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8
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温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大多数城市的分布叫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10类【1】滨海城市【2】三角洲平原城市【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6】平原中腹城市【7】高平原上的城市【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9】中山谷地城市【10】高山谷地城市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这种双相联系无时无刻不再进行。
4、当代世界城市化有哪四个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5.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有哪几个主要特征?(1)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4)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6、克里斯塔勒和廖士的中心地理论有什么异同?首先,克里斯塔勒和廖士两人的学说均建立在假设的理想平原之上(后者假设的因素更多一些),因而都得出市场区的最佳形式是六边形。
但是,最后形成的中心地模式不同。
其原因在于:克里斯塔勒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从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的顺序开始,由上至下地建立起他的中心地体系;而廖士则遵循“超额利润最低化”原则,从最低级货物的最小必需销售距离的顺序开始,由下至上地建立起他的中心地体系。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B. 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作用C. 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D. 城市环境的生态影响2. 城市中心地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克里斯塔勒B. 韦伯C. 洛施D. 哈格斯特朗3. 下列哪项不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A. 人口向城市集中B. 城市面积的扩大C. 农业用地的增加D. 城市经济活动的多样化4. 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经济原则B. 社会原则C. 环境原则D. 政治原则5. 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A. 道路设计不合理B. 车辆数量过多C. 公共交通不发达D. 所有以上因素6.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A. 工业排放B. 人口密度高C. 建筑物密集D. 绿化覆盖率低7.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是:A. 出生率上升B. 死亡率下降C.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D. 城市内部人口自然增长8.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通常遵循哪种模式?A. 同心圆模式B. 扇形模式C. 多核心模式D. 线性模式9. 城市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不包括:A. 土地利用变化B. 水资源污染C. 空气质量改善D. 生物多样性减少10.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A. 经济增长B. 环境保护C. 社会公平D. 文化传承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 描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原则,并解释其重要性。
3. 阐述城市交通规划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如何通过规划来缓解交通拥堵。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 以一个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其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并探讨这种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1.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 2.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 3.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4.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6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7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8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10.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 6.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答:⑴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7.在西方,城市土地利用划分:•答:(1)商业用地(2)工业用地(3)政府机关用地(4)住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6)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和水面•8.林奇认为,居民构想图主要由五个要素组成•答:⑴路径⑵界线或边沿⑶区或区域⑷枢纽或节点⑸标志•9.城市交通问题的表现形式有•答:、(1)交通堵塞(2)交通事故(3)公共交通问题(4)停车问题(5)交通污染问题•10.戈特曼认为目前世界有6 个大都市带,•答:⑴波士华大都市带⑵芝匹兹、美国大湖沿岸都市带⑶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⑷英格兰大都市带⑸西北欧大都市带⑹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城市地理作业(1-4章)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城市(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的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三、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2、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⑤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四、我国城市地理学近期的研究重点。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广义的城市叫城镇。
城市地理学作业城市地理学李军2011013457 地理科学1101题目:实地观看六安城市发展规划蓝图,了解城市近期、远景规划情况及城市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分析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合肥机场建设对六安市未来发展的意义。
图片:图片一图片二图片三图片四一:规划内容1、城市性质六安市的城市性质为:大别山北麓中心城市,安徽省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安徽省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具有滨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2 、城市职能(1)大别山北麓的中心城市(2)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3)区域性交通枢纽(4)安徽省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之一(5)六安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 、规划期限近期:2008—2015年中期:2015—2020年远期:2020—2030年4、城市规模近期:至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68万,建设用地规模为70 km2;中期: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80万,建设用地规模为82 km2;远期:至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20万,建设用地规模为120 km2。
5、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研究层次。
