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药物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0
7禽蛋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及防控方法禽蛋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质优价廉的营养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蛋禽集中化饲养过程中,兽药不仅能够用于防治疾病,部分还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促使机体生长或者产蛋率提高,但同时又容易在机体或者禽蛋中残留。
现介绍禽蛋中兽药残留规律、检测方法以及防治措施!1 兽药残留种类合成抗菌药物残留,磺胺类药物,是一类药物的总称,主要特征是具有氨基苯磺酰胺结构,因其具有价格便宜、效果良好而在畜牧业中普遍应用。
尽管有关规定要求产蛋禽不能够使用磺胺类药物,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依旧存在非常严重的误用和滥用现象,从而使其在禽蛋中残留。
在我国,要求磺胺类药物的总残留量控制在每千克含有100μg 以下,同时还要求其中磺胺二甲基嘧啶的残留量控制在每千克含有25μg 以下。
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使用的有恩诺沙星、二氟沙星、沙拉沙星、氟甲喹、达氟沙星,但要求处于产蛋高峰期的蛋禽禁止使用。
硝基咪唑类药物,主要是作为驱虫药使用,通常以在饲料中添加的形式给药,从而使其残留在动物源性食品中。
国际上规定,所有食品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硝唑眯唑类药物的残留量要求达到“0”,也就是说使用最先进的检测设备的定量限规定每千克含有1μg 。
抗生素类药物残留,四环素类,是一种广谱抗生素,是由链菌霉生成,目前广泛使用的有四环素、多西环素、金霉素、土霉素等,相对来说禽蛋中较少残留该类药物。
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作为饲料添加剂以及治疗药物使用,能够加速畜禽生长,促使饲料利用率提高,可作为治疗性兽药使用于无公害食品蛋禽饲养中,但如果用药不规范就会导致残留现象的发生。
目前,主要使用的有泰乐菌素和红霉素,要求残留量分别控制在每千克含有100μg 和150μg 以下,休药期要控制在7d。
2 检测方法2.1 胶体金试纸条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基于免疫金标记技术和抗原抗体反应相结合的一种实验技术。
待测液中的待检药物与NC 膜的微孔作用下进行层析,待测液中的待检药物与NC 膜上的测试线(T 线)竞争结合金标抗体,最终通过测试线(T 线)颜色的深浅进行待测样本中药物含量的定性判断。
动物组织中磺胺类抗生素残留量检测方法(二)3.4.1 控制液的配制 3.4.1.1 阴性控制液的配制:取2 mL组织阴性对比溶液(3.2.2.1),加入到6 mL MSU提取缓冲溶液(3.2.2.3)中制成阴性基准液,在室温下混合匀称,该基准液可在室温下放置不超过6h。
用于分析仪和试剂的性能监测。
3.4.1.2 阳性控制液的配制:取0.3mL 抗生素标准溶液(3.2.2.2),加6 mL组织阴性对比溶液(3.2.2.1),混匀后从中取2 mL溶液加入到6 mL MSU提取缓冲溶液(3.2.2.3)中制成阳性基准液,在室温下混合匀称,该基准液可在室温下放置不超过6h。
用于分析仪性能监测和阳性确认。
3.4.2 提取称取试样约10g(精确到0.1g)于50 mL离心管中,加入30 mL MSU提取缓冲液(3.2.2.3)。
于高速组织捣碎匀质器中匀质30s~60s。
然后将离心管放置在80℃±2℃的电热恒温器中,保温30 min后,将管取出放置在冰水浴中冷却10 min;于3300 r/min下离心10 min,倒出上清液,注重除去浮在表层的脂肪粒。
用M2缓冲液(3.2.2.3)或0.1mol/L调整提取液pH,每次加入300 uL M2缓冲液或0.1 mol/L盐酸直至pH达到7.5左右。
须要时取适量上清液用等体积举行脱脂。
提取液复原到室温后立刻举行受体分析。
3.4.3 测定 3.4.3.1 将一磺胺受体试剂(3.2.2.4)加入到硅硼酸盐玻璃试管中,用微量移液器加入300 uL水,置于旋涡振荡器上混匀10 s 将试剂溶解。
3.4.3.2 加入 4 mL 样品提取液(3.4.2)或阴性控制液(3.4.1.1)或阳性控制液(3.4.1.2)分离用于测试样本、阴性对比和阳性对比。
3.4.3.3 将一磺胺氘标志物试剂(3.2.2.5)加入试管,混合15 s,65℃±1℃温育3 min。
动物组织中磺胺类抗生素残留量检测方法(一)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动物组织中磺胺类抗生素残留的发射免疫受体筛选测定办法。
本标准适用于动物(牛、猪、家禽和鱼虾等)组织中磺胺类抗生素残留的发射免疫受体筛选测定。
2 试样制备和保存 2.1 试样制备从混合原始样品中取出部分代表性样品,剔除脂肪组织后将可食部分放入搅拌器中绞碎,充分混匀,用四分法缩分出不少于500 g,均分两份,装入洁净容器内作为试样,加封并标明标志。
制样过程中必需防止样品受到微生物或化学物的污染或发生残留物含量的变幻。
2.2 试样保存样品于-18℃冷冻保存。
新奇或冷冻的组织样品可在2℃~6℃储藏72h。
3 测定办法 3.1 办法提要样品中的磺胺类抗生素残留经提取、稀释后与[3H]标志的互相竞争结合细菌细胞中的磺胺特异性受体。
在一定温度下举行竞争性结合反应后,将磺胺-受体复合物的沉淀重新用水溶解,加入闪耀液后测定[3H]衰变发出的R粒子发射性计数cpm(count per minute)。
液体闪耀计数仪测得的cpm与样品中磺胺残留量成反比。
3.2 试剂和材料 3.2.1 水,试验用水为重蒸馏水。
3.2.2 Charm Ⅱ竞争性受体结合组织磺胺测试试剂盒每批新试剂盒用法前须举行性能监测。
试剂盒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3.2.2.1 肉类组织阴性对比浓缩干粉,储藏于2℃~6℃。
