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Word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6
肝血管瘤45例CT诊断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
方法:45例患者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其影像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所有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强化,随时间进展呈向心性强化,部分直至完全充填,然后强化逐步减退,表现为快进慢出,即“早出晚归”特征。
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意义极大,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标签:肝血管瘤;增强扫描;CT诊断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尸检发现率为7.3%[1],女性居多,一般多无临床症状,常在腹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随着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中的应用,肝血管瘤的正确检出率明显提高,其重要性在于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现将我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行螺旋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诊断,临床最后确诊为肝血管瘤的45例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女性37例,男性8例;年龄22~65岁,平均39岁。
全部病例无肝硬化病史,甲胎蛋白定性、定量均为阴性,31例行B超检查,其中,23例B超诊断为肝血管瘤,8例B超未能确诊,诊断为肝内占位病变;14例因右上腹不适直接行CT 检查。
1.2 方法检查前,患者空腹喝水800~1 200 ml,以充盈胃肠道,使用Siemens SOMATOM欢悦6多层螺旋CT扫描机,先平扫后增强扫描。
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上至膈肌,下至肝脏最下缘,全部显示至满意为止。
层厚6 mm,层距6 mm,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100 ml行增强扫描,流速2.5 ml/s,在降主动脉段进行预监测,当降主动脉内造影剂达到一定浓度时自动进入动脉期扫描,时间为注射碘海醇后10~20 s,后在45~60 s进行门静脉扫描,延迟期为2~10 min,对小病灶进行薄层重建。
2 结果2.1 平扫表现累计发现53个病灶,病灶分布为肝右叶32个,肝左叶18个,肝尾叶3个。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目录01 概述概述 02 典型海绵状血管瘤概述 03 不典型海绵状血管瘤05 小结04 鉴别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概述Ø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良性肿瘤的84%。
Ø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4-6;30-60岁多见。
Ø生长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90%为单发,10%多发。
Ø直径从2mm-20cm不等,超过5cm称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Ø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多为偶然在体检中发现,巨大肿瘤可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肿瘤破裂可引起出血。
Ø肝动脉供血;门静脉和肝静脉周围支引流。
组织病理学分型u 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 血窦间由纤维组织不完全分隔形成海绵状结构,血管间隔大,纤维结缔组织成分少,典型小于3cm。
u毛细血管瘤(16%):血管间隔小,纤维结缔组织多,常小于1cm。
u硬化性血管瘤(少见):病变中心血管腔闭塞,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系肝血管瘤退变的结果,也被称为血栓形成或玻璃化血管瘤,平均3.7cm。
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影像表现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影像表现ØCT:边界清楚,等/低密度,类似血管。
ØMRI:长T1长T2,类似脑脊液,且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T2信号也随之增高,形成所谓“灯泡征”。
Ø增强扫描: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后期缓慢渐进性向心性填充,延迟期等/稍高信号(与肝实质相比);“早出晚归”。
女,62岁,体检发现肝肿物2年肝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肝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ü Altered morphology or structure :血管瘤伴中央瘢痕;血管瘤伴内部分隔Ø不典型血管瘤占20%-40%。
Ø原因:;巨大血管瘤;带蒂血管瘤;血管瘤伴胆管扩张;血管瘤伴钙化;囊性或多 房性血管瘤;血管瘤伴液液平面。
肝血管瘤ct报告单
CT检查报告单
姓名:XX 年龄:XX 性别:男/女
检查部位:肝脏
检查时间:XXXX年XX月XX日XX时XX分
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检查结果:
1. 肝血管瘤:在肝脏右叶后段,大小约XXX×XXX×XXXmm,内部密度均匀,边缘清晰。
2. 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3. 肝门静脉:见一小血栓影,建议增强扫描进一步观察。
4. 肝血管:未见明显扩张。
5. 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梗阻。
6. 肝内外胆管周围淋巴结:未见明显异常。
7. 肝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8. 腹主动脉:见一小动脉狭窄影,建议增强扫描进一步观察。
9. 腹主动脉分支:未见明显异常。
10. 肠道: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
1. 肝脏右叶后段见一约XXX×XXX×XXXmm大小的肝血管瘤,建议定期随访观察,密切关注其大小和形态变化。
2. 肝门静脉见一小血栓影,腹主动脉见一小动脉狭窄影,建议增强扫描进一步观察,以了解其进展情况。
3. 其他器官未见明显异常。
报告医生:XX
报告审核:XX
注意事项:
1. 请您妥善保管好本报告单。
2. 请您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随访,如有异常情况请及时就医。
肝血管瘤ct的介绍
肝脏是一个比较大的器官,在腹部占有比较大的空间位置,因此,人们对于肝脏的认识还算比较清楚,但是对于肝脏的疾病却认识不清楚,肝脏疾病是非常多的,乙肝,肝硬化等等都是比较厉害的肝脏疾病,而肝血管瘤也是一种恶性的肝脏疾病,下面就来看看肝血管瘤ct的介绍吧。
肝血管瘤十分常见,主要有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种。
肝血管瘤的ct表现有如下特点:
①形态表现多种多样,平扫时表现为界限清楚的低密度影,ct值一般在30hu左右,偶可见钙化。