(1)市域范围:包括金安、裕安两区,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县级)。
用地面积为17976 km2。
(2)规划区范围:包括中心城区和新安镇、徐集镇、三十铺镇、城南镇、苏埠镇、城北乡、中店乡、分路口镇、韩摆渡镇、先生店乡、椿树镇10个乡镇以及横排头风景区。
规划区面积为1096.8km2。
(3)中心城区范围:北至合武高速,南至宁西铁路,东到三元河,西到商景高速。
包括现状城区10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乡范围、以及与之相接的三十铺镇、新安镇、城南镇的部分用地,总面积约120km2。
6、城市发展方向“向东主动推进,向北积极延伸,向西跨河拓展,向南逐步完善”,构建未来六安中心城区的整体空间结构,将城市的发展重心向东、向北转移,适当向西发展,从空间结构上保障城市布局的合理性,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1、城市地理学1)对象和任务研究再不同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性。
2)发展城市地理学的完全独立和大规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问题等。
2、城市概念: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居地.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3、空间分析学派1)背景50.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
2)内容地理学在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变:①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②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③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帮助决策。
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 1 —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
3)评价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④空间模式不能完全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
4、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涵义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人口相应减少,城市形成和分布,由相对独立的状况改为相互联系的状况;人们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
3)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中国城市化率为52.57%5,卫星城1)概念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
2)功能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
3)发展本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为控制大城市膨胀采取了发展卫星城这种分散对策,从本世纪初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兴建了三代卫星城。
— 2 —6、郊区化1)概念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
A. 城市自然地理环境B. 城市人文地理环境C. 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D. 城市经济发展模式2.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
A. 自然增长率B. 机械增长率C. 政策导向D. 科技进步3.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通常被划分为住宅区的是()。
A. 工业用地B. 商业用地C. 居住用地D. 公共设施用地4. 城市规模的划分通常基于()。
A. 人口规模B. 经济总量C. 地理面积D. 行政级别5. 城市交通规划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交通效率B. 减少环境污染C. 缓解交通拥堵D. 促进经济发展6. 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空气净化作用的主要是()。
A. 建筑物B. 道路C. 绿地系统D. 水体7.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主要表现为()。
A. 人口过剩B. 资源短缺C. 环境污染D. 所有以上选项8. 城市规划中,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通常采取的措施是()。
A. 拆除重建B. 修缮保护C. 限制开发D. 市场化运作9. 城市群是指()。
A. 相互独立的城市集合B. 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集合C. 地理位置相邻的城市集合D. 行政管理统一的城市集合10.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A. 经济发展B. 社会进步C. 环境保护D. 所有以上选项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它关注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__________的关系。
2. 城市化的标志之一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__________。
3. 在城市土地利用中,__________是城市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区域,通常包括商业、服务业等设施。
4. 城市规模的扩大往往伴随着城市功能的__________和城市空间的__________。
5. 城市交通规划应遵循__________原则,以确保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转。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1..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
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
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
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正常城市、最小需要量法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地理学第三次作业论述题1.简述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条件和影响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191-194――城市相互作用指的是城市之间持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传递、沟通和交换活动,城市相互作用是构成区域城市镇体系的内部动因;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对流、传导和辐射;对流主要指人员和物质货物的移动;传导则主要以城市之间的各种交易活动,通常以统计学的簿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辐射主要指信息、思想、体制、创新、技术、文化生活方式等在城市之间传播与流动;城市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互补性、中间机会、可运输性等,其中中间机会对原来城市相互作用的格局起着破坏、改造、重塑或者调整作用;城市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区域城镇体系的构建、重组、或者调节作用,它是进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研究内容;论述题2.简述城市体系的首位式分布、位序――规模分布模式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教材P163-172――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模式中,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首位度是一国最大城市人口规模与其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比值;有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等的区分,但是,只有当2城市指数市时首位度等于大于2、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时首位度等于或大于1,我们才可以判定该国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属于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模式遵从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它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城市的位序-规模分布法则有若干个,利用位序-规模分布模式,在已知城市体系内任意城市的位序、最大城市或任意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时,都可以求算该已知城市的人口规模,或者可以求算相反的参数指标;对于首位式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评价应当根据评价对象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客观地进行,不宜绝对地肯定或者否定某种模式;论述题3.