用法时取浓缩干粉按标签配制成组织阴性对比溶液,此溶液可在2℃~6℃冰箱或冰浴中保存48 h,或可将所有或部分溶液保存于-15℃以下的冰箱中,用法时将其置于室温下解冻,解冻后的溶液在2℃~6℃冰箱或冰浴中保存24 h。
3.2.2.2 多种抗生素混合标准品干粉,含,储藏于2℃~6℃。
用法时按标签配制成抗生素标准溶液,浓度为1000 ug/L。
溶液的保存办法同3. 2.2.1。
3.2.2.3 缓冲液:包括肉类组织提取缓冲溶液(MSU提取缓冲液)干粉和调整pH值的M2缓冲液干粉,2℃~6℃储藏。
动物源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摘要众所周知,磺胺类药物不仅价格实惠,而且能够有效对抗很多种微生物、致病因子或疾病,因此深受兽医青睐,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广大群众的关注。
人们想要对食品样品复杂体系的分离分析要求更上一层楼,就需要开发能提高检测效率、准确可靠、灵敏度高的检测分析方法。
本文重点论述了分析方法和几种常见的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总结了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为食品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检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文献参考。
关键词:动物源食品;磺胺类药物;药物残留;检测技术1分析方法1.1处理样品的方法液相萃取法是样品处理方法中最经典的。
由于磺胺类药物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不易溶解,而在极性有机溶剂中易溶解,通常工作人员采用CH2Cl2、C3H6O、甲基氰以及醋酸乙酯等作为萃取液。
由于某些有机溶剂能够让样品蛋白丧失活性,因此,大力发展固相萃取法势在必行,有利于更快速、顺利地萃取与蛋白结合的磺胺类药物残留。
固相萃取法优势很多,比如可操作性强、装置简单、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等。
其中阳离子交换树脂以及C18等是最常见固相萃取装置。
基质固体分散技术和超过滤方法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萃取方法。
超过滤法能够有效解决共萃取干扰、乳胶产生等很多液相萃取技术问题,同时简化检测步骤,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减少分析费用。
MSPD的制备工艺为:将样品与C18柱填料混合,装柱,之后利用正己烷清洗柱子,及时去掉脂质化合物,最后利用二氯甲烷清理掉被吸附的组分,保留高极性杂质。
相对于传统样品处理方法,MSPD具有如下优势:样品处理方法效率较高,而且操作简单;有效抑制和消除了乳化作用;溶剂消耗较少。
此外,超临界流体萃取(SFE)也可用于从样品中提取磺胺类药物。
1.2样品净化方法在进行色谱分析之前,需要净化和浓缩样品,以防止样品基质中的复杂成分严重破坏色谱仪器和干扰目标分析物。
其中薄层色谱、柱色谱以及固相萃取等都是常见方法。
202111240专题论述磺胺类药物在畜产品中残留的原因及检测方法探究杨广发1,陶利明2,柳 敏1(1.吴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所,江苏苏州215200;2.吴江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苏州215200)摘要:药物性饲料添加剂以及预防性用药缺乏合理性,会导致畜产品中存在药物残留,对人类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磺胺类药物是兽医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种药物,属于常见的广谱抗生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结合现状分析,为了追求利益,部分养殖人员存在滥用药物的情况,导致畜产品中磺胺类药物存在残留情况。
基于此,本文对磺胺类药物在畜产品中残留的具体原因以及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畜产品;磺胺类药物;残留;原因;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S85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1)11-0086-03磺胺类药物的优点是抗菌谱广、使用简便、性质稳定、毒性较低,属于一种人工合成类抗菌药物,如果家畜出现细菌感染,通常情况下会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磺胺类药物对于相关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除此之外,小剂量的磺胺类药物能够当作饲料添加剂使用,不但有助于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同时对于促进家畜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
在磺胺类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如果剂量控制得当,不会导致药物在家畜体内组织聚集,如果使用不合理,畜产品中极易存在磺胺类药物残留,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了解畜产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检测方法十分重要。
1磺胺类药物概述磺胺类药物是氨基苯磺酰胺的一种衍生物,颜色多为白色,性状为淡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