②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常多发,瘤体小,直径一般小于20mm。
海绵状血管瘤常单发,直径多大于30mm。
③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增强以边缘强化为主,多表现为局
灶性分布的结节增强,其后随着时间延长(延迟扫描)造影剂逐渐由边缘向中央弥散,最后变为等密度,少数病人可呈高密度影。
约1/5患者延迟扫描出现中央低密度区,呈圆形、卵圆形或裂隙状。
④个别病例表现不典型。
这些便是肝血管瘤的ct表现。
血管瘤的典型表现为大多数病灶为圆形、类圆形,边缘清楚,锐利。
肝血管瘤ct是检查肝脏病变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CT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发现肝癌、肝硬化等疾病,对于人体来说及早发现肝病是比较重要,这对于治疗肝病来说是一个宝贵的时间成本,所以,希望无论是健康人士还是肝病患者对于肝血管瘤ct应定时做一次检查。
肝血管瘤的CT报告书写技巧与提示1【临床线索】肝血管瘤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良性肿瘤的80%以上。
多为单发,9%?22%为多发,血管瘤小者多为实性,大者多为囊性,有的病灶中央见瘢痕组织,偶见钙化。
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多在体检中偶然发现。
巨大血管瘤可破裂出血。
2 【检查方法】平扫、增强扫描。
3 【CT征象】①平扫血管瘤多为低密度,边界清楚,少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
病灶较大时,中央可见不规则形、裂隙状或星形更低密度区,为纤维化或血栓形成。
②血管瘤的典型表现为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强化,呈结节状、片状或环状,密度极高,接近腹主动脉的密度。
门脉期强化区逐渐向病灶中央扩展,延迟后病灶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整个动态增强扫描呈“早出晚归”的特征。
中央纤维化与血栓形成区域可始终无强化。
4 【报告范例】报告书写:平扫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表面光滑,各叶比例正常,肝脏S6段被膜下见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CT值约40Hu,大小约为2.7cm×3.0cm。
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随后逐渐向病灶中心填充,至延迟期强化高于周围肝实质。
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囊不大,胆囊壁不厚。
胰腺形态密度未见异常,脾不大,密度均匀。
肠道管壁未见异常增厚,管腔无狭窄及扩张。
肠系膜密度均匀,双肾及肾上腺未见异常,膀胱充盈尚可,壁不厚。
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图1)。
图1肝血管瘤5 【报告技巧与提示】肝血管瘤具有“早出晚归”的特征性CT表现,诊断并不困难。
在诊断报告的中要对增强扫描各期病灶的强化情况描述清晰、准确。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1.引言1.1 概述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是两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影像学鉴别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在肝血管瘤中,血管瘤是最常见类型,占所有肝血管瘤的大部分,而肝细胞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
虽然它们在影像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肝血管瘤往往是良性病变,主要由扩张的血管组成。
它们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清晰的边界,可以单个或多个。
在血供方面,肝血管瘤常常呈一种动脉和门静脉双供血的模式,而门静脉成分可能更具有支配性。
在增强扫描中,肝血管瘤往往显示早期均匀强化,且延迟期仍保持明显强化。
此外,肝血管瘤还可以表现为多发性或巨大血管瘤,这些特点在影像学上有助于与肝细胞肝癌相鉴别。
与此相反,肝细胞肝癌是一种恶性病变,即癌细胞来源于肝细胞。
在影像学上,肝细胞肝癌常常呈现为不规则的结节性病灶,边界模糊,形状多样。
血供方面,肝细胞肝癌主要通过肝动脉供应血液。
在增强扫描中,肝细胞肝癌通常呈动脉早期强化,但延迟期常表现为强化减退。
此外,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肿块内坏死、出血、包膜侵犯等特点。
为了准确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
除了形态学特征外,我们还需注意其病灶血供情况、强化模式和延迟期的变化。
此外,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肝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
总之,了解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要点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肝脏疾病患者。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确保文章有条理、易读和易理解。
本文主要介绍了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的鉴别要点。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些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概念和重要性。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并说明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
整理为word格式
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整理为word格式
肝血管瘤的 CT 诊断和鉴别诊断 【摘 要】 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 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 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 其中右叶 52 例, 左叶 20 例;
多发 11 例, 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 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结论:
对于有典型的 CT 增强表现的肝血管瘤患者, CT 可做出明确诊
断。
【关键词】 肝血管瘤; CT 表现; 鉴别诊断 【中图
分类号】 R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9)
11-0788-01 肝血管瘤十分常见, 尸体解剖时发现率达 4%~7%。
50%~70%的肝血管瘤无临床症状, 仅在查体或其它原因行 B 超
或 CT 时发现, 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 因此与
肝脏其它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十分有意义的[1]。
本文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进行分析、 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肝血管瘤患
者 83 例, 其中女 39 例, 男 44 例; 年龄 21~85岁, 平均 52.