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参考答案:3答:按照城市全部经济活动的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论述题4.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参考答案:4答: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就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城市职能是从整体上看一个城市的作用和特点,指的是城市和区域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分工,属于城市体系的研究范畴;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加入了人的主观意念;论述题5.城市土地具有哪些特征参考答案:5.答: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城市土地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自然特征1位置固定性2面积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二经济特征1土地资源的稀缺性2区位的效益性3边际效益递减性4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5市场交易的低效性三法律特征论述题6.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6.答:1商业用地2工业用地3政府机关用地4住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6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和水面论述题7.简述自然环境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参考答案:7.答:自然环境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一城市地理位置;城址主要受自然地理要素影响;二城市地形;从城址选择、用地选择、功能区组织到道路、工程管网、绿地布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组织无一不受地形的影响;三城市气候;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影响以风最为显着,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四城市植被;五地基承载力;六城市地下空间;第二次作业论述题1.简述城市化定义及城市化Ⅰ、Ⅱ的内容参考答案:1.简述城市化定义及城市化Ⅰ、Ⅱ的内容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54-55――城市化定义: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城镇地域不断扩大、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集中、城市生活工作方式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过程,可以分为城市化Ⅰ、城市化Ⅱ两部分;城市化Ⅰ指的是人口、非农业活动向城市镇集中、非城市镇景观演变为城市镇景观的过程,它们表示实体性的、物化了的城市化内涵,这个过程有饱和点、有终点;城市化Ⅱ表示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向周边、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这是一个抽象的、精神上的城市化内涵,它没有饱和点、没有止境;论述题2.简述城市化动力和机制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57-63――城市化的动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论述题3.简述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同心环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CBD区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274-287――同心环模式:伯吉斯创建,他指出,城市核心最中心部分是商业集中之地,向外依次是过渡性地带、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高档住宅区或通勤人士住宅区这样围绕城心呈原环状向外推进;扇形模式:由霍伊特提出,他以同心环模式为基础,保留了经济地租机制,增加了放射状运输道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多核心模式:主要由哈里斯、厄尔曼提出,模式假设,城市中除了中心商业区以外,还有次要经济细胞散布在城市系统内,这些经济细胞就是原来的次级中心地和其他成长点,在一定条件之下,它们可能发展成为新的中心商务区;CBD区即中心央商务区,指的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地价最高的地区;划分CBD区的指标主要有中心商务高度指标CBHI、中心商务强度指标CBII等;论述题4.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参考答案:4.答: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有区域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前者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后者则是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论述题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参考答案:5答:技术进步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创新;信息技术正在转换生产、消费、管理等方式;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空间组织开始跨出国界,走向全球;与此相适应,城市体系由单一国家的城市体系走向跨国城市体系,乃至于世界城市体系;1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促成了新国际分工的形成,出现了范围更大的、以大城市集聚发展为特色的跨国城市网络;2世界城市体系;信息网络正成为影响城市体系发展的基本因素;国家层次的信息网络正在彼此沟通,结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世界信息网络,城市体系由跨国城市体系迈向世界城市体系;首先,世界城市体系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其次,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最后,传统的国家和区域城市系统将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世界城市体系;论述题6.城市化的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6答: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论述题7.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参考答案:7.答: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产生了集聚不经济;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了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是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工业的扩张、住宅的扩散以及一些职能部门向郊外扩散;论述题8.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参考答案:8.答: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论述题9.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参考答案:9.答: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着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第四次作业论述题1.