磺胺类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对氨基苯甲酸的利用而发挥抑菌作用,如多数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部分阴性菌,主要包括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以及沙门氏菌病等[1]。
可溶性磺胺类药物在口服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吸收并到达全身,短效的半衰期不足8 h,中效的半衰期超过10 h,长效的半衰期超过30 h。
畜禽肉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检验方法食品安全检验手册108本方法可以检验畜禽肉、鸡蛋中磺胺嘧啶(SD),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噁唑(SMZ)和磺胺喹噁啉(SQ)的残留。
1. 原理样品中磺胺类药物经乙腈+三氯甲烷(10V+1V)提取后,又经过液—液分配转入水层进行净化后,用具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
2. 试剂和材料以下所用试剂,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分析纯试剂,水为重蒸水。
(1) 乙腈(优级纯,作流动相用)。
(2) 甲醇(优级纯)。
(3) 正己烷。
(4) 三氯甲烷。
(5) 乙腈+三氯甲烷(10V+1V)。
(6) 乙腈+三氯甲烷(2V+1V)。
(7) 硫酸钠。
(8) 硫酸钠溶液:2%水溶液(m/V)。
(9) 标准溶液①标准储备液:准确称取磺胺嘧啶(SD),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噁唑(SMZ)和磺胺喹噁啉(SQ)各10.0mg,分别用乙腈溶解,并用乙腈定容至10.0mL。
摇匀。
即得各1.0mg/mL的标准溶液。
②混合标准工作液:分别吸取上述溶液各1.0mL于100mL容量瓶中,并用流动相稀释,摇匀。
然后吸取此液0,0.05,0.10,0.25,0.50,1.0mL各放入10mL容量瓶中,各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即得含6种磺胺的标准系列溶液。
3. 仪器和设备(1) 高效液相色谱仪,具紫外检测器。
(2) 超声波发生器。
(3) 涡流混匀器。
(4) 离心机。
(5) 旋转蒸发仪。
4. 测定步骤(1)试样处理:称取5.0g绞碎后的试样,置于塑料管中,加入约1g硫酸钠,乙腈+三氯甲烷(10V+1V)20mL,超声提取15min,2500r/min离心3min,过滤取滤液于蒸发瓶中,残渣再加乙腈+三氯甲烷(10V+1V)20mL,超声提取15min,2500r/min离心3min,过滤合并滤液于蒸发瓶中,于<40℃水浴旋转蒸发仪上蒸发至干(如果量大,可分两次蒸)。
农牧发[2001]38号动物源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动物性食品中磺胺嘧啶(SD)、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地索辛(SDM)、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氧嗪(SMP)、磺胺甲恶唑(SMZ)、磺胺喹恶啉(SQ)单个或混合物残留量检验的制样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动物性食品(鸡肌肉和鸡肝脏)中磺胺嘧啶(SD)、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地索辛(SDM)、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氧嗪(SMP)、磺胺甲恶唑(SMZ)、磺胺喹恶啉(SQ)单个或混合物残留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1-2000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ISO/IEC Directives, Part 3, 1997, Rules for the structure and drafting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NEQ)GB/T 2000 1.4-88 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ISO 78-2, Chemistry-Layout for standards-Part2: Methods of chemical analysis, MOD)GB/T 8170-87 数值修约规则GB/T 6682-199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则和试验方法3 制样3.1 样品的制备将组织样品解冻,剪碎,置于组织匀浆机中高速匀浆。
3.2 样品的保存- 20℃冰箱中贮存备用。
4 测定方法4.1方法提要组织样品经乙腈提取,正己烷分配,再经碱性氧化铝SPE柱净化后,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在270nm处检测。
QUALITY SAFE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Vol.30No.42020年第4期第一作者E-mail:******************收稿日期:2020-05-271引言磺胺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菌酶系统中的氨基苯甲酸,破坏其自我增值能力,对细菌产生极强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杀菌目的。
由于其出色的杀菌能力,且在实际应用中有经济、高效、稳定等优点,常被应用于细菌性感染和原虫感染等疾病中。
控制兽药残留最主要的措施是加强兽药残留的检测和监控,我国规定动物性食品中单个药物最高残留限量为0.1mg/kg [1]。
2材料和检测方法2.1材料和仪器试验对象:6只白兔,体重在2.5kg 左右;3只鸡,体重在1.5kg 左右。
