楼》吗?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字词含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教师范读《苏幕遮·怀旧》。
(2)学生跟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冥想,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苏幕遮·怀旧》。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拓展1. 介绍《苏幕遮·怀旧》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王之涣的生活年代、历史背景等。
2. 分析并对比《苏幕遮·怀旧》与《登鹳雀楼》的主题和艺术风格,加深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3. 推荐阅读其他王之涣的诗作,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全文;(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理解爱国主义情怀;(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艺术特色;2.3 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3.2 抒情手法的鉴赏;3.3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范仲淹及其作品;(2)简介范仲淹生平和创作背景;(3)导入《苏幕遮·怀旧》的学习。
4.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字词;(3)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4 诗歌欣赏与背诵(1)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2)组织学生欣赏诗歌韵律美;(3)全文背诵《苏幕遮·怀旧》。
五、课后作业5.1 熟读并背诵《苏幕遮·怀旧》;5.3 推荐一篇与范仲淹相关的文章或诗词,下节课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6.1 paritive Analysis:Compare and contrast "苏幕遮·怀旧" with other famous works of Fan Zhongyan, such as "渔家傲·秋思".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mes, imagery, and literary techniques between "苏幕遮·怀旧" and other contemporary poems.6.2 Cultural Context:Discus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how it influenced Fan Zhongyan's works.Explore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limate of the time and its reflection in Fan Zhongyan's poetry.七、实践环节7.1 Creative Writing:Have students write a short essay or po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e of the characters in "苏幕遮·怀旧".Encourage students to incorporate elements of nostalgia and longing for home into their writing.7.2 Group Discussion:Divide students into groups and have them discuss how the theme of nostalgia is express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literary works.Each group can present their findings and facilitate a class discussion on the universality of nostalgia in human experience.八、评价方式8.1 Formative Assessment:Continuously asses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engagement during class discussions and activities.Provide feedback on their creative writing and group discussions.8.2 Summative Assessment:Have students take a quiz or final exam on "苏幕遮·怀旧" and its literary elements.Evaluate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critique the poem based on thei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九、教学资源9.1 Textbook:Use a prehensive poetry textbook that includes "苏幕遮·怀旧" and provides analysis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Fan Zhongyan.9.2 Online Resources:Utilize online articles, videos, and podcasts that delve deeper into the life and works of Fan Zhongyan.Provide students with access to translations of "苏幕遮·怀旧" in different languages, if avlable, to encourage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十、课程总结10.1 Reflection:Refle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used and their alignment with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Consider any challenges faced and identify areas for improvement in future lessons.10.2 Student Feedback:Collect feedback from students regarding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the relevance of the course content.Use this feedback to make necessary adjustments to the teaching approach and materials.10.3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Assess the impact of studying "苏幕遮·怀旧" on students'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their appreciation for literature.Discuss with students how the themes of the poem can be related to their own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十一、教学延伸活动11.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范仲淹的纪念馆或历史遗址,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抒情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手法的运用;2. 诗歌韵律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诗歌原文及注释;3. 相关背景资料;4. 课堂活动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苏幕遮·怀旧》,提问:“怀旧”指的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等;(3)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抒情特点;(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怀旧”、“乡关”、“断肠”等;(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的魅力;(3)讨论诗歌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总结教学要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6.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怀旧》;(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