简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假设、理论要点、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三种原则下的K值…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204-217――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揭示区域城市体系规律的系统理论,是关于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和空间分布最优化的理论,它最先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城市体系中中心地可以看作城市的数量、规模、分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假设:理想地表――土壤肥力同等、资源均匀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消费方式完全一致,相似于“均质平原”;统一的交通系统――平原内所有同等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平原内任意一点与其他地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反比,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经济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第一,大多数聚落都作为中心地为其腹地或者市场区提供货物或服务,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腹地的服务中心,为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第二,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别不尽相同,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档次也不同,不同中心地之间的数目是按一定规律存在和排列的,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将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形成中心地等级体系,越是高级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越齐全;级别越低的中心,与相邻同级中心之间的距离越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三,中心地市场区最有效的理论形状是正六边形,因为正六边形可以使中心地的利润最大化;按最有效市场区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形态按照不同的原则各有自己的K值有3种K值;第四,中心地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中心地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腹地对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增长的速度;六边形网络――平原上每个生产者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范围都是一个圆,为了消除圆与圆之间的空隔而使相邻两圆相互重叠一部分并且平分重叠部分,从而得到了一个正六边形市场区取代了圆形市场区,同等等级同等规模的正六边形、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正六边形有规律地连接成一个有机的市场网络体系,即六边形网络;城镇等级体系――取决于中心地提供货物的等级高低与种类多少,中心地城镇级别的高低与它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等级、数量是严格一致的,高等级货物和服务只有少数高等级中心地可以提供,克氏从最高等级货物的门槛需求开始往下推导,按此原则就形成了有序的区域城镇体系;三种K值制约下的区域城镇等级体系及其结构是不同的;3种原则下的K值――市场原则下的K值:K=3;交通原则下的K值:K=4;行政原则下的K值:K=7;论述题2.简述核心――边缘理论的基本内容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理论、生长极理论、核心边缘模式图及说明3.当代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有哪些如何解决参考答案:2题答案要点教材P221-226――均衡增长论: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等,认为落后国家容易产生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因此这些国家应当采取均衡发展战略,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不均衡增长理论:赫希曼等人是代表,他们认为,不发达国家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缺乏资金;不发达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各部门之间应当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从而产生压力,压力推动发展;生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1950年提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内,而是以不同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这些具有成长和空间集聚意义的“点”就是生长极;其中的关键,就是要选择好发动型工业;核心-边缘模式图见教材P224图8-21的说明:该图反映的是区域或国家经济地域结构与演变的一般模式――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空间系统可以由核心区和边缘区两个次系统部分组成,该系统的发展动力是核心区产生的大量革新,这些革新从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该模式包括了革新扩散、决策过程、人口迁移、投资过程等四个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核心向边缘区和边缘区向核心区的动态过程的作用力是不相等、不对称的,从而决定了核心与边缘区的关系是控制与依赖的不平等关系,还存在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关系,进而在空间系统组织中产生出一系列不平衡;核心-边缘模式系统的发生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初期、中期、晚期和衰落期等4个阶段;3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323-351,并结合当前党和政府的有关法律、政策以及你所在地区城市政府采取的治理措施进行阐述――当代城市的经济社会问题主要有: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贫困问题、城市老年人问题、城市种族问题、城市犯罪问题、城市改造与空间资源占有问题等等;解决的措施-发展城市及整个社会生产力、法律措施、政策措施、经济措施、改变观念、以人为本、构建和协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论述题3.试评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参考答案:3.答:由克里斯泰勒等人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地理学乃至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中心地理论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不过中心地理论也有不足之处;1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损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2中心地理论仅较适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于城市密集区;3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4中心地理论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子系统处于不同区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忽视了同一个子系统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第一次作业论述题名词解释:1.城市2.城市化3.规模经济4.集聚经济5.地方化经济6.城市化经济8.社会区9.基本/非基本比率10.消极型城市化11.级差地租Ⅰ12.级差地租Ⅱ参考答案: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3.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4.集聚经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集中而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5.地方化经济:是指同一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6.城市化经济:指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中央商务区,是指城市中心的地价峰值区,白天车流、人流量大,以零售、贸易、金融和办公等服务业为主的城市核心区;8.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9.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10.消极型城市化:由于农村经济破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所造成的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11.级差地租Ⅰ是指经营较优等土地肥沃、位置的土地使用者获得的并最终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12.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土地连续追加投资单位土地产出增加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 1:[填空题]作业一:1、K=7在科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属于按原则组织的城市体系。