试验材料:新鲜牛奶;包被原H2-OVA;免疫原H1-HSA、H1-BSA 等。
试剂: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免疫球蛋白G (HRP-IgG);新生牛血清;卵清蛋白(OVA);各类磺胺类药物:磺胺二甲基嘧啶(SM2);磺胺嘧啶(SD);磺胺喹恶啉(SQ);磺胺氯吡嗪钠(SC);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磺胺对甲氧嘧啶(SMD);磺胺-6-甲氧嘧啶(SMM)[2]。
仪器:电子天平;超纯水设备;酶标仪器;离心机;恒温水槽;恒温干燥箱。
2.2磺胺类药物多克隆抗体制备2.2.1免疫程序接种参考常规免疫程序对家兔进行免疫试验,在试验前分别采用H1-BSA 和H1-HSA 作为免疫抗体,以0.5mg/kg 的剂量对3只新西兰白兔进行免疫试验。
在抗原溶液中注入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完全后,采用皮内多点注射法对白兔后背皮肉进行注射,每次剂量控制在0.1~0.2mL。
将抗原溶液与弗氏不完全佐剂等体积融合,间隔3周后,以背部皮下注射的方式做第二次免疫,之后分别间隔2周后做第三次和第四次免疫。
再间隔2周后,将1mg 完全抗原溶液溶于生理盐水中,通过耳缘静脉注射,进行第五次免疫,1周后对颈动脉进行分离采血得到抗血清物质[3]。
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与检测核心提示: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菌药,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还常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动物生产中长期应用。
然而,磺胺药会引起人过敏性反应,且可能有致癌性。
因此,磺胺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其在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菌药,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还常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动物生产中长期应用。
然而,磺胺药会引起人过敏性反应,且可能有致癌性。
因此,磺胺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其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引起生态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危害的潜在威胁已倍受关注。
因此,研究出一种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的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对于畜产品的安全具有实际意义。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作为一种免疫学检测技术不仅具有上述优点,而且准确性好、特异性强、检测成本低,还可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
而单抗在试剂的标准化及抗体的大量供应上明显优于多抗,所以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在药残检测上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磺胺;动物性食品;残留;免疫学;检测磺胺类药物(sulfnaides ,SAs)是一类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化学治疗药物,是畜禽抗感染治疗中使用的重要药物之一。
SAs的作用机理是干扰细菌酶系统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利用,影响细胞核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的繁殖。
其抗菌谱广,能抑制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因具有性质稳定、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联合抗菌增效剂效果可提高数倍,常以亚治疗浓度的药物做为饲料添加剂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促进动物生长,常用的SAs有十几种。
但不合理的使用会造成过敏、脑神经损害,耐药菌株增加等危害。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欧盟对牛奶和肉类食品中的磺胺类药物制定了最高允许量,即单个磺胺类药物的浓度不得超过25 μg/kg,磺胺类药物总量不得超过100 μg/kg[1]。
1 SAs性质概述1.1 理化性质磺胺类药物的母核结构式如图1,N1含有磺酰胺基,有弱酸性。
磺胺类药物在畜产品中残留的原因及检测方法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的抗生素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的感染病。
然而,由于不正确使用或滥用磺胺类药物,导致在畜产品中出现残留物。
磺胺类药物残留不仅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还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磺胺类药物在畜产品中残留的原因以及检测方法非常重要。
1.不正确使用剂量:磺胺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指导进行,但由于兽医人员对用药剂量的错误理解或其他原因,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发生剂量过大或过小的情况,导致药物在动物体内残留过高或者药效不彻底。