3 岁。
其中, 因右上腹部不适、 隐痛就诊发现 15 例, 住院期间发
整理为word格式
现 23 例, 余者为体检发现。
检查前 30 分钟患者空腹口服水 1000ml,扫描前 10 分钟再次
口服水 300ml, 以充盈胃肠道。
使用西门子 64 排螺旋 CT 扫描机, 先扫描定位相, 在定
扫描范围, 采用容积扫描, 先平扫, 设靶血管, 进行动脉期/、 门
静脉区和平衡期扫描, 部分病例增加延迟扫描。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 注射速度为 4. 0~5. 0ml/s. 图像
重建轴位均为7mm 和 1mm。
2 结 果 2. 1 大小和部位: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 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
多发 11 例, 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2. 2 CT 平扫:
在 116 病灶中, 呈等密度者 15 个, 呈高密度 1 例为脂肪肝,
密度不均 15 个, 余者均呈低密度。
2. 2 CT 增强:
17 个病灶为动脉期均匀强化、 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 3
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 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点状强化并逐渐向
中心填充; 86 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 呈结节状、 片状或
环状,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相仿, 门脉期强化向病灶中心扩展, 延
迟期后呈等或略高密度; 19 个病灶延迟中央见低密度区, 呈不规
则、 裂隙状或星形。
整理为word格式
5例病灶动脉期可见肝实质一过性强化, 2 例病灶动脉期可见
门静脉早显。
3 讨论 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一般无任何
临床症状, 为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少数大的血管瘤因压迫肝组织或临近脏器产生腹部不适、腹痛或
可触及包块。
本组 83 均符合上述表现。
文献报道本病以成年女性多见, 但本组病例男女比例相当, 发
病年龄女性最早 21 岁, 男性 35 岁,以 40~60 岁年龄组多见, 与
文献不一致, 有待进一步发现。
本组 83 例血管瘤患者, 平扫多为低密度、 边界清楚;
少数因脂肪肝呈高密度; 15 个病灶呈等密度, 多为小病灶和脂肪
肝所致, 为 CT 增强扫描发现。
CT 增强典型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 多表现为结节状、 片状
或环状, 其强化程度极高, 接近腹主动脉的密度, 门静脉期强化
区逐渐由病灶中央扩展, 延迟后病灶呈等或略高密度[2]。
19 个病灶内低密度区未强化,呈不规则、 裂隙状或星形, 其
原因可能为瘢痕或出血和血栓形成。
3 个病灶血管瘤动脉期无强化, 随时间推移, 出现点状强化,
有学者认为, 此 ct征象为血管瘤的典型表现, 可明确血管瘤的诊
断, 不必进一步检查。
5 例瘤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和 2 例门静脉早显, 为动静脉瘘所
整理为word格式
致, 此种征象少见。
我们发现病灶的密度和填充速度和病灶大小有关, 病灶越小,
密度越均匀, 充填速度越快, 而病灶越大, 密度越不均, 充填速
度越慢。
对于 CT 表现不典型的血管瘤, 常需与肝内其它病变鉴别。
本组 83 例116 个病灶中, 动脉期均匀强化 17 个, 需和肝
癌、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腺瘤等鉴别。
原发性肝癌:
多有肝炎、 肝硬化史, 增强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 当发现有
包膜、 AFP 阳性、 门脉癌栓和肝门淋巴结转移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可有中心瘢痕延迟强化。
肝腺瘤:
多见于育龄期女性, 与口服避孕药有关, 有包膜、 血供丰富、
易出血且脂肪含量高,CT 增强动脉期强化程度低, 可见包膜延迟
强. , MR 有助于进一步定性诊断。
3 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 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点状强化, 需
与少血供病变鉴别, 当强化程度和血管接近时, 有利于肝血管瘤的
诊断。
总之, 尽管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多种多样, 对于大部分病
灶, 依据其典型的 CT 增强表现, 可做出肝血管瘤的定性诊断; 对
于少数不典型的病 例, 需结合 MR 检查, 才能做出进一步诊断。
整理为word格式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 蔡祖龙. 全身 CT 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444. [2] 周康荣, 严福华, 曾蒙苏等. 腹部 CT 诊断学.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2