2、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3、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重心是从和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4、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
5、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6、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和城市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城市金字塔的金字塔型结构,是专指随而变化的一般规律。
8、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城市。
9、和并被人们誉为20世纪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
10、城市地理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和三个层次。
1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的一种特殊形态。
12、我国各地农村在发展乡镇企业时,根据当地的条件,创造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以企业所有制的支配形式划分,有以乡、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为主的,有以个体所有制为主的,还有以集体所有制企业结合"三资”企业混合型的。
13、城市规模主要有和两种表达方法。
14、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
15、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城市地理学第三次作业[论述题]1.简述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条件和影响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191-194)――城市相互作用指的是城市之间持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传递、沟通和交换活动,城市相互作用是构成区域城市(镇)体系的内部动因。
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对流、传导和辐射;对流主要指人员和物质(货物)的移动;传导则主要以城市之间的各种交易活动,通常以统计学的簿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辐射主要指信息、思想、体制、创新、技术、文化生活方式等在城市之间传播与流动。
城市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互补性、中间机会、可运输性等,其中中间机会对原来城市相互作用的格局起着破坏、改造、重塑或者调整作用。
城市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区域城镇体系的构建、重组、或者调节作用,它是进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研究内容。
[论述题]2.简述城市体系的首位式分布、位序――规模分布模式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教材P163-172)――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模式中,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首位度是一国最大城市人口规模与其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比值;有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等的区分,但是,只有当2城市指数市时首位度等于大于2、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时首位度等于或大于1,我们才可以判定该国(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属于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模式遵从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它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的位序-规模分布法则有若干个,利用位序-规模分布模式,在已知城市体系内任意城市的位序、最大城市或任意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时,都可以求算该已知城市的人口规模,或者可以求算相反的参数指标。
对于首位式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评价应当根据评价对象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客观地进行,不宜绝对地肯定或者否定某种模式。
[论述题]3.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参考答案:3答:按照城市全部经济活动的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论述题]4.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参考答案:4答: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就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城市职能是从整体上看一个城市的作用和特点,指的是城市和区域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分工,属于城市体系的研究范畴。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加入了人的主观意念。
[论述题]5.城市土地具有哪些特征?参考答案:5.答: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城市土地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自然特征(1)位置固定性(2)面积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二)经济特征(1)土地资源的稀缺性(2)区位的效益性(3)边际效益递减性(4)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5)市场交易的低效性(三)法律特征[论述题]6.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6.答:(1)商业用地(2)工业用地(3)政府机关用地(4)住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6)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和水面[论述题]7.简述自然环境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参考答案:7.答:自然环境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
(一)城市地理位置。
城址主要受自然地理要素影响。
(二)城市地形。
从城址选择、用地选择、功能区组织到道路、工程管网、绿地布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组织无一不受地形的影响。
(三)城市气候。
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影响以风最为显著,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
(四)城市植被。
(五)地基承载力。
(六)城市地下空间。
第二次作业[论述题]1.简述城市化定义及城市化Ⅰ、Ⅱ的内容参考答案:1.简述城市化定义及城市化Ⅰ、Ⅱ的内容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54-55)――城市化定义: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城镇地域不断扩大、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集中、城市生活工作方式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过程,可以分为城市化Ⅰ、城市化Ⅱ两部分;城市化Ⅰ指的是人口、非农业活动向城市(镇)集中、非城市(镇)景观演变为城市(镇)景观的过程,它们表示实体性的、物化了的城市化内涵,这个过程有饱和点、有终点;城市化Ⅱ表示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向周边、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这是一个抽象的、精神上的城市化内涵,它没有饱和点、没有止境。