2.使用过期药品:使用过期或质量不佳的磺胺类药物会增加残留物的风险。
过期药品的活性成分可能降解或丧失,导致药物在动物体内残留不易被代谢和排泄。
3.药物滥用或滥用期药品:磺胺类药物滥用可能会导致药物在动物体内残留过高,一些农民常常将磺胺类药物添加到饲料中以促进动物生长,而不顾药物使用的时间限制,这样会导致药物残留超过合理范围。
为了确保畜产品的安全性,需要对磺胺类药物的残留进行检测。
目前常见的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磺胺类药物检测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通过将样品中的残留物分离并通过检测器进行定量来测定磺胺类药物的残留水平。
2.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也可以用于磺胺类药物的残留检测。
该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将样品中的残留物分离并通过检测器来定量。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快速、灵敏和经济的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检测样品中的特定抗原与特定抗体之间的亲和力来定量磺胺类药物的残留水平。
4.购买合格产品:为了降低磺胺类药物残留的风险,消费者应选择来自正规渠道、生产日期合法,并且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畜产品。
总之,了解磺胺类药物在畜产品中残留的原因和检测方法,有助于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
农牧发[2001]38号动物源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动物性食品中磺胺嘧啶(SD)、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地索辛(SDM)、磺胺二甲嘧啶(SM)、磺胺甲氧嗪(SMP)、磺胺甲恶唑(SMZ)、2磺胺喹恶啉(SQ)单个或混合物残留量检验的制样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动物性食品(鸡肌肉和鸡肝脏)中磺胺嘧啶(SD)、磺胺)、磺胺甲氧嗪间甲氧嘧啶(SMM)、磺胺地索辛(SDM)、磺胺二甲嘧啶(SM2(SMP)、磺胺甲恶唑(SMZ)、磺胺喹恶啉(SQ)单个或混合物残留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1-2000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ISO/IEC Directives, Part 3, 1997, Rules for the structure and drafting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NEQ)GB/T 2000 1.4-88 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ISO 78-2, Chemistry-Layout for standards-Part2: Methods of chemical analysis, MOD) GB/T 8170-87 数值修约规则GB/T 6682-199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则和试验方法3 制样3.1 样品的制备将组织样品解冻,剪碎,置于组织匀浆机中高速匀浆。
3.2 样品的保存- 20℃冰箱中贮存备用。
4 测定方法4.1方法提要组织样品经乙腈提取,正己烷分配,再经碱性氧化铝SPE柱净化后,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在270nm处检测。
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兽药残留及检测方法概述摘要: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磺胺类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现状、原因及危害,概述了磺胺类兽药的常用分析方法。
关键词:磺胺;兽药残留;危害;检测方法随着全球食品贸易国际化,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其中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磺胺类兽药是畜禽抗感染治疗中的重要药物,是畜牧养殖业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1】,磺胺类药物经各种给药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后,可转移到肉、禽、蛋和乳等动物性食品中,使用不合理很容易在动物组织中造成残留。
近儿十年来,磺胺类兽药残留现象非常严重,经常在畜禽和水产品中出现。
食用磺胺类药物残留超过限量的动物性食品,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多种危害。
因此,作为动物性食品安全监测技术支撑的各种检测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国内的高度重视。
一、磺胺类兽药残留原因与危害1、引起残留的原因(1)养殖业使用标有停药期的动物用药品及含药饲料添加剂后,未遵守停药期就将禽畜、水产品类及乳蛋品等出售,这是造成药物残留最主要的原因。
(2)在治疗动物疾病时错误用药,如用药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以及用药种类等不符合用药指标,有可能延长药物在体内残留时间,从而增加休药天数。
