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作业(1-4章)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1常见地貌类型一、单项选择题读峰丛、峰林和孤峰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地形景观是在(B)A.玄武岩分布区B.石灰岩分布区C.大理岩分布区D.花岗岩分布区解析:由图可知,该区域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分布区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故选B。
2.导致下列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与图示地貌相同的是(D)A.北美五大湖B.湄公河三角洲C.塔里木盆地的沙丘D.“V”形河谷解析:北美五大湖是冰川作用的结果;湄公河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V”形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D.1读河曲及河床剖面图,回答3~4题。
3.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沿M—N的河床和水流特征的是(A)A.A B.BC.C D.D解析:河水流经弯道时,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流速快,故而表现为侵蚀。
而底部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水流上升速度慢,表现为堆积。
即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由图中看出,M 岸为河流凹岸,受流水侵蚀作用明显,河谷较深,河床坡度较大;N岸为河流凸岸,受流水堆积作用明显,河谷较浅,河床坡度较小.4.以下关于这种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A.若水流方向与图示相反,则N岸侵蚀,M岸堆积B.这种特征的河流多分布在崎岖的山区C.这种特征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平稳,非常有利于航行D.其发展趋势是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突然变直解析:在河道弯曲的地方,水流受离心力的影响都要偏向凹岸;这种河段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该河道弯曲,不利于航行.这种河道发展的结果是“裁弯取直”。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
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排列,形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奇特景观。
读我国北疆地区魔鬼城分布图,完成5~7题.5.形成雅丹地貌的地质作用是(B)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风力搬运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解析:准噶尔盆地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较少,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
绝密★启用前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寒假作业(二)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分卷I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内平均每千名育龄妇女所生孩子数。
下图是“我国不同年代生育率分布的盒形图”,盒内的分隔线为中位数,线段向上至最大值,向下至最小值。
据此回答1题。
1.影响我国生育率变化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生育观念B.人口受教育水平C.人口老龄化D.国家人口政策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简略示意图,读图回答2题。
2.关于阶段②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高-低-高模式B.世代更替慢,人口增长慢C.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D.经常面临劳动力不足状况下图所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回答3题。
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A.人口密度低B.开发了新资源C.交通条件改善D.市场广阔下图示意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曲线分别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
读图完成4题。
4.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为()A.①B.②C.③D.④木桶效应原理即组成木捅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木捅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回答5题。
5.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A.耕地B.森林C.淡水D.矿产6.甲图表示某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示意图,乙图为该国某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6题。
关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是N—P—MB. P时期劳动力不足C. M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 N点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下图为“某国1940-201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题。
2023年地理学考试各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地理学考试各章节的练题及答案。
以下
是各章节的练题和答案概述: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
1. 什么是地理学的定义?
答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现象的学科,包括人文地理学和
自然地理学两个分支。
2. 列出地球的四个主要层次。
答案:地球的四个主要层次是大气层、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
1. 解释人口密度的概念。
答案: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2. 列举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答案: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生物多样
性丧失等负面影响。
第三章:经济地理学
1. 解释乡村转型的概念。
答案:乡村转型是指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变的过程。
2. 列举不同国家之间的主要贸易伙伴。
答案:不同国家之间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中国、美国、德国等。
第四章:城市地理学
1. 解释城市化的概念。
答案: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2. 列举城市规划的目标。
答案:城市规划的目标包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发展经济、
保护环境等。
第五章:环境地理学
1. 解释气候变化的原因。
答案: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2. 列举保护环境的措施。
答案:保护环境的措施包括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等。
以上是2023年地理学考试各章节练题及答案的简要概述。
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章末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 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 000平方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据此完成1~2题。
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镇江流域D.雅鲁藏布江流域答案 B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西安市附近,西安位于黄河流域。
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 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B.人口众多C.矿产资源丰富D.商品经济较发达答案 A解析农村聚落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力密切相关,社会发展早期,乡村聚落多形成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下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
读下图,回答3~4题。
3.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A.城市化水平高B.城市南多北少C.处于逆城市化阶段D.城市沿河分布明显4.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货物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该中心适宜布局在()A.固原B.中卫C.银川D.石嘴山答案 3.D 4.C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正确的区域定位。
根据图中地物分布状况可判断出,“某省级行政区”为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3题,如图所示,在干旱为主的大背景下,宁夏的城市多沿河流分布。
第4题,与选项中其他城市相比,作为省级行政中心的银川市,陆路、空运都具有明显优势,货物集散能力强、速度快,最适于建设快递货物集散中心。
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
读下图,完成5~6题。
5.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6.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