[论述题]2.简述城市化动力和机制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57-63)――城市化的动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论述题]3.简述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同心环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CBD区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274-287)――同心环模式:伯吉斯创建,他指出,城市核心(最中心部分)是商业集中之地,向外依次是过渡性地带、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高档住宅区或通勤人士住宅区这样围绕城心呈原环状向外推进;扇形模式:由霍伊特提出,他以同心环模式为基础,保留了经济地租机制,增加了放射状运输道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多核心模式:主要由哈里斯、厄尔曼提出,模式假设,城市中除了中心商业区以外,还有次要经济细胞散布在城市系统内,这些经济细胞就是原来的次级中心地和其他成长点,在一定条件之下,它们可能发展成为新的中心商务区;CBD区即中心(央)商务区,指的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地价最高的地区。
划分CBD区的指标主要有中心商务高度指标(CBHI)、中心商务强度指标(CBII)等。
[论述题]4.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参考答案:4.答: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有区域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前者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后者则是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论述题]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参考答案:5答:技术进步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信息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创新。
信息技术正在转换生产、消费、管理等方式。
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空间组织开始跨出国界,走向全球。
与此相适应,城市体系由单一国家的城市体系走向跨国城市体系,乃至于世界城市体系。
(1)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促成了新国际分工的形成,出现了范围更大的、以大城市集聚发展为特色的跨国城市网络。
(2)世界城市体系。
信息网络正成为影响城市体系发展的基本因素。
国家层次的信息网络正在彼此沟通,结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世界信息网络,城市体系由跨国城市体系迈向世界城市体系。
首先,世界城市体系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
其次,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
最后,传统的国家和区域城市系统将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世界城市体系。
[论述题]6.城市化的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6答:(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论述题]7.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参考答案:7.答: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产生了集聚不经济。
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了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
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是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工业的扩张、住宅的扩散以及一些职能部门向郊外扩散。
[论述题]8.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参考答案:8.答:(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论述题]9.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参考答案:9.答:(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第四次作业[论述题]1.简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假设、理论要点、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三种原则下的K值…)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204-217)――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揭示区域城市体系规律的系统理论,是关于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和空间分布最优化的理论,它最先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城市体系中中心地(可以看作城市)的数量、规模、分布模式。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假设:理想地表――土壤肥力同等、资源均匀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消费方式完全一致,相似于“均质平原”;统一的交通系统――平原内所有同等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平原内任意一点与其他地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反比,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经济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第一,大多数聚落都作为中心地为其腹地或者市场区提供货物或服务,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腹地的服务中心,为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第二,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别不尽相同,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档次也不同,不同中心地之间的数目是按一定规律存在和排列的,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将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形成中心地等级体系,越是高级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越齐全;级别越低的中心,与相邻同级中心之间的距离越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三,中心地市场区最有效的理论形状是正六边形,因为正六边形可以使中心地的利润最大化;按最有效市场区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形态按照不同的原则各有自己的K值(有3种K值);第四,中心地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中心地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腹地对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增长的速度;六边形网络――平原上每个生产者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范围都是一个圆,为了消除圆与圆之间的空隔而使相邻两圆相互重叠一部分并且平分重叠部分,从而得到了一个正六边形市场区(取代了圆形市场区),同等等级同等规模的正六边形、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正六边形有规律地连接成一个有机的市场网络体系,即六边形网络;城镇等级体系――取决于中心地提供货物的等级高低与种类多少,中心地(城镇)级别的高低与它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等级、数量是严格一致的,高等级货物和服务只有少数(高等级)中心地可以提供,克氏从最高等级货物的门槛需求开始往下推导,按此原则就形成了有序的区域城镇体系;三种K值制约下的区域城镇等级体系及其结构是不同的;3种原则下的K值――市场原则下的K值:K=3;交通原则下的K值:K=4;行政原则下的K值: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