2、对人体的危害人类经常食用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就可能引起磺胺类药物在人体内蓄积,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危害。
主要表现为肾脏损伤,过敬反应,抑制造血系统,细菌抗药性。
有资料表明,磺胺二中喘唳在连续给药中能够诱发啮齿动物屮状腺增生及屮状腺滤细胞腺癌,具有潜在的致癌性【2】。
实验发现,在胎儿器官形成期和哺乳期接触磺胺二屮喘唳]o使子代大鼠呈现先天性中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3二、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的最高残留限量各国政府对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使用严格规定了最高残留限量(MRL)。
LI前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等均将磺胺类药物列为动物饲养过程中限制使用的药物。
2020年第02期磺胺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方便安全、疗效确定等优势,由于基层养殖人员受文化水平、专业技能、食品安全和信息传递不畅等原因影响,磺胺类药物被滥用现象十分严重,不仅影响养殖业的发展,因其残留随动物性食品进入人们的食物链,对人类健康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在我国动物性食品检测中,磺胺类兽药残留量监测为常规项目,需要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检测。
1磺胺类药物残留前处理动物性食品拥有复杂基质,同时磺胺类药物呈酸碱两性,极性较高,通常采用有机溶剂进行提取,目前有多种前处理方法可采用。
在猪肉中提取磺胺类药物,可采用液液萃取法,利用不相溶的溶剂将化合物多次转移萃取,回收率能够达70.1%~90.4%。
采用固相萃取法,只需要少量溶剂就可以获得较高回收率,可使用碱性氧化铝柱、HLB 柱等,拥有良好净化效果。
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能够从样品中直接萃取富集目标化合物,高效、简单,与LC-MS 技术联用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存在大量纯化特异性抗体,可以采用免疫亲和色谱法实现目标物质富集和净化,对多种磺胺类药物平均回收率能够达到62%~104%。
2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在磺胺类药物兽药残留检测方面,根据检测时间、精确性和方便性等方面的要求,可分为实验室检测和现场快速检测两类。
2.1.1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室检测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在高压条件下使被检测物在流动相内与固定相实现反复交换,根据排阻差异对物质进行分离检测。
在磺胺类药物检测上,通常采用荧光检测器、二极管列阵检测器等,分别需要在405~420nm 和263nm 、267nm 或268nm 波长下开展检测工作,荧光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较高,但样品需要经过衍生化处理,操作复杂,后一种灵敏度较低,但可以获得任意波长色谱图。
在肉类、水产品、奶类中的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上,多采用液相色谱法实现高通量筛查,灵敏度高,如采用荧光检测器对鸡肉中16种磺胺类药物进行检测,药物质量度在0.13~67.89μg/mL 范围内。
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兽药残留测定作业指导书一、简述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动物性食品中的磺胺类兽药残留测定。
二、引用标准农业部958号公告水产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GB 29694-2013 动物性食品中13种磺胺类药物多残留的测定三、操作步骤1.空白基质溶液的制备:取空白样品5 g,同3操作,平行6份。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磺胺类兽药对照品(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间甲甲氧嘧啶、磺胺二甲氧哒嗪)适量用乙腈制成储备液,再用0.1%甲酸乙腈溶液稀释成10 µg/L、50 µg/L、100 µg/L、250 µg/L、500 µg/L、2500 µg/L、5000 µg/L的标准曲线溶液。
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3.1 提取精密称取试样(5±0.05)g置于50 ml聚丙烯离心管中,加入乙酸乙酯20ml,涡动2min,4000 r/min 离心5 min,取上清液于100mL鸡心瓶中,残渣中加乙酸乙酯20mL,重复提取一次,合并两次提取液。
3.2 萃取净化鸡心瓶中加0.1 mol/L盐酸溶液4 mL,于40 ℃下旋转蒸发浓缩至少于3 mL,转至10 mL离心管中。
用0.1 mol/L盐酸溶液2 mL洗鸡心瓶,转至同一离心管中。
再用正己烷3 mL洗鸡心瓶,将正己烷转至同一离心管中,涡旋混和30 s,3 000 r/min离心5 min,弃正己烷。
再次用正己烷3 mL洗鸡心瓶,转至同一离心管中,涡旋混和30 s,3000 r/min离心5 min,弃正己烷,取下层液备用。
MCX柱依次用甲醇2 mL和0.1mol/L盐酸溶液2 mL活化,取备用液过柱,控制流速1 mL/min。
依次用0.1mol/L盐酸溶液1 ml和50%甲醇乙腈溶液2 mL 淋洗,用洗脱液4 mL洗脱,收集洗脱液,于40℃氮气吹干,加0.1%甲酸乙腈溶液1.0 mL溶解残余物,滤膜过滤,供高效液相色谱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