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C.陆路交通方便D.水路交通枢纽答案 5.D 6.D解析本题组以区域人口密度图为载体,考查人口密度及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地貌》测试题一、单选题阶地是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
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局部),其中等高距为10m。
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
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A.①B.②C.③D.④2.若在⑤处钻45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②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A.20m B.40m C.55m D.70m3.读“地理景观图”,回答下题。
导致图示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流水B.冰川C.海浪D.风力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4.图中()A.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B.地形多种多样,地势东西高、中部低C.河流地貌的形成以堆积作用为主D.荒地面积广大,可大规模开发5.图示地区的农业()A.属商品谷物农业B.精耕细作,小农经营,商品率低C.灌溉集中在夏季D.面临的气象灾害有旱涝、病虫害6.“两年轮种,中间休耕”的土地利用方式()A.利于增加粮食总产 B.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中的“社会持续发展”C.利于恢复土壤肥力 D.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的“公平性”原则7.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P河道为该河主航道,该河流的基本流向是()A.自东向西流B.自西向东流C.自东北向西北方向流D.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地貌等高线地形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8.R.Q.P等值线的数值分别为:A.714.713.715 B.711.712.713 C.715.713.714 D.713.714.7159.图示地貌可能是:A.流水侵蚀地貌B.风力堆积地貌C.风力侵蚀地貌D.流水堆积地貌下面左图示意某地区某时刻的气压形势分布图,右图是左图中40°纬线穿越的河段的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第一章区域发展过关练1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必备知识与技能专练1.[2021·浙江卷]下图为2005年和2015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交通圈域示意图(内圈为1小时交通圈,外圈为5小时交通圈,中圈为2小时交通圈)。
长三角交通圈域空间变化有利于上海()①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②吸引人口迁入,迅速扩大规模③增强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④强化服务功能,壮大第二产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经典高考题]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
读图,完成2~3题。
东京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示意图2.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A.中期阶段B.加速发展阶段C.高级阶段D.衰落阶段3.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A.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办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B.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行城乡统一规划D.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经典高考题]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测量,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
下图为我国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图。
据此完成4~5题。
4.综合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5.在高新科技发展方面,更具优势的城市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24·最新模拟]上海是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对其他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近年来上海对南通的辐射越来越明显,在南通建设了多个合作园区。
图1为200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部分城市辐射强度示意图,图2为长三角城市及交通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6~8题。
图1图26.图中a城市是()A.苏州B.南京C.杭州D.宁波7.2004年上海对南通的辐射作用较小,主要原因是南通()A.政策支持力度较小B.与上海隔江相望C.与上海文化差异大D.产业基础较薄弱8.沪通合作园区的建设,对南通的主要影响不包括()A.促进产业结构调整B.获得资金流、技术流与产业流C.推动基础设施建设D.自主创设品牌,产品附加值高[2024·最新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会影响本城市及周边城市的人口增长。
洪湖————明日之星九州之一,楚国故都,庄王故里,历史名城,三国中心,关公首府,三袁故里,鱼米水乡!筚路蓝缕,以起山林;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惟楚有才,深固难徙; 凤鸣楚天,无限超越!公安加油,荆州复兴;中部崛起,中华腾飞!洪湖市以其境内最大的湖泊——洪湖而命名。
洪湖作为地名,最早始见于明朝《嘉靖·沔阳志》所载:“上洪湖,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又十里为下洪湖,受郑道、白沙、坝潭诸水,与黄蓬相通”,“夏洪湖大水,湖河不分,容纳无所,泛滥沿岸,诸垸尽没,湖垸不分”。
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洪湖的螺山、乌林和黄蓬山等地就有人类生息和居住,形成了邑居和群落。
一洪湖的历史沿革今洪湖市境域,夏商时代为古云梦地,属“禹贡”荆州之域;西周时期周武王(姬发)封为州国,都城在今黄蓬山;楚武王四十年(公元前701年),州国和江汉间其它小国都被楚国吞并;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后,古州国地属南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更南郡为临江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恢复南郡,设臵州陵县,县治在黄蓬山;新莽代汉(公元9年,以下纪年均为公元),南郡改称南顺郡,州陵改为江夏,县治在今新滩口;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西汉郡县原名;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州陵辖属东吴江夏郡;西晋永兴二年(305年),因蜀乱割南郡的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侨臵成都郡,隶属成都王颖国;南朝时州陵县先后属巴陵郡、州城郡;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裁撤州陵、惠怀二县,改臵建兴县,隶属沔阳郡,县治迁到今仙桃市沔阳老城;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今洪湖市境域疆属屡更,郡县变动频繁,大多与沔阳有分有合,或升或降,其间曾名玉沙县、附廓县、文泉县等;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臵县,沔阳县属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除道,在新堤设市,直隶属湖北省政府。
未久,撤市并入沔阳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新堤设臵沔阳地区专员公署,新堤为专署直辖市。
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一、选择题1.关于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 赤道附近地带终年高温,降水少B.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多C. 两极地区纬度高蒸发小,降水多D. 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2.小强家打算明天去扫墓,小强担心下雨去不了,晚上看电视天气预报的天气形势图后,小强很高兴。
请问他看到了反映天气的符号是()A. B. C. D.3.雾霾是目前我国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下列表示霾的天气符号是()。
A. B. C. D.4.小琳和小贝同学准备周末去郊游,以下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最适宜郊游的是()A. B. C. D.5.下图天气符号,表示天气的状况是( )A. 阴转小雨,西北风六级B. 多云转小雨,东南风六级C. 晴转大雨,东南风六级D. 阴转小雨,西北风三级6.如图是同纬度的四个地区,其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A. B. C. D.7.据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近段时间来,我国南方多地将出现“≡”天气,这是一种什么天气?()A. 霜冻B. 沙尘暴C. 雾D. 台风8.在天气预报画面上,所示的天气情况是()A. 阴有小雨B. 阴有小雪C. 雨夹雪D. 小雨雪9.在今晚的天气预报中出现这个天气符号,那是表示将要出现怎样的天气?()A. 大雪B. 雷阵雨C. 暴雨D. 沙尘暴10.如果我们下周要测量气温和降水情况,需要准备的测量仪器是A. 温度计、湿度计B. 体温计、湿度计C. 温度计、雨量器D. 温度计、雨量器11.下图天气符号,表示天气的状况是()A. 阴转小雨,西北风六级B. 多云转小雨,东南风六级C. 晴转大雨,东南风六级D. 阴转小雨,西北风三级12.我国每年五、六月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将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其降水的主要类型是()A. 锋面雨B. 地形雨C. 对流雨D. 台风雨13.有关气温分布的说法错误的是()A. 非洲大陆最炎热B. 一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方突出C. 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气温高D. 沿海湿润地区温差大14. “中考”后武汉地区将酷热难当,如果父母欲带你去旅游避暑,最理想的避暑地点是下图中的()A. B. C. D.15. 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A. 一月B. 二月C. 七月D. 八月16.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降水量b>d,气温a>B. 降水量d>b,气温C>C. 降水量a>C,气温d>cD. 降水量d>c,气温d>c二、综合题17.读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气候图,回答:(1)(1)AB两地的降水量是________ 地多,________ 地少,其原因是A地位于________ B地位于________ 。
1 第一章 绪论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城市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的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三、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2、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⑤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
四、我国城市地理学近期的研究重点。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 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 2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一、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 城镇:广义的城市叫城镇。只有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城市 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镇,市和镇的总称叫城镇。 世界各国定义城镇人口的标准没有统一。
二、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具体到空间上有三种地域概念,即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三、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 ①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②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④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评价:有两个先天不足的问题,一是没有界定指标,空间尺度的概念不明确;二是易与中心市的都市区混淆。 ⑤⑥
四、评价市带县体制的利弊。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市集出现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形成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导致城市雏形形成。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城市具有了完备的职能和相当的规模。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形成。④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导致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掀起了城镇化的世界浪潮。⑤全球化、信息化使城市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它们处在世界城市功能等级体系的顶端,主宰着世界经济和政治。 因此,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 3
二、区域条件对城市产生与发展有何影响?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区域条件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三、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1、按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大、中、小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2、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 C、(3)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闽江口的福州就是在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市的。
四、简述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城市的成长过程。 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城市,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城市的雏形。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在近代,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普遍采用,出现了大量的以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基础的城市。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4
一、概念: 1、城市化:在地理学上,城市化指一个地域空间的变换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即城镇化的地域空间过程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的集中,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过程。 另一种: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2、郊区化:是大城市人口剧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城市内部居住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由于汽车的普及、交通通讯网络设施的现代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原因,导致城市中上阶层人口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而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的过程。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3、逆城市化: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净迁出大于净迁入的现象,迁出的人口主要来自规模庞大的大都市区,特别是它们的中心城市,主要流向较小的大都市区和非都市地区(如美国的阳光地带)。结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种过程就称为逆城市化。
4、再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开始恢复增长。 5、过度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6、低度城市化:是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的过程。
7、乡村城镇化: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有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业活动。因职业变化,加强了与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促使其生活方式向城市型转化,并加速人口向小城镇集聚,使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都得以发展,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
二、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城市化动力机制。 1、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4、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三、简述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得出行范围的扩大,对外交通设施的完善使得城市空间生长。 2.工业的扩展。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倾心明显导致城市近域化推进。 3.住宅向外推近。 5
四、简述彼得.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 彼得.霍尔的模型: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1. 流失中的集中:中心市吸引郊区和农村地区人口,小城市人口流失迁往大城市。 2. 绝对集中:各都市区人口绝对增加,人口向中心市集中。 3. 相对集中:都市区人口增长迅速,中心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郊区。 4. 相对分散:都市区人口继续增长,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中心市。 5. 绝对分散:都市区人口继续增长,人口从中心市向郊区迁移,中心市人口绝对减少,郊区人口低速增长。 6. 流失中的分散:大都市区人口下降,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小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人口增长超过大都市区。 前三个阶段呈向心集聚;第四阶段是离心扩散的初始阶段,出现了郊区化的前兆;第五阶段为典型的郊区化阶段;第六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
五、简述奥沙利文对郊区化的成因分析。 ① 制造业郊区化 ② 人口郊区化 ③ 零售业郊区化 ④ 办公业郊区化 郊区化使得城市从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变。
精明增长理